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郁达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郁达夫1896—1945

浙江富阳人
著名诗人和小说家。革命烈士。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成立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主编《创造月刊》和《洪水》半月刊。为《华侨周报》主编,并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等职。著有《达夫全集》、《小说论》、《文艺论集》、《戏剧论》、《文学概说》、《屐痕处处》、《达夫所译短篇集》、《郁达夫诗词抄》等。
原名:郁文
小名:荫生
字:达夫
笔名:达夫、子曰、子归、曰归、文、达、旭、英生、春江钓徒、T.D.Y.、YDT
英文署名:Doff Yowen、Janmes Daff Yowen、T.D.Yue Wen
化名:赵廉、赵德清、赵豫记
人称:赵胡子
别名:白衣郎、江南一布衣、苏门啸、海外流人荫生

郁达夫

日记九种郁达夫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初版、1947年再版
374页
郁达夫评传素 雅现代书局1931年12月初版、1932年11
月再版180页
郁达夫论
郁达夫论
邹 啸
贺玉波
北新书局1933年版
大光书局1936年10月3版221页,(香
港)实用书店1972年版221页
郁达夫的爱情日记
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
郁达夫与王映霞
金紫阁
胡愈之
孙百刚
(香港)蓝天书屋1946年版43页
(香港)咫园书屋1946年9月版
(香港)宏业书局1961年12月版、1978年
7月3版75页
达夫日记集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
刘心皇
(台湾)长歌出版社1976年版373页
(香港)港明书店1978年6月版332页,
(台湾)大汉出版社1978年版331页
一个与世疏离的天才——郁达夫
郁达夫日记九种及其他
何欣 张声声译(台湾)成文出版社1978年11月版186页
(香港)宏业书局1980年1月增订版287
郁达夫外传孙百刚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版105页
郁达夫研究资料(上、下)王自立 陈子善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上)976
页、(下)963页,花城出版社1985年8
月版1020页
郁达夫婚变前后马彦达(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3年4月版171
郁达夫评传
郁达夫文集(第九卷、日记、书信)
郁达夫传
郁达夫传记两种
曾华鹏 范伯群
郁达夫
郁 云
(日)小田岳夫、稻
叶昭二著 李
平等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版286页
花城出版社1984年1月版480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297页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6月版305页
郁达夫日记集胡以经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414页
郁达夫新论许子东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版256页、
1985年3月2版322页
风雨茅庐外纪黄萍荪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12月版202页
郁达夫日记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印1986年10月版410
郁达夫确被日寇所害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2日
记郁达夫先生喻世海新华日报1946年2月27日
忆达夫适 夷新华日报1946年3月20日,解放日报
1946年3月20日
记达夫先生
郁达夫之生与死
关于郁达夫
耶 草
孟 农
黎纪文
申报1946年12月2日
申报1947年6月9日
大公报1947年11月16日

忆达夫
郁达夫与王二南
回忆郁达夫
祝枕江
陈紫荷
苦瓢和尚
申报1948年10月18日
申报1948年10月21日
文汇报1956年11月22日
郁达夫别传心 如*自立晚报1967年11月4日—1968年2
月13日
郁达夫的总介绍
郁达夫年谱
郁达夫到汕头
红珊瑚——郁达夫的最后岁月
沈从文和郁达夫的相识
心 如
沈西成
许 峨
杨 嘉
王海吟
*自立晚报1968年2月21-23日
*快报1975年10月18日
羊城晚报1980年6月19日
羊城晚报1981年8月29日
中国青年报1982年3月14日
关于郁达夫之死的资料敏 泽光明日报1982年4月4日,新华文摘
1982年7期
郁达夫和沈从文
郁达夫两次为高云览解围
郁达夫与刘开渠
烟雨富春江——兼吊郁曼陀、郁达夫两烈士
郭沫若和郁达夫
记郁达夫
陆建明
常家枯
纪 宇
袁 鹰
胡玉平
唐弢
文学报1982年4月22日
厦门日报1982年5月9日
羊城晚报1982年7月20日
人民日报1982年8月30日
北京日报1982年11月9日
文汇报1983年8月3日,生命册上第195
忆达夫学兄
郁达夫的几个笔名
郁达夫与刘海粟的友谊
郁达夫失踪前的最后一顿晚餐
郁达夫与史迪威
晨窗之前说达夫
在纪念烈士殉难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郁达
夫被害真相披露于世
范寿康
陈福康
艾 以等
周思船
陈子善
杨 义
郭 萍
光明日报1983年8月20日
文学报1983年9月8日
文学报1985年2月14日
文学报1985年8月22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9月6日
光明日报1985年9月9日
浙江日报1985年9月18日
郁达夫被害真相大白
关于郁达夫书目答问
郁达夫与周作人
忆达夫
周 期
丁福林
夏 衍
新民晚报1985年9月18日
文学报1985年9月19日
文学报1985年9月19日
光明日报1985年9月20日
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得到证实
来自异域的报告——日本学者铃木正夫谈郁达
夫被害的真相
姚伯良人民日报1985年9月28日
文学报1985年10月3日
郁达夫买书
郁达夫是主动脱离左联的
回忆郁达夫先生
郁达夫与迷羊
五六年来创作的回顾(自序)
现代中国作家录(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
钧、郑振铎、张资平)
张重宪
倪墨炎
刘奇踪
大 杰
郁达夫
凌 梅
文学报1985年10月24日
人民日报1985年10月24日
团结报1985年12月7日
长夜1928年2期
文学周报1928年5期
读书月刊1930年1卷1、2期
郁达夫印象记匡亚明读书月刊1931年2卷3期,文教资料简报
(江苏)1985年3期,新文学家传记第55
郁达夫、张资平及其影响
郁达夫也有不“达”之处
郁达夫先生底印象
郁达夫素描
郁达夫论
郁达夫自传(1—8)
郁达夫自传之一章:雪夜
甲 辰
汪 洋
钟敬文
植 之
苏雪林
郁达夫
郁达夫
新月1931年3卷1期
文艺之友1932年4期
青年界1934年6卷1期
读书顾问1934年1卷2期
文艺月刊1934年6卷3期
人间世1934年17期—1935年31期
宇宙风1936年11期,郁达夫日记集第
409页
忆达夫先生静 闻文艺生活(光复版)1947年17期

郁达夫的最后
海角新春忆故人——郁达夫
郁达夫在南洋的二三事
郁达夫的创作道路
郁达夫与王映霞(1—14)
郁达夫在南洋(1-9)
金 丁
易君左
丘 帆
田仲济
刘心皇
刘心皇
文艺生活(海外版)1949年12期
*畅流1951年3卷4期
作品1957年9期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3期
*畅流1961年23卷1期—24卷2期
*畅流1961年24卷3期-1962年24卷
11期
我所认识的郁达夫易君左*畅流1961年24卷8期,*大成1980年
85期
郁达夫论
郁达夫与原配夫人
郁达夫与三夫人(上、下)
关于“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十个问题
郁达夫二三事
郁达夫饮恨炎荒记实(上、下)
郁达夫(上、下)
刘心皇
刘心皇
刘心皇
刘心皇
刘心皇
了 娜
陈敬之
*反攻1961年227期
*畅流1962年24卷12期
*畅流1962年25卷2,3期
*畅流1962年26卷1期
*反攻1962年239期
*艺文志1966年9、10期
*畅流1966年32卷10、11期,*文学研究
与创造社1980年5期
忆郁达夫与风雨茅庐
郁达夫的苦酒
关于郁达夫
澹 庐
芝 厂
张秀亚
*艺文志1966年12期
*艺文志1966年15期
*纯文学1967年1卷3期,中国现代作家
与作品(沈阳)第52页
郁达夫与王映霞(选载)
徐志摩、沈淑薇、郁达夫
郁达夫小传
郁达夫梅开三度(一、二、三)
郁达夫遇害谜底
郁达夫(1896-1945)
刘詠娴
徐认三
李立明
吴文蔚
吴文蔚
邱奕松
*中外杂志1969年6卷2期
*中外杂志1969年6卷4期
*文坛月刊1970年306期
*中外杂志1971年10卷1-3期
*中外杂志1975年18卷5期
*传记文学1976年29卷4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2册第89页
郁达夫与黄仲则
最新发现的郁达夫资料
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
郁达夫生平事略
陈仰云
沈西成
胡愈之
冯雪峰
*夏声1976年141期
*明报月刊1977年12期
新文学史料1978年1辑
新文学史料1978年1辑,雪峰文集(2)第
738页
郁达夫著作编目冯雪峰新文学史料1978年1辑,雪峰文集(2)第
742页
郁达夫(1896-1945)——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二)林 非南开学报1978年3期
郁达夫其人其文(上、下)
郁达夫和他的小说创作
谈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
郁达夫的出生家庭和他的少年时期
郁达夫流亡外纪
杂忆父亲郁达夫在星洲的三年
郁达夫与创造社
三叔达夫(1、2)
秦贤次
黄修智
谢励武
郁 风
了 娜
郁 飞
于 昀
郁 风
*传记文学1978年33卷3、4期
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3期
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79年5辑
新文学史料1979年5辑
新文学史料1979年5辑
新文学史料1979年5辑
新文学史料1979年5辑、1980年
1辑
一个充满矛盾而易遭误解的作家——略论郁达
朱靖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1辑
郁达夫赴武汉的时间
郁达夫在星洲日报
关于郁达夫的一次“茱萸会”和祝寿聚游
郁达夫与时代(上、下)
唐鸿棣
郁 风
唐鸿棣
陈敦行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2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2辑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3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3期、1981年2

郁云同志来信(对《一个充满矛盾而易遭误解的
作家——略论郁达夫》一文几处错误订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4辑
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
关于郁达夫去日留学的时间
鲁迅与郁达夫
爱国志士 天才诗人——归侨教授汪金丁谈难
友郁达夫
董 易
达 晖
姜德明
夏 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4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4辑
新文学史料1980年4辑
集萃1980年4期
记郁达夫
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述评
天仙访郁达夫记
郁达夫和“风雨茅庐”
郁达夫在福建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的爱国主义思想
郁达夫被害前后(附郁达夫两挽徐志摩)
遗墨——回忆郁达夫先生
郁达夫与日本
独有书癖不可医——郁达夫与浙江图书馆一页
金 丁
李永寿
郑子瑜
丁言昭
张 均
维 思
于 昀
紫 薇
余 瑾
许子东
吴 启
读书1980年5期
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5期
福建文艺1980年6期
西湖1980年6期
福建文艺1980年6期
*浙江月刊1980年12卷6期
语文学习1980年12期
*大成1980年85期
散文1981年1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1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1年2期
鲁迅与郁达夫的友谊
爱国诗人郁达夫——从父亲的诗词看他的爱国
主义精神
郑心伶
郁 云
新文学论丛1981年3期
榕树文学丛刊1981年3辑
鲁迅与郁达夫
鲁迅与郁达夫
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
鲁迅与父亲郁达夫的友谊
郁达夫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郁达夫研究资料目录索引》补遗
《郁达夫著译篇目》补遗
忆郁达夫
鲁迅与郁达夫的友谊
关于郁达夫在新加坡情况的一些补正
横河桥畔忆旧事——记父亲郁达夫在杭踪迹
鲁迅与郁达夫的友谊
郁达夫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后……
郑志文
唐达晖
张国桢
郁 云
温儒敏整理
徐永耀等
朱守芬
戴镭龄
沈绍墉
诸孝正
郁 飞
朱嘉庚
杨有业
绍兴师专学报1981年4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4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4辑
收获1981年5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6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12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12期
随笔1981年15集
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增刊
新文学史料1982年1期
文化娱乐1982年1期
浙江师范学院金华分校学报1982年1期
鞍山师专学报1982年1期,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从刊1984年1辑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
郁达夫的遗言
关于郁达夫移家杭州的问题
郁达夫“自我”的成因
关于左联开除郁达夫
浅析郁达夫在南洋的创作生涯
郁达夫遗言及其他
半生自述(关于郁达夫思想和生活遭遇的一些
情况)
王观泉
夏康达
刘华庭
王 湛
孔庆新
袁 源
陈敦行 周小珊
刘华庭
王映霞
艺谭1982年2期
书林1982年2期
书林1982年2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2辑
广西大学学报1982年2期
淮阴师专学报1982年3期
安徽大学学报1982年3期
图书馆杂志1982年3期
东方1982年3期
郁达夫四次来安徽
郁达夫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吗?
郭沫若归国和郁达夫的活动
郁达夫遗孀谈他的晚年与遇难(选载)
郁达夫路助不平
山上正义与郁达夫
“风雨茅庐”外纪(上、中、下)
梁家林等
善 文
王加慧
马力原
黄萍荪
黄元焕
黄萍荪
艺谭1982年3期
艺谭1982年3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4期
*传记文学1982年41卷4期
人物1982年5期
花城译作1982年6集
飞天1982年10期—1983年2期

鲁迅与郁达夫的战斗友谊
万劫难忘的回忆(与郁达夫的离合情况)
忍抛白首盟山约——王映霞五十年心声的倾吐
《郁达夫四次来安徽》一文补正
郁达夫的“创造”年月
由郁达夫的“移家杭州”谈起
关于郁达夫脱离创造社及《广州事情》
我所知道的郁达夫
论郁达夫
郑志文
王映霞
冰 夫
潘晓泉
陈学超
冯 伟
潘世圣
张白山
郭沫若
语文教学1982年12期
西湖1983年1期
西湖1983年1期
艺谭1983年1期
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1期
青海师专学报1983年1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
集萃1983年2期,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9
页,历史人物第221页
外国作家和文艺思潮对郁达夫的影响
郁达夫研究概述
郁达夫的笔名
郁达夫日记九种
黄 川
黄景煜
善 文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2期
淮北煤师学报1983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2期
集萃1983年2-6期
郁达夫和戴望舒
郁达夫同杜迪希的交往
漫谈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婚变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两方印章
关于《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
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原住苏门答腊日本人
的证言
肃应深
艾梅德
孙百刚
徐重庆
于 昀
(日)铃木正夫著
钱 青等译
白花洲1983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4期
西湖1983年5期
西湖1983年11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1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1辑
郁达夫主编《星洲日报半月刊·星洲文艺》始
王慷鼎 姚梦桐新文学史料1984年2期
消失于南洋的郁达夫——一位中国作家的最
(日)今西健夫新文学史料1984年2期
郁达夫应称为颓废派吗?刘尊棋文汇月刊1984年2期,新华文摘1984年
5期
回忆郁达夫
郁达夫在南洋
郁达夫与德国文学
郁达夫与文学研究会
郁达夫在南洋
郁达夫辛亥革命前后的行止
郁达夫与成仿吾
郁达夫与日本文学
郁达夫遗嘱
楼适夷
王自立 陈子善
张 宽
许凤才
艾 以等
张恩和
许凤才
铃木正夫
新文学史料1984年3期
艺谭1984年3期
复旦学报1984年3期
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3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4年4期
齐鲁学刊1984年4期
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5期
复旦学报1984年6期
人物1984年6期
郁达夫与“杭州作者协会”
近几年郁达夫研究综述
相濡与相忘——忆郁达夫
是文人,也是战士——浅论郁达夫
怀念郁达夫——纪念郁达夫被害四十周年
郁达夫与戏剧
郁达夫研究述评
郁达夫日记(1929-1930)
岑 萍
王自立等
冯 至
麦天成
孙席珍
许凤才
邢少涛
西湖文学月刊1984年7期
文学研究动态(北京)1984年7期
散文世界1985年创刊号
雷州师专学报1985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2期
地方戏艺术1985年2期
文学评论1985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3期
回忆郁达夫
回忆郁达夫与我有关的十件事
郁达夫的台湾之行
郁达夫与郑伯奇
“春江钓徒”——郁达夫的笔名
郁达夫与徐志摩
郁达夫在厦门——纪念达夫先生殉难四十周年
郁达夫在之江大学任教
郁达夫与赵莲仙
钱歌川
赵家璧
陈松溪
许凤才
黄清华
许凤才
赵家欣
董校昌
许凤才
新文学史料1985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3期
人文杂志1985年4期
艺谭1985年4期
百花洲1985年4期
海峡1985年4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4期
西湖1985年5期

中日诗坛上的一对忘年交——郁达夫与服部担
黄清华人物1985年6期
郁达夫二三事
近几年郁达夫研究综述
漫论郁达夫
永远怀念爱国诗人郁达夫
郁达夫悲壮诗史的最后一页
忆郁达夫
钱潮与郁达夫
郁达夫与太阳社
记郁达夫
郁达夫与徐志摩
胡伟夫
陆惠芳
刘海粟
吴继岳
于 听
孙席珍
盛巽昌
吴泰昌
王易庵
左舜生
群言1985年7期
中文自修1985年7期
文汇月刊1985年8期
中国建设1985年9期
西湖1985年9期
西湖1985年9期
西湖1985年9期
八方集第191页
人物种种第8页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辑(总49-50)
万竹楼随笔影印本第354页
郁达夫
郁达夫、丰子恺
忆流亡中的郁达夫
郁达夫在南洋的经历补遗
郁达夫生平事略(上、下)
赵景深
许钦文
张楚琨
金 丁
于 听
*文人印象第136页,文坛忆旧第1页
文人画像第136页
文化史料丛刊第6辑第1页
文化史料丛刊第6辑第25页
文化史料丛刊第6辑第49页、第7辑第
92页,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462页
郁达夫与《夕阳楼诗稿》
记郁达夫
郁达夫一气走南洋
达夫与金缕曲
我的父亲郁达夫
记郁达夫先生
郁达夫
于 听
希 平
孔 尊
张祥沅
郁 云
赵家欣
马蹄疾
文化史料丛刊第7辑第124页
文坛史料第130页
文坛史料第297页
文坛史料第300页
文学回忆录第123页
风雨故人情第1页
中华民国史丛稿·人物传记第14辑第73
郁达夫
郁达夫(三则)
郁达夫
郁达夫的生平及其作品
郁达夫
贾逸君
骏 骥
李立明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文学第9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140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268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47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10页
郁达夫(1896-1945)
“难弟难兄同殉国”——郁达夫和郁曼陀
郁达夫
刘玉山
娄胜亚
阿 英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549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334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5页,阿英
文集第139页
新闻界名人介绍:郁达夫(1896-1945)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75页
从作品中暴露自我的郁达夫李德安*当代名人风范(1)第333页
郁达夫评传
郁达夫主要的一面——美人香草闲情赋、岂是
离骚屈宋心
方 璧等
陈 凡
当代中国作家论第155页
*尘梦集第216页
郁达夫之魂
诗人郁达夫
《郁达夫传》序
一条温暖的围巾——中国作家郁达夫与沈从文
郁达夫
郁达夫的晚年
也谈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郁达夫
郁达夫
杨 嘉
刘海粟
刘海粟
吴振标
谢冰莹
张又君
曹聚仁
张秀亚
编纂组
刘 葆
姚乃麟
华侨史论文集第1集第221页
齐鲁谈艺录第148页
齐鲁谈艺录第156页
名人轶事录第263页
*作家印象记第51页
作家剪影第84页
我与我的世界第409页
*近代中国作家与作品第73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20册第359页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313页
*现代中国文学家传记第28页,*现代作家
论第177页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论
郁达夫传略
自 传
钱杏邨
余 惠
赵 聪
曾华鹏 范伯群
*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1卷第99页
*现代中国作家选论第41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93页
现代四作家论第1页
郁达夫研究资料(上)第3页
郁达夫散文选集第247页
日记(1921年10月-1937年5月)
郁达夫
郁达夫
与郁达夫的交往
鲁迅与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
莫 洛
魏 桥等
严北溟
马蹄疾
贺炳铨
郁达夫文集第9卷第2页
陨落的星辰第80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215页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第82页
*鲁迅与浙江作家第103页
新文学家传记第53页

郁达夫

回忆郁达夫
郁达夫书信集
郭沫若与郁达夫比较论
陈子善 王自立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
蔡 震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663页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251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08页

我与郁达夫王映霞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196页
苏门答腊的郁达夫(日)铃木正夫 李
振声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256页
众说郁达夫
郁达夫自叙
郁达夫日记
郁达夫
蒋增福
郁达夫 赵李红编
丁言昭编
桑逢康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395页
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426页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55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217页
逃避沉沦:名人笔下的郁达夫 郁达夫笔下的
名人
陈子善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367页
郁达夫:1896—1945
郁达夫传
袁玉琴
方 忠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78页
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298页
郁达夫:悲剧性的时代作家(日)铃木正夫 李
振声译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2页
泰国老报人回忆郁达夫
郁达夫与徐悲鸿(上)
郁达夫与天津文坛
抗战初期的郁达夫
志一
孙逸忠
殷 之
黄萍荪
四川日报1986年1月11日
华声报1986年4月22日
天津日报1987年1月10日
人民日报1987年7月7日
郁达夫之恋(1—41)桑逢康广东侨报1987年7月8、15、22、29日,8月
5、12、19、26日,9月2、9、16、23、30日,
10月7、14、21、28日,11月4、11、18、25
日,12月2、9、16、23、30日,1988年1月
5、9、12、19、26日,2月2、9、16、23日,3
月15、22、29日,4月26日,5月3、10日
往事琐记
郁达夫在台湾
我的父亲郁达夫
认识郁达夫——序《浪漫才子郁达夫》
郁达夫与太阳社
郁达夫论
怀念达夫先生
作家与战士——回忆郁达夫先生
对郁达夫特辑中的几个小意见
郁达夫外传(1—8)
郁达夫的翻译活动
郭沫若与郁达夫
左翼十年在上海的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与“文协”
王映霞
曾 林
郁 飞
张文彬
沈 栖
曾华鹏 范伯群
吴似鸿
王啸平
陈友雄等
孙百刚
潘世圣
于 昀
王自立
芮 虎
联合时报1987年11月13日
联合时报1987年11月13日
文学报1989年8月3日
河南日报1990年4月4日
文学报1990年7月26日
人民文学1957年5期
东海1979年7期
上海文学1979年12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2期
文学报1981年5—12期
翻译通讯1984年12期
名作欣赏1985年6期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6年1期
郁达夫和他的泛美批评(捷)M·嘎·立克
著 孙乃修译
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1期
郁达夫学术讨论会概述
郁达夫哪一年参加创作社?
牧 绿
曲长青
语文导报1986年1期
大连师专学报1986年1期
郁达夫被害真相——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七日在
浙江省富阳县纪念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学术
讨论会上的报告
(日)铃木正夫新文学史料1986年1期
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和矛盾——《郭沫若、郁
达夫比较研究》之一
阎建滨宝鸡师院学报1986年1期
诗人郁达夫——不谈他的诗
郁达夫与王任叔
郁达夫与童秋芳
郁达夫和他的家乡
关于郁达夫在闽任职情况和时间的考证
郁达夫与《论语》
郁达夫的编辑生涯
郑心伶
钱英才
谢德铣
吴仲华
王国栋
许凤才
王冠军
广州师院学报1986年2期
杭州师院学报1986年2期
杭州师院学报1986年2期
艺谭1986年2期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3期

郁达夫与卢梭
郁达夫与胡适
赵晓半
许凤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4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传记应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浅评郁云的
《郁达夫传》
徐静书林1986年9期
郁达夫与徐志摩
从“沉沦”到“出奔”——郁达夫的道路
王映霞回忆郁达夫
郁达夫与《大众文艺》
郁达夫与《申报·自由谈》
郁达夫与文学青年
郁达夫的新闻生涯
说郁达夫的《自传》
徐重庆
郑心伶
刘 辛摘编
许凤才
许凤才
林荣松
林伟平
于听
西湖1986年9期
广州研究1986年11期
中华英烈1987年1期
齐鲁学刊1987年1期
许昌师专学报1987年1期
宁德师专学报1987年1期
新闻记者1987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7年2、3期
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留学日本及艺术个性之比
夏晓鸣学术研究1987年3期
《郁达夫传》序王观泉文艺界通讯1987年4期
赤道烽烟话当年——郁达夫晚年的抗日宣传活
杨嘉华夏1987年4期
郁达夫在新加坡的社会活动及对马华文学发展
的历史贡献
王振科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4期
郁达夫编辑活动纪略武杰华编辑学刊1987年4期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新马的传播——兼评
许杰和郁达夫在新马的文学活动
王振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1期
论郁达夫的美学思想
郁达夫与太阳社
王冠军
许凤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平原大学学报1988年2期
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罗成琰文学评论1988年3期,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9年3期
郁达夫与福建抗日救亡运动
郁达夫祖籍考
架起理想的桥梁——读《郁达夫传》
郁达夫客舍藏娇
郁达夫外传连载:大师与校花(1—7)
陈松溪
蒋 毅等
姚锡佩
金循华
戚宜君
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6期
浙江学刊1988年6期
读书1988年6期
名人传记1988年9期
报告文学1989年1—7期
五四时期外国文化对郁达夫的影响
郁达夫与“五四”精神
郁达夫文艺观新探
郁达夫在福州的一次重要演讲
郁达夫之死新说的辨正
《郁达夫年谱》序
论郁达夫的自卑情结
郁达夫之死
我看郁达夫
郁达夫与外国文学
盖棺定论的晚期——《郁达夫海外文集》后记
郁达夫前期美学思想浅析
论郁达夫的孤独
论鲁迅与郁达夫
郁达夫与曾朴
郁达夫与西方人本主义
郁达夫与后期创造社的关系
试论郁达夫的成名与上海文化的关系
郁达夫:流亡与失踪
曾华鹏 范伯群
朱正红
李培澄
陈松溪
包立民
贾植芳
黄裔
刘心皇
郁飞
袁荻涌
郁风
李凤芸
王霞
张毓茂
俞小红
刘光宇
蒋成德
杨晖
文 同主编
扬州师院学报1989年2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3期
文汇月刊1989年3期
上海文论1989年4期
福建论坛1989年6期
报告文学1989年7期
深圳采风1990年1期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0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90年2期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2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5期
求是学刊1990年5期
历史大观园1990年7期
齐鲁学刊1995年1期
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4期
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5期
人类档案——中外名人之死第578页
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富
阳举行
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部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7)第264页
纪念人物:作家、诗人郁达夫文学纪念碑在日本中国人物年鉴社编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21页

落成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96—1945)
郁达夫
郁达夫血洒南洋
郁达夫(1896—1945)
李维民主编
马蹄疾
邢建榕
董 易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34页
民国人物传第5卷第45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361页
革命烈士传(七)第458页

1

(词)近现代·郁达夫

昨夜相思梦未成,过三更。

今朝两眼不分明,漠难醒。

莫问愁多少,量来叠叠层层。

恨他樊素忒无情。

与春行。

剩我苦零丁。


1

(词)近现代·郁达夫

秋风老矣,正是江州司马泪。

病酒伤时,休诵当时感事诗。

纷纷人世,我爱陶潜天下士。

旧梦如烟,潦倒西湖一钓船。


1

(词)近现代·郁达夫

客里光阴,黄梅天气,孤灯照断深宵。

记春游当日,尽湖上逍遥。

自车向离亭别后,冷吟闲醉,多少无聊。

况此际,征帆待发,大海船招。

相思已苦,更愁予、身世萧条。

恨司马家贫,江郎才尽,李广难朝。

却喜君心坚洁,情深处,够我魂销。

叫真真画里,商量供幅生绡。


2

(词)近现代·郁达夫

兄等平安否。

记离时,都门击筑,汉皋赌酒。

别后光阴驹过隙,又是一年将旧。

怕说与、新来病瘦。

我自无能甘命薄,最伤心,母老妻儿幼。

身后事,赖良友。

半生积贮风双袖。

悔当初,千金买笑,量珠论斗。

往日牢骚今懒发,发了还愁丢丑。

且莫问、文章可有。

即使续成秋柳稿,语荒唐,要被万人咒。

言不尽,弟顿首。

(词)近现代·郁达夫

忧患馀生矣。

纵齐倾,钱塘湖水,奇羞难洗。

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

耻说与,衡门墙茨。

亲见桑中遗芍药,学青盲,假作痴聋耳。

姑忍辱,毋多事。

匈奴未灭家何恃。

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欢弥子。

留取吴钩拚大敌,宝剑岂能轻试。

歼小丑,自然容易。

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倘亡,妻妾宁非妓。

先逐寇,再驱雉。


1

(词)近现代·郁达夫

小丑又登场。

大家起,为我举离觞。

想此夕清樽,千金难买,他年回忆,未免神伤。

最好是题诗各一首,写字两三行。

踏雪鸿踪,印成指爪,落花水面,留住文章。

明朝三十一,数从前事业,羞煞潘郎。

只几篇小说,两鬓清霜。

谅今后生涯,也长碌碌,老奴故态,不敢佯狂。

君等若来劝酒,醉死无妨。


1

(词)近现代·郁达夫

当年同是天涯客,故里来逢,奇事成重。

乍见真疑在梦中。

谱翻白石清新句,爱说飘蓬,意淡情浓。

可惜今宵没小红。


1

(词)近现代·郁达夫

昔日章台弱柳,今日南国佳人。

鸳鸯乱点谱翻新,太守名乔姓沈。

红烛两行几对,春宵一刻千金。

婚姻何必定条陈,缛礼繁文好省。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经济部,回国参加编辑《创造季刊》等刊物,同时发表短篇小说集《沉沦》。作品以“自叙传”体形式反映五四时期青年的苦闷和追求,在当时文坛引起震动。1924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1925年任武昌师范大学教授。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任福建省政府参议。抗战后任福州文化界抗敌协会理事长。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转移到苏门答腊,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小说集有《沉沦》《茑萝集》,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散文集有《屐痕处处》《达夫游记》《日记九种》《达夫日记集》《达夫散文集》,论著《小说论》《文艺论集》《戏剧论》《文学概论》等。有《郁达夫散文选集》《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全集》。

☚ 陈西滢   萧三 ☛
郁达夫

郁达夫1893.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荫生。笔名有YDT、曰归、文等。浙江省富阳县人。7岁入私塾,后入春江书院(后改名为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自幼聪明,好学不倦。1911年考入杭州府中学,次年转入育英书院(之江大学预科)。1913年随兄长去日本,翌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在校时结识郭沫若。1919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科,课余开始练习旧体诗词写作,有数十首发表于上海《神州日报》和日本《太阳》杂志等。在日本期间还曾学习写作白话小说《金丝雀》(未发表)。与此同时,他开始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并和日本的以及中国留学生中的作家和文学青年广泛交往。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银灰色的死》,1921年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同年他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创造社,为发起人之一。这期间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沉沦》,作为《创造社丛书》出版。作品以主观抒情为基调,大胆的自我暴露,清新优美的文笔,在封建意识浓重的中国社会里,引起很大震动,一时褒贬皆有。这是奠定他文坛地位的代表作。1922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主持创造社工作,并先后负责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报》等创造社刊物。1923年结识鲁迅,日后交往频繁。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或兼课,同时写了以小说为主的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茫茫夜》、《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这些作品显示出与《沉沦》不尽相同的题材和风格,作家的主观抒情与客观描写相结合,并开始接触到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这与他本时期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一文中主张写“阶级斗争”的思想是吻合的。这时期他还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学》等一批文学论文,参加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表明作家的思想趋于激进。1927年后,他曾主编过政论性的革命刊物《民众》旬刊,编辑了《大众文艺》,与人合编过《白华》半月刊。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或支持的中国济难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革命的进步组织活动。从1927年至1936年,也是他创作上的旺盛时期,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寒灰集》、《鸡肋集》、《过去集》,中篇小说《迷羊》、《奇零集》、《敝帚集》、《她是一个弱女子》等。这些作品以短篇小说《过去》为代表,反映出作家创作思想和风格的变化,感情冷静清醒,风格凝重稳健。他的《微雪的早晨》因其带有社会主义色彩,引起文坛的注意,但《迟桂花》却又流露出超脱尘世的趋向。1932年他从上海移家杭州。1936年又去福建。这两段生活留下了大量散文游记。抗战期间,他去武汉参加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的抗日工作。1938年到福建,同年去新加坡。在南洋时期,他先后编辑《星洲日报·晨星》等多种报刊。此时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后,他以经商为掩护,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因被日军当局识破,抗战胜利后两天被秘密杀害于武吉厂。他一生除了进行以小说和散文为主的文学创作外,还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文章,对现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以及革命文学的提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写了五百余首旧体诗词,他的旧体诗词造诣精深,颇受文坛前辈的赞赏。他的一生矛盾起伏,但他始终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为探索和追求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郁茹   欧阳山 ☛

郁达夫

郁达夫

(生平经历、小说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见小说卷)他的散文创作甚为丰富,分别收入《茑萝集》、《寒灰集》、《日记九种》、《鸡肋集》、《过去集》、《奇零集》、《敝帚集》、《忏余集》、《断残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集》、《达夫游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创作集中。他的散文有小品,有书简,有游记,有杂文,还有日记和自传。他的小品散文,或叙事,或抒情,大多表达了一个“零余者”在黑暗现实里的深切感受,由对现实的愤激转入痛苦的自谴,显示的正是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改造世界,完善自己的渴望;他的游记长于体物,展示的更多是经过作家主观感受浸染过的自然风物,是充分个性化了的自然,写山写水,都有力地勾画出对象的神韵,偶而涉笔时事,也表达了作家对“中央党帝”、“党官”的厌恶;他的杂文,或为政论,或为时评,都写得尖锐泼辣,痛快酣畅,作者善于引古证今,纵横捭阖,对国民党的统治,对走狗文人的无聊行径,对媚外政策等都给于有力的抨击。他的书简坦率真诚。他的日记和自传,坦率地暴露自己、无情地解剖自己,也记录了作家人生和创作的轨迹。作者认为: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的散文明显体现了“自叙传的色彩”,其中有着作家生活的“外”的踪迹,也有着作家心灵“内”的烙印,既有着个人心理特点、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的散文大多以情绪为线索,信笔写去,看似散漫,其实是将外在的结构的精巧让位于内在的情绪的统一,语言则自然流畅,酣畅淋漓,天真与练达,热情与忧郁,各种色彩在他的散文语言中都得到了很好的统一。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浪漫抒情风格,影响深远的著名散文家。

☚ 林榕   味橄 ☛

郁达夫

 浙江富阳人。名文,以字行。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23年起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中华新报·创造日》,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同年脱离创造社。次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秘密加入太阳社。1930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久退出左联。1933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底赴新加坡,任《星洲日报》编辑。1941年任《华侨周报》主编、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主席。1942年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新加坡沦陷前夕流亡苏门答腊进行地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一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丹戎革岱。工诗,擅小说、散文,以文笔优美、抒情坦率著称。著作有《郁达夫选集》、《郁达夫诗词抄》等。

郁达夫

小说家。浙江省富阳市人。1896年12月7日生,1913年赴日学习。1921年和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此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先后在多种刊物任编辑、主编。1938年末客居南洋,坚持抗战宣传工作。1945年9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钓台的春昼》,诗歌《毁家诗纪》等。早期有自编《达夫全集》8卷,近年来有《郁达夫文集》、《郁达夫诗词抄》等作品集出版。

郁达夫

205 郁达夫1896—1945

作家,报纸副刊编辑和撰稿人。1921年发表处女作《沉沦》,次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主编创造社的刊物。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4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并写《导言》。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救亡运动。1938年到南洋宣传抗日,在新加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主笔,同时还担任《华侨周报》主编。1941—1942年,曾任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抗日联合会主席,后转移苏门答腊,这期间积极写文章宣传抗日。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 张恨水   胡愈之 ☛

郁达夫

071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1年到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后入帝国大学经济科。1921年翻译的德国诗人台奥多尔·斯笃姆的诗作为其最早的译品。1927年翻译了斯笃姆《马尔戴和她的钟》、摩尔《一女侍》、日本林房雄《爱的开脱》等。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杂志,译介外国文艺。如辛克莱《拜金艺术》、曲利纽斯《荒原丛莽》、马克·吐温《理发匠》、哈代《哈提的意见三条》等。所译作品有小说和文艺论著两类,小说多属郁本人所爱之作,并非都是名家名作。郁达夫于1924年在《读了珰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一文中对文学翻译者提出了3个要求——学思得。“学”即对原著及其语言有“深湛的研究”;“思”即对原著“要从头至尾,设身处地的陪他思索一番”;“得”即“完全了解原作者的精神”。这3项要求引起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的重视。1949年后,出版了 《郁达夫选集》。

☚ 林语堂   陈西瀅 ☛

郁达夫

202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原文郁文,字达夫。浙江省富阳县人。幼时丧父家贫,在家乡读小学。1913年随长兄郁华去日本,次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9年秋进入帝国大学经济部学习,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著作,着手新文学创作。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创办创造社。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次年,帝大毕业回国,到安庆任教。1923年春到上海编辑《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等刊物,发表《薄奠》等富有感伤美的小说。1924年及其后三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底回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事务。1930年加入进步团体中国自由大同盟。1933年移家杭州。其间,出版小说、散文、游记多种。1937年赴香港、南洋宣传抗战,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他的选集、文集、小说集、散文集、游记集、日记集、抗战诗文抄等著作。

☚ 徐志摩   朱光潜 ☛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Yu Dafu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名文,字达夫。浙江省富阳县人。
郁达夫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由于母亲的倾心培养,才得以受到严格的私塾教育。他自幼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诗文、小说和戏曲并深受其影响,从14岁起就大量创作旧体诗。1913年郁达夫随兄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又广泛涉猎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接触到当时西方和日本的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学理论。1921年他在日本参与发起创造社,并成为前期创造社的主要代表作家。1921年10月他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沉沦》,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白话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浓郁而清新的抒情色彩,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反响。1922年回国,1923年出版了第二个短篇小说集《茑萝集》,此后又写下《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小说。1927年郁达夫还发表了《广州事情》、《在方向转换的途中》等政治论文,表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1928年后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显示出更激烈的矛盾冲突。他曾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过《大众文艺》,还积极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左联”等进步组织。但在白色恐怖之下又情绪低沉,于1933年举家从上海迁往杭州,度过了一段消沉的隐逸生活。在这前后他创作发表了《过去》、《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迟桂花》、《出奔》等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此外,郁达夫从开始创作以来先后写下了《一个人在途上》、《伤感的行旅》、《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等散文名篇,还出版了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日记集《日记九种》等作品。郁达夫在30年代中期接连写下八篇自传文章,系统回忆了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文笔清新明快,叙述诚恳感人。中学语文课本选入其中的“自传之三”《书塾与学堂》作为课文,它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积极投身救亡工作。1937年到香港和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和散文都以“自叙传”的笔法和抒情色彩著称,他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州花城出版社和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的《郁达夫文集》收入了郁达夫的绝大部分作品。

☚ 庐隐   周作人 ☛
郁达夫

郁达夫

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896年,卒于1945年。原名郁文,曾用笔名达夫、春江钓徒、日归等等。浙江富阳人。郁达夫早年曾随兄留学日本,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班学习,当时与郭沫若同班。预科班毕业以后,先学医科,后改学法科。此间郁达夫接触到大量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并开始学写白话小说。留学期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共同组织发起“创造社”。回国后任《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的编辑。1921年,郁达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反映当时青年的苦闷心理。这一时期,郁达夫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郁达夫与鲁迅合编《奔流》杂志。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移居杭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郁达夫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去香港、南洋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新加坡沦陷以后,郁达夫流亡于苏门答腊一带。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 一生向往光明,积极投入时代洪流,不屈不挠,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 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迟桂花》、《出奔》、《迷羊》、《茫茫夜》等,散文 《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等,其中不乏 《杭江小历纪程》、《钓台的春昼》、《超山的梅花》、《雁荡山的秋月》等名篇。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浪漫风格的小说家、散文家。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郑振铎   茅盾 ☛

郁达夫1896—1945

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等,提倡浪漫主义文学。为新文学的先驱之一。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在南洋从事文化界抗日救亡领导工作。1945年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著有小说集《沉沦》、《茑萝》、《寒灰》、《鸡肋》、《过去》、《奇零》、《敝帚》等,散文集《日记九种》、《屐痕处处》等。作品多表现自我,情感真率,充满感伤色彩。在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很大影响。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早年曾就读于嘉兴府中学、杭州府中学、杭州育英学院。1913年随长兄郁华赴日学习,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从小喜爱古典文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又涉猎了外国文学和受其社会思潮影响。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组织创造社。完成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小说集《沉沦》,出版发行后震撼整个文坛。1922年后参加《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和《创造月刊》的编辑工作,并先后执教于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1927年8月脱离创造社。1928年6月,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又与钱杏邨一起为中国革命济难会编辑文艺性半月刊《白华》。1930年2月,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民权保障同盟,并任上海分会执行委员。同年移居杭州隐逸。抗战时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武汉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1938年,在新加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主编,坚持抗战宣传。新加坡沦陷后,流亡于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遭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建国后被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的小说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微雪的早晨》、《迟桎花》、《她是一个弱女子》等。还有《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学》等重要文章。游记、随笔有《钓台的春昼》、《移家琐记》和《寂寞的春潮》等。他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其文充满浪漫主义感伤色彩,在作品中勇于分析、解剖、鞭挞自己,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文论都别具特色,有其独自的个性。

☚ 茅盾   徐志摩 ☛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生于浙江富阳县。1913年去日本,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共同成立创造社,并写下新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同名单篇描写中国留日学生遭受异国冷遇的苦闷、忧郁与感伤颓废的情绪,为其代表作。1922年归国后参加创造社刊物的编辑工作,并辗转于北京、广州等地任教,此时创作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短篇小说,以同情的笔调描写了下层劳动者的苦难,歌颂了他们的美好心灵,明显增强了其创作中的写实成分。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民权保障同盟。不久移居杭州,写下许多文笔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其中,《屐痕处处》(1934)中的游记如《钓台的春昼》、《寂寞的春潮》等,寄忧国忧民之情于山水描绘间,创造了诗的意境,为其最佳作品。1938年,应郭沫若邀请去武汉参加抗日工作,年底转赴新加坡,主编进步报刊,继续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苏门答腊的武吉丁宜被日寇秘密杀害。

☚ 茅盾   徐志摩 ☛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著名作家、报刊活动家。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9月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科学习,同时开始发表作品,进行文学活动。1922年回国后,和郭沫若、成仿吾一起组织著名的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参加编辑该社的文学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为这些刊物写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和评论,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成为知名的作家和教授。1928年开始与鲁迅合作,积极参加鲁迅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曾与他合编《奔流》,参与发起鲁迅领导的“中国自由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1月,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1938年去新加坡编辑《星州日报》副刊,后任该报主笔、《华侨周报》主编,通过这些报刊宣传抗日救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担任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工作团团长和抗日联合会主席。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主要著作有《达夫全集》、《戏剧论》、《小说论》、《日记九种》、《达夫日记》等。

☚ 拥政爱民   青年周刊 ☛

郁达夫1896~1945Yu Dafu

contemporary writer and proser,also marty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his original name was Yu Wen. Works: Sinking,Boundless Night,etc.

郁达夫1896—1945

浙江当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毕业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创造社成员之一。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年冬季,到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3年秋流亡印尼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尼。他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小说、诗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郁达夫被追认为烈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