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邵氏闻见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邵氏闻见录》

《邵氏闻见录》

《邵氏闻见录》20卷,宋邵伯温撰。邵氏是河南洛阳人,故此书又名《河南邵氏闻见录》,也有称作《闻见前录》的,“前”字是后人所加,相对于其子邵博所著《闻见后录》而言。此书成于绍兴二年(1132),两年后作者就去世了,遗稿经邵博整理编次,方传于世。

邵伯温是北宋理学大师邵雍之子,邵雍在当时与二程齐名,与司马光、韩维、吕公著、富弼等著名政治活动家过从甚密,政治观点相同。邵伯温从小有机会接触这些北宋政坛上的重要人物,因此见闻很广,尤其对北宋中叶以来的政局变迁、朝廷掌故稔熟于心,这部笔记记载最多的就是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王安石开始变法的时候,作者虽然还只有十几岁,但由于他父亲与司马光等人交往密切,他所听到的朝政故事多是出自当事者口中,因此很有史料价值。诸如变法与反对变法的两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章惇、吕惠卿、司马光、吕诲、富弼等人的思想、观点、言论、行动,甚而至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家庭琐事,他都不厌其详地录在书中,王安石的“三不足畏”之说就见于本书第13卷中,元祐后的朝廷党争也记述非常详备。当然,由于作者的思想观点深受父辈的影响,对变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因此表现在书中的政治偏见是很明显的,这不免多多少少影响到他记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比如第12卷载录的苏洵辱骂王安石的《辩奸论》,就引起了后人的真伪之争。清人蔡上翔编著的《王荆公年谱考略》,对《邵氏闻见录》记载的一些有关王安石的诬罔不实之辞进行了驳斥。这是本书的一个缺陷。

此书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邵氏闻见录

又名《邵氏闻见前录》。笔记。宋邵伯温(1057—1134)撰。二十卷。伯温字子文,洛阳(今属河南)人。邵雍之子。少时与司马光等交游,以学行著称。官至提点成都路刑狱,利州路转运副使。著有《易辨惑》、《河南集》、《皇极系述》、《皇极经世序》等。《邵氏闻见后录》三十卷。为伯温之子邵少博(?—1158)撰。少博,字公济。绍兴八年(1138)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监校书郎,知果州。此书《前录》,多记宋太祖以来故事,杂及北宋著名文人王禹偁、柳开、穆修、尹洙、欧阳修、苏洵、王安石等史事逸闻,有助于了解北宋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后集内容比较琐杂,但于诗文评论颇富。其谈诗上起楚辞、乐府,中及唐之李、杜、韩、柳,樊宗师、李商隐,下及北宋之欧、王、曾、苏诸大家与李格非。认为杜诗所以“独立千载之上”,不在句有所本,功夫在诗外;韩文“自经中来”,柳文“自史中来”,“欧文”“和气多,英气少”,苏(轼)文“英气多和气少”,亦可备一说。集中保存大量文学史资料,多得自亲闻, 可资参考。有《津逮秘书》 本,《学津讨原》本,一九八三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邵氏闻见录shào shì wén jiàn lù

《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藁本(1)。笔记。又称《河南邵氏闻见录》、《闻见前录》,简称《闻见录》。宋邵伯温撰,撰于1132年,20卷,叙北宋建隆迄南宋绍兴初年旧事,对熙宁变法期间主要人物思想、言行、品质、琐事等人事掌故记述特详。北宋制度与逸闻稍有所及,惟叙论人物颇有“新法”反对派偏见,邵雍事更多涉妄诞。

邵氏闻见录

见《闻见前录》。

邵氏闻见录

书名。二十卷。宋邵伯温撰。伯温为北宋理学大师邵雍之子,早岁逢王安石变法,中年时经历元祐党争,晚遭靖康之祸,卒于绍兴四年(1134)。书成于绍兴二年,前十六卷记宋初以来故事,对王安石新法载之尤祥。然因作者激烈反对新法,因此亦妄加新法以许多罪名,并记载了不少莫须有的事。十七卷记杂事,十八至二十卷记邵雍言行,亦多妖诬。今有中华书局标点本行世。伯温子博继该书又撰《后录》,亦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