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正斗争
邪正斗争,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正气)与致病因素(邪气)的斗争。从一定意义上讲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不仅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邪正斗争与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首先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虫兽伤等)对机体的作用。外邪所能入侵,各种致病因素所以能导致发病,是取决于机体的抗病能力,取决于邪正力量的对比。正气盛,抗邪力强,则外邪不得入侵,即《素问·刺法论》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不足,防御力低下,则病邪容易入侵,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外邪入侵,是否立即发病,与机体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例如阴精不足者,在感受寒邪之后,寒邪渐从热化,至正不胜邪,则逾时而发病,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伏气温病”。再如疫戾入侵,盘踞募原,必待机体抵抗力减弱时,邪气才从内发,即如吴又可所说:“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温疫论·原病》)
邪正斗争与疾病的发展 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正气有盛衰不同,邪气有强弱之异,由于邪正相争的结果,在临床上反映出虚实两种不同的病机和发病类型,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谓实,是指邪气亢盛言,是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所谓虚,是指正气不足言,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疾病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初、中、末三期。在初、中期,由于正气盛邪气实,邪正相搏,则表现为实证。例如伤寒初起,寒束肌表,卫阳受郁,正气抗争,则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又如,阳明多气多血,为十二经之海,防御机能旺盛,抗邪力强,邪入阳明,则邪正剧争,或表现为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主证的阳明经热炽盛证,或表现以痞、满、燥、实、坚等为主证的阳明腑实证。可见,邪入阳明,为正气盛,邪气实,邪正斗争激烈的实热证。邪入少阳,邪气未除,正气渐虚,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而为少阳枢机不利的病证,表明外邪即将进入后期之三阴。邪入三阴,正气抗邪力弱,则反映为虚证。再如温病,邪在卫分或上焦、中焦阶段,多为病之初期、中期,此时正气盛、邪气实,邪正相搏,则为实证热证。一旦病邪传入营血分,或深入下焦肝肾,正气逐渐由盛转虚,至阴精耗竭,则阳气失于依附而外脱,生命也就危在旦夕。在内科杂病中,以痰、水、湿、食、气、血等留滞、郁阻而产生的病证,属于实证,亦多见于疾病的初、中期。例如水肿初起多为阳水属实证,后期多为阴水属虚证。一般而言,在疾病的初、中期以邪实为主,是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疾病的后期则以正气亏虚为主,以正气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临床上见高热汗出,神昏狂躁,气粗声高,腹痛满拒按,二便闭结,脉沉实有力等急性热病; 或非热病,而有涌盛之痰浊,停积之食滞,阻滞之瘀血,泛溢之水湿等证候,皆属于实证范畴。若素体虚弱、疾病后期、或多种慢性疾病等,则多见虚证,例如久病或大病之后,耗损精气; 呕吐、腹泻、大汗出、大出血等则损伤气阴,导致正气虚弱。虚证多见神疲倦怯,憔悴懒言,气短难续,心悸怔忡,或五心烦热,或自汗盗汗,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此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尚有虚实错杂及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病理变化。例如病邪久羁,损伤正气,或正气本虚,驱邪无力,而致气、痰、食、湿、水、血等凝结阻滞体内,则成虚实错杂的病证。若因实邪格阻,气血不能外达,则表现真实假虚证,相反地,或因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表现为真虚假实证等。
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 在疾病过程中,邪正相争的结果,或为正胜邪却,迨至正气渐复,疾病也就痊愈;或为正败邪陷,因正气损伤严重,故疾病趋于恶化甚至死亡; 或为邪正两败,邪去而正亦亡; 或为正邪势均力敌,而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正邪相持的状况。
正胜邪却: 正气旺盛,抗病力强,当病邪完全为正气所战胜,则其不能传变或难于传变,对人体的作用也就消失、终止。同时,脏腑气血功能得以迅速恢复。所反映的病变较轻,病程较短,易于痊愈。例如外感疾病,邪气初袭于表,由于正气御邪深入,外邪顿挫不传,病变局限于表卫,并为正气所驱逐。正胜邪却的表现,随疾病的性质而异,例如外感热病,多见汗出热解,即《素问·热论》所谓“邪却而精胜也”。斑出热减,苔退能食,神清不烦,脉静不躁,如《伤寒论》所谓“脉静者为不传”等。
正败邪陷:邪气胜实,正气虚衰,正不御邪,则邪气内陷,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由于邪气盛,正气不能抗邪,而致脏腑气血功能障碍,病邪危害作用不断增加,故病势发展快,传变迅速,预后差。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脏腑气血功能一蹶不振,以致“阴阳离决”则人体生命活动即告终止。正不胜邪的表现,在外感病中最为明显,如外感热病出现的热势不为汗解,伴有脉搏躁疾,狂言不能食等,均为邪气内陷的表现。《评热病论》对汗出复热、不为汗解作了恰当的解释,如云:“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 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病也,其死明矣。”此外,尚可见到斑疹出而神昏,即如叶天士所说:“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温病后期,精血亏损,不能托邪达热,则表现长期低热持续,甚至衰竭死亡,其原因正如《温病条辨·原病篇》说:“病温之人,精血虚盛,则无阴以胜温热,故死。”
此外,在邪正斗争过程中,亦可出现邪正相持,此时若正气奋起抗邪,驱邪外出,疾病可逐渐痊愈。若正气抗邪无力,则邪气内陷。例如温热病邪始终在气分留连,由于邪正双方势均力敌,邪正剧争,则出现“战汗”。表现突然脉伏,四肢厥冷,或爪甲青紫,全身战傈,继则壮热,周身汗出。若正气鼓动,驱邪有力,可经一战而病邪外解,证见大汗出后,脉静身凉,神情清爽,气息匀静,脉搏和缓; 相反若驱邪无力,虽战而邪不外解,证见汗出肤冷,继则复热,神烦气粗,脉搏躁疾,一般预后较差。
总之,邪正斗争及其消长,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正虚邪凑,则疾病发生。正气虚,邪气实,则病邪深入。正气虚极,邪气独盛,则疾病恶化,甚至死亡。相反地,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正气较盛,或正气渐复,至正能敌邪,邪气被逐,则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并臻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