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长期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经济理论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有:
(1) 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理论。他指出: “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他还从基本理论的高度指出: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之所以要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要搞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旧的社会制度阻碍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也还是要解决经济体制问题,一些僵化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使生产力从僵化的体制束缚中得到解放。这和革命一样,从根本上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 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理论。邓小平1992年南巡谈话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制度区分的标志。这是非常精辟的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和发展。
(3) 关于适当加速经济发展速度的理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认为,经济发展总要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中心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历史任务决定的。
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只有通过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❷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条件下,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战胜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除了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外,别无它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除了高速发展的经济外还有什么更能表现呢?
❸加快经济发展,是应付当今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亚洲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对我国的挑战。如果我们不大力发展生产力,综合国力不年年上台阶,就没有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表现出来,这就无法对全国人民作交待了。当然,我国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并不是要求我国各地不顾本地的特殊条件而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要尽量避免经济过热,更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战略。
(4) 关于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提出并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当然,对共同富裕必须有个正确而全面的了解,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有先有后的循序渐进的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邓小平指出: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它地区、其它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建立经济特区,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有些人总是担心会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政策能够避免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两极分化。
(5) 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理论。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话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他认为: 文明成果,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除了某些打上了阶级烙印的意识外,一般都是没有国界和阶级的。人类社会的形态各异,之所以能够后来者居上,一个比一个更加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抛弃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而恰恰是在吸收前人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造和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显得尤为重要。
(6) 关于判断姓 “资” 姓 “社” 标准问题的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明确指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还是姓 ‘社’ 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特区姓‘社’ 不姓 ‘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邓小平的上述论断,排除了人们的困惑,排除了 “左” 的干扰,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个开放而完整的体系,充满着创造精神,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思想,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的特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