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战略理论
邓小平的经济战略理论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国内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邓小平根据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认为如果再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方针和方法继续坚持 “以阶级斗争为纲” 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陷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他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来,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战略,确立了到20世纪末以至下世纪中叶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推动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财贸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从而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中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的经济战略理论主要包括:
(1) 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出发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搞经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础。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点和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1978年12月,邓小平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文中指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这是党的工作的 “根本指导方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0页)1980年1月,在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邓小平又指出: “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250页)
(3)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不仅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作用和意义,而且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容、任务,勾画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蓝图。邓小平在 《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 中指出: “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6页)同时,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眼于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创造性的阐述。他在 《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文中指出: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7页)
(4)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强调: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5) 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科学技术起第一位的作用。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作出了准确的阐述,他指出: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页)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大批各类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是基础,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深知教育工作任务的艰巨及其极端重要性,他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8页)
(6) 中国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原则进行了充实和发展。邓小平在 《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中说: “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这样,我们国家的政治分量就更加重了。这个政策很见效,我们要坚持到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2页)邓小平在其经济战略理论中,还强调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他强调: 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邓小平的经济战略理论,思想独特,富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色彩,它所囊括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指导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必将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