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特点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大贡献。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经验和理论概括。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还表现出战略性、系统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1) 战略性: 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邓小平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首先,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果。邓小平认为: “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页)我国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次,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用宏观的思想方式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果。他认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应从总体上布署、安排。再次,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也是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保证安定团结的条件的结果。
(2) 系统性: 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念。邓小平指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认为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邓小平还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一方面坚持正面宣传、正面教育的方针,同时又不能放弃批判的武器,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此外,邓小平还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只有社会各方面、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抓出成效。
(3) 主体性: 即人的主体意识。这里的主体包括两重意思: 一是说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 二是说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接受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人改造人和人被人改造的工程。邓小平一贯主张以民为主,一切为人民,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围绕主体意识,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把我国人民培养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的巨大作用。
(4)实践性:实事求是的实践思维。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0—91页)邓小平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现状和未来,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在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