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经济哲学理论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邓小平经济哲学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它在本质上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思想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邓小平多次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要扭住不放”,“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并从多方面总结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的历史教训,深刻阐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与规律,形成了他全面、完整的经济哲学思想。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把经济理论建立在牢固的唯物主义基础上,是邓小平经济哲学观的重要特点。邓小平所提出的所有经济理论和所制订的全部经济政策都深深地植根于我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际,体现了 “唯实”、“求实” 的思想特征。他首先从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 “初级阶段” 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指出一切都要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他所确定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都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且多层次的这个实际。尤其是他把 “三个有利于” 作为衡量经济工作及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既是对实践标准的深化,侧重于价值评价,又是把自己的经济理论建立在牢固的唯物主义即生产力这个物质基础之上。
邓小平的经济哲学观从经济分析政治,又从政治推到经济,透彻地阐述了经济和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经济和政治的有机统一。他首先从经济出发来分析政治。指出: 我在经济问题上的讲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经济发展目标也是政治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其次,他又从政治推到经济。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这就摒弃了过去那种脱离经济的 “单纯政治观点”,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之一。这样,邓小平既论述了经济是基础,离开了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 又论述了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保障经济比较快速度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有机统一。
邓小平的经济哲学观中,阐述最多也最深刻的是他论及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诸如: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波浪发展、台阶推进的规律; 通过部分先富而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 计划与市场都是 “手段”,要服从社会主义 “本质” 的规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规律; 等等。
邓小平的经济哲学观,是他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结果,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有机统一,也为我们全面学习和掌握邓小平亲自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