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国情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人证明,只有靠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超越苏联模式,才能真正解决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代课题。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人民群众,尊重实践,善于概括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和创造发明,依靠党和广大人民的集体智慧,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蕴含丰富,博大精深,充满了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精神。这一理论植根于中国又面对全世界,面对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 这一理论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着重发展,着重改革,着重开放。这一理论是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1) 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这一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是我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大突破。因为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2)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他明确地指出了要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基础之上。
(3) 关于改革。改革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改革成功了,我们才能实现对苏联模式的超越。邓小平强调: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邓小平就提出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概念,不断排除姓 “社” 姓 “资” 的抽象争论,引导人们从理论上搞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在政治体制改革上,他主张消除苏联模式和我国原有体制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根源,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民主。
(4)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提出 “三步走” 的构想。邓小平认为,要实现这一构想,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他还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提出 “力争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的重要战略思想。并指出: “看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 由于苏联的解体,世界两级化的格局已被冲破,而正在逐步走向多极化的新格局。在这一关键时期,各国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以夺取在未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其中特别是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很快,如果我们不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代,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发展才是硬道理。
(5) 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构想,并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的问题、稳定世界局势提出了可行之法,是当今世界上开明、大胆、富有远见和创造性的构想。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问题,民族团结、统一战线、军队建设等方面的理论,都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郑重地写进了党章,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认真地学习并实践这一理论,我们定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