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民族关系理论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且陆地边疆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问题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民族问题处理得如何,各民族关系如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取成败的重要因素和标志。因此,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入地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问题,科学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向,提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途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成为他们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使我国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级、保证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各民族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政治大团结进一步巩固,在改革和开放中各民族的互助合作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在大交流中实现大团结,走向共同繁荣,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当今世界,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对立已成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局势动荡、战乱频仍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像前苏联和东欧这些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引起社会的动荡并最终造成了国家的分裂。而民族成分众多的中国,经受了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这些都是邓小平处理民族关系理论的不朽功勋。
(3)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中他们就提出了民族关系的问题。他们认为: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以后,在 《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提出了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也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的著名论断,描绘了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理想蓝图。马克思和恩格斯观察民族关系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他们从根本上即从经济基础上阐明各民族间的关系受经济基础的制约。邓小平正是运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科学原理,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放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进行考察,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理论,摒弃了社会主义时期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的错误观点,指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发展趋向,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