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民族关系理论
邓小平民族关系理论,是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指南。
早在50年代末期,我们党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现和特征就开始有所认识和表述。但这个时期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认识,一般地说还只限于对其外部特征的表述,对有关一系列问题未从理论高度上加以阐释,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后来,在党内逐渐发生了’ 左” 倾错误指导思想,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也受到了 “左” 倾错误的干扰,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理论认识便逐渐产生了偏差,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提出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几个存在的基本防线之后,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了错误的分析,强调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错误地把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反映,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处理民族关系中的问题,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当时我国已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际,造成了民族问题上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使民族关系受到了更大的损害,“十年内乱” 中则是完全抛弃了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 在民族问题上,过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中,我们犯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伤害了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这个教训要记取。
正是鉴于这样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对过去一段时间内产生的 “左” 的倾向,特别是 “四人帮” 横行时期被严重破坏的我国少数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并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民族关系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完整理论。
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❶确立了 “现在我国各民族关于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的正确理论,彻底否定了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 “左” 倾错误观点。
❷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之本的观点。
❸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就是中国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关系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❹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目标,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途径,逐步改革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❺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