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改革理论
搞好教育改革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认为,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邓小平教育改革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7月,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后,对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意见。同年9月19日他就解决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谈话,指出,“文化大革命”作出的教育的 “两个估计” 不合实际,应批判1971年 “四人帮” 炮制的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他说: “ ‘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 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7页)此后,1979年3月中共中央根据教育部的报告宣布正式撤销这个会议纪要。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起了重要作用,极大地调动了教育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他在讲话中特别谈到了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的问题。他说: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8页)
(2) 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实现。邓小平对教育改革发表过很多重要论述。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 《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 “我们要全面地正确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 (《邓小平论教育》第54页)中央根据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的理论,对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于1985年5月27日发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一指明教育体制改革方向、切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在同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我看是个好文件。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 (《邓小平论教育》第 148页)
(3) 从实际出发,坚决而稳妥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要求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调整教育结构; 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改革教育结构,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不合理的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当前和将来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是取得教育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条件。教育结构越合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越多、质量越高,教育的社会价值越大。“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的论断,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指出,如果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那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艰巨要求? 因此,国家必须改革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制订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人才的周密规划,“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 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他还指出: “今后国家将努力开辟新的途径,增加新的行业,以便有效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论教育》第63—64页)邓小平还对教育结构改革提出了具体意见: “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 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邓小平论教育》第64页)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邓小平指出: “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邓小平论教育》第54—55页)他认为,发展教育事业,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还必须扩大和增加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权力和责任。“在管理制度上,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科学地划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权限,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高等学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改革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就是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邓小平在 《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中指出: “教育制度中有很多具体问题,一个是学制问题。”为了便于改革,要对学制进行认真研究。他还提出了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招生分配制度应与劳动就业制度结合起来。他说: “今后,不仅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现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 (《邓小平论教育》第62页)
(4)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认真抓好教育改革。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教育改革决不可忽视教学改革,否则,教育改革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邓小平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说: “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国情。” (《邓小平论教育》第35页)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邓小平论教育》第6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