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理论的构成
“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可见,邓小平改革理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十分丰富。邓小平在其著述中论述得最多、最深入系统的、最是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我们通常认为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
(1)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提出了改革传统体制的任务,他深刻地指出,四个现代化 “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5页)邓小平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邓小平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主要包括:
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❷改革分配制度,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❸改革企业体制,坚持实行厂长负责制。
❹实行对外开放,扩大中外技术交流。
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五个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改革开放实践实质上是不断地在冲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取向即为市场。
十多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
❶农村普遍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每个农民家庭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农村商品生产的能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 取消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深化了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❷随着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和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从总体上看,多数企业已经有了自主决策权,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来调节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❸逐步调整和放开价格,采取先调后放、调放结合的措施,逐渐形成了市场价格随供求状况调节的机制。
❹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流通体制,促进了物资、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乡市场的流动,并开始显示出市场的作用和活力。
❺发展了对外经济关系,特区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扩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2)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理论。优先发展教育是关系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计。对此,邓小平审时度势,一再强调教育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影响,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他指出: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到20世纪末的 “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他还强调说: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正是在邓小平这一理论指导下,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又提出: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所以,邓小平改革理论对于深化科技教育体制的论述,对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涉及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是一项更为复杂、艰巨的社会科学系统工程。“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因此,邓小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幅纲领性蓝图,包括:
❶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❷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❸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❹适时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❺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
❻政治体制改革只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