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接班人理论的贡献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接班人理论,提出了按 “梯队”培养和选拔接班人的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邓小平对接班人理论的贡献主要有:
(1) 加强党内民主,选好选准接班人。在拔乱反正中,邓小平针对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民主生活不正常现象,多次强调要加强民主集中制问题。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讲话中,尖锐地批判了家长制、任人唯亲的宗派主义等,明确地提出了 “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指出了干部制度上的一个要害。他认为,接班人不能由个人指定,一个领导人,自己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是沿用了一种封建主义的做法,这是一种手工业方式搞神秘化的选拔。
(2) 从改革制度入手,保证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他指出: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但是,目前的问题是,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需的人才。他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说: “我们过去发生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就为新时期培养和选拔革命事业接班人,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作为保证的重要课题。
(3) 提出了新时期培养和选拔接班人的 “四化” 德才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选拔干部的具体德才标准是不尽相同的,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迫切需要精力充沛的广大干部队伍,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他强调,实现干部 “四化”,必须首先注意干部的革命化。他说: “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这就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接班人的德才标准。
(4) 重视接班人按照 “梯队” 进行选拔和培养。接班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邓小平针对过去提拔干部 “台阶”,指出:“发现一个好苗子,要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来,每个台阶可以快一点。” 同时,他指出: 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观念。干部的提升,不能只限于现行党政干部中区、县、地、省一类台阶,各行各业应当有不同的台阶,不同的职务和职称,……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他还指出按照 “梯队”,即大规模地,自下而上逐步按年龄梯度选定接班人的战略思想,推动了“第三梯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