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理论
邓小平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计设师,我国的改革怎样进行呢? 从哪里入手呢? 他指出: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他认为农村经济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农村发展生产力的好形式。因此,他说: “乡镇企业要发展要提高。” 如何进行对农村的改革,邓小平高度评价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他指出: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 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经验。他指出: “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气进行城市的改革。”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0页)农村经济改革理论,对于农村生产力的伟大变革和全国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全国的改革应从农村开始。邓小平认为全国的改革应以农村经济改革为基础和先导。只有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民生活好起来,农民安居乐业,全国改革才好进行,所以中国的经济改革应从农村开始,以农村改革作为全国改革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农村改革首先进行的决策是正确的、成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和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变了单一农业局面,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扩大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村分工分业有了较大发展,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全国80%的农村人口实现了温饱,开始向小康迈进,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农村经济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如何发展农村生产力,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农民的首创精神,他指出: 在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8页)乡镇企业的崛起,对发展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半边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 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提供了经验。邓小平首先对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给予高度的赞扬,并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这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了 “左” 倾错误思想,它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并经过多年的实践后才筛选出来的一种好的经营方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经验。邓小平说: “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就转到城市。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但是有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作借鉴,加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有风险,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118页)城市改革是依据农村经济改革的经验进行的,没有农村改革的第一次实践,就不会出现城市的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