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选贤任能的理论
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的会议的讲话中,两次讲到 “选贤任能” 的问题,他明确地提出: “选人要选好,要选贤任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0页)“选贤任能” 是在我国善于改革组织机构,人才实践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提出来的重大人才方针原则。
(1) 选贤任能突出地强调了新时期人才一是要有 “德”。所谓德,主要是指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作风。今天的人才首先要有自觉性。必须坚持并拥护 “四项基本原则” 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明确指出: “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6页)二是要有人民性。人民性的集中表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5页)三是人才要有民族性。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邓小平反复要求人才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高昂的爱国热情。对社会主义不感兴趣和不爱祖国、缺乏责任心的人,尽管有某些知识和特长,也不能说它是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人才。1980年1月16日,他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要求理论战线的人才要 “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5页)邓小平说: “我们选拔干部,必须要注意了解他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这个条件的干部,要加强教育,必要时要调动。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2页)
(2) 选贤任能要特别重视新时期人才的 “能”。邓小平集古今中外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关于人才 “能” 的论述之大成,并给 “能” 赋予现代化的含义和内容。他认为 “能”,就是才干、技艺和健康的体魄诸方面的综合。
❶知识。邓小平认为知识是人才 “能” 的基本要素之一,他多次指出,人才要 “知识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6页)科技人才要有科技“专业知识。”军事人才要有“军事知识” 等等。
❷能力。能力是知识经过实践的升华转化而成的才干。是 “能” 的主要要素。邓小平认为,能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一般能力,如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二是特殊能力。主要是 “有胜任工作的业务能力”。包括智能和技能两个方面。科技人才要有杰出的发明创造成果的能力,军事人才要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教育人才要有出色的讲授能力,厂长要有现代化管理能力,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等等。
❸实践经验。这主要指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可以叫作实际知识,它是“能” 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要求选“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表示了他对人才经验的重视和要求。
❹精力。现代化人才要智、力并用,大脑灵光、体魄健康,所以,邓小平强调选人才要选 “年富力强的”、“身体能够顶得住。”(《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0页)“从精力上说,能够顶着干八个小时工作,这一点切不要忽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2页)把身体素质作为 “能” 的要素,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独特见解。这个论点的提出,对于干部队伍年轻化,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放手 “选一些年轻的身体好的同志来接班”,防止人才老化,具有特别的意义。
(3) 选贤任能要非常注意新时期人才的 “资”。邓小平明确指出: “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德才资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0页)邓小平一贯反对论资排辈。他在 《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一文中,严肃地指出: “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他在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 一文中,批评了 “现在有些地方对选进领导班子的年轻人,还是论资排辈” 的现象。主张选拔干部中,应 “不管他年龄大小,辈级高低,不能讲这个”;“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显然,邓小平所说的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德才资的话中的 “资”,决不是论资排辈。在人才使用、排列的 “资序” 取决于 “贤能” 优劣强度,而不是取决于其他因素。杰出 “贤能” 的人才,即使他年龄很轻,辈份很低,也要排列在前,优先使用,甚至破格提拔,使之很快进入重要的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资,就是精力旺盛、体格强健、年轻有为的人才。二是同时要贯彻梯队依资接力的思想,使各个 “梯队”顺延接力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 选贤任能的关键是 “选和任”。选贤任能中,贤和能是人才的客观标准,而选和任是领导主观上对人才采取的行动和态度。邓小平十分重视选、任人才,认为这是人才建设,甚至是 “经济方面,体制方法的改革” 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了人才的选任问题,优秀人才才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