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才管理理论
邓小平通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新时期我国人才管理理论,指出了人才管理理应遵循的原则,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也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奖惩、流动和考核的总称,是人才管理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人才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才能,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管理有如下基本原则:
(1) 能级原则。根据人才的才能,把人才放在相应的岗位和职位上去量才采用,这是人才管理的能级原则。
(2) 协调原则。在各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人才的能级组织形态,必须有合理层次,才能使之稳定。由各种人才组成的人才群体结构,不仅要考虑到对单个人怎样按其能级使用,而且还要考虑到不同能级的人才如何搭配协调,才能保证效率,这就是人才管理中协调原则的要求。
(3) 动态原则。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显露其才能,暴露其弱点。动态管理,让人在广阔的范围内合理流动,就会像生物学上的 “远亲杂交” 一样,出现人才的优势增长效应。这种效应应体现动态原则,使其更多的发挥作用。
(4) 扬长原则。用人贵在其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因为有某些缺点就不肯用其所长。
(5) 激励原则。因势利导,对有所成就、有所贡献的人才及时给予奖励,既可激励本人,又可促进他人,是推动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发展人才竞争的有效方法。
(6) 再教育原则。此原则可以确保人才的素质优势,防止人才知识老化,人才再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培训,参与各种学术、技术交流出国进修等等。
邓小平人才管理理论
人才管理,是邓小平人才理论中的核心部分。邓小平的人才管理理论,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中国人才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学。研究和学习邓小平人才管理理论,对于全面地准确地认识邓小平人才理论,对于把我国人才管理工作引向科学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邓小平历来就非常重视人才问题,提出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破格提拔人才等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理论,成为我国人才管理工作的指南。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即 “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1页)实现干部队伍的 “四化”,革命化是首要的,选择什么样的人来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正如邓小平所说: “人才问题,主要是个组织路线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3页)要从政治上把关,选择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爱党、爱祖国的人。只有选拔这样的人,革命事业才有保证。因此,革命化是首要的条件。但是,面对调整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益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没有知识,没有专业也是不行的。正如列宁所说: “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就必须用 “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邓小平更明确地说,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又说,专不等于红,但红一定要专。这从理论上阐述了红与专的辩证关系,继承了列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科学的理论,发展了毛泽东又红又专的人才观。在实践中,“四化” 标准成为党和国家选择人才,录用干部的原则,也为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邓小平关于干部年轻化的标准,从根本上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使新老干部交替逐步走上制度化。对这一问题他曾语重心长地说: “所有老干部都要认识,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我们老干部的最光荣最神圣的职责; 是我们对党的最后一次历史性贡献,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党性的一次严重考验。”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6页)邓小平提出的干部年轻化的标准,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人事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邓小平不仅对终身制从理论上否定,而且身体力行主动退出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为全党作出了表率,用实际行动对党作了 “最后一次历史性贡献”,经受住了 “党性的一次严重考验。”
破格选拔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是邓小平对人才管理理论的又一创造性发展。他在回答 “有没有人才” 这个问题时说,并不是没有人才,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中,都有不少有专业知识、有管理能力、很能干的人,问题是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择、培养和帮助他们。选拔人才不能采取“一刀切”,“军队有它的特殊性,干部还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来提,但是也要打破老框框才行。地方和军队不同,企业单位和军队也不同,学校、科研单位和军队更不同,选拔人才可以破格。”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3页)
邓小平还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管理。因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技术人才。对于如何看待 “专” 的问题,邓小平明确地说: “科学技术人员应当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上去。” “如果为了科学上和生产上的需要,有人连续奋战七天七晚,那正是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忘我精神的崇高表现,我们对于他们只能够学习、表扬和鼓励。”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4页)邓小平的论述,使我们从根本上分清了 “白” 与 “专” 的区别,认清了只要为社会主义科学事业作贡献,既是 “专”,也是 “红。” 在知识分子队伍中兴起大搞科研之风,推动了四化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