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 中共党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著有《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集》等。 原名:邓先圣、阚家麟 学名:邓希贤 化名:邓斌 俄文名:多佐罗夫 别名:登文斌 雅号:油印博士 邓小平邓小平(资料选辑) | | (香港)新中国图书公司1977年8月版 123页 | 邓小平 | 周迅等 |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9年1月版、1983 年10月版210页 | 邓小平复职始末 | 司马长风 | (香港)波文书局出版1980年8月版221 页 | 邓小平传 | (日)和田武司、田 中信一著,龙 翔译 |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8月版 227页 | 邓小平评传 | 寒山碧 | (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84年8 月版242页 | 抗日战争中的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 于细微处见高风——邓小平同志在七营镇的二 三事 | 李达 温永安 |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长江日报1981年7月27日 | 邓小平同志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卓 越贡献 | 沈冲 | 黑龙江日报1983年9月20日,中国地质 报1983年10月14日 | 金戈铁马费运筹——邓小平等军委同志关心军 队现代化纪事 | 顾月忠 刘南昌 | 人民日报1984年8月11日,新华月报 1984年8期 | 在江西的日子里 | 毛毛 | 人民日报1984年8月22日,新华月报 1984年8期 | 护送邓政委 | 方美元口述 彭源重整理 | 桂林日报1984年12月11日 | 邓小平同志到龙州 “这里得天独厚”——回忆邓小平同志来渡口 | 陈仕才 陈文选 赵光同整 理 | 广西日报1985年2月7日 四川日报1985年3月3日 | 邓政委来到野战医院 邓小平同志在太行 肝胆映日月 换马共南征 护送邓小平同志去延安 邓小平同志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伟大旗手 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 莫文骅 李志宽 程高翔 苗冰舒 华白 吕其岗 张弓长等 李恒仁 谭观运 钱正天 | 沈阳日报1985年7月1日 经济日报1985年9月4日 星火燎原1981年2辑 党的生活1982年2期 教育丛刊1983年3期 学习与研究(吉林)1983年4期 贵州党校通讯1983年4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1983年4期 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4期,新华文摘 1984年2期 | 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所 做的贡献 | 龚祚 | 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4期 |
试论邓小平经济思想 试论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 | 郭道夫 高宝庆等 | 经济与管理研究1983年5期 文史哲1983年6期 | 无产阶级组织家的卓越才能 在伟大历史性转变中的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豪人豪语 略论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党的建设学说的 新发展 | 尹诚 廖盖隆 胡廉 谢春明 | 中国劳动1983年9期 半月谈1983年21期 源流1984年创刊号 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年1期 | 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 抗战烽火中的邓小平同志 试论邓小平文艺思想 邓小平(1904-) | 叶勇义 童志强等 林焕平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 | 求实(江西)1984年1期 党史资料与研究(福建)1984年1期 作品1984年3期 文献和研究1984年5期,党史通讯1984 年9期 | 论邓小平同志的法制建设思想 历史性转变和过去的连续性(上、下) | 王河 (美国)邹谠著 杜雍译 | 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6期 党史通讯1984年10、11期 | 运筹帷幄决胜未来——邓小平同志关心科学教 育工作纪事 | 顾迈南 杨建业 | 瞭望1984年41期,新华月报1984年10 期 | 理论的彻底性——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特色 历史转折时期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 邓小平同志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典 范 | 李长福 刘俊文 丁世尤 | 马列著作研究会通信1984年56期 广州医学院学报1984年社会科学增刊 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1期 | 邓小平同志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在阳城 李大钊、邓小平与冯玉祥——记大革命时期的 北方战场及国民党政治工作 | 刘杏芬 徐方治 潘阳 阎稚新 | 博物馆工作1985年1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2期 山西地方志通讯1985年4期 党史通讯1985年4期 | 解放初期邓小平政委在南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著名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简介:邓小平 | 翟作军 姚仁隽 孙璞方 | 南京史志1985年5期 人物1985年6期 | 邓小平同志在右江根据地搞土地革命 小平政委在武篆 邓小平对科学地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 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卓越贡献 | 黄美伦 吴德林 莫文骅 李致平 | 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5年6期 老同志之友1985年7期 理论月刊1985年7期 | 邓小平同志何时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工作 刘贯一、孔广耀同志关于邓小平同志一九二七 年春由宁夏赴西安情况的回忆 | 向锋 | 党史通讯1985年9期 党史通讯1985年12期 | 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委员简历:邓小平 (1904-) | | 中国百科年鉴(1983)第12页 | 邓小平同志与“共耕社” 一次难忘的会见 信任与力量——琐忆刘邓关心知识分子的事迹 军医的回忆——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的故事 邓小平(1904-) 刘邓与刘邓大军 邓小平(1904-) | 黄美伦 吴德林 江川 曾克 萧战国 朱新民 郭桐 | 风展红旗(4)第11页 刘邓大军征战记第2卷第272页 红旗飘飘第28集第1页 红旗飘飘第28集第25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4册第271页 *国共风云名人录第4集第1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第538页 |
邓小平邓小平传略 | 金冲及等撰文中 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47 页 | 邓小平 | (匈牙利)巴拉奇· 代内什 阚思静 季叶译 | 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5月版302页 | 中流砥柱 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 | (美)张大卫 王宏 国等译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216页 | 邓小平传奇 邓小平传 | 黎国璞 蓝启渲 (德)乌利·弗兰茨 天力李 强译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298页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69页 | 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 邓小平的思想研究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 杨鹏翔 金羽主编 四川省邓小平思想 研究小组编 | 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324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380页 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200页 | 邓小平的思想发展概述 | 汪霖冷溶主 | 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03页 |
| 编 | | 再论邓小平的思想 邓小平与早期革命活动 神奇的契合: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华传统文化 二十八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 邓小平著作思想生平大事典 海外邓小平研究 邓小平珍闻录 邓小平在中原 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 邓小平政治思想专题研究 海外人士心中的邓小平 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 总设计师 邓小平与广西 | 张明 丁祖豪 罗正楷等 刘春建 杨国宇等编 翟泰丰等主编 冷溶主编 张世明等 任涛 李健编 徐久刚 金羽等主编 毛毛 裘之倬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 区委党史研究室 编 |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06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95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343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1992年版3册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462页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197页 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226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263页 中国大地出版社1993年版393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433页 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545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672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51页 | 我眼中的邓小平 邓小平的历程:一个伟人和他的一个世纪 邓小平理论研究 中外名人看邓小平 邓小平的重大突破与建树 邓小平政治评传 | 郭思敏等编 刘金田主编 金羽选编 袁南生 伍国用编 岳华庭主编 (澳)大卫·古德曼 田酉如译 |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72页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册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18页 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603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197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230页 | 邓小平与四川 |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 研究室组织编写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58页 | 邓小平:走自己的路 邓小平谈邓小平:从邓小平自述谈起 邓小平 邓小平军事生涯 邓小平军事谋略 邓小平与20世纪政治人物(上、下) 世纪伟人邓小平 | 郭加复主编 陈继安 毛毛 郝智慧 伍文编 陈继安 刘金田编 《世纪伟人邓小平》 编辑委员会编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330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86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50页 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275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99页 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2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305页 | 邓小平外交 邓小平传 | 张植荣等 (英)理查德·伊文 斯 武市红等译 | 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308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328页 | 与天为党:邓小平在太行 邓小平谋略 邓小平思想专论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 | 王东满 萧诗美 李晓春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等编 |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14页 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425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86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271页 | 伟人邓小平(上、下) 邓小平与他的事业 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 伟人邓小平 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学习纲要 | 袁永松主编 龙平平 俞良早等 余志森等编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 工作部编 | 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2册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50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729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09页 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129页 | 邓小平经济思想摘编 邓小平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邓小平外交风采 | 邓小平 中央纪委办公厅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 交部等编 |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133页 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182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243页 | 邓小平发展理论 | 青连斌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221页 |
邓小平的人际艺术 邓小平与外国首脑 邓小平理论宝库 邓小平理论研究 | 李忠诚编 于越 白墨编 邢贲思主编 孙维炎等主编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267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270页 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版2798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9 页 | 邓小平与共和国将帅 敢说不的世纪伟人:邓小平胆略漫述 邓小平外交活动大事记 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发展理论 回忆邓小平(上、中、下) | 江天 陈继安编 外交部档案馆编 王鑫鳌等主编 倪力亚主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44页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60页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368页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76页 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385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3册 | 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邓小平和他的贴身警卫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 | 郭学旺 孙晓 陈志斌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版405页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429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468页 | 中国出了个邓小平 邓小平论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谈人生 一代导师邓小平 | 邓自力主编 邓小平 邓小平 刘建军 马凤珍主 编 | 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556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60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188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404页 | 邓小平 举重若轻治大国:邓小平与新中国 生活中的邓小平 毛泽东 邓小平与中外政坛风云人物 半个世纪的情缘:邓小平与毛泽东 | 宋毅军 陈继安 聂月岩 李卫编 余世诚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170页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19页 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381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395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405 页 | 为邓小平辩护 喋血万里:邓小平与红七军 中国改革第一人邓小平 邓小平传奇 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 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 | 陈光奎 王熙兰 卫炜等著 裘之倬 官力等 武市江 高屹主 编 | 西苑出版社1999年版438页 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485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43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455页 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64页 | 共和国历史上的邓小平 邓小平与大西南:1949—1952 | 阎润鱼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 研究室等编 |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7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482页 | “文革”岁月 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表达了我们的心愿 匈牙利出版新书《邓小平》,详细介绍邓小平的 童年青年时代及政治生涯 | 毛毛 谭洪顺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544页 济南日报1977年7月27日 人民日报1987年12月2日 | 沧海横流——邓小平1969——1973在江西 (七届人大)军委主席邓小平简介 邓小平在五届全国政协 邓小平与《红星报》 邓小平同志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的革命活动 | 王首道 孙起孟 张志诚 (法)诺拉·王著 王应一译 | 南方日报增刊1987年12月25日 人民日报1988年4月9日 人民政协报1989年9月22日 光明日报1991年10月12日 党史通讯1983年22期 |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卓越贡献 百色起义的领导者——邓小平 邓小平 | 李海波 莫文骅 | 河北法学1984年4期 老同志之友1984年7期 党史通讯1984年9期 | 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邓小平、谢维俊在反“江西罗明路线”时的任职 邓小平关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 | 张德辉 张继福 曹钦温等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2期 党史研究资料1986年1、2期 党史研究1986年2期 |
邓小平与我国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 邓小平同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对我军建设的新贡献 关于大革命时期邓小平从苏联回国时间的考订 邓小平在1969—1972 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探讨 邓小平经济思想溯源 邓小平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光辉旗 帜 | 黎青平 施纯琳 傅光 朱同顺 裘之倬 钟业昌 赵延忱 赵秉理 | 党史研究1986年4期 学习月刊1986年5期 长白学刊1986年5期 党史通讯1986年7期 青年时代1986年12期 海南大学学报1987年1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2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 试论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统一战线思想 邓小平(3、4)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对马克思 主义的重要发展 | 李俊 裘之倬 单凤儒 | 科学社会主义1987年2期 青年时代1987年2、3期 辽宁高专学报1987年3、4期 | 试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精神实质 邓小平对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贡献 关于邓小平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的时间 问题 | 张德文等 付佩学 苏士甲 | 辽宁高专学报1987年3、4期 长春师院学报1987年3期 党史通讯1987年3期 | 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的建军思想 邓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初探 邓小平同志的创造哲学初探 邓政委在大别山 刘伯承、邓小平同志在鄂东 论邓小平的思想 试论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思想 试论邓小平的开放思想 浅谈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军事工作的重大贡献 刘邓挥师巧渡黄河 “难以忘怀的印象”——回忆邓小平同志在重庆 邓小平任一二九师政委时间考 邓小平同志在财政部 试论邓小平同志关于全面改革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 的重要贡献 | 关瑖 曾奕禅 甘自恒 苗冰舒 阮银甫 张明等 岑岑 高增德 陶伯钧 苗冰舒 郑文 徐保琪 戎子和 王宝山 迟福林 | 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3期增刊 江西大学学报1987年4期 创造与人才1987年4期 追求1987年4期 春秋1987年4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4期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4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1987年4期 军事史林1987年5期 名人传记1987年6期 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7年11期 党史研究资料1987年12期 财政1987年12期 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12期 瞭望1987年44期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大发展——邓小平思想 初探 | 本刊编辑部 | 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1期 | 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邓小 平同志改革思想研讨会综述 | 王黎明 |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1期 |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决策思想初探 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探讨 关于邓小平的思想的主体 论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 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的思想成熟的标志 我国对外政策调整的理论基础——学习邓小平 同志的外交思想 | 徐银山 钟业昌 王家忠 陈耀彬等 张明等 周尊南 | 决策与信息1988年1期 海南大学学报1988年1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河北学刊1988年1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外交学院学报1988年1期 |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的思想的精髓 试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 和发展的重大贡献 | 文丁 凌仁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理论学刊1988年1期 | 试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特色 邓小平人才思想形成探因 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新贡献 邓小平经济思想初探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初探 | 张翼翔等 陈玉金 王庆功等 文丁 向群 李廷禧 | 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1期 人才1988年2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2期 |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奠基者 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 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导——略谈邓小平改革思想 学习邓小平新时期的建军思想 试论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 试论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军队思想刍 议 | 王素萍 丁赣等 储国定 万海峰 韩锐等 高峻华 周智伟 | 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2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安庆师院学报1988年2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2期 理论探讨1988年2期 理论探讨1988年2期 承德师专学报1988年3期 | 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决策思想探析 论邓小平对政治工作理论的新发展 论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重大贡献 论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才的思想 论邓小平的理论勇气 试论邓小平的建军思想 略论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思想 邓小平与十年来思想解放的三次跨越 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研究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民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思想 再论邓小平思想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邓小平改革思想初探 邓小平改革思想形成浅探 论邓小平军事人才思想 试析邓小平同志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邓小平军事管理思想初探 邓小平在新时期的领导思想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者 邓小平改革思想研讨综述 邓小平在苏区瑞金 论邓小平的“双尊”人才思想 浅议邓小平的“民主思想” 试述邓小平在左右江起义前后的贡献 邓小平外交思想述论 论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思想探微 论邓小平的哲学思想 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邓小平政委在南京 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观及其实践 略论邓小平的理财思想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 计师 | 徐银山 张相阁 邵农 欧阳茂森 李春 丁世龙等 吕文江 徐黎 李儒忠 高峰岗 刘志信 师玲芳 唐纯良等 苗天慧 陈玉金 王宝山 任应来 狄凤山 徐银山等 田夫 邹书春 饶兄勃 于立军 庾新顺 丁晓文 赵君 李凤梧 黄铁平 袁训忠 王先俊 翟作军 李春 丁仁贵等 高文 | 科学经济社会1988年3期 军事经济研究1988年3期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3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期 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3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4期 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4期 理论学刊1988年4期 理论学刊1988年4期 求实1988年6期 北方论丛1988年6期 上饶师专学报1988年6期 领导科学1988年6期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8年6期 中国行政管理1988年7期 领导科学1988年9期 新长征1988年11期 社会科学参考1988年15期 江西党史资料1989年1期 探索1989年1期 丹东师专学报1989年1期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1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9年3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3期 国防大学学报1989年3期 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3期 春秋1989年4、5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4期 军事经济研究1989年4期 党校教学1989年5期 | 略论邓小平的法制思想 邓小平与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论邓小平的文化思想 战斗在左右江的邓小平——老战士回忆录集萃 | 张建田等 师文华等 代诗炜 | 国防大学学报1989年5期 党史文汇1989年6期 国防大学学报1989年6期 广西党史研究通讯1989年6期 | 略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 小平同志是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一九三一年巡视安徽考 邓小平同志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功绩 ——学习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 | 李钧泽 张瑞尧 王泽华 孙剑纯 | 国防大学学报1989年6期 福建经济1989年10期 党史研究资料1989年11期 求实1989年12期 |
略论邓小平同志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形 成和发展的贡献 | 刘树包 | 求实1989年12期 | 功高身退的邓小平 一九八九: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邓小平在广西的革命活动述略 邓小平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思想初探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者 论邓小平的思想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立国之本——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中国科学社 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 郑文 林建公 潘明禄 覃生义 余伯流 江海仁 于建文 丁文 毛磊 石来宗 | 半月谈1989年22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1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争鸣1990年1期 争鸣1990年1期 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1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1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1期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0年1期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1期 | 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 试论邓小平的民主思想 略论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法制思想 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的文艺 方向 | 卜晓业 徐久刚 石柱华 杨炳宗 |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1期 晋阳学刊1990年1期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1期 社会科学家1990年1期 | 论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思想 | 徐银山 | 理论探讨1990年1期,济宁师专学报、浙 江学刊1990年1期 | 邓小平在大别山 邓小平同志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初探 邓小平群众运动观的形成发展与嬗变 浅谈邓小平关于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思想 胸怀全局,智虑百代——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 领导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 李汝猛 李延禧 陈先奎 李桂琴 孙尚俭等 | 中国老年1990年2期 成都市委党校学报1990年2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2期 成都市委党校学报1990年2期 领导科学1990年2期 | 略论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略论百色起义时期邓小平同志的实事求是精神 与实践探索勇气 | 林庭芳 罗勇岐 | 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2期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2期 | 邓小平的安定团结思想初探 邓小平的廉政思想初探 试论邓小平的统战思想 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初探 邓政委在单拐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 | 徐久刚 刘子明 肖继文 屠承先 李清泉 高嵩 张德成等 | 理论教育1990年3期 国防大学学报1990年3期 求实1990年3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4期 求实(江西)1990年4期 中州今古1990年4期 军事技术1990年5期 | 邓小平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的军事生涯 邓小平与中共党史研究 周恩来癌症缠身力保邓小平复出 记与邓小平会晤 邓小平1931年巡视安徽党务 邓小平与中国当代文化范式的转变 大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在西北地区的活动 邓小平与遵义会议 邓小平反对“左”倾错误的几次斗争 邓小平建国前夕在南京 邓小平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脉 络 | 朱贵强等 谭晓雯 温乐群 学文原作 陈香梅 许祖范 俞吾金 王劲 石永言 杨涛 王明鉴 陆庆良 倪大奇 | 河南党史研究1991年4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2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4期 *传记文学1993年62卷2期 *传记文学1992年61卷6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2期 复旦学报1993年3期 西北史地1993年3期 党的文献1993年3期 党的文献1993年3期 党的文献1993年5期 复旦学报1994年1期 | 邓小平在苏区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批判 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典范——毛泽东同邓小平 关于根据地工作的来往文电简介 | 曹仲彬 李明华 | 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4期 党的文献1994年4期 |
邓小平与刘邓大军向西战略的实施 邓小平兵法(抗战篇) 刘伯承、邓小平与高树勋起义 邓小平在抗战时期对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贡献 邓小平抗战的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对三三制政权理论的建树 根据地建设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学习邓小 平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论述 | 李新市 文平 宋毅军 黄德润 马依依 陈朝响 刘诚 曲鸿亮 | 安徽史学1995年2期 文史杂志1995年2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2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3期 福建学刊1995年4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4期 福建论坛1995年4期 | 略论邓小平在创建中原解放区中的历史作用 邓小平与抗日战争 试述邓小平在抗战时期的主要功绩 邓小平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 论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经济思想 论邓小平在抗战时期正确运用毛泽东战略思想 之贡献 | 谭克绳 罗正楷 路爱林 王炳林 郎丰君 田苏 朱文通 王小梅 黄德润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4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5期 党的文献1995年5期 河北学刊1995年6期 河北学刊1995年6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7期 | 邓小平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试论邓小平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 邓文明与邓小平的两代家庭 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略进攻阶段的军事贡 献 | 崔艳明 薛萍 侯兆水 孙友三 | 河北学刊1996年1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 *传记文学1996年68卷1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6年4期 | 邓小平在中原战略反攻中军事思想的发展 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看邓小平的工作风 格 | 孙友三 李玫姬 | 军事历史1996年6期 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1期 | 论抗战时期邓小平的党建思想 论淮海战役中的邓小平 邓小平出国留学教育思想初探 对渡江战役期间邓小平在安徽几则活动史实的 探讨 | 张正安 丁戎 汪培栋 李江源 陈广相 | 安徽史学1999年2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 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4期 安徽史学1999年4期 | 振兴中华的杰出领袖——喜读龚育之、张磊等 著《世纪之伟人》 | 温宪元 | 学术研究1999年8期 | 邓小平关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思想 邓小平何时任红七军政治委员 平马镇初见邓代表 右江情深——邓小平同志早年在左右江生活片 段 | 秦晓波 胡哲峰 黄松坚 本编委办公室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5期 党史研究资料2000年6期 广西革命斗争回忆录(一)第102页 广西革命斗争回忆录(一)第153页 | 邓政委来到武篆 共和国公民邓小平 邓小平再度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 席与外宾纵论国内国际局势《邓小平》画册出 版 | 黄美伦口述 萧红 金圣 李方诗等主编 | 广西革命斗争回忆录(一)第166页 中国一代政界要人第1页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45页 | 邓小平接见北京戒严部队军以上领导干部 关于党的建设等论著出版邓小平辞去最后一个 领导职务 |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59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56页 | 邓小平“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理论 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45页 | 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 邓选第一、二卷出版发行 |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委员会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52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47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5)第50页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 共中央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 北京逝世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70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邓小平 |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辑 |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22页 | 纪念人物:邓小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 周年 |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辑 |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10页 | 邓小平(1904— ) | 廖国良 田园乐编 写 | 中国工农红军事件人物录第372页 | 抗战时期邓小平的经济思想 邓小平(1904— ) 简论邓小平同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邓小平出席遵义会议史实考 邓小平(1904— ) | 李云清 李崟 范济国 陈辽 叶永烈 廖盖隆等主编 | 中国抗战人物研究论集第107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6页 文艺理论家1986年创刊号 叶永烈采访手记第591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94页 |
邓小平1904~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四川广安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在西安参与创办中山军事政治学校,任政治部主任、教育长。1929年,在广西和张云逸等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任政治委员、前委书记。长征途中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治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兼任国务院副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被剥夺一切职务。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1975年初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1977年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1978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同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其他同志一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持制定了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果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并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重视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国家的一次长期的根本任务,要求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1989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请求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1990年4月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主要著作有《邓小平文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邓小平1904—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四川广安人。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旅欧支部负责人之一。1925年赴苏联学习。1929年底和1930年初,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1934年参加长征,同年底接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曾列席遵义会议。1937年起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二野战军政委,并任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总前委书记。随后率部进军大西南。建国后,长期担任党、政、军要职。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被解除一切领导职务。1973年恢复了副总理职务。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1976年4月又一次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再次复出。高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旗帜。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在他主持和领导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提出退休,被同意只留任党和国家军委主席职务。1989年9月提出辞去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不久为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批准。1992年初视察深圳等地,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讲话。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方面,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邓小平文选》)。认为共同的经济利益决定了共同的理想和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同时,必须要注意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存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总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二,在道德的社会功能方面,肯定道德觉悟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更需要发扬共产主义精神,“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同上书)。提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强调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更需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否则就会在精神上解除武装。第三,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要通过对各部门、各行业和各方面实行全面整顿,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注重道德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提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同上书)。认为社会风气的好转,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主张“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提出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同上书)。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四有”标准。 邓小平1904~1997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原名先圣,学名希贤,广安县人。1919年夏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积极参加 “五四” 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8月27日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由法国转入苏联学习。次年底回国,任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6月调广西开展工作,同张云逸等先后发动广西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1年起历任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次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11月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接着,与刘伯承率部解放大西南,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在党的七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打击,撤销一切职务。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同年在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1975年在中共十届二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6年4月再次遭 “四人帮” 陷害,被撤销一切职务。1977年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中顾委主任。1983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1987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改革开放,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著有《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 邓小平中国领导人。1904年8月22日生。1920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往苏联学习。1926年底回国。1927年3月,在西安中山军事学校任政治处处长。1927年12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7月,赴广西领导百色、龙州起义,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政治委员兼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4月进入中央根据地,先后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秘书、《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7年8月,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1934年10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8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1948年5月,任中共中原局第一书记和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11月,任淮海战役前线总前委书记。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2月,任西南军区政治委员。1952年7月,任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1954年4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总书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76年4月受诬陷,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8月,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人。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第1次会议上被选为主任。1989年11月,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从领导岗位完全退下来。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病逝。 邓小平 邓小平1904~原名希贤。四川广安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赴莫斯科学习。回国后先后参加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1934年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我军主要将领指挥了多次战役,为各次战役取得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直到1977年恢复了职务,8月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自1981年起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人。他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他的主要著作有《邓小平文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邓小平虽已年过八旬,仍能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继续为党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其奥秘在于他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年坚持体育锻炼,做到为革命而健身。邓小平爱好多种体育活动,如散步、游泳、爬山、球类、桥牌等,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化,都坚持不懈。在中南海一个小院居住时,每天清晨总要绕着两棵老槐树转,每次一定要走完几十圈,并且每圈都有一定的步数,像在认真做着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年近80岁时还坚持游泳、登山,这些都是他年轻时的运动项目。在79岁时的一个盛夏,在北戴河竟连续游了90多分钟,游程1000多米。如今虽已年近90,体格依然强健。邓小平对桥牌、台球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水平较高,认为打桥牌是锻炼脑筋、增强思维能力的一项活动。此外,还热爱体力劳动,喜欢自己料理生活,操持家务,扫地、洗衣、做饭什么都干。还亲自动手在院子里种菜。至今,虽年事已高,仍然常常设法坚持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几乎每年都和群众一起参加绿化祖国的植树劳动。 ☚ 沈钧儒 陈云 ☛ 邓小平1904~1997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四川广安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转往苏联学习。1926年底回国,被派到冯玉祥领导的军队中从事政治工作。1927年底到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底和1930年初,他和张云逸等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8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1931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曾担任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红军报纸《红星报》主编和中共江西地方组织的领导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年底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129师政治委员。曾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和晋东南的反“九路围攻”,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后赴冀南,推进平原游击战,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1940年8月同师长刘伯承指挥所部参加百团大战,实施正太、榆辽战役。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率部歼灭进犯太行根据地的朱怀冰部。1941年后,同刘伯承指导所部实行主力地方化,大量组织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坚持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942年9月任中共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1947年同刘伯承一起挺进大别山地区,开始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同年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失去了一切领导职务,遭到公开批评和谴责。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首次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周恩来总理病重以后,他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并于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76年4月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清除,1977年7月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同年8月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在同年12月举行的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在他主持和指导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从1978年以来,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82年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根据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不再设中央主席、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主要著作,现已出版的有《邓小平文选》 1~3卷。 邓小平 邓小平邓小平 (1904—1997),四川广安人。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与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工作。1926年赴苏联学习,先入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同年底回国。1927年2月,在西安创办了中山政治学校,任政治部主任、教育长。1927年底到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同张云逸一起于1929年12月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任政治委员、前委书记。翌年2月,他又与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在共产党影响下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于左江龙州举行起义,创立了红军第八军和右江、左江革命根据地,兼红军政委,红七军、红八军总政委。在创建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和开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1年2月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1933年任军委秘书长,《红星报》 主编,中共江西会昌、寻乌、安远三县中心县委书记。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反对王明的 “左”倾冒险主义,1933年被撤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年底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以 《红星报》 主编身份列席会议。红军到达陕北后,任一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同刘伯承师长一起,指挥一二九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了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他先后担任了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等职务,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1943年10月,任中共北方局书记。在中央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8月,任晋冀豫中央局书记,军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 (后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 政治委员。和刘伯承一起率军挺进大别山地区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接着,又担任总前委书记,同刘伯承、陈毅等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和华东各省。后向西南进军,直到1951年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和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52年任政务院副总理。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66年受到错误批判。1973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1975年周恩来病重后,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着手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并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76年被错误的撤销职务。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推倒了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恢复他党内外一切职务。同年8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同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被全会确定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全会并根据他的建议,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来,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从此以后,他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人。1979年提出“四项基本原则”。1989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在他主持和指导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32年党的基本经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科学地阐明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着重阐述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点。同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1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3年、1988年连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被推举为“宋庆龄基金会” 名誉主席。1984年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构想,作为中国政府解决香港、澳门回归中国的问题的设想,并在以后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最终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主权。长期以来,他坚持全党全国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他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犯罪活动,整顿党的组织和作风等四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为贯彻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开外交新局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了不懈努力。自1974年来,他先后出访了法国、朝鲜、日本、美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加强了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增进了我国同外国的经济、技术、科学交流和合作。1992年,他南巡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为我国改革开放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他从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开始到1992年宣布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为止,一直是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核心。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使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997年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收入 《邓小平文选》 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周恩来 里根 ☛ 00007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