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 遗尿症儿童在5岁以后,仍有经常性的不自主排尿,多数发生在夜间,又称夜尿症。尿液存储在膀胱内,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内的压力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神经冲动经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腰骶部的低级排尿中枢,并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如果环境条件不许可排尿,大脑皮层就会抑制尿意,这种由意识控制排尿的机制,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的程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一般,二三岁的幼儿就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白天不尿裤子,夜间能因尿意而醒来排尿,偶尔尿床。儿童遗尿症,约10%左右是由躯体疾病(如大脑发育不全、膀胱炎、蛲虫症、糖尿病等)所引起的,称为器质性遗尿症。90%左右是功能性遗尿症,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所致。其诱因多系精神方面的障碍,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紧张、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等。睡眠过深、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也是主要诱因,从小培养儿童有良好的排尿习惯是预防遗尿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训练排尿习惯一般自1—2岁开始,同时注意消除引起小儿情绪不安的各种因素,及早治疗小儿的各种躯体疾病。功能性遗尿症的治疗: ❶排尿训练:先掌握小儿夜间遗尿的时间(多数是在睡熟后2—4小时内)提前唤醒起床排尿。也可利用闹钟、蜂鸣器或褥垫内唤醒器(稍遇湿,电路即感应接通,发出铃响),重复多次后,使患儿能形成条件反射,在排尿前醒来。 ❷避免过累: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和临睡前过度兴奋,白天有1小时午睡,以免夜间睡眠过深。 ❸控制饮水:晚饭宜清淡,少吃稀的,控制饮水,可减少儿童入睡后的尿量。 ❹针灸、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有一定疗效,穴位有关元、气海、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阳陵泉等。服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❺消除可致小儿精神不安的因素,包括因遗尿带来的心理压力。帮助患儿树立信心,不要自卑,也不要满不在乎。 ☚ 口吃 选择性缄默症 ☛ 遗尿症 遗尿症yiniaozheng小儿3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觉排尿,称原发性遗尿症如在2 ~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4~5岁后又失去控制能力,称继发性遗尿症。遗尿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 12~18岁。遗尿多规律性地发生在上半夜,也可以一夜数次,有时症状消失后又再出现,或持续到性成熟期自然消失。本症无排尿困难或剩余尿。大部患者属功能性原因,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可见于因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换环境,生活不适应,缺乏正确教养习惯等情况。本病多发生于易兴奋,胆小被动或过度熟睡的儿童。少数患者亦可因器质性病变引起,如脊柱裂、脊髓炎、癫痫、大脑发育不全及膀胱容积小等。诊断本症时应了解患儿性格、精神及发育状况,生活环境、教养习惯等,并认真做体格及神经系统检查。如有器质性病变,应找出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 如为精神因素,则应着重解释教育,解除其精神负担,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白天不要过度疲劳,让患儿与家长了解本症为暂时性功能失调,建立治愈信心,并训练膀胱正规排尿。傍晚少进液体,以减少膀胱容量,并在夜间习惯遗尿时间,唤醒患儿排尿。在一般疗法基础上,也可加用药物治疗。 ☚ 排尿反射 内分泌系统 ☛ 遗尿症 遗尿症yiniaozheng儿童在5岁以后,仍有经常性的不自主排尿,多数发生在夜间,又称夜尿症。尿液存储在膀胱内,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内的压力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神经冲动经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腰骶部的低级排尿中枢,并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排尿,大脑皮层就会抑制尿意,这种由意识控制排尿的机制,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的程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一般,2~3岁的幼儿就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白天不尿裤子,夜间能因尿意而醒来排尿,仅偶尔尿床。儿童遗尿症,约10%左右是由躯体疾病(如大脑发育不全、膀胱炎、蛲虫症、糠尿病等)所引起的,称为器质性遗尿症。90%左右是功能性遗尿症,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所致。其诱因多系精神方面的障碍,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紧张、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等。睡眠过深,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也是主要诱因。从小培养儿童有良好的排尿习惯(训练排尿习惯一般自1岁左右开始),注意消除引起小儿情绪不安的各种因素,及早治疗小儿的各种躯体疾病,都是预防本症的重要措施。功能性遗尿症的治疗: ❶排尿训练:先掌握小儿夜间遗尿的时间(多数是在睡熟后2~4小时内),提前唤醒起床排尿。也可利用闹钟、蜂鸣器或褥垫内唤醒器(稍遇湿,电路即感应接通,发出铃响),重复多次后,使患儿能形成条件反射,在排尿前醒来。 ❷避免过累: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和临睡前过度兴奋,白天有1小时午睡,以免夜间睡眠过深。 ❸控制饮水:晚饭宜清淡,少吃稀的,控制饮水,可减少儿童入睡后的尿量。 ❹针灸、药物治疗:针灸有一定疗效,穴位有关元、气海、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阳陵泉等。服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❺消除可致小儿精神不安的因素,包括因遗尿带来的心理压力,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自卑,也不要满不在乎。(王保旗 万 钫)选择性缄默症(xuanzexing jianmozheng)小儿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形式。语言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正常,却表现为沉默不语。被视为在受惊、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下出现的言语障碍。其特点是选择性缄默,在幼儿园、学校和陌生人面前不说话,可以长时间静坐不动,不言不语,但在家里或熟人之间,尚有言语往来。多见于身体虚弱、胆小、怕羞的儿童。治疗的重点首先是消除不良的环境因素。不要过分注意其言语表现,采用 “忽视方法”,让他们处于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之中,特别注意不要强迫他们说话。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和锻炼,转移儿童对自己言语的注意力,逐渐忘掉自己在言语方面的缺陷。大孩子发生缄默症要与癔病鉴别。若除缄默不语外,还伴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则应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相鉴别。对选择性缄默症患儿,必要时可给镇静药物或配合暗示治疗,如喉部感应电治疗。 ☚ 口吃 语言发育迟缓 ☛ 遗尿症指3岁以后睡梦中不自主地排尿。绝大部分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功能失调,由精神性因素引起,如紧张、过于疲劳等,少数可由于大脑、脊柱等器质性病变引起。有的持续至青春期才消失。应消除病因及紧张、恐惧情绪,晚间少喝水,家长定时喊醒排尿,配合针炙治疗。 遗尿症 遗尿症遗尿症是指小儿5足岁后晚上(伴或不伴有白天)不自主的排尿。以男孩较多。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指出生后从未控制过排尿,后者指曾经控制过排尿而后又出现症状者。 正常小儿于一岁左右白天已能自己控制排尿,随年龄的增长,一般到3岁左右不仅白天,而且晚上也已能控制排尿。但5岁以后仍有12~15%小儿有遗尿现象。5~19岁的遗尿者中,平均约每年有1/7的病例能开始控制,说明随年龄的增长,控制排尿功能可逐见完善及成熟。 小儿遗尿,多属功能性,其原因一部分是因功能发育上的不成熟 (如膀胱肌肉控制排尿机能差,膀胱容量较小)及睡眠过深不易醒觉等,另一部分由于情绪上的影响如家庭不和睦,离开父母,入学紧张。有的孩子以遗尿作为手段取得父母的关心,因而遗尿成为心理障碍独特的一种形式。有时由于疾病后身体虚弱、居住环境的改变、白天过度疲劳或兴奋,均可使原先已经控制的排尿功能丧失而出现遗尿。 由于尿路感染所致的尿频、尿急;尿崩症及糖尿病时尿量过多,于白天或晚上来不及自己控制而尿床;以及因脊椎裂、癫痫发作引起的日夜尿失禁,均不属功能性遗尿范畴。 遗尿常发生于晚上相对固定的时间,以上半夜较多。有时一个晚上可遗尿2~3次。孩子熟睡不易叫醒,叫起小便时神志模糊,随地撒下,甚或不尿又睡。严重者白天午睡时亦遗尿,白天尿频,但尿量不多 (说明膀胱易激惹)。有的孩子情绪紧张,唯恐睡后尿床而迟迟不敢入睡,以至长期睡眠不足,影响健康及学习。因常遭家人责备而又产生自卑感。 治疗前应先排除尿路感染、蛲虫病,糖尿病、尿崩症、癫痫等疾病。 治疗首先应让病孩树立能治愈的信心,家长也应密切配合,不能因遗尿而责骂或采取变相的惩罚; 否则反而增加孩子紧张心情,使遗尿加重。督促小儿白天训练排尿功能,如白天多饮水,促使尿多,尽量延长二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使膀胱容积逐渐扩大,以每月膀胱容量增加30ml,认为训练有效(正常膀胱容量为10ml/kg)。并(或)于一次排尿过程中训练自主尿流突然停止,以训练膀胱括约肌功能。尽量做到晚餐以干食为主,晚菜要偏咸,晚6时后不饮水,入睡后于通常遗尿时间叫醒主动排尿,取得成效时予以及时鼓励。这些基本措施较药物治疗更为重要。 药物方面以丙咪嗪较为有效,疗效60~70%左右,其主要作用为对膀胱有抗胆碱能作用,以使小儿容易警醒。体重25公斤以下者用12.5~25mg,25公斤以上者25~50mg,临睡前一小时一次口服。一般治疗1~2周后即见症状改善或完全控制,巩固一阶段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服药以不超过8周为宜。丙咪嗪的副作用为精神紧张,易激惹,睡眠障碍,个别有情绪不稳定,如喜欢哭泣,坐立不安等。亦可选用哌醋甲酯(利太林)5~10mg或苯丙胺2.5~5mg,晚饭后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颠茄、普鲁本辛可抑制逼尿肌收缩,但疗效不如以上二药。亦可用针灸治疗,每次轮流选择下列穴位2~3个:关元、气海、三阴交、阳陵泉、百会、足三里,疗程一个月。有提倡应用警铃条件反射装置。其原理是当尿刚排出时臀垫装置的电流被接通,发出铃声,惊醒患儿,使起床排尿,日久形成条件反射,一般使用4个月以上才见夜间主动排尿. 以上治疗1~2个月无效者(警铃条件反射除外)应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脊椎裂、膀胱疾病等。 ☚ 儿童多动综合征 神经性厌食 ☛
遗尿症 遗尿症3岁以上的小儿,如没有神经系或泌尿生殖系器质性病变,夜间入睡后,无意识地排尿,称遗尿症,俗称“尿床”。据统计5岁儿童患遗尿者约占15%,10岁者5%,至15岁时减至1~2%。 病因可有以下几种因素: ❶婴幼儿缺乏对控制排尿方面的训练,未能建立入睡后膀胱充满时立即醒来的条件反射。正常情况下2~3岁小儿入睡后膀胱胀满时,常表现为呻吟、啼哭、不安等异常动作,此时家长应及时唤醒令其排尿。反之,如家长对此不注意,日久即形成在睡梦中排尿的遗尿症。 ❷中枢神经发育未完全成熟或睡眠时大脑皮质因过度抑制失去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遗尿常发生于“慢波睡眠”的第三、四期(深睡期)。在深睡期中膀胱内压升高并有峰状的排尿收缩曲线。这些说明脊髓排尿中枢的活动未完全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❸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换环境尚未适应,以及失去父母的照顾等可诱发遗尿。 ❹临睡前大量饮水或睡前未曾排尿,皆能增加遗尿的可能性。 小儿夜间遗尿常有规律性,在一定的时间遗尿,每夜遗尿1~2次或更多,也可每周或每月遗尿1~2次,并常在梦中遗尿。遗尿症可以是一时性的,也有自出生后持续到性成熟前后突然自愈。成年人遗尿者极为少见。 诊断时应通过尿路造影除外泌尿生殖系或神经系器质性病变,如泌尿系梗阻、炎症、畸形、尿潴留、尿失禁、挛缩性膀胱、骶神经功能障碍和神经原性膀胱等。充溢性尿失禁常表现为日间也不能很好地控制排尿,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线变细等症状。 一般治疗大多数遗尿症到性成熟期前后可以自愈,但仍应及早治疗以减少儿童精神上的压力与实际生活中的困苦。不要打骂小儿,应予以正面鼓励,向患儿介绍治疗方案,争取其合作。避免过累,减少晚餐的水分,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争取于遗尿前由家长或闹钟唤醒,在清醒的状态下排尿。白天鼓励患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以增大膀胱容量。 药物疗法: ❶如患儿睡眠过熟,可给予中枢神经兴奋剂丙咪嗪(imipramine)每日25mg,于下午4时或睡前给药,或12.5~25mg每天3次。能改变睡眠时相,使过高的膀胱内压不致于发生于深睡期。一般给药数月,50~70%有疗效,停药后2/3病孩复发,复发时可再给药。 ❷副交感神经阻滞药以降低逼尿肌的张力,如阿托品0.3mg、溴本辛25~50mg,睡前给药。 ❸拟交感神经药如苯丙胺5~10mg、麻黄碱25mg,睡前给药。 条件反射训练采用现代仪器加强抑制排尿的条件反射,方法是在患儿身下置一报警器,一旦报警器被尿湿时,仪器即嗡鸣作响,催醒病人,久之,患儿即能于尿前自动醒来。深睡不易醒的患儿可加用丙咪嗪催醒,经6周训练后,治愈率可达80%,比药物治疗效果好。 封闭疗法。下腹皮丘封闭,0.5~1%普鲁卡因5~10ml,由下腹正中线中点向耻骨部作倒“T”型皮内注射,每个皮丘直径约2cm,皮丘相距0.3~0.5cm,每周封闭1~2次,3~4次为一疗程。 针灸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本症为虚寒症,针灸治疗以温补为总则。但也有报告用强刺激手法取得较好的疗效。 ☚ 压力性尿失禁 脐尿管疾病 ☛ 遗尿症 遗尿症enuresis指尿液的排放不能控制。多为3岁以上小儿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自觉地排尿。多由精神因素而致,也见于下列原因:蛲虫症、脊柱裂、脊髓炎、脊髓损伤、癫癎、大脑发育不全及膀胱容积过小等。成人少见。 ☚ 膀胱输尿管反流 隐睾 ☛ 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