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遗传性代谢病 遗传性代谢病遗传性代谢病这一名词是英国牛津大学儿科教授Ga-rrod于1902年首次提出的。他发现一些酶缺陷引起的代谢病具有遗传性,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1941年,Beadle与Tatum发表了“一个基因一个酶” 的假设。1952年,Cori等第一次在人体中证实这一假设。他们发现糖原贮积症Ⅰ型(隐性遗传)是由于葡糖-6-磷酸酶的缺陷。1949年,Pauling等发现镰形细胞贫血 (隐性遗传)患者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分子的电泳行为不同,提出了“分子病”的概念。之后,人们又认识到一些遗传性代谢病是肾小管与肠粘膜转运缺陷引起的。因此,遗传性代谢病应包括不同功能的蛋白质(酶蛋白、转运蛋白或结构蛋白)遗传变异所引起的疾病。根据这一定义,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任何疾病或性状,即单基因疾病或性状,都应包括在这一范畴内,虽然在单基因疾病中,基因直接产物(酶或非酶蛋白)已弄清的不到10%。遗传性代谢病可涉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质、类固醇、嘌呤、嘧啶、金属离子、卟啉、血红素的代谢,可影响结缔组织、肌肉、骨胳、血液、造血系统、小肠和肾小管的转运。兹将其中基因直接产物已明确者列于表1~11。表中AR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R为X连锁隐性遗传,XD为X连锁显性遗传。 表1 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原发性果糖尿症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 1:130,000 1:20,000(在瑞士) | AR AR | 果糖激酶 果糖-1-磷酸醛缩酶 | 果糖尿(摄入果糖后),无症状 摄入果糖后,果糖-1-磷酸集聚,从而抑制 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引起低血糖 | 遗传性果糖-1,6-二 磷酸酶缺乏症 | 报道过32例 | AR | 果糖-1,6-二磷酸酶 | 葡萄糖异生受阻,引起低血糖、酮症和乳 酸性酸中毒 | 糖原贮积症 | | | | | Ⅰ型 Ⅱ型 | 1:10,000 1:10,000 | AR AR | 葡糖-6-磷酸酶 溶酶体α-1,4-葡糖苷酶 | 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引起低血糖 由于肌肉和心肌细胞溶酶体内糖原贮积, 引起肌无力和心力衰竭 | Ⅲ型 | 1:10,000 | AR | 脱枝酶 | 结构异常的糖原贮积于肝和肌细胞内,引 起肝肿大和肌无力 | Ⅳ型 Ⅴ型 | 1:60,000 1:50,000 | AR AR | 分枝酶 肌磷酸化酶 | 结构异常的糖原在肝内贮积,引起肝硬变 糖原在肌细胞内贮积,引起运动后肌痉挛 和肌红蛋白尿 | Ⅵ型 Ⅶ型 Ⅷ型 半乳糖血症 | 1:200,000 1:50,000 1:10,000 1:62,000 | AR AR XR AR | 肝磷酸化酶 肌磷酸果糖激酶 磷酸化酶激酶 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 移酶 | 糖原在肝内贮积,引起肝肿大 糖原在肌细胞内贮积,运动后肌痉挛 糖原在肝内贮积,引起肝肿大 由于半乳糖醇、半乳糖-1-磷酸和半乳糖酸 集聚引起白内障,智力减退,肝和肾功能 损伤 | 半乳糖激酶缺乏症 半乳糖差向酶缺乏 | 1:100,000 - | AR AR | 半乳糖激酶 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 差向酶 | 由于半乳糖醇集聚,引起白内障 半乳糖-1-磷酸在红细胞内集聚,无症状 | 戊糖尿 | 1:2,500(Ashkenazi 犹太人) | AR | L-木酮糖还原酶 | L-木酮糖在体内集聚,由尿中排出。无症 状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缺 乏症 | 报道不到100例 | AR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内 几种酶蛋白 | 由于乙酰辅酶A缺乏,合成的乙酰胆碱减 少,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 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 | 报道不到20例 | AR | 丙酮酸羧化酶 | 由于草酰乙酸的缺乏,导致葡萄糖异生减 少,引起低血糖,神经介质氨基酸合成的 减少和神经系统异常 |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 | | | | Ⅰ型 | 不很罕见 | AR | 2-氧代戊二酸:乙醛酸 醛连接酶 | 乙醛酸集聚导致高草酸尿和草酸贮积症, 以及草酸钙性肾结石 | Ⅱ型 | 报道过4例 | AR | D-甘油酸脱氢酶 | 酶缺陷导致草酸合成过量,引起高草酸尿 和草酸钙性肾结石。 |
表2 氨基酸代谢异常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家族性甲状腺肿 | 罕见 | AR |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系统, 碘化酪氨酸脱碘酶系 统 |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促甲状腺素分 泌增加,引起甲状腺肿和/或甲状腺功能 减退 | 高苯丙氨酸血症 | | | | | Ⅰ型(苯丙酮尿症) | 1:11,000 | AR | 苯丙氨酸羟化酶 | 苯丙氨酸或其代谢物集聚干扰突触和髓鞘 形成,引起脑功能异常 | Ⅱ,Ⅲ型 | 1:43,000 | AR | 苯丙氨酸羟化酶部分缺 乏 | 同Ⅰ型,但只轻度智能减退或正常 | Ⅳ型 | 1:1,000,000 | AR | 二氢喋啶还原酶 | 同Ⅰ型,此外生物胺合成减少加重脑功能异 常 |
(续表)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Ⅴ型 酪氨酸血症Ⅱ型 | 1:30,000 罕见 | AR AR | 二氢生物喋呤合成酶 酪氨酸氨基转移酶 | 同Ⅳ型 酪氨酸集聚,在表皮和角膜内形成结晶,导 致手掌、足底皮肤角化与角膜溃疡 | 尿黑酸尿症 | 1:250,000 | AR | 尿黑酸氧化酶 | 尿黑酸集聚导致结缔组织内褐黄色素沉 积,引起外耳软骨钙化,角膜色素沉着和 关节炎 | 眼皮肤白化病(酪氨酸 酶阴性型) | 1:39,000 | AR | 酪氨酸酶 | 黑色素生成减少导致眼球震颤,视力减退, 皮肤对紫外线照射敏感易造成皮损与癌 变 | 组氨酸血症 | 罕见 | AR | 组氨酸酶 | 组氨酸转化成尿氨酸减少,出现语言与神 经系统异常 | 5-羟脯氨酸尿症 | 罕见 | AR | 谷胱甘肽合成酶 | 谷胱甘肽合成减少,5-羟脯氨酸生成增 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并由尿内排出 | 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症 | 罕见 | AR | 谷胱甘肽合成酶 | 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减少,导致代偿性溶血 性贫血,但不伴5-羟脯氨酸尿 | 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 成酶缺乏症 | 罕见 | AR | 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 成酶 | 谷胱甘肽普遍减少导致溶血性贫血和神经 系统症状 | γ-谷氨酰转肽酶缺乏 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 缺乏症 | 罕见 <1:600,000 | AR AR | γ-谷氨酰转肽酶 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 | 无症状,尿内排出谷胱甘肽等 尿中排出亚氨基二肽,伴皮肤病变,发育异 常等 | 高羟脯氨酸血症 高脯氨酸血症 | <1:600,000 | AR | 4-羟-L-脯氨酸氧化酶 | 4-羟-L-脯氨酸集聚,无症状 | Ⅰ型 Ⅱ型 脉络膜、视网膜回形萎 缩 | 1:200,000 1:200,000 已报道91例(多在 芬兰) | AR AR AR | 脯氨酸氧化酶 △'二氢吡咯-5-羧酸 鸟氨酸-δ-氨基转移酶 | 无明显症状,底物集聚 无明显症状,底物集聚 鸟氨酸集聚抑制△'二氢吡咯-5-羧酸的合 成,导致视网膜病变 |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缺乏 症 | 罕见 | AR |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 | 尿素合成受阻,导致高氨血症与昏迷 |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 乏症 | 罕见 | XD |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 | 尿素合成受阻,导致高氨血症与昏迷 | 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缺 乏症 | 罕见 | AR | 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 | 底物在血、尿、脑脊液中集聚,导致神经系 统病变 | 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缺 乏症 | 1:70,000 | AR | 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 | 底物在血、尿、脑脊液内集聚,导致神经系 统病变 | 精氨酸血症 | - | AR | 精氨酸酶 | 底物在血、脑脊液内集聚,导致神经系统病 变 | 高赖氨酸血症(持续型) | 已报道12例 | AR | L-赖氨酸:α-酮戊二酸 还原酶 | 智能减退,但发病机理不明 | 枫糖尿症 | 1:216,000 | AR | 支链2-酮酸脱羧酶 | 支链酮酸集聚导致酮性酸中毒,并可能影 响发育 | 异戊酸血症 | 已报道37例 | AR | 异戊酰CoA脱氢酶 | 异戊酸集聚,导致昏迷,并阻止造血细胞的 成熟 | 3-羟基-3-甲基戊二酰 CoA裂解酶缺乏症 | 已报道5例 | AR | 3-羟基-3甲基戊二酰 CoA裂解酶 | 前身物等集聚,导致酮性酸中毒和低血糖 | 3-酮硫解酶缺乏症 | 已报道7例 | AR | 乙酰乙酰CoA-3-酮硫 解酶 | 前身物等集聚,导致酮性酸中毒 | 丙酸血症 | 罕见 | AR | 丙酰CoA羧化酶 | 丙酸及经其他代谢途径的产物的集聚导致 酮性酸中毒和发育异常 | 甲基丙二酸血症 | 1:20,000 | AR | 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 的脱辅基酶蛋白 | 甲基丙二酸集聚导致代谢性酮性酸中毒和 发育障碍 | 甲基丙二酸血症 二氢叶酸还原酶缺乏症 | 1:20,000 罕见 | AR AR | ATP:钴胺腺苷转移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 同上 叶酸还原障碍导致四氢叶酸生成减少,引 起巨细胞贫血和神经系统病变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缺乏症 | 罕见 | AR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 甲基转移受阻,同型胱氨酸不能经甲基化 生成甲硫氨酸,导致同型胱氨酸尿和神 经系统病变 | 胱硫醚尿 同型胱氨酸尿症 | 1:74,000 1:200,000 | AR AR | γ-胱硫醚酶 胱硫醚β-合成酶 | 无临床症状 前身物,甲硫氨酸等集聚。临床表现为晶 体脱位,血管栓塞,骨质疏松,智力减退 |
|
(续表)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高肌氨酸血症 | 已报道12例 | AR | 肌氨酸脱氢酶复合体 | 底物集聚。可出现神经系统异常,但发生机 理不明 | 高-β-丙氨酸血症 肌肽酶缺乏 高肌肽贮积症 | 罕见 <1:500,000 罕见 | AR AR AR | β-丙氨酸转氨酶 血清肌肽酶 脑高肌肽酶 |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生机理不明 底物集聚。神经系统病变,发生机理不明 底物集聚。神经系统病变,发生机理不明 |
|
表3 脂蛋白和脂质代谢异常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 | 已报道100例 | AR | 脂蛋白脂酶 | 血浆乳糜微粒增加,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 胰腺炎和皮肤黄色瘤 | 家族性卵磷脂-胆固醇 脂酰转移酶缺乏症 | 报道26例 | AR | 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 移酶 | 胆固醇(游离)在血浆和组织内集聚,导致 贫血、白内障、蛋白尿和肾功能衰竭 | 家族性Ⅲ型高脂蛋白 血症 | 1:10,000 | AR | 载脂蛋白ED | 血浆乳糜微粒与VLDL降解物集聚,导致 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1:1,000 | AR | LDL受体 | LDL不能与细胞受体结合,导致高胆固醇 血症和动脉硬化 | 植烷酸贮积症 | 已报道100例 | AR | 植烷酸α-羟化酶 | 底物集聚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共济失调 和周围神经炎 |
表4 溶酶体贮积症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粘多糖贮积症 | | | | | Ⅰ型H | 1:100,000 | AR | α-L-艾杜糖苷酸酶 | 硫酸皮肤素与硫酸类肝素降解障碍,导致 在溶酶体内贮积,引起多种组织细胞功 能异常 | Ⅰ型S Ⅱ型 | 1:500,000 1:150,000 | AR XR | α-L-艾杜糖苷酸酶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 类似Ⅰ型 | Ⅲ型 | 1:24,000 | AR | A亚型:类肝素N-硫酸 酯酶 B亚型:N-乙酰-α-D-氨 基葡糖苷酶 C亚型:乙酰-CoA:α-氨 基葡糖苷N-乙酰转 移酶 D亚型:N-乙酰-α-D- 氨基葡糖苷-6-硫酸 酯酶 | 硫酸类肝素降解障碍,导致功能异常(主要 是中枢神经系统) | Ⅳ型 | <1:100,000 | AR | A亚型:氨基半乳糖-6- 硫酸硫酸酯酶 B亚型:β-半乳糖苷酶 | 硫酸角质素降解障碍,导致骨骼与心血管 系统细胞功能异常 | Ⅵ型 | <1:100,000 | AR | 芳香基硫酸酯酶B | 硫酸皮肤素降解障碍,导致骨骼与心血管 系统细胞功能异常 | Ⅶ型 | 已报道12例 | AR | β-葡糖苷酸酶 | 硫酸皮肤素及硫酸类肝素降解障碍,导致 多种组织细胞功能异常 | Ⅰ-细胞病 | 罕见 | AR | N-乙酰氨基葡糖基磷 酸转移酶 | 该酶缺乏,不能合成溶酶体酶必须带有的 识别标记,即甘露糖-6-磷酸,因此溶酶 体酶不能进入溶酶体,导致粘多糖、糖蛋 白和糖脂的贮积,引起骨胳、关节、心理 运动异常 | 甘露糖苷贮积症 唾液酸寡糖贮积症 | 已报道50~100例 已报道50~100例 | AR AR | α-D-甘露糖苷酶 α-唾液酸苷酶 | 寡糖的集聚导致组织损伤 寡糖集聚,导致组织损伤 |
(续表)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天冬酰氨基聚糖尿症 | 在芬兰已报道70~ 100例,其他种族 极罕见 | AR | 天冬酰氨基聚糖苷酶 | 糖多肽集聚,导致组织损伤 | 岩藻糖苷贮积症 酸性脂酶缺乏 | 已报道30~60例 少见 | AR AR | α-L-岩藻糖苷酶 酸性脂酶 | 糖脂、糖多肽及寡糖集聚,导致组织损伤 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在溶酶体内贮积,导 致多种组织损伤 | 神经酰胺酶缺乏症 | 已报道27例 | AR | 酸性神经酰胺酶 | 底物积聚导致神经系统、关节、皮下组织、 喉部及其他组织损伤 | Niemann-Pick病 | 1:25,000(犹太人 中) | AR | 鞘磷脂酶 | 底物集聚引起脑、肝、脾、肺淋巴结病变 | Gaucher病 | 1:2,000(犹太人 中) | AR | 葡糖脑苷脂酶 | 底物集聚引起肝脾肿大,骨痛。个别患者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 半乳糖基神经酰胺脂贮 积症(Krabbe病) | 1:50,000 (瑞典) | AR | 半乳糖基神经酰胺酶 | 底物集聚,致髓鞘形成障碍,引起中枢神经 系统的白质破坏和周围神经病变 | 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 Fabry病 | 1:100,000 1:44,000 | AR XR | 芳基硫酸酯酶A α-半乳糖苷酶A | 底物集聚引起脱髓鞘和神经系统病变 底物集聚,特别是在血管壁内,引起肾功能 衰竭,心肌和脑血管病变 |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Tay-Sachs病 | 已报道130例 1:3,000(犹太人 中) | AR AR | 酸性β-半乳糖苷酶 氨基己糖苷酶A的α链 | 底物集聚导致脑功能异常和骨骼畸形 底物在神经细胞的溶酶体中贮积,引起脑 功能异常 |
|
表5 类固醇代谢异常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 | 1:10,000 | AR | 21-羟化酶 | 皮质醇生成受阻,其前体与肾上腺生成的 男性激素增加,导致男性化。个别病例 可有盐类丢失(由于醛固酮缺乏) |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 | 罕见 | AR | 11β-羟化酶 | 皮质醇生成受阻,其前体和肾上腺生成的 男性激素增加,导致男性化。个别病例 可有高血压 | 男性激素受体缺陷症 类固醇与α-还原酶缺 乏症 | 男婴中1:64,000 罕见 | XR AR | 男性激素受体蛋白 类固醇5α-还原酶 | 对男性激素不敏感,导致女性化 二氢睾丸酮生成受阻,导致男性假两性畸 形 | 类固醇硫酸酯酶缺乏症 | 男婴中1:6,000 | XR | 类固醇硫酸酯酶 | 胆固醇硫酸酯在血液、皮肤及其他组织中 集聚,引起鱼鳞癣 |
表6 嘌呤嘧啶代谢异常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PRPP合成酶活性过高 症 | 已报道10个家系 | XR | 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 | 新生嘌呤合成增加,导致痛风 | Lesch-Nyhan综合征 | 1:10,000(男性) | XR |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 糖基转移酶 | 新生嘌呤合成增加,导致痛风、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异常,但发病机理不明 | 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 酶缺乏症 | 已报导11例 | AR | 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 酶 | 腺嘌呤通过另外的代谢途径生成2,8-二羟 基腺嘌呤,在泌尿道形成结石 | 腺苷脱氨基酶缺乏症 | 已报导50例 | AR | 腺苷脱氨基酶 | 集聚的底物对淋巴细胞有毒性,导致免疫 缺陷 |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 症 | 已报导9例 | AR |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 | 底物集聚,对T淋巴细胞有毒性导致细胞 免疫缺陷 | 肌腺苷酸脱氨基酶缺乏 症 | 罕见 | AR | AMP脱氨基酶 | ATP不足,运动后肌痉挛、肌痛和倦怠 | 黄嘌呤尿症 | 1:45,000 | AR | 黄嘌呤氧化酶 | 黄嘌呤在泌尿道和肌肉内结晶,引起肾结 石和肌病 | 乳清酸尿症 | 已报10例 | AR | 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 | 导致乳清酸结石,巨细胞贫血,智力减退和 生长迟缓 |
表7 卟啉和血红素代谢异常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先天性成红细胞性卟啉 病 | 罕见 | AR | 尿卟啉原Ⅲ共合成酶 | 红细胞和皮肤内Ⅰ型卟啉集聚,引起溶血性 贫血和皮肤光敏感性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 不太少见 | AD | 胆色素原脱氨基酶 | 发作时胆色素原在肝内集聚,由尿中排出; 神经系统病变,发病机理不明 | 多形性卟啉病 遗传性粪卟啉病 慢性皮肤型卟啉病 成红细胞性原卟啉病 Crigler-Najjar综合 征 | 在南非多见 罕见 不太少见 罕见 | AD AD AD AD | 原卟啉原氧化酶 粪卟啉原氧化酶 尿卟啉原脱羧酶 亚铁螯合酶 | 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光敏感性 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光敏感性 皮肤光敏感性 皮肤光敏感性 | Ⅰ型 | 罕见 | AR | 胆红素UDP葡糖醛酰 转移酶 | 胆红素在脑内集聚导致核黄疸 | Ⅱ型 | | AR | 同上 | 轻度高胆红素血症,一般无症状 | 无过氧化氢酶血症 | 1:1,000,000 | AR | 过氧化氢酶 | 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表现有口、鼻粘膜溃 疡 |
表8 结缔组织、肌肉和骨骼疾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程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Ehlers-Danlos综合 征 | | | | | Ⅵ型 | 各型总和1:50,000 | AR | 赖氨酸羟化酶 | 缺乏羟赖氨酸的胶原蛋白不能形成分子间 的交联,导致关节松弛,脊柱后凸侧弯, 眼部组织脆弱 | Ⅶ型 | | AR | 胶原蛋白元肽酶 | 胶原蛋白原转变成胶原蛋白不完全,导致 关节松弛,与髋关节脱位 | α1-胰蛋白酶缺乏 | 1:3,500 | AR | α1-抗胰蛋白酶 | 异常的α1-抗胰蛋白酶不能自肝细胞分泌 到血液内。各组织内缺乏此酶,从而小 肺组织被中性粒细胞的弹性蛋白酶所破 坏 | 低磷酸酯酶症 | 不太少见 | AR | 碱性磷酸酶 | 焦磷酸酯及其他磷酸酯水解减少,导致无 机磷及磷酸己醇胺在成长的骨骼中集 聚,引起骨形成的缺陷 |
表9 血液和造血组织疾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血友病(经典型) von Willebrand 病 丙酮酸激酶缺乏 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 乏 | 1:10,000(男性) 不太少见 1:20,000 较常见,在黑人中 A-型达1:11 | XR AD AR XR | 第Ⅷ因子 von Willebrand因子 丙酮酸激酶 葡糖-6-磷酸脱氢酶 | 血凝系统障碍,导致出血倾向 血凝系统障碍,导致出血倾向 ATP缺乏,导致溶血 由于不能生成NADPH导致溶血性贫血, 在服用氧化性药物、感染或糖尿病酸中 毒时出现溶血 |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 症 | 不太少见 | AR | NADH 细胞色素b5还 原酶 | 由于不能还原细胞色素b5,导致高铁血红 蛋白集聚、可出现脑功能异常 | 镰形细胞贫血 | 美国黑人中达1: 625 | AR | β珠蛋白 | 红细胞镰变导致溶血,引起全身组织缺血 并可出现梗死 |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红细胞增多症 | 罕见 罕见 | AD AD | α-及β-珠蛋白 α-及β-珠蛋白 | 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紫绀 血红蛋白变异体的氧亲和力升高,释放给 组织的氧减少,刺激红细胞增生 | 不稳定血红蛋白 | 不太少见 | AD | α-及β-珠蛋白 | 血红蛋白沉淀,导致溶血性贫血 |
(续表)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α地中海贫血 | 在地中海、非洲及 亚洲群体中流行 率高 | AR | α-珠蛋白 | α-珠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未结合的β珠蛋 白链的出现,影响红细胞的成熟与功能, 导致小红细胞增多症,无效的红细胞生 成,以及溶血 | β地中海贫血 | 在地中海和亚洲群 体中流行率高 | AR | β-珠蛋白 | β珠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未结合的α珠蛋白 链的出现,影响红细胞的成熟与功能,导 致小红细胞增多症,无效的红细胞生成, 以及溶血 |
|
表10 转运疾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小肠乳糖酶缺乏症 | 大多数亚洲、非洲, 美洲黑人受累; 高加索人中约1: 10 | AR | 小肠乳糖酶 | 乳糖不被消化吸收,在小肠内集聚,通过渗 透压的影响引起腹胀,腹痛和腹泻 | 小肠蔗糖酶-α-糊精酶 缺乏症 | 罕见 | AR | 蔗糖酶-α-糊精酶 | 蔗糖与异麦芽糖不被消化吸收,在小肠内 集聚,使渗透压增加,引起腹胀、腹痛和 腹泻 |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 罕见 | AR | 25-羟基维生素D3-1- 羟化酶 | 肾小管中25-二羟维生素D3生成的缺陷, 导致缺钙性佝偻病 |
表11 免疫及其他防御系统疾病 病 名 | 流行率 | 遗传 方式 | 突变的基因产物 | 临 床 表 现 |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 不太少见 | AD | C-1抑制蛋白 | 由于活性CI不受抑制,导致血管通透性 增加,出现血管性水肿 | 白细胞G6PD缺乏症 | 罕见 | XR | 葡糖-6-磷酸脱氢酶 (G6PD) | NADPH缺乏阻碍白细胞(嗜中性)杀死细 菌,易发生感染 | 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 | 已报导20例 | AR | 髓过氧化物酶 | 不能有效地杀死细菌 |
☚ 学习、记忆、睡眠等的分子基础 遗传性代谢病的基因诊断 ☛ 00006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