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教、佛教人物故事爲内容的繪畫。漢代已見,魏晉以後大興,南北朝時極盛,唐宋不衰,明清漸少。唐以前壁畫形式爲多,又分洞窟壁畫和寺院壁畫。洞窟壁畫現今保存較多,如敦煌壁畫;寺院壁畫則因年久失修或禁教兵燹所存無幾。另有卷軸畫後起,至今尚有流傳。宋·米芾《畫史》:“吾家《維摩天女》,長二尺,《名畫記》所謂小身維摩也。戴逵《觀音》在余家,天男相,無髭,皆貼金。”《宣和畫譜·道釋叙論》:“於是畫道釋像與夫儒冠之風儀,使人瞻之仰之,其有造形而悟者,豈曰小補之哉?”元·湯垕《畫鑑》:“陸探微與愷之齊名,余平生只見《文硃降靈》真蹟,部從人物,共八十人,飛仙四,皆各有妙處。内亦有番僧,手持髑髏盂者,蓋西域俗然。”元·夏文彦《圖繪寳鑑·宋》:“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論者謂鞍馬逾韓幹,佛像追吳道玄,山水似李思訓,人物似韓混,瀟灑如王維,當爲宋畫中第一,照映前古者也。”《宣和畫譜》中著録佛道畫甚多,而今傳世作品亦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