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道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道德dào dé(字)抱嶷,后魏人,擢殿中侍御尚书。 道德❶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矩或萬物的本體,德則指由“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或者由對“道”的認識而形成的修養。《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注:“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耀兮,匡衰世之眇風。” 道德dàodé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合乎行为准则和规范的 道德dàodé❶ 〈名〉社会生活中人们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讲道德│道德败坏│道德法庭。 道德dàodé【释义】 道德dàodé合于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的。用于事、行为、思想和爱情等。例如: 道德daode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及规范:社会主义~|做一个讲~、有~的人|大家都鄙视~败坏的人。 道德dào dé道行:今日幸得相逢,益叹老仙翁~高深。(一二十·1518) 道德dàodé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合乎于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dào dé〖名词〗 道德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愈《答李翊书》:“~之归也有日矣。” 道德 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及人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德”是主体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为“德”。“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易大传·说卦》及《管子》、《荀子》等书。“道德”一词逐渐具有丰富的涵义,除指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外,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甚至用来泛指风俗习惯和道德教育活动。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风俗、习惯,可引申为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道德是伦理学研究对象。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等客观要求,表现为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在主观方面,指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实现客观道德向主观道德的转化,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提高个人对道德理想、标准、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从而形成个人的道德信念。 ☚ 宗教 道德评价 ☛ 道德 道德道德 德行 美德 懿德 馨德 ☚ 性格 伦常 ☛ 道德/各种道德/伦理/道德高尚 ☚ 品德高尚 道德 ☛ 道德 道德道(~行) 德(名~;怀~;立~) 另见:行为 准则 规范 品德 品质 ☚ 道德 各种道德 ☛ 道德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等。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伸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为“德”。“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上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文化中,“道德”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伸其义,也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等意。任何社会,为了社会的安定以保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都要求对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人们的行为加以适当的约束。在阶级社会里,则表现为根据一定的阶级利益引伸出来的行为原则和规范。一定的行为原则和规范是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们一经产生,就作为一种善恶标准,一方面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形成善恶观念、情操和意向,集中形成人们内心的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确定下来,成为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范。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适应一定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形成,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道德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阶级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道德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遍及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在社会的人和人的各种关系中。道德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以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而在人们的观念中产生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原则、观点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最初表现为图腾、风俗、礼俗、禁忌、巫术等。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道德开始具有阶级性,社会的道德体系可以划分为统治阶级的道德和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在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通常是统治阶级的道德。道德的历史类型主要有,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封建主阶级道德、资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也形成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如敬老扶幼,救死扶伤,尊重妇女、必要的社交礼仪等等,但不同的阶级对其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往往也采取不同的态度。道德要求个人有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和社会正义感为前提,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力量来广泛干预人们的社会生活。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应当理想等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道德的职能包括四个方面,调节职能,即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认识职能,即用善恶、公正与偏私等观念来观察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生,从而引导人们认识对社会的责任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评价职能,即运用一系列价值观念评判和衡量他人及自己的行为,它通过命令而评价,通过评价而认识;教育职能,即通过道德原则和规范培养人们的道德感情、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由于各阶级道德的内容所反映的利益不同,道德职能发挥的社会效果不同。 道德 道德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指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等等,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等等;主观方面,包括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的实践,实现这个转化过程,需要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社会舆论,提高个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和道德风格。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四:阶级性、共同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其社会作用是对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维护社会生活秩序。 ☚ 8.1 一般概念与理论 道德情感 ☛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在中国先秦的文献中,“道”与“德”是分开使用的。把道和德合成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中国古代“道”是指一种原则,“德”与“得”相通,是指实行原则有所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就叫做“德”。“德”具体指内心修养、品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等。道德泛指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在西方,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本是风尚习俗的意思,在原始社会,人们的风尚和习俗也就是公认的行为规范。作为一个科学概念,道德反映着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同时它也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是道德发生作用的三种主要的力量,也是道德与其他规范的显著区别。道德的直接作用是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道德的内容是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所遵循的直接标准,道德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要求引申出来的。道德标准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还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尽相同甚至对立的道德标准,但由于不同的阶级之间也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有着某些共同的利益要求,因而也会有某些相同的道德规范和观念。道德的作用要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等道德活动去实现。 道德 227 道德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道”指理想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孟子继承孔子思想,主张“尊德乐道”(《孟子·公孙丑下》)。把仁义作为道德内容。道家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失道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老子·三十八章》)。所谓仁义等德性是人为的,是对自然的破坏。把“道”作为普遍规律,把“德”作为特殊规律。韩非继承了道家思想,认为德是道之功用。唐韩愈则继承了儒家思想,强调:“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原道》)。北宋张载从气一元论出发作了解释,“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气之体为德,之用为道。 ☚ 自然 才性 ☛ 道德 道德daode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的观念。它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力量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中国伦理史上,道德二字合用始于战国的荀况。他在《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可理解为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任何道德都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都是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而劳动人民才是人类历史上优良道德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反映,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道德。道德从范畴上可分为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其结构内部有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 ☚ 人道主义 公民 ☛ 道德 道德daode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我国先秦文献中,“道”与“德”多分开使用。“道”的最初涵义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称之为“德”。“道”包含某种客观性,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偏向于主观方面,具体指内心修养、惠民施善、品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等。“道德”两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由此逐渐具有丰富的涵义,除指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外,有时也指思想、行为、品德、善恶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风俗习惯等。在西方,“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即风俗和习惯的意思,引申后也有规范、准则、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 ☚ 伦理学基本问题 道德本质 ☛ 道德 道德礼教。《礼记·曲礼》: “道德仁义,非理不成。”陈澔注: “道,犹路也,事物当然之理,人所共由,故谓之道。行道而有得于身,故谓之德。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四者皆由礼而入,以理而成,盖礼以敬为本。敬者德之聚也。” 道为路,有路则通。德,人的品质,人的行为是其品质的表现形式。人的言行通情达理既谓道德。 ☚ 导从 地祗祀仪 ☛ 道德 道德daode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多以公共舆论形式出现,对人的行为有一种不成文的制约作用,但不具有法律效力。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自觉性,通过宣传教育,扩大道德的影响。中国是道德观念很强的国家。在中国的古籍中,就多有提及“道德”。不过它的含义十分广泛,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引申为人们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或规范。道德具有社会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没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道德。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反映和提倡的道德也不同。按阶级性分,道德分为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封建主义道德、资本主义道德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只要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当人们意识到需要调整这些关系时,就必然出现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道德,其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处理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初级形式,其本质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一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反映,主要存在两大形式,即地主阶级的道德和农民阶级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两种道德,即资产阶级道德,其基本特征是:利己主义、金钱万能、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尊重人格。另一种是无产阶级道德。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各类道德之间存在着连续性。例如,共产主义道德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最优秀的道德传统,是最崇高、最美好的道德。 ☚ 关系扩散 道德规范 ☛ 道德 道德Daode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我国先秦文献中,“道”与“德”多分开使用。“道”的最初涵义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或规矩;“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道”包含某种客观性,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偏向于主观方面,主要指人们的内心修养、惠民施善、品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等。“道德”两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平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逐渐具有丰富的涵义,除指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外,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乃至泛指道德教育活动和风俗习惯等。在西方, “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的意思,加以引申也有规范、准则、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 ☚ 伦理 教师道德 ☛ 道德伦理学研究对象,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古代典籍中,道指 一种普遍原则或规律,德指有得于道;道德连用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管子》、《庄子》和《荀子》诸书。《管子·君臣》:“道德定于上 ,则百姓化於下矣。”《庄子· 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荀子·劝学》:“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alis)”,意为风尚、习俗,引申有特点、性格、规定、品质等意;与伦理涵义相近。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的道德,指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是由经济关系决定,可以善恶标准评价,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维系并发挥职能作用的社会现象。 道德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道指人格与社会之理想,德指立身根据与行为准则。道家称道为万物之本原与世界一般规律,称德为事物之特殊规律或特征。韩非认为,德是道的功用,道是德的根本。北宋张载以元气释道德,认为道为气之体,德为道之用。后逐渐合而为一,演化为伦理学范畴。参见“伦理学”中的“道德”。 道德 道德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特点不是通过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坚定信念的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道德一方面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形成人们的善恶观念、情感和意向,以至集中形成人们内心的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确定下来,成为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范。道德有个人道德;其结构内部有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就社会道德的层次来分有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等等。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任何道德都有时代性。历史上共出现了5种基本类型的道德: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道德。其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最崇高、最美好的道德。在有阶级的社会里,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道德是维护统治地位的道德。他们把道德视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劳动人民是人类历史上优良道德的创造者和捍卫者。道德还具有社会性,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遍及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在社会的人和人的各种关系中。道德还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由于经济、政治状况不同,由于地域、语言、心理、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了道德的民族差异。由于道德的上述特点,道德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一个人包括老年人,都要遵守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提高道德意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 品质修养 伦理学 ☛ 道德调整人们共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道德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一定社会中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及人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德”与“得”相通,是主体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为“德”。“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易大传·说卦》及《管子》、《荀子》等书。“道德”一词逐渐具有丰富的涵义,除指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外,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甚至用来泛指风俗习惯和道德教育活动。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中的mores一词,意为风俗、习惯,可引申为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道德是伦理学研究对象。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等客观要求,表现为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在主观方面,指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实现客观道德向主观道德的转化,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提高个人对道德理想、标准、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从而形成个人的道德信念、习惯和风格。 ☚ 集体无意识 道德决定论 ☛ 道德 道德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解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 ☚ 职业素质 道德规范 ☛ 道德morality 道德morality 道德morals;morality;ethics 道德morals;morality;ethic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