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道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道家

 道家,即道德家的简称。道、德二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最高概括,它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第一,“道”是世界的本原,即“道生万物”;第二,“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物得以生,谓之德”;第三,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循环的;第四,道存在于自然界之先、之外。《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在先秦时期的各家学派中,道家思想最富于哲学内涵,最为宏远精深,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点哲学基础。先秦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因此,道家学说也称之为“老庄之学”。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即庄周,生于战国时代,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他们都代表了没落奴隶主阶级中地位日益下降的下层势力,作为阶级的失败者,他们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明显地留存着对于那已经逝去的原始氏族社会平等自由的记忆和向往。他们把社会的动荡不安归咎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征战,他们对儒家礼仪德政的说教不满,对法家的变法革新也持否定态度,要求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方面,老庄思想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先秦时期,道家是作为儒家的对立面存在的,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而道家的思想是消极出世的。但是,两家在精神上也有相一致的地方,他们都追求身心内外的和谐,以塑造理想的人格风范为目标;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否定“天命”、“天神”的观念。汉代以后,儒道两家逐渐合流,二千多年中,道家思想虽然历经起伏,但基本上是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

道家 - 可可诗词网

道家

 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老聃,他以 “道” 和 “德” 作为核心范畴,并著 《道德经》五千言,故有“道家” 之称。但老聃的道家哲学并非形而上的思辨,而是帝王的政治哲学。《汉书·艺文志》说: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故书中所言 “圣人”、“上德”、“上仁”、“上义”、“善为道者” 等,皆指 “侯王”。如所谓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以食为天”,“小国寡民” 等等,都是说的帝王之术,而非人生哲学。其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一段,就是后代帝王惯用的 “欲擒故纵” 的 “阴谋术”。老聃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自圆其说,于是发明了 “道”这一形而上的范畴。“道” 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总名,类似现代“自然规律” 这一概念。老聃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聪明的侯王“清静自守,万物自化”。用现代人的话表述,就是: “一放就活,一管就死。” 老聃的政治学和哲学思辨吸引了众多学者,在 “百家争鸣” 的战国时代,便形成了所谓道家学派。当时已有所谓 “北方之学” 与 “南方之学” 之分,“北方之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而 “南方之学” 则是以老聃为代表的道家。老聃之后,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一条是 “无为主义” 的政治学,这就是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 另一条是 “任自然” 的人生哲学,这就是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从学术影响的角度讲,老庄一派是道家的正宗,说到道家,人们首先就要想到老庄。但是,庄周和老聃的切入点是不同的,《老子》一书是政治哲学,其主题是帝王之术; 《庄子》一书则是人生哲学,其主题是“反异化”。庄周从老子那里得到“自然” 的启示,由此来反观实际人生,觉得人类的一切碌碌追求,都是以牺牲人的天性为代价的,完全与 “自然” 之道背道而驰。《庄子·骈拇》说: “自三代以下,天下的人莫不以外物变易其真性。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以上诸人,事业不同,名声异号,但在残生伤性这一点上,却是一样的。” 他甚至认为,人类的文化就是人类的异化,《庄子·应帝王》 中有一则意味深长的寓言: “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一天,倏和忽一起来到浑沌那里,浑沌待他们很好。倏和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恩德: ‘人都有七窍,以视听、吃喝、呼吸。唯独浑沌还没有,我们去替他凿上。’ 于是他们每天凿一窍,等到第七天,七窍凿好,浑沌也就死了。” 结论是:绝圣弃知,反璞归真。庄周嘲笑儒家的 “圣贤” 和 “仁义”,而以“真人”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将生死、寿夭、善恶、是非、贫富、荣辱、穷达等世俗问题置之度外,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道家的这种人生态度被人称为 “出世” 或虚无主义,与儒家的 “人世” 适成鲜明对比。实际上,老庄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自觉,它教人生活得逍遥、旷达、自适,不要将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看得太重。事实上,人生总是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因此,千百年来,传统士大夫多出入进退在儒道之间,达则以儒家 “兼济天下”,穷则以道家 “独善其身”。这就是现代学者津津乐道的 “儒道互补”。汉代独尊儒术后,诸子之学相形见绌,唯一能与儒家抗衡而且长盛不衰的学派,只有道家。

道家 - 可可诗词网

道家

 道家以“无”为本的思想和出世、禁欲的思想与佛家有相似之处。但从文化的亲和性而言,儒、释、道三家中,似乎儒与道的关系显得较为密切。在争夺统治地位的思想斗争中,道与佛争,儒与佛争,而儒、道之间却未发生大的思想冲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儒家与道家同生于中土,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儒、道之间互相渗透与融通较之儒、佛之间要简单、直接得多。而儒学与佛学之间不仅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就连语言、思维的习惯也不一样。佛经传入中国,虽经翻译,却有很长时间的理解、改造和转化过程,才能为儒学所吸收。儒家对于道家的名词概念,则耳熟能详,拿过来就用,几乎不分彼此,好像是一份共有的财产。
 道家最重要的范畴是“道”,儒学从中资益最大。传统儒学也一直使用“道”字,但却没有明确的本体论意义。虽然《易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话,但也只停留在一种素朴的认识上,并没有因此而发挥出一套本体论思想,况且已有学者指出,这一思想也是受了道家的影响。
 本体之“道”
 道家对于本体之“道”极尽注想描摹之能事,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分寥分,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坼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足于一握,约而能张,出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淮南子·原道训》)
 道家之“道”广大微妙,出乎天地,超乎万物,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理学家关于道体的认识,不能不借助道家的启发。但道家之“道”偏重虚玄,不切于人伦日用,因而儒家的仁义礼智的道理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环节还不能直接挂搭在道家的虚玄之“道”上。
 “道”与“理”
 魏晋玄学有自然与名教之辨,儒家思想与老庄思想开始接合,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被看作“天理自然”。在此一时期,关于道、理、性范畴的对举、互训与相通,实际为宋明理学的范畴体系奠定了基础。王葆玹著《正始玄学》对此有专门研究。他讨论“道”与“理”关系的变化时指出,在先秦两汉哲学中,“理”范畴的地位较“道”范畴低得多。“至汉末魏初,道、理悬殊的情况始有改变。如高诱注《淮南子·本经训》‘理’字云: ‘道也。’又注《吕氏春秋·察传》‘理,道理也’。赵岐《孟子·告子注》云‘理者,得道之理’。张揖《广雅释诂》云:‘理,道也。’诸说或认为道、理相同,或认为道、理相通。”(《正始玄学》第281页)在讨论性、理关系的变化时王葆玹又指出:“在先秦、两汉学术思想中,理的重要性非但不如道,而且不如性,……性可包括五常,依次为仁义礼智信,理却只能包括义、礼两者,这一情况的改变约在东汉后期,当时郑玄《礼记·乐记注》云: ‘理犹性也。’是直接以性释理。……至曹魏时期王肃注经,仍以‘天性’释‘天理’,由于性、理可以互训,故在汉末魏晋期间合为一词。”(同上,第282页)王葆玹的考证极有价值,由于道、理、性可以互训,而性在思孟派儒者看来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五常之性因而上升为本体,道、理也由虚变实了。但是,尚须指出,玄学家与理学家的理论兴趣大不相同,玄学家的兴趣在于“玄”字上,并不像理学家那样醉心于将儒家伦理提升为本体,我们除了在道、理、性的互训上看到理学对玄学的承袭外,还不能从玄学中看到理学的影像。相反,我们却从佛家的典籍中经常看到它,这说明理学对于佛学的吸收、利用远较道家、玄学为多。
 “无欲”
 道家讲“无欲”,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说:“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篇》)无欲思想与佛教的禁欲主张相通,而理学家接过并加以利用。
 另外,道家重练气养生之功,诸如静坐、调息、闭关等名目都是道家的工夫,不见于儒家典籍,但这些工夫却为一些理学家所讲求,与佛家之禅定工夫参合为用。
 以上是理学承袭道家、玄学、道教之大端,兹不细述。

道家dàojiā

古代的一个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 研究~哲学。

道家dàojiā

〈名〉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一个思想派别,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崇信道家。

道家

道家

老庄学派的别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子南面之术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其主旨在言“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道”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无名。在社会政治方面,道家主张“无思”、“无欲”、“无为”、“无知”、“无事”、“为无为而无不为”。

☚ 超乘   彀骑 ☛

到家;道家

◉ 到家dào // jiā  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或标准。〈例〉功夫~/ 技术~/ 把工作做~/ 他的表演还到不了家。
◉ 道家Dàojiā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例〉~思想/ 研究~学说。

道家dào jiā

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思想派别,主张无为而治。后来也每称道教为道家:这倒不是~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七三·1792)

有知识的人

有知识的人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文化人 知识分子
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知识、职称较高的知识分子:高知 高级知识分子
迂阔的不爱活动的知识分子:老夫子
属于某种学派的人:家(道~;法~;儒~;星~)
识才之士:和氏
发现、培养人材的人:伯乐
善于鉴识和发现人才者:薛卞
发现人才的人:九方皋
对人类或国家的大事了解得较早的人:先知
在政治、社会改革方面觉悟得较早的人:先觉
通达言语或文辞意趣的人:解人
当地在某方面很有知识的人:伏地圣人
字、词等知识特别丰富的人:活字典
什么知识都知道的人:百事通 万事通
知识广博的人:多识君子
知识渊博、造诣很深的人:宿生巨儒
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后进
对某一门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却好在人前卖弄的人:半瓶醋
半通不通而又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半罐水

另见:知识 见识 智谋 才智 丰富 聪明

☚ 有知识的人   智力好的人 ☛

流派

流派

一个流派:一家(自成~) 一门
诗人的流派:诗派
诗词的流派:词宗
词的流派:词派
研究《诗经》的流派:诗派
书法或绘画流派之一:院体
中国画的一个流派:院体派
楷书的各种流派:虞褚欧颜
书法流派和字体风格很多:百家千体
学术的流派:脉络
各种学术流派:九流百家
文章或学术源流和派别:流别
宗教、学术领域的各种流派:三教九流九流三教
古代典籍和学术流派:九京百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道家 霞门
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诸子百家 百家诸子 九流十家
出于同一流派:一家眷属
不同的流派:异派 异部 异流 异家
宏富的学术流派:鸿硕
非正统的门类、流派:旁门
非正统流派:邪神野鬼
荒谬错误的言论、学术流派等:谬种(~流传)
(学术、文艺等方面的派别:流派)

☚ 自成一家   机构 ☛

道家

先秦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的一个学派,因其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而得名。从哲学思想看,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而庄子则由相对主义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老庄的辩证法思想异常丰富。从政治上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并以“无为”作为“君人南面之术”。与之相适应,道家在法律上崇尚“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要求统治者象“道一样,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实行无为”之治,从这一观点出发,道家反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人定法,把矛头指向儒家所宣扬的“礼”和法家所推崇的“法”。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提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反对儒家的“礼治”,针对法家的“法治”,提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庄子则将老子思想发展到极端,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一切文化和法律道德。在中国法律史上,开创了法律虚无主义的先河。道家对当时礼法刑政的抨击是比较深刻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有助于加深对剥削者道德法制的认识,同时,道家反对过重盘剥,要求清静无为的主张,在战国中后期同法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董老学派,并在汉初和唐初起到了安定社会的积极作用。但是,道家从怨恨统治者不懂得维护自己的统治角度出发,竟不惜提倡复古倒退,以至于发展到一般地否定法律道德的作用,则是当时没落贵族思想感情的流露,特别是庄子对社会的悲观绝望情绪,很容易引起不当权的封建士大夫和失意政客的共鸣,同其倡导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一样,对后世中国人的心态产生了不良影响。见[《老子》]、[《庄子》]。

道家

130 道家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初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其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经典著作有《道德经》、《庄子》。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鄙视君臣父子之道,提倡出世,与儒墨鼎足而三,形成明显对立。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否定古代神权说,以道解释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提倡道德自然,秉要执本,清静无为,守雌守柔,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以道为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以德为人的内心具有的品质,认为上德不德、民性素朴、善恶相对,无欲为道德;推崇贵柔、知足、不争、不敢为天下先;提倡少私寡欲、减损知识、涤除玄览的修养方法。庄子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提出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张。提倡无差别境界的品德,主张彼是相因说、是非不能知、和之以是非的善恶标准观,追求圣人无情、主人无己、真人不以人助天的理想人格,讲求缘督以为经、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道家思想发展到战国晚期,与名、法思想结合,成为 “黄老之学”。

☚ 墨家   法家 ☛

道家

193 道家

见14130条。

☚ 墨家   法家 ☛
道家

道家daojia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并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故称之为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彭蒙、田骈等,其主要著作为《老子》、《庄子》。道家学派在哲学上以虚无无形的道为世界的根本,认为天下万物来自道,又回复到道,而道自身则永恒存在。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道当作世界的本原。同时,又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强调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及以少胜多的政治军事策略原则。在政治上,道家主张实行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向往回复到无文化的所谓“纯朴”的原始社会。道家学派肇始于老子,庄子继承发展,形成老庄之学。同时,从老子学说中又分化出另一支脉——黄老之学。黄老之学融合道、儒、名、法诸家学说,提倡无为政治,西汉初盛极一时。道家不仅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上,道家哲学为官方儒家所吸取,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想,如汉初的黄老之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道教和佛教两大宗教思想的发展。

☚ 阴阳说   儒家 ☛

道家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学派。因以“道”为宇宙本原,故称。创始人为老子。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他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主张“攘弃仁义”,实行“无为而治”;赞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应使人民无知无欲;提出并发挥了“柔弱胜刚强”的阴谋权术和处世哲学,对法家的“术”治思想有较大影响。老子之后,有杨朱的“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为我”学说。再后,约与庄子同时,出现了道家的几个流派,其中具有调和色彩的宋钘、尹文学派,其政治思想逐渐向法治转化,是形成早期法家的重要环节。庄子向往的是人与禽兽共处的社会;主张“弃人间”,过“无知”、“无欲”的生活。他反对任何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主张“绝圣弃知”,“掊斗折衡”,反映了既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力图保全自己的思想。道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影响深远。法家韩非曾吸收其辩证法思想和权术思想,加以改造。战国中期,道与名、法思想结合,形成“黄老之学”,为汉初统治者遵奉。东汉末年又形成道教;魏晋时,与儒家合流,成为玄学。宋明理学家吸收其部分思想。另外,不少政治家往往继承了道家权术思想。


道家

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哲学学派。西汉司马谈始称“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老子为开创者,提出以“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以贵柔守雌为特征的思维方式,主张回归“自然”。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论,倡导并天地、齐物我、逍遥游的精神境界。杨朱、宋钘、尹文、慎到、田骈,乃至申不害、韩非均对道家思想有吸收和宣扬。两汉有黄老之学流行,魏晋有以道释儒的玄风大炽,隋唐有以道释佛的佛学思潮,宋明理学对道家思想有指斥,也有吸取。道家学说构成与儒学相抗衡和相补充的重要学术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

道家

道家

战国至秦汉时期与儒、墨对立的一个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过程、本原及规律。主张清静无为,绝圣弃智,反对礼仪,鄙弃“尚贤”。庄子发展了原始道家的思想,认为道“无所不在”,强调道从无生有、变幻莫测。主张万事万物没有高下、大小、是非、美丑、贵贱、寿夭的区别、“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思想发展到战国晚期演变为黄老思想,以道为本,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主张随时势发展,“应物变化”。西汉初年,黄老之学受到统治阶级推崇,盛极一时。至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之风渐衰。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道教的产生起过很大作用。其清静避世思想为隐士逸民所欣赏,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原始道家哲学具有极高的价值。道家思想日益与儒、佛思想互补、合流,魏晋玄学、宋明道学(或称理学) 即是这种合流的产物。道家思想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哲学、政治、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道家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文子》。

☚ 墨家   法家 ☛

道家

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形成的学派。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称为“道德家”。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始称“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源。他从“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的观念出发,主张实行“无为而治”。提倡以“柔弱胜刚强”,对统治的权术进行了总结,为统治者如何驾驭天下提供了重要原则。(参见“老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对“道”进一步作了唯心主义的阐释,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性。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把老子对立面可以转化的思想引向相对主义。(参见“庄子”。)战国时代,庄子是老子所创道家的正统继承者,在庄子之前或同时,宋鈃、尹文等也受道家思想影响而与老庄观点相近。另外道家又与名、法合流逐渐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曾受到统治阶级推崇而盛极一时。至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黄老之学渐衰。其后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道教的产生有很大影响。魏晋时玄学盛行,王弼、何晏等以老庄解释儒家经典。佛教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思想解释佛经。宋明理学提倡儒家道统,排斥佛道,但对道家学说仍有所吸取。道家思想源远流长,曾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产生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dao jia

Taoist school

道家dao jia

Taoist school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