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道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道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系辞上》


 【评】这是从哲学的角度对道器概念的最早表述,它以有形与无形来区别道器,为以后中国哲学把道器作为本体范畴奠定了基础。
 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质可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器也。
 

《周易·系辞上》唐·孔颖达疏


 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
 

唐·崔憬语(引自李鼎祚《周易集解·系辞上》)


 【评】这是唐代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孔颖达以道为体,以器为用;崔憬则以形质为体为器,以形质的妙用为用为道。
 一阴一阳不可以形器拘,故谓之道。乾坤成列而下,皆《易》之器。
 

宋·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


 无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迹者即器也,见于事实即礼义是也。
 

宋·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


 离了阴阳便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五


 有形皆器也,无形惟道。
 

宋·程颐《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


 衣食动作只是物,物之理乃道也。将物便唤作道则不可。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二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说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有那形而上之道。若便将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则不可。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二


 然这形而下之器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二


 可见底是器,不可见底是道。理是道,物是器。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四


 形器之本体,而离乎形器,则谓之道。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五


 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里仁》


 【评】就体用关系而言,张载、程颐、朱熹都认为道是“体”,器是“用”。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犹风之有动,犹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间之?故离物求道者,妄而已矣!
 

宋·胡宏《知言·修身》


 器亦道,道亦器也。道未尝离乎器,道亦是器之理。理只在器上,理与器未尝相离,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五


 设若以有形无形言之,便是物与理相间断了,所以谓截得分明者,只是上下之间,分别得一个界止分明,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离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五


 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而道与器非异体也。
 

宋·张栻《南轩论语解》卷五


 道虽非器,礼乐刑赏是治天下之道也。……是故形而上者之道托于器而后行,形而下者之器得其道而无弊。
 

宋·张栻《南轩易说》卷一


 自形而上者言之谓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谓之器。天地亦是器,其生覆形载必有理。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五


 统此一物,形而上则谓之道,形而下则谓之器,无非一阴一阳之和而成,尽器则道在其中矣。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易见之理。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


 【评】上述诸家认为“道亦器,器亦道”,道器两者是统一的,是同一物的两个方面。
 愚谓道器之名虽异,然其实一物也。故曰吾道一以贯之。……愚谓道器一也,示人以器,则道在其中。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二


 其实道不离乎器,道只是器之理。人事有形状处,都谓之器,人事中之理,便是道。道无形状可见。
 

宋·陈淳《北溪字义》卷下


 离形以求道,则失之恍惚不可为象,此老庄之所谓道也,非《易》之所谓道也。《易》之论道器特以一形上下而言之也。
 

宋·张栻《南轩易说》卷一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
 

宋·陈亮《龙川文集·勉强行道大有功》


 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


 其道在于器数,其通变在于事物,……则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实违,是又不可也。
 

宋·叶适《水心别集》卷五


 有物谓也,万物谓万物万事之形,与道为体者,而道则无形者也。……万象间,谓不离于形器而不滞于形器。不离于形器,故即物而在;不滞于形器,故不随万物凋,物有尽而道无尽,所谓死而不亡也。
 

明·湛若水《湛甘泉集·白沙子古诗教解》


 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者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大有》


 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磐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


 【评】这些观点认为道不离器、道在器中。器就是客观存在的有形事物,道就是这些事物中的原则和规律。
 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而不可遗。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评】戴震认为形而上下之别,就是气在变化过程中形成形体之前之后的分别,这是从动态中认识、把握形而上下的道器论。
 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


 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自学者不审,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徜恍,若一幻物虚悬于空漠无朕之际,而果何物也邪?于人何补,于世何济,得之何益,失之何损邪?……夫苟辨道之不离乎器,则天下之为器亦大矣。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变而仍为器,亦仍不离乎道,人自不能弃器,又何以弃道哉?
 

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思纬台短书·报贝元征》


 【评】王夫之从社会史观的角度,提出先有器而后有道,器变道亦随之变化的主张。谭嗣同踵继船山之学,阐发了器决定道的观点,是其倡言维新变法的哲学根据。

道器

指事物及其规律。梁启超《论进步》:“三曰言文分而人智局也: 文字因发明道器第一要件,其繁简难易,常与民涂文明程度之高下为比例差。”
●《易·系辞上》: “是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为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形而上: 无形之物。形而下: 有形之物。道: 规律。器: 物。化: 改。裁: 制。错:通 “措”。古人认为,道是事物的规律,器是感官可以认识的有形之物,道与器加以改制,即产生质变与量变; 予以推行,即能通达,施之天下人,即所谓事业。

道器

215 道器

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道”指无形的法则或规律;“器”指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最早提出的是老子: “朴 (道) 散则为器。” (《老子·二十八章》) 《易·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北宋开始对道器关系展开争论。北宋程颐认为“道”是根本,形而上之“道”决定形而下之“器”。南宋朱熹虽然认为“道器一也”,但更强调“道”主“器”从,认为道器关系即理气关系,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 《周易外传》卷五)。

☚ 形名   化生 ☛

道器

道指无形的法则或规律,器为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始见于《老子·二十八章》:“朴(道)散则为器。”认为道在器先。《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以后,道器关系成为争论的问题之一。程朱一派主张道在器之上。“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文公文集》)。王夫之主张“天下唯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近代谭嗣同以道为“用”,以器为“体”;主张器变道亦变。

道器

道器

中国哲学关于规律与具体事物之关系的一对范畴。道指无形象的法则、抽象的道理;器指有形象的事物或名物制度。老子肯定道在器先,“朴(道)散则为器。” (《老子·78章》)《易·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严格区分无形与有形、本体与现象。宋代程颢、程颐、朱熹认为道不离器,但认为道超越于器之上,阴阳之气受形而上的道支配。“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道为物之本,器为物之具。明清之际王夫之主张唯器论,“天下唯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 (《周易外传》卷五)。王夫之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器物、制度不断发生变化,其间的规律、道理亦随着发展发生变化。器变引起道变。器在道先。清戴震把未成形质的阴阳看作是形而上的道,已成形质的阴阳看作是形而下的器。近代郑观应主张道本器末,在保持封建伦理纲常之道不变的前提下,容许引进西方科技之器。谭嗣同主张变法,以器为体,道为用,器变道亦变。

☚ 知行   体用 ☛

道器

《易传》中的哲学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无形无象(“形而上”)的规律或法则称做“道”,有形有质(“形而下”)的具体事物和名物制度称做“器”,一般的抽象的“道”,依存于个别的具体的“器”。王夫之说:“无其器则无其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周易外传》卷5)器是随时改变的,道亦当因时而变。道器统一观,成为历代革新家变革法制的理论根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