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逼上梁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三幕多场平剧。杨绍萱、齐燕铭等执笔。作于1943年。1944年元旦由中央党校大众艺术研究社演出。有1949年新华书店刊本。这是一部取材于《水浒传》中有关林冲故事的新编历史剧,通过林冲遭受高俅迫害,刺配沧州,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及李铁等穷苦百姓在官府欺压下流离失所等情节,揭示了北宋末年人民大起义的历史必然性。剧作还突出了林冲主张抗金御侮,高俅勾结外敌,推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等政治内容。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林冲等反抗者的英雄形象,加入了北宋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百姓的背景描写,为林冲走向反抗道路作了合理的铺垫。剧本人物个性鲜明,戏剧冲突安排得当,语言既体现京剧艺术典雅精练的特点,又注意吸收群众化口语,是一部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的成功之作。此剧对正在兴起的京剧改革运动起了推动的作用。 ☚ 生死恨 血泪仇 ☛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独幕话剧。温涛著。1947年10月苏中江海导报印刷厂职工会翻印。 ☚ 清流万里 童话短剧第一册 ☛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叙事长诗。冻山著。1948年3月香港诗歌出版社初版。 ☚ 未明集 荒谷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逼上梁山 梁山:在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部;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曾作为农民起义根据地。① 比喻被迫进行武装反抗。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八:“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的。人们要是能够活下去,谁肯跟着别人造反?”② 比喻被迫做某种事情。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一:“其实,我干这一行是被~的。” 〔近义〕① 官逼民反 揭竿而起② 迫不得已 铤而走险 〔反义〕② 自觉自愿 甘心情愿 〔辨析〕“逼上梁山”偏重于被迫进行反抗,含褒义,也可泛指不得已而做某种事;“铤而走险”则偏重于无路可走而冒险,这种冒险可为了好事,也可为了坏事。 〔连用〕走投无路 〔俗语〕好汉造反——逼上梁山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逼上梁山;铤而走险 【逼上梁山】bī shànɡ liánɡ shān 《水浒传》中有林冲等人为官府所逼迫,上梁山造反的故事。后用来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事。(逼:逼迫。)〈例〉那时我学织毛衣是逼上梁山,如果自己不动手,就没有毛衣穿。 【铤而走险】 tǐnɡ ér zǒu xiǎn 形容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铤:快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例〉眼见这么大的利润,他不惜铤而走险,干上了走私的勾当。 辨析 都有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冒险、反抗的意思;都常作谓语、宾语、定语。 “逼上梁山”是比喻性成语;着重于反抗或迫不得已而有所为;多指正义的行动,或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促使自己不得不做,适用范围较窄;常用于被动句中。“铤而走险”是直陈性成语;着重于冒险;可以指正义的、好的行动,也可以指不好的、邪恶的行动,适用范围较宽。 提示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逼上梁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故事】: 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是个安分、正直的武师。一天, 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烧香, 正巧碰上高俅义子高衙内。高衙内见林冲妻子长得漂亮,就心生歹念, 拦住林娘子不放。林冲得到侍女报信, 匆忙赶来。高衙内怕吃眼前亏,只得悻悻地逃走了。可他并不就此罢休, 一心想霸占林娘子。他与高太尉设计将林冲骗进高府, 以林冲带刀闯白虎堂为由,将林冲投进监狱, 严刑拷打。后又将林冲发配沧州,买通差人,阴谋在途中野猪林杀害他。幸而鲁智深暗地护送, 林冲才免遭暗害。到沧州后, 林冲被分配管草料场。高俅父子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 火烧草料场, 想再次加害林冲。林冲忍无可忍, 抛弃了返京师与家人团聚的幻想, 杀死了仇人, 毅然走上梁山。 【意思】: 原指《水浒》里的林冲等人由于为官府所逼而上梁山造反。后用以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被迫做某件事情。 【古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
逼上梁山谓被迫进行反抗。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八章: “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 逼上梁山bīshàng-liángshān原指《水浒传》中林冲等人被官府逼迫而投奔梁山造反。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事。 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成〉比喻被迫起来造反或不得已做某件事:《水浒》中的英雄好汉都是逼上梁山的。 火烧草料场——逼上梁山火烧草料场: 小说《水浒传》中描写,林冲受高俅所害,被发配至沧州看守草料场。高俅又派陆虞候到沧州谋害林冲。陆想放火烧掉草料场,置林冲于死地。哪知这天下了大雪,林冲住的屋子被雪压塌,便去草料场不远的山神庙过夜。在山神庙中,林冲见到草料场起火,又见到陆虞候等放火回来,嘴里还说着这事。林冲忍无可忍,将陆虞候杀死,无奈上了梁山。指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水浒传》中众多英雄好汉,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节。比喻被迫起来反抗或被迫做某种事。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八章:“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 逼上梁山(同)铤而走险 火烧草料场逼上梁山;没有救 逼上梁山梁山:山名,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北宋时农民起义军根据地。被逼去了梁山。后用以比喻被迫做某事。北宋末年,汴梁禁军教头林冲安分守纪,性情怯懦,屡遭官府的欺辱而不敢反抗。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欲霸占他的妻子,设计陷害并把他发配到沧州,后来又派人追杀。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杀掉仇人,奔上梁山,参加了起义军。(见《水浒传》第十一回) 安心乐意、心甘情愿[甘心情愿]、自觉自愿;逼上梁山、迫不得已○安心乐意ān xīn lè yì心情安定,满意:~嫁给你|~过这样的生活|十分~,以为再无后患了。 ○心甘情愿xīn gān qíng yuàn自觉自愿,毫不勉强:为了大家,再苦他也~|她~地把好东西送给子弟兵|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和我们一起奋斗|你~把女儿嫁给他的。也说〖甘心情愿〗。 ○自觉自愿zì jué zì yuàn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而愿意去做:~的事,谁也不能强迫|~地做人民的勤务员 |只要为公共事业尽力,他都~|我们都是~的。 ●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比喻被迫做某种事:在饥寒交迫的岁月里,穷苦的劳动人民被~,铤而走险|~,身不由己|她投身茫茫商海是被~的|他去海南省,不是~,而是想认真做点事。 ●迫不得已pò bù dé yǐ迫于无奈,不得不如此:他干这种事是~的|有些事实在是~,不好责怪他|这种药很剧烈,到~时才能用|他的举动实在是~的。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指被迫进行反抗或采取某种行动。梁山:《水浒传》中宋江等聚众造反的地方。 ☚ 反抗 不平则鸣 ☛ 逼使 逼使被迫做某事:逼上梁山 ☚ 逼迫 强迫 ☛ 反抗 反抗反 ☚ 对抗 起义 ☛ 逼上梁山成语。宋朝许多百姓和下级官吏,被封建官府逼迫投奔梁山。后用以比喻民众被迫进行反抗或被迫采取某种行动。梁山:指梁山泊一带地区,相当于今山东梁山、郓城等地。是北宋末年宋江领导农民起义的根据地。 《逼上梁山》京剧新编剧目。1943年杨绍萱、刘芝明、齐燕铭等根据《水浒传》和传统戏曲编写。同年由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大众艺术研究社”首演。全剧原共26场,后改为27场。讲的是宋朝时,80万禁军教头林冲,不堪忍受高俅等的迫害,最终投奔水泊梁山农民起义军的故事。演出得到过毛泽东的高度评价,称此剧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 逼上梁山 097 逼上梁山京剧剧目。取材于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并参照宋代宣和年间历史资料,以及多种戏曲作品编写而成。1943年创作于延安,初稿作者杨绍萱,演出本经刘芝明、齐燕铭等加工修改。全剧26场(1944年改为27场)。重点描写林冲故事,突出表现了劳苦群众不堪封建统治者压迫,纷纷起来聚义造反的现实。该剧在思想上与前代所有同一题材的戏曲作品有根本不同,作者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新认识历史、处理历史题材。毛泽东观看该剧演出后,认为“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该剧推动了京剧改革运动的发展。 ☚ 杨三姐告状 三打祝家庄 ☛ 逼上梁山用以比喻民众被迫进行反抗或被迫采取某种行动。梁山:今山东梁山、郓城等地,是北宋末年宋江领导农民起义的根据地。 《梁山行》: “眼前的古战场,仿佛向人民诉说,旧政权黑暗无道,多少豪杰志仕,逼上梁山,举旗造反。” 《逼上梁山》京剧剧目。由杨绍萱、齐燕铭、金紫光等人创作于1943年底至1944年初。本剧是延安中央党校的同志们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遵照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进行京剧改革的一个成功尝试。剧作根据《水浒传》第七回至第十一回林冲的故事改编。它突出的特点是把被“逼上梁山”不仅仅看做是林冲个人的遭遇,而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命运,把林冲与高俅的冲突看做是主战与投降两派的政治斗争。并且第一次把农民——这次农民运动的真正主角搬上了舞台。这就构成了一幅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乱世写真图。剧作超出了单纯歌颂林冲英泽东同志1944年1月9日看了演出后,亲笔为本剧编导写了祝贺信,给剧作以充分的肯定。剧作曾在全国各地剧团上演,并被豫、晋、汉、滇、昆等多种剧种移植,影响遍及全国。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梁山:在今山东省梁山县境内,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地势险峻。北宋时期,宋江、林冲等被官府逼迫而造反,曾以此为根据地(据《水浒传》)。后以逼上梁山喻迫不得以做某种事情。 ☚ 斯人斯疾 斐然成章 ☛ 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be driven to jo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be driven to revolt; be driven to extremes (/drastic alternatives); be forced to choose the life of outlaws (/to do sth desparate/to jion the rebels); drive sb to extremity (/extremities); have to take to the bush (/heather);join the rebels as the last resort 逼上梁山bi shang liang shanbe driven to revolt 逼上梁山bi shang liang shanbe driven to revolt 逼上梁山have no alternative but to join the Liangshan Marsh rebels—be driven to rebel;be driven to drastic alternatives; be forced to act desperately 逼上梁山bī shànɡ liánɡ shān比喻被迫反抗。be driven to revolt, be forced to do sth. desperate, drive sb. to extremity 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解义】指被逼者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便起来反抗。也比喻不得已而去做某事。 逼上梁山林冲,是太尉高俅属下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人送绰号“豹子头”。 逼上梁山bī shànɡ liánɡ shān梁山: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水浒传》里有宋江、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常用来比喻被迫而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逼上梁山bī shànɡ Liánɡ Shān【释义】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逼上梁山bī shànɡ liánɡ shān梁山:在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部;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曾作为农民起义根据地。 被迫进行反抗,或被迫做某事逼上梁山格式 比喻式。 揭竿而起jié gān ér qǐ官逼民反 铤而走险 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梁山: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水浒传》里有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节。后用来比喻被迫做某事。 逼上梁山bīshàng-liángshān《水浒传》中描写林冲等英雄好汉均因被逼而上梁山造反。后指人被迫起来反抗。也指人不得已而去干某件事。 逼上梁山bī shànɡ liánɡ shān❶ 原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林冲等人为官府所逼而走上梁山造反的情节。 逼上梁山bī shànɡ liánɡ shān比喻为势所逼进行反抗或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逼上梁山bī shànɡ liánɡ shān【解义】 指被逼者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便起来反抗。也比喻不得已而去做某事。 逼上梁山bī shànɡ liánɡ shān原是指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因官府腐败、奸臣当道,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上了梁山,聚义造反。后来比喻忍无可忍,被迫反抗。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这些盗匪,恐怕也是~的。”有时也单指迫不得已或被逼无奈,不含有反抗或造反的意味。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其实,我干这一行是被~的。” 逼上梁山bi shang liang shan《水浒传》里有林冲等人被官府逼迫而投奔梁山造反的故事。后用以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走投无路 逼上梁山zǒu tóu wú lù;bī shàng liáng shān指人在无路可走、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某种行动或做法。《中国法制报》1984年4月18日:“为什么非要诉诸法律来解决呢?我可以跟大家讲讲我的心情。我是‘~’啊!” 逼上梁山bīshàng-LiángShān梁山: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山下有梁山泊,曾是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长篇小说《水浒传》详细描写了林冲等起义军首领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事。 12SS【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明代施耐庵《水浒》里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中有林冲等许多人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节。后指被迫进行反抗,也用以比喻迫于某种情势而不得不做某件事或采取某种行动。梁山:地名,在今山东省梁山县。 逼上梁山bīshàng-liángshān〔述宾〕 《水浒传》有林冲等人为官府所逼,上梁山造反的情节,后比喻被逼无奈而采取某种行动。柳建伟《苍茫冬日》:“后来,我们叫那架望远镜折磨得无地自容的时候,就原谅了翠屏,~,能有什么办法?” 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逼:逼迫。梁山:在今山东梁山县南。为北宋末年宋江等好汉起义的根据地。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已而做某件事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