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逻辑学大辞典︱附录 逻辑史大事年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逻辑学大辞典︱附录 逻辑史大事年表
  • 位置: 首页/附录库/逻辑学大辞典

附录 逻辑史大事年表

说明


 一、 本年表涉及的时间,上起公元前11世纪,下迄2009年。
 ◇二、 内容力求突出中外逻辑思想发展的背景、线索、阶段和特点。
 ◇三、 历史纪年用公元纪年,中国部分,辛亥革命前的加注旧纪年。年份几说不一时,择取一说。
 ◇四、 每年的大事,先中国后外国叙述,首端分别标以〔中〕、〔外〕字样。
 ◇五、 本年表是在《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逻辑史大事年表”基础上,由晋荣东、张留华、冉思伟修改、补充及增写的。
 前11世纪至前10世纪
 ◇〔中〕殷周之际《易经》产生。《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符号(“—”和“—”)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解释世界。
 前7世纪
 ◇〔外〕古印度早期顺世派形成。该派提出了一些关于辩论、推理规则的学说。
 前6世纪
 ◇〔外〕古希腊克利特岛的厄匹门尼德(Epimenides)提出说谎者悖论的原始形式“克利特岛人都是说谎者”。
 前580年
 ◇〔中〕周简王六年,老子约生于此时。
 ◇〔外〕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生于此时。
 前551年
 ◇〔中〕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生。
 前545年
 ◇〔中〕周灵王二十七年,邓析约生于此时。
 前535年
 ◇〔外〕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生于此时。
 前501年
 ◇〔中〕周敬王十九年,邓析卒。教民兴讼,“好刑名,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刘向《别录》)为中国古代名辩逻辑思想的最早开拓者。有《邓析子》。
 前500年
 ◇〔中〕周敬王二十年,老子约卒于此时。有《老子》。主张“道常无名”、“言有宗”、“正言若反”、“大辩若讷”。
 ◇〔外〕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卒于此时。在西方首次提出勾股定律。以其名命名的学派系统研究了几何证明,有了演绎系统的概念。
 ◇埃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时期。认为“存在物存在,非存在物不存在,或者它存在,或者它不存在,而且存在永远是同一的”,从本体论方面接触到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但作形而上学解释。
 前5世纪
 ◇〔外〕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Kratylos)宣称对什么都不能肯定,任何真理都不存在。
 ◇诡辩学派(Sophistes)即智者派产生。早期代表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高尔吉亚(Gorgias),晚期代表克里提亚(Critias)、普罗蒂克(Prodicus)、希比亚(Hippias)等。
 前496年
 ◇〔中〕周敬王二十四年,墨子约生于此时。
 前490年
 ◇〔外〕芝诺(埃利亚的)约生于此时。
 前485年
 ◇〔外〕智者高尔吉亚约生于此时。
 前481年
 ◇〔外〕智者普罗塔哥拉约生于此时。
 前479年
 ◇〔中〕周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卒。主张“正名”,注重“学”与“思”结合,提倡举一以反三、告往而知来、由己而推知别人等“类推”方法。其“正名”和“类推”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为中国古代正名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有《论语》。
 前475年
 ◇〔中〕周元王元年,进入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百家争鸣。
 ◇〔外〕赫拉克利特约卒于此时。提出对立者统一的观点,使用了与“逻辑”有词源关系的“逻各斯”一词。认为逻各斯“人人共有”,要“听从……逻各斯”。著有《论自然》、《逻各斯》,现存片断。
 前469年
 ◇〔外〕苏格拉底(Socrates)生。
 前460年
 ◇〔外〕德谟克利特(Democratus)约生于此时。
 前450年
 ◇〔外〕欧几里得(麦加拉的)生。
 前440年
 ◇〔中〕周孝王元年,墨子在此前后著《兼爱》、《非攻》、《非命》、《尚同》等。受孔子之术,后转而反对儒家,与孔子弟子“列道而议,分徒而讼”(《淮南子·俶真训》)。在和儒家的激烈辩论中成为强有力的辩者,注重辩术的研究,在对弟子的教导中有“谈辩”一科。
 ◇杨朱约生于此时。
 前436年
 ◇〔外〕芝诺卒。论辩术的发明者。曾使用演绎推理(反证法)论证了“二分法”、“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运动场”等疑难或悖论。
 前427年
 ◇〔外〕柏拉图生。
 前420年
 ◇〔中〕周威烈王六年,《老子》一书约在此前后编定。书中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前411年
 ◇〔外〕普罗塔哥拉卒。宣称对每一样东西都可有完全相反的说法,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据说曾运用类似二难推理形式的推理进行诡辩。
 约前5至4世纪
 ◇〔外〕印度产生尼耶夜学派。
 前5世纪末
 ◇〔外〕麦加拉学派产生。提出“说谎人”、“幕后人”、“有角者”、“谷堆”、“秃头”等悖论、疑难。研究了条件命题的性质。讨论了“可能”、“不可能”、“必然”、“不必然”等模态算子。代表人物欧几里得、欧布里德(Eubulides)、斯蒂尔波(Stilpo),第奥多鲁·克洛纳斯(Diodorus Cronus)和斐洛。该派延续到公元前3世纪。
 前399年
 ◇〔外〕苏格拉底卒。曾通过归纳为伦理学概念寻找普遍定义。采用“雕刻术”与“助产术”进行论证。用对话方式发现假设能推导出不相容或不受欢迎的结论时,就可否定假设。
 前387年
 ◇〔外〕柏拉图创办学园。为当时教学、科学和政治理论研究中心。
 前384年
 ◇〔外〕亚里士多德生。
 前382年
 ◇〔中〕周安王二十年,彭蒙、宋钘约生于此时。
 前380年
 ◇〔中〕周安王二十二年,杨朱约卒于此时。主张“贵生”、“重己”(《吕氏春秋》),中心是“为我”。参加名辩活动,当时影响很大。
 ◇〔外〕智者高尔吉亚卒。强调不同事物的分离与差异。认为感觉不能给予存在,语言无法表达被感知的东西。
 前376年
 ◇〔中〕周安王二十六年,墨子卒。主张“辩乎言谈”,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言必立仪”。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作为逻辑范畴的“名”、“类”、“故”等概念。为中国先秦名辩逻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墨子》。
 前374年
 ◇〔外〕欧几里得卒。他创建了麦加拉学派。喜爱归谬法的反驳,提出“驳斥证明不是靠前提,而是靠结论”。有对话《兰普雷拉斯》、《厄斯启尼》、《费诺克斯》等。
 前372年
 ◇〔中〕周烈王四年,孟子约生于此时。
 前371年
 ◇〔外〕德奥佛拉斯多斯生。
 前370年
 ◇〔中〕周烈王六年,惠施约生于此时。
 ◇〔外〕麦加拉学派的斯蒂尔波约生于此时。
 ◇德谟克利特卒。从事物的本质属性方面来解释概念,接触到实质定义。认为指称事物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著有《论逻辑》一书,已失传。
 前369年
 ◇〔中〕周烈王七年,庄子约生于此时。
 前365年
 ◇〔外〕埃利亚的皮浪(Pyrrhon)约生于此时。
 前360年
 ◇〔中〕周显王九年,尹文约生于此时。
 前356年
 ◇〔中〕周显王十三年,齐威王即位。威王父齐桓公曾立稷下之宫,一说稷下学宫为威王时创建。
 前347年
 ◇〔外〕柏拉图卒。他认为可以用“真的”、“假的”作谓词表示一个语句、语句形式或判断。提出正确思想是遵循型式间的联系的,其范型是数学思维。认为定义是关于语词所指的事物的,而不是关于词本身的。提出由种到属的“上升的辩证法”与由属到种的“下降的辩证法”。区分了概念与命题。采用二分法进行连续划分,被认为是三段论理论的萌芽。著有《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斐多篇》、《理想国》等。
 前342年
 ◇〔外〕伊壁鸠鲁(Epicurus)约生于此时。
 前336年
 ◇〔外〕芝诺(季蒂昂的)生。
 前335年
 ◇〔外〕亚里士多德建立吕克昂学园。其门人逐步形成亚里士多德学派(亦称“逍遥学派”)。
 前330年
 ◇〔外〕斐洛(麦加拉的)约生于此时。
 前325年
 ◇〔中〕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孙龙约生于此时。
 前323年
 ◇〔外〕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
 ◇德奥佛拉斯多斯主持吕克昂学园。
 前322年
 ◇〔外〕亚里士多德卒。他建立了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演绎逻辑系统(三段论)。把变项引入逻辑语言。陈述了矛盾律和排中律。认为或有正确或有错误的语句才是命题。用四谓词理论从语义与句法两个方面研究命题结构。确定素材相同的直言命题中有矛盾、反对、下反对关系等真假制约关系。提出直言命题的换位理论。建立了模态三段论理论。结合演绎推理讨论归纳推理,发现了完全归纳推理。以“实体”为中心范畴,讨论了一系列范畴,建立了初具规模的范畴体系。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修辞学》、《物理学》等。
 前320年
 ◇〔外〕欧德谟斯(Eudemus)学术活动处于鼎盛时期。与德奥佛拉斯多斯一起整理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研究了假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认为模态三段论的结论的模态不强于任一前提的模态。
 ◇怀疑主义者蒂蒙(Timon)约生于此时。
 前316年
 ◇〔外〕新柏拉图学派代表人物阿塞西劳(Arcesi- laus)约生于此时。
 前314年
 ◇〔中〕周赧王元年,齐宣王卒。在位期间,扩置学宫,招致天下贤士近千人,任其“不治而议论”,使稷下学宫复盛,成为当时及以后各学派荟萃及百家争鸣的中心。
 前313年
 ◇〔中〕周赧王二年,荀子约生于此时。
 前310年
 ◇〔中〕周赧王五年,惠施约卒于此时。是继邓析之后先秦最大的善辩家之一。提出“历物十事”,与“辩者”讨论过“二十一事”。刻画“譬”的思维形式特点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有人称他代表“合同异”名家学派。
 ◇与惠施同时或稍后有兒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他的“白马非马”之辩在公孙龙之先。
 前307年
 ◇〔外〕伊壁鸠鲁创办名为“花园”的学校。
 前300年
 ◇〔中〕周赧王十五年,宋钘约卒于此时。形名学派代表,曾与尹文等同游稷下。主张“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心术上》)。其形名逻辑思想,以“别囿”为重。有《宋子》,已佚。
 ◇彭蒙约卒于此时。其学近庄子“齐是非”说。主张对事物取“莫之是,莫之非”的态度。
 ◇〔外〕季蒂昂的芝诺约于此时在雅典创立斯多葛学派。该学派创立了命题逻辑系统。这个系统是公理化的。它是以语义学为基础的。对构成命题的函子如“析取”、“合取”、“蕴涵”等作了较准确的分析。已经知道有相容的析取。认为条件命题同一个合取的否定是等值的。该派的逻辑在方法上是形式的。用序数“第一”、“第二”等表示命题变项。还研究了希腊流行的悖论与疑难。
 约前3世纪
 ◇〔外〕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著世界上最早公理化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
 前290年
 ◇〔外〕麦加拉学派的斯蒂尔波卒。他具有同一律思想。否认存在一般概念,抛弃“类”的观念。认为概念间不可能有联系。
 前289年
 ◇〔中〕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约卒于此时。有“好辩”之名,在辩论中提出“知类”的逻辑要求,并自称“知言”,善于运用“充类”的反驳方法和设譬引喻的类比方法。有《孟子》。
 前286年
 ◇〔中〕周赧王二十九年,庄子约卒于此时。站在当时名辩思潮的反面,认为难以辩清“是非”、“名实”,提出“辩有不当”、“是非两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但提出人的概念能否把握宇宙整体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对逻辑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有《庄子》。
 ◇〔外〕德奥佛拉斯多斯卒。整理与注释了亚里士多德著作。区别了前提与判断。在三段论第一格中增补五个后来属于第四格的式。首先使用符号代表命题变项。最早研究了假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提出模态三段论结论的模态不得强于任一前提的模态。著作大多失传。
 前280年
 ◇〔中〕周赧王三十五年,韩非约生于此时。
 ◇尹文约卒于此时。其学与宋钘齐名。其思想本于黄老,又由道而归于名、法。提出名有三科(命物之名、毁誉之名、况谓之名),主张“定此名、分,则万事不乱”、“名正而法顺”。显示“刑”、“名”合一的趋势。有《尹文子》。
 前275年
 ◇〔外〕埃利亚的皮浪卒。他主张事物不可认识,是非没有可靠的标准,“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甚至连怀疑也不必要。
 ◇麦加拉的斐洛约卒于此时。他被塔尔斯基认为是第一个传播实质蕴涵用法的人。提出“一个假言命题是正确的,便不是一个真的起始和一个假的结尾”。按事物的本性定义“可能”与“必然”:“可能”就是按其本性容许是真的;“必然的”(命题)是真的,根据其本性不容许是假的。并相应地定义了“不必然”与“不可能”。
 前271年
 ◇〔外〕伊壁鸠鲁卒。以归纳观点解释思维形式,主张“一切思想都是由于进行对照、比附、类比和综合而从各种感觉中产生的”。把关于未来的命题说成是既不真又不假的。著有《准则学》、《论自然》,现存残简。
 前270年
 ◇〔中〕周赧王四十五年,后期墨家约在此前后完成《墨辩》,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较完整的逻辑学体系,明确规定“名”、“辞”、“说”,提出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的“三物”逻辑体系和“效”、“或”、“假”、“辟”、“侔”、“援”、“推”等七种论式,达到了当时逻辑思想发展的高峰。
 前264年
 ◇〔外〕斯多葛学派创始人、季蒂昂的芝诺卒。他把逻辑放到哲学的首位。引进“逻辑”一词来表示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将论辩术分为修辞学和雄辩术。认为表达思想时可区分为所表达的内容(Lecton)与借以表达的形式(Form)。
 前250年
 ◇〔中〕秦孝文王元年,公孙龙约卒于此时。提出“唯乎其彼此”的逻辑正名学说及“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坚、白、石离”、“白马非马”等命题。有《公孙龙子》。
 前240年
 ◇〔外〕新柏拉图学派代表人物阿塞西劳约卒于此时。曾主张盖然性知识是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道德不需要确定的准绳。
 前239年
 ◇〔中〕秦王政八年,吕不韦集宾客著成《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书中讨论“言”和“意”、“名”和“实”的关系,明确提出“类同相召”和“类固不必可推知”等命题,保存了先秦许多逻辑史料。
 前238年
 ◇〔中〕秦王政九年,荀子卒。他建立了正名逻辑的体系。定义了“名”、“辞”、“说”、“辩”等各种思维形式。提出“正名”三原则:“所为有名”、“所缘以同异”、“制名之枢要”。并提出了辩说的一系列具体原则。有《荀子》。
 前233年
 ◇〔中〕秦王政十四年,韩非卒。提出“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理论,提出著名的“矛盾之说”,表述了矛盾律的思想。其《储说》中的论式是我国古代连珠体之滥觞。有《韩非子》。
 前232年
 ◇〔外〕克里西普斯任斯多葛学派领袖至前207年。把逻辑学的对象区分为语言记号和所指的意义。研究了当时命题逻辑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条件命题。提出一个条件命题是真的,如果它的后件的否定和前件不相容。认为条件命题(p→p)同一个合取命题的否定[[!GF8DB]](p∧[[!GF8DB]]p)等值。提出五个非证明的推论,认为由此可推出其他许多推论式。著作大都失传。
 约前230年
 ◇〔外〕怀疑主义者蒂蒙卒。对演绎理论提出质疑。针对当时演绎理论从不证自明的普遍原理出发,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证自明的东西。一切原理要借助他物证明,因此要么陷入循环论证,要么终止于某种不能再获得证明的假定。
 前222年
 ◇〔中〕秦王政二十五年,诸儒生完成《易传》十篇(即《十翼》)。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张“以类族辨物”。
 前2世纪
 ◇〔中〕《黄帝内经》约成书于秦汉之际,提出“别异比类”、“五藏之象,可以类推”、“援物比类”、“揆度奇恒”等方法。
 前213年
 ◇〔外〕新柏拉图主义者卡尼亚德(Carneades)约生于此时。
 前179年
 ◇〔中〕汉文帝元年,董仲舒约生于此时。
 前164年
 ◇〔中〕汉文帝前元十六年,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撰成《淮南子》。强调“类固不必可推知”,对复杂的事物需“审其所由”。“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若得事之所适”。
 约前159年
 ◇〔外〕安提帕特(Antipater)任斯多葛学派首领至前130年。喜好省略前提的推理。
 约前129年
 ◇〔外〕新柏拉图主义者卡尼亚德卒。他认为一切信念有欺骗性,概念常包含逻辑错误,合乎逻辑的结论也会互相矛盾,推理像感觉一样易犯错误。不存在确实可靠的知识,但人可获得盖然性知识。盖然性分为单纯的盖然性、无可争议的盖然性和可靠的盖然性三种。
 前116年
 ◇〔外〕瓦罗(Varro)生。首先把希腊逻辑学译成拉丁文。
 前106年
 ◇〔外〕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约生于此时。
 前104年
 ◇〔中〕汉武帝太初元年,董仲舒卒。提出“深察名号”。把名分为“号”和“散名”两类概念,而“名号之正,取之天地”。把“类”引伸为“伍其比、偶其类”、“同类相动”,以此为其“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服务。有《春秋繁露》。
 前1世纪
 ◇〔外〕安德罗尼柯将亚里士多德的六篇关于逻辑的论文(《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辨谬篇》)汇编成册。后人称之为《工具论》。
 ◇马格尼西亚的狄奥克勒(Diocles of Magnesia)著斯多葛学派理论手册,有史料价值。
 约前80年
 ◇〔外〕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学术活动处于鼎盛时期。他提出十个“论式”证明没有确实可靠的知识。认为知识是主观的、暂时的、相对的。
 前43年
 ◇〔外〕西塞罗卒。把希腊文的逻辑术语译成拉丁文,创造了拉丁文的逻辑术语;将斯多葛逻辑介绍到罗马。在克里西普斯五个非证明推理基础上,提出两个派生式。著有《雄辩家》等。
 前6年
 ◇〔中〕汉哀帝建平元年,刘向卒。提出“九流十家”说。其谈“故”说“类”逻辑思想与董仲舒相近。有《说苑》、《新序》,内有纵横巧辩的资料。
 前4年
 ◇〔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生。
 18年
 ◇〔中〕王莽天凤五年,扬雄卒。有《法言》、《太玄》等。提出“大辩”、“小辩”说。认为辩言必法乎五经,以儒家经典为正名标准。“言不经,非言也。”《太玄》仿易卦推类为变的方法,提出又一象数推衍体系。始演连珠。
 27年
 ◇〔中〕汉光武帝建武三年,王充生。
 35年
 ◇〔外〕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生。
 65年
 ◇〔外〕塞涅卡卒。他轻视逻辑,偏重修辞。严格地区分了语言、语言的涵义(意谓)和语言所代表的事物(论及)。认为语言表达要明确,“双关语”不可取;向人发问“你丢了角吗”,是陷阱。
 79年
 ◇〔中〕汉景帝建初四年,王符生。
 92年
 ◇〔中〕汉和帝永元四年,班固卒。历二十余年终成《汉书》。《汉书·艺文志》保存了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的主要内容,记叙了包括名家在内的先秦学术思想的起源和流派,评论了各家的特点及各家的相互关系。
 95年
 ◇〔外〕昆体良卒。著有《修辞规范》。其中关于逻辑的章节体现当时逻辑学说轮廓。
 97年
 ◇〔中〕汉和帝永元九年,王充约卒于此时。有《论衡》。书中贯串“疾虚妄”精神,对神学化的儒家进行全面批判。批判中自觉运用逻辑论证的工具,论证中讲究“据象兆,原物类”、“揆端推类”、“比方物类”等。将辩分为“心辩”与“口辩”。
 120年
 ◇〔外〕古罗马修辞学家盖亚乌斯(Gellius)生。
 125年
 ◇〔外〕阿普列乌斯(Lucius Apuleius)生。
 129年
 ◇〔外〕盖伦生。
 162年
 ◇〔中〕汉桓帝延熹五年,王符卒。有《潜夫论》。结合品评人物,重新提出“审名实”的要求,主张一切言辞应对,都要各缘其文以核其实。指出“举类”、“设喻”方法的缺陷,并批评韩非以矛盾喻尧舜之失当。
 171年
 ◇〔中〕汉灵帝建宁四年,徐幹生。
 175年
 ◇〔外〕盖亚乌斯卒。著有《雅典的日日夜夜》。其中评述了逻辑。复述斯多葛学派联言、(不相容)选言、假言命题真值的条件。介绍希腊作者的公理定义:“公理是阐明完全公认的自明的规定。”
 180年
 ◇〔中〕汉灵帝光和三年,仲长统生。
 ◇〔外〕阿普列乌斯卒。明确区分四种直言命题,并尝试用图示法揭示其间真值关系。所著《论理性哲学或纯解释》阐释亚里士多德逻辑和斯多葛逻辑。
 ◇怀疑派哲学家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鼎盛年代,延续至200年。著有《皮浪学说概略》,为怀疑主义列了五个论据。又有《反对数学家》,论证了原因只是思维的对象,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著保存了逻辑史料。
 198年
 ◇〔外〕亚弗洛底细亚的亚历山大在雅典讲授哲学和逻辑学至211年。他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经典注释家。曾注释《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第一、二卷和《论辩篇》。其著作对研究亚里士多德逻辑与斯多葛逻辑有史料价值。引入字母以展示推理的结论由形式而不是由素材得出。已觉察到有非主宾式的命题。
 199年
 ◇〔外〕盖伦卒。根据《前分析篇》及德奥佛拉斯多斯的暗示,提出三段论式第四格,故被称作盖伦格。认为析取命题“或者这是白天或者这是夜晚”等值于条件命题“如果这不是白天,那么这是夜晚”。探索了关系逻辑。提出用几何公理方法作证明的逻辑学的概念。所著《辩证法导论》系斯多葛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汇合。
 218年
 ◇〔中〕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徐幹卒。有《中论》。结合品评人物提出有关名实、辩言、证验的主张。发挥了王充、王符的逻辑思想。
 220年
 ◇〔中〕汉献帝延康元年,仲长统卒。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继续提倡“正名实”。有《昌言》。
 245年
 ◇〔中〕魏齐王正始六年,刘劭约卒于此时。在品评人物中讲究“名实”,“夫名非实,用之不效”,主张辩论要针锋相对,“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其由矣。”“夫辩有理胜、有辞胜”,赞扬理胜,反对追求辞胜。有《人物志》。
 249年
 ◇〔中〕魏齐王嘉平元年,何晏、王弼卒。他们开主客反复诘难的谈玄风气,使逻辑复盛。王主“言不尽意”说:“名生乎彼,称出乎我”,“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
 约258年
 ◇〔外〕波菲利著《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提出并分析了五谓词学说;表述了属种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反比关系;从外延观点考察概念,用“波菲利树”的图式表示属种秩序。在十二世纪前为西方学习与研究逻辑的基本参考文献。
 3世纪以后
 ◇〔外〕因明《正理论》完成。此前有《胜论经》。
 3世纪至4世纪
 ◇〔外〕富差衍那作最早的《正理经》释论《正理经注》。
 263年
 ◇〔中〕魏元帝景元四年,嵇康卒。善辩论。提出“推类辨物,当先求自然之理”,反对“未得之于心,而多持前言以为谈证”。辩论中熟练运用矛盾律,提出“矛盾无俱立之势,非辩言所能两济”,善于“借敌论之难,以立鉴识之域”。
 ◇刘徽注《九章算术》,提出“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而已”。注本在中国最早运用大量具有演绎性质的等式推论,并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体系。
 291年
 ◇〔中〕晋惠帝元康元年,欧阳建著成《言尽意论》,认为:“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
 292年
 ◇〔中〕晋惠帝元康二年,鲁胜迁建康令,不久去官隐逸。将《墨子》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辑为《墨经》,并作了注解。采集先秦其他各家的逻辑言论,集为《刑名》两篇,均佚。独存一篇《墨辩注序》,分析了先秦名辩学发展的渊源和师承,认为名学始于孔子“正名”,墨子“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
 300年
 ◇〔中〕晋惠帝永康元年,裴[[!GF8D6]]卒。善谈名理,被尊为“言谈之林薮”。所作《崇有论》在当时被称为“名论”。
 4世纪
 ◇〔外〕大乘佛教瑜伽行宗的创立者无著(Asaga)著有《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探讨因明。
 ◇马里厄斯·维克多里勒(Marius Victorinus)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波菲利的《导论》译成拉丁文,注释西塞罗的《论发现》、《论题篇》,著述《论定义》、《论假言三段论》。
 303年
 ◇〔中〕晋惠帝永康三年,陆机卒。演连珠成就较大,现存五十首(保存在《文选》中),有逻辑意义。
 310年
 ◇〔中〕晋怀帝永嘉四年,郭象(252—312)吸取向秀《庄子注》,进一步注解《庄子》。发挥《庄子》思想。主张对“辩者之言”“存而不论”。
 320年
 ◇〔外〕古印度哲学家世亲(Vasubandhu)生。
 354年
 ◇〔外〕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生。
 364年
 ◇〔中〕晋哀帝兴宁二年,葛洪卒。所演连珠多用连类譬喻,共一百八十二则,收集为《博喻》、《广譬》两篇。有《抱朴子》。
 400年
 ◇〔外〕世亲卒。曾著《如实论》、《论轨》、《论式》,探讨因明。
 4至5世纪
 ◇〔外〕富差耶那作《正理经疏》。
 5世纪初
 ◇〔外〕古罗马哲学家马提安·卡佩拉(Martianus Capella)著《撒底里贡》,系统讨论七艺。其中“论辩方法”部分与逻辑学相关。继承了当时的逻辑传统;将亚里士多德与克里西普斯同视为逻辑学主要权威。
 430年
 ◇〔外〕奥古斯丁卒。他区分了妥当的推理与推出真实结论的推理。认为推理的规则以命题间关系为转移,命题的真假视命题本身而定。
 475年
 ◇〔外〕印度佛教逻辑学家安慧生。著有《阿毗达摩集论》(即《对法论》),内第16卷探讨了因明。
 480年
 ◇〔外〕波伊提乌约生于此时。
 490年
 ◇〔外〕菲洛波努斯(John Philoponus)约生于此时。
 5世纪
 ◇〔外〕安条克的普劳勃用叙利亚文翻译《解释篇》,注释《前分析篇》、《辨谬篇》和波菲利的《导论》。
 5至6世纪
 ◇〔外〕陈那对因明作创造性改革。著《因轮抉择论》、《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
 502年
 ◇〔中〕梁武帝天监元年,刘勰(约465—约532)撰《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涉及文章写作的逻辑。
 507年
 ◇〔中〕梁武帝天监六年,范缜著成《神灭论》,以其“精据”和“雅决”构成“穷理”的逻辑,使论敌们“无以折其锋锐”。
 约524年
 ◇〔外〕波依提乌卒。他创造或引用了许多拉丁语逻辑词汇,被各种语系长期沿用。研究过复合命题及某些等值规律,特别是对假言推理作了较充分的论述。主张逻辑研究可不管内容的真实,而只讲形式的妥当。用拉丁文译注亚里士多德和波菲利的著作,用拉丁文著《直言三段论导论》、《论假言三段论》、《论分类》、《论定义》等。其著译对欧洲中世纪逻辑学的发展有广泛影响。
 544年
 ◇〔中〕梁武帝大同十年,贾思勰约在此时著成《齐民要术》。提出了一套经验科学的方法。
 565年
 ◇〔中〕陈文帝天嘉六年,刘昼卒。有《刘子新论》,其中《审名》、《鄙名》诸篇论及“正名”逻辑思想(一说《刘子新论》为刘勰所撰)。
 6世纪
 ◇〔外〕陈那的门人商羯罗主著《因明入正理论》(“小论”),使新因明脉落更清晰,内容更丰富。
 ◇陈那另一门人护法著《唯识三十颂释》、《广百论释》纯熟地运用了新因明。
 ◇景教主教德舍赫用叙利亚文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鲍威尔·波尔斯用叙利亚文撰写关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论文。
 570年
 ◇〔外〕菲洛波努斯卒。他区分并定义了三段论大项与小项。用A、E、I、O表示四种直言命题。用AAA、EAE等符号表示三段论的式。著有《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综述》。
 602年
 ◇〔中〕隋文帝仁寿二年,玄奘生。
 647年
 ◇〔中〕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玄奘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印度因明输入中国。他介绍的因明以“悟他”为主,作为立破的工具,用来论证他的法相唯识学说。
 648年
 ◇〔中〕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窥基从玄奘学。后有《因明入正理论疏》。
 649年
 ◇〔中〕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玄奘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神泰等对印度的因明有所发展。
 655年
 ◇〔中〕唐高宗永徽六年,吕才研读了玄奘的因明译稿和神泰等的义疏,发现颇有参差、矛盾之处,著《因明注解玄奘立破义图》三卷,提出四十余条新义。与沙门慧立等辩论,并与诸僧学士共往慈恩寺与玄奘对定。
 664年
 ◇〔中〕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卒。一生翻译大量佛教各宗经典,创唯识宗。他所介绍的因明,因始终为唯识宗所垄断,作为“法相唯识学”的破立工具,故几十年后随着唯识宗的衰落很快被人们遗忘。
 710年
 ◇〔中〕唐睿宗景云元年,刘知幾著《史通》。其史学方法论注意吸收前人逻辑成果,提出自己的逻辑主张。在其史论中熟练地运用逻辑。
 约754年
 ◇〔外〕僧侣约翰·达玛斯加(John Damaskus)卒。著有《认识的泉源》。用古代逻辑学为神学服务。
 约778年
 ◇〔外〕英国神学家阿尔琴(Alcuin,约730—804)在约克郡讲学。著有对话式的逻辑教科书《论辩学纲要》。
 800年
 ◇〔外〕《逻辑四卷》(《导论》、《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已译成叙利亚文。
 ◇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坚达(Al-Kindi)约生于此时。
 810年
 ◇〔外〕约翰尼斯·司各脱·厄里根纳(Johnnes Scotus Erigena)约生于此时。
 850年
 ◇〔外〕《逻辑四卷》已译成阿拉伯文。
 870年
 ◇〔外〕依本-云努(Ibn-Yunus)约生于此时。
 ◇法拉比约生于此时。
 约873年
 ◇〔外〕阿尔-坚达卒。阿拉伯学者中最早译注、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逻辑学著作的人。认为人的认识始于逻辑学、数学,经自然科学,进入哲学。
 877年
 ◇〔外〕约翰尼斯·司各脱·厄里根纳卒。中世纪最早使用三段论推理的著作家。
 9世纪
 ◇〔外〕正理-胜论派领导人特利劳恰那著《正理花簇》(已佚)。
 约940年
 ◇〔外〕依本-云努卒。首先用阿拉伯文撰写逻辑著作。用阿拉伯文翻译《后分析篇》。注释《解释篇》、《前分析篇》、《论辩篇》。著作失传。
 950年
 ◇〔外〕法拉比卒。将希腊文的逻辑著作译为阿拉伯文,并创立阿拉伯逻辑学词汇。认为逻辑属全人类共有,而语法有民族性。提出论证是逻辑学主要对象,论证的最高原则是矛盾律。对直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三段论有研究。
 980年
 ◇〔外〕伊本-西拿即阿维森那生。
 10世纪末
 ◇〔外〕乌陀衍那作《正理经释补疏记补正》、《正理花束》。
 1020年
 ◇〔中〕宋真宗天禧四年,张载生。
 1031年
 ◇〔中〕宋仁宗天圣九年,沈括生。
 1032年
 ◇〔中〕宋仁宗明道元年,程颢生。
 1033年
 ◇〔外〕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安瑟伦(Anselmus)生。
 1037年
 ◇〔外〕伊本-西拿卒。他把逻辑看作是哲学思考的方法,而非哲学的一部分。有相当于A、E、I、O判断的时态表达式。提出用析取和否定表示蕴涵式。讨论了条件命题前后件互相蕴涵(即等值)问题。著有教材《逻辑学》、《知识之书》。
 1050年
 ◇〔外〕法国哲学家洛色林(Roscellin)约生于此时。
 1059年
 ◇〔外〕神学家阿尔加札里(Algazel)生。
 1070年
 ◇〔外〕安瑟伦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本体论证明。
 1072年
 ◇〔外〕意大利主教彼德·达米亚尼(Pietro Damiani)卒。否定矛盾律,明确宣布亚里士多德逻辑对神学无效。
 1077年
 ◇〔中〕宋神宗熙宁十年,张载卒。提出有关观察、实验和推类论证等方法。又提出“据闻见上类推”的局限,因为类中不齐,“天下之物无两箇(个)有相似者”。有《正蒙》、《张子语录》。
 1079年
 ◇〔外〕阿伯拉尔生。
 1085年
 ◇〔中〕宋神宗元丰八年,程颢卒。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为北宋理学奠基人。逻辑上强调“类推”,“格物穷理,非是要穷尽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二程著作后人合编为《二程全书》。
 1095年
 ◇〔中〕宋哲宗绍圣二年,沈括卒。有《梦溪笔谈》。注重实践,精研科学,富于思辨。其中所用推理方法和关于历法概念、名实关系的分析,反映了当时逻辑思维的较高水平。
 1109年
 ◇〔外〕安瑟伦卒。主张逻辑以分析词及其意义为对象。研究过含有模态函项“已知”、“怀疑”、“可能”、“不可能”、“不许”、“不须”的判断。著有《论道篇》、《独白篇》等。
 1111年
 ◇〔外〕阿尔加札里卒。认为禁止形式矛盾是逻辑的最高原则。苏联学者认为阿尔加札里懂得蕴涵的否定,把它表述为:“如果p则q是不对的,等于p且非q。”
 约1112年
 ◇〔外〕洛色林卒。被普兰托认为是中世纪新逻辑奠基人之一。著作仅存《致阿伯拉尔》。
 1122年
 ◇〔外〕阿伯拉尔著《是与否》。
 1126年
 ◇〔外〕伊本·路西德即阿威罗伊生。
 1128年
 ◇〔外〕威尼斯有拉丁文译本的《分析篇》、《论辩篇》、《辨谬篇》。
 1130年
 ◇〔中〕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生。
 1132年
 ◇〔外〕英国人巴沙姆的亚当(Adam of Balsham)著《推理方法》。提出悖论:可能有一集合具有一个大小等于该集合自身的真子集。
 1142年
 ◇〔外〕阿伯拉尔卒。严格区分论证形式的妥当与论证内容的真实。首先将判断分析为“主词——联词——谓词”的模式。认为量词“所有”含有存在的涵义。有析取支可相容的观念。把不相容析取“要么A,要么B”表述为“如果A,那么B”与“如果B,那么A”的合取为假。所著《论辩术》开创了许多中世纪逻辑的课题和方法,区分了事物的模态和命题的模态。另著有《小引》、《逻辑进展》、《我们的预期理由逻辑》等逻辑著作。
 1143年
 ◇〔中〕宋高宗绍兴十三年,陈亮生。
 1150年
 ◇〔中〕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叶適生。
 1159年
 ◇〔外〕萨利斯布里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著《元逻辑》。此书是中世纪说明《工具论》的第一部著作,并记述了十二世纪的学术状况。
 1169年
 ◇〔中〕宋孝宗乾道五年,藏族学者洽巴·曲吉森格卒。以传授因明见长。有《摄类辩考》、《定量论广注》、《量论摄义颂》等。
 1190—1200年
 ◇〔外〕希雷斯伍德的威廉生。
 1193年
 ◇〔外〕德国哲学家大阿尔伯特(Albert the Great)生。
 1194年
 ◇〔中〕宋光宗绍熙五年,陈亮卒。提倡“事功之学”,重视“辩”,主张“明辩名实是非之所在”。有《陈亮集》。
 1198年
 ◇〔外〕伊本·路西德即阿威罗伊卒。他将模态分为可能、实然、必然,将可能性分为“强的”、“中间的”、“弱的”。注意到非范畴词“每一个”、“没有一个”与命题中的名词、动词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命题形式。著有《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和阿尔法拉比的逻辑学说》、《论逻辑问题》等。
 1200年
 ◇〔中〕宋宁宗庆元六年,朱熹卒。集理学之大成。主张“格物穷理”,强调“推通”、“贯通”、“推致”的主观推论。教学生类似于归纳和演绎“为学”的方法:“一者是自下面做上去,一者是自上面做下来。”有《朱子语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
 12世纪
 ◇〔外〕甘格霞撰新正理经典《真理思想之珠》。
 1201年
 ◇〔外〕阿拉伯逻辑学家纳西尔金·图什生。
 1204年
 ◇〔外〕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大量希腊文亚里士多德著作被译为拉丁文。
 1214年
 ◇〔外〕罗吉尔·培根生。
 1223年
 ◇〔中〕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叶適卒。崇尚功利之学。强调“正名”,主张深察同异之故,据此解释“类族辨物”:“类族者,异而同也;辨物者,同而异也。”对先秦名辩思潮和魏晋玄学思潮有所评述。
 1226年
 ◇〔外〕托马斯·阿奎那生。
 1232年
 ◇〔外〕卢禄生。
 1249年
 ◇〔外〕希雷斯伍德的威廉卒。他著有教科书《逻辑导论》。首次提出以Barbara、Celarent等名称记忆三段论式的歌诀。另有一首关于等值的量词的诗。从逻辑上研究了非范畴词,准确指出了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真值的条件。提出了“指代”与“命名”问题。
 约1250年
 ◇〔外〕西班牙的彼得著《逻辑大全》。此书前六部分讲“古逻辑”,大体包括《工具论》的全部内容。第七部分讲“新逻辑”,有指代理论、称呼、相对名词、量化等。此书关于命题逻辑推理尤其是关于可解析命题和词项特性的学说为现代逻辑所瞩目。此书出了一百五六十版,流传了近三百年。
 1265年
 ◇〔外〕苏格兰哲学家邓斯·司各脱(Johannes Duns Scotus)生。
 1274年
 ◇〔外〕托马斯·阿奎那卒。他精通并注释亚里士多德著作,维护亚里士多德在中世纪的权威。在《论模态》中区分了事物的模态与命题的模态。另著有《神学大全》、《论属的本性》、《论偶性》、《论迷误》等。
 ◇阿拉伯逻辑学家纳西尔金·图什卒。他要求将逻辑与认识论分开,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作过全面考察。认为逻辑不研究概念,而研究判断与推理。用阿拉伯字母表示逻辑变项。讨论了带时间变项的严格析取判断。详细讨论了三段论四个格。
 1279年
 ◇〔外〕克尔瓦比(Robert Kilwardby)卒。用带有两个词项的三段论给出了换位规则的证明。
 1280年
 ◇〔外〕德国哲学家大阿尔伯特卒。他相当彻底地综合了亚里士多德及其注释者的学说,但未能使之在体系上统一起来。
 1292年
 ◇〔外〕罗吉尔·培根卒。他认为科学应该用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以为推理只管形式不管内容,不能保证可靠。宣称“实验科学是科学之王”。提出逻辑学必须依赖数学。
 约1300年
 ◇〔外〕奥卡姆生。
 ◇布利丹生。
 1308年
 ◇〔外〕邓斯·司各脱卒。他认为有两种全称量词——任一、每一与一切、所有。对推导理论有研究,提出同时承认两个互相矛盾的语句,就可推出任一语句。认为单独概念可作谓词。提出归纳求同法。著有《巴黎论著》、《牛津论著》。
 1316年
 ◇〔外〕卢禄卒。在《大术》中提出概念组合术。制作了同心圆机械装置,将基本概念写在圆盘上,通过转动使不同概念组合成各种命题。萨克森的阿尔伯特(Albert of Saxong)生。
 约1325年
 ◇〔外〕奥卡姆完成《逻辑大全》(共三卷)。此书尝试对包括中世纪新成果的整个逻辑作系统的说明。直到1675年仍作为教材在牛津重版。
 约1328年
 ◇〔外〕瓦尔特·柏力(Walter Burleigh)著《逻辑方法的纯洁性概论》。讨论了指代、意谓、假言命题、条件三段论等问题。
 1342年
 ◇〔外〕威尼斯的保罗生。
 14世纪前半叶
 ◇〔外〕有著作《关于普遍逻辑问题》,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和波菲利的《导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W.涅尔认为此书系由爱福特的托马斯(Thomas of Erfurt)冒司各脱之名而作。
 约1350年
 ◇〔外〕威廉·奥卡姆卒。他将词项区分为范畴词与非范畴词。指明指代是命题中的词项的特性。区分了简单推论和当下推论,由内在中介而成立的推论和由外在中介而成立的推论,实质推论和形式推论。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推论。如:合(析)取命题的否定等值于相应的析(合)取命题等。又有模态命题构成的推论。开始考察以单称命题为前提的三段论。将关系分为可相比的(即对称的)与不可相比的(不对称的)。提出斜格三段论的例子。提出归纳求异法。著作有《逻辑大全》等。
 1358年
 ◇〔外〕布利丹卒。他阐明非范畴词决定逻辑形式。指明四种直言命题真值的条件。认为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真值相反。主张一个形式的推论在保留相同形式的条件下,对一切词项有效。提出了一系列推论形式。研究了模态推理。发展了语义悖论排除理论。著作有《论推导》、《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约·布利丹问题》等。
 1370年
 ◇〔外〕麦尔敦学院派逻辑学家拉夫·斯特罗德(Ralph Strode)的学术鼎盛年代。
 1390年
 ◇〔外〕萨克森的阿尔伯特卒。他认为非范畴词与范畴词或命题联用才有意谓。指代是命题中的范畴词的特性。有重叠量词的概念。区分了推论与推论规则,提出若干命题逻辑推理规则。研究了悖论。著有《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硕士的极为有益的逻辑》。
 1407年
 ◇〔外〕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Valla)生。
 1429年
 ◇〔外〕威尼斯的保罗卒。著有《大逻辑》,提出庞大的逻辑体系,混杂有语言学、语法学的内容。书中对“不可解问题”(即悖论)的讨论是中世纪最深入的。另著有《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阐释》、《论诡辩》、《逻辑》等。
 1438年
 ◇〔中〕明英宗正统二年,藏族学者克珠杰·格雷贝桑卒。有《现量品述记》、《量理海论》等。
 1452年
 ◇〔外〕意大利学者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生。
 1457年
 ◇〔外〕瓦拉卒。他抬高修辞学、斥责中世纪逻辑。认为三段论第三、四格毫无用处,主张取消差等、换位法、归谬法等。
 1465年
 ◇〔中〕明宪宗成化元年,罗钦顺生。
 1474年
 ◇〔中〕明宪宗成化十年,王廷相生。
 1497年
 ◇〔外〕德国新教徒、希腊语教授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生。
 1499年
 ◇〔外〕威尼斯的保罗所著的《大逻辑》在威尼斯出版。
 15至16世纪
 ◇〔外〕筏苏代伐·沙伐宝摩把新正理介绍进孟加拉。
 1515年
 ◇〔外〕彼得·拉姆斯生。
 1519年
 ◇〔外〕达·芬奇卒。他认为知识只能来自观察、实验。主张科学方法的变革。提出“协调”、“伴随”等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肯定数学推理的作用。
 1527年
 ◇〔中〕明世宗嘉靖六年,李贽生。
 1532年
 ◇〔外〕帕斯亚大学教授查巴雷拉(Jokob Zabarella)生。
 1544年
 ◇〔中〕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王廷相卒。持“理一分殊”说,主张“名实核”,“言无不实”。有《慎言》、《雅述》等。
 1547年
 ◇〔中〕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罗钦顺卒。持“理一分殊”说,认为“得一可通其余”,揭示“一以之万”和“万而归一”的思想方法。有《困知记》、《整庵存稿》。
 1560年
 ◇〔外〕梅兰希顿卒。他主张保存亚里士多德学说,认为逻辑应和修辞学结合。著有《论辩术手册》、《论辩术》等。
 1561年
 ◇〔外〕弗兰西斯·培根生。
 1562年
 ◇〔中〕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徐光启生。
 1564年
 ◇〔外〕葡萄牙人彼得·丰舍加(Petrus Fonseca)所著《论辩术教程》在里斯本出版。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生。
 1565年
 ◇〔中〕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李之藻生。
 1572年
 ◇〔外〕拉姆斯卒。其著作以反亚里士多德而闻名。提出包含单独概念的三段论式。有《亚里士多德批判》、《论辩术》等。所著《人文科学学派》,前八章题为《雄辩术学派》,是最早的逻辑史著作。
 1584年
 ◇〔外〕巴修(Julius Pacius,1550—1635)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出版。
 1588年
 ◇〔外〕霍布斯生。
 1589年
 ◇〔外〕查巴雷拉卒。他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解释有很高水平。对合成(综合)方法与分解(分析)方法的区分作了讨论。
 1596年
 ◇〔外〕笛卡儿生。
 1598年
 ◇〔外〕卡克尔曼(B.Keckermann)的逻辑史著作《关于逻辑学家的论文》出版。
 1602年
 ◇〔中〕明神宗万历三十年,李贽卒。他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颠倒千万世之是非”,揭露当时伪学种种“是而不是,不是而是”的逻辑矛盾,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1607年
 ◇〔中〕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傅山生。
 1611年
 ◇〔中〕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方以智生。
 1613年
 ◇〔中〕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顾炎武生。
 1619年
 ◇〔中〕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王夫之生。
 1620年
 ◇〔外〕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出版。此书批判了经院哲学,较详细地分析、例示了归纳方法,为归纳逻辑奠定了基础。
 1626年
 ◇〔外〕弗兰西斯·培根卒。他把归纳推理推向新阶段——科学归纳推理。著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等。
 1630年
 ◇〔中〕明思宗崇祯三年,李之藻卒。他和傅汎济合译《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译名《名理探》,刻于1631年),为西方逻辑的第一个中译本,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五公”、“十伦”。在科学研究中主张“会通中西”。将概念、判断、推理分别译为“直通”、“断通”、“推通”。
 1632年
 ◇〔外〕斯宾诺莎(Spinoza)生。
 ◇洛克(John Locke)生。
 1633年
 ◇〔中〕明思宗崇祯六年,徐光启卒。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著《测量法义》等书,最早系统引入欧洲的数学知识和公理系统的思维方法。第一个把我国传统应用科学提高到演绎系统的水平。
 ◇〔外〕德国的克里斯托夫·沙伊布勒(Chistoph Scheibler,1589—1653)所著《逻辑学》出版。
 1635年
 ◇〔中〕明思宗崇祯八年,颜元生。
 1637年
 ◇〔外〕笛卡儿的《方法谈》出版。提出方法论上的怀疑方法,主张抛弃一切成见,认为哲学要像几何学那样,找出完全清晰、明白的真理,然后用演绎法,由简到繁推论出一套完整的哲学系统。
 1638年
 ◇〔外〕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琼金·雍吉(Joachim Jungius,1587—1657)的《汉堡逻辑》出版。其主要成就是关于推理的贡献。
 1642年
 ◇〔外〕伽利略卒。他在科学研究中将归纳与演绎、实验手段、数学方法与推理技巧结合起来。著有《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英国数学家牛顿(Iasaac Newton)生。
 1643年
 ◇〔外〕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沃利斯(John Wallis,1616—1703)发表论文《单称命题在三段论的安排中永远具有全称命题的效力》。
 1646年
 ◇〔外〕莱布尼茨生。
 1650年
 ◇〔外〕笛卡儿卒。他认为逻辑是一种方法。企图用普遍数学化方法使逻辑像数学一样精确。将理性和明晰性作为逻辑标准。有建立“普遍数学”、“普遍语言”的观念。首创字母代数学,促成后人建立逻辑代数学。主要著作有《方法谈》、《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
 1655年
 ◇〔外〕霍布斯的《论物体》出版。其第一卷的标题《计算或逻辑》具有启发性。此卷还提及第一真理是不需证明的命题,另一些命题则是可加证明的。
 1661—1662年
 ◇〔外〕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出版。此书探讨了方法论、认识论和逻辑问题。
 1662年
 ◇〔外〕阿尔诺和尼科尔所著《逻辑,或思维艺术》即《波尔-罗亚尔逻辑》(又名《王港逻辑》)出版。该书问世后成为标准的形式逻辑教本,主导以后约两个世纪的逻辑教学。
 ◇比利时的笛卡儿主义者阿诺德·格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著《在衰败基础上重建逻辑》。力图重新恢复逻辑。清楚地论述了词项的属性,“不”和“所有”或“有些”结合的含义。还讨论了直言三段论、反三段论问题。提出析取命题真的条件是有一支命题为真。
 1666年
 ◇〔外〕莱布尼茨著论文《论组合术》,表达了建立通用语言和设计推理演算的愿望。
 1670年
 ◇〔外〕德国哲学家托马修(Jakob Thomasius,1622—1684)的《逻辑问题》出版。
 1671年
 ◇〔中〕清圣祖康熙十年,方以智卒。提出“质测即藏通幾”,“以通幾护质测之穷”。主张“函雅故,通古今”的科学哲学统一的思想方法,批判宋明理学空谈性理,对先秦名辩思潮有所评述。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等。
 1677年
 ◇〔外〕斯宾诺莎卒。去世后,多部著作同年出版。其中《伦理学》试图用公理方法构建他的哲学体系。
 1678年
 ◇〔外〕法国物理学家马略特(Mariotle,约1620—1684)的《逻辑论文》出版。
 1679年
 ◇〔外〕霍布斯卒。他把推理看作概念和语词的加减。提出“思维就是计算”。明确宣布其逻辑基于外延的原则。著有《论物体》、《论公民》、《利维坦》。
 1682年
 ◇〔中〕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卒。力倡“经世致用”,提出一套归纳、发现、考证的科学方法,运用于经学、音韵学、地理学等领域,成就显著。其方法论对后世影响大,开清代朴学风气。有《日知录》、《肇域志》、《亭林文集》等。
 1684年
 ◇〔中〕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 傅山卒。注解一些重要的名辩著作如《公孙龙子》、《墨子·大取》、《庄子》、《荀子》等,开清代名辩学研究的风气。有《霜红龛集》等。
 1686年
 ◇〔外〕英国数学家沃利斯的《逻辑教程》出版。
 1692年
 ◇〔中〕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王夫之卒。在批判地总结中国传统哲学的同时对中国传统逻辑(名学)中的“名”、“辞”、“推”等作了辩证的概括分析。提出“克念”、“比类相观”、“言、象、意、道”统一的逻辑理论。具有较丰富的朴素的辩证逻辑思想。有《船山遗书》。
 1697年
 ◇〔外〕意大利数学家萨克利(Girolamo Saccheri,1667—1733)的《逻辑证明》出版。此书试图用几何证明的方法处理部分古典类型的形式逻辑内容。
 1699年
 ◇〔外〕雷曼(Reimann)的逻辑史论著《逻辑的批评和逻辑一览表》出版。
 17世纪
 ◇〔外〕阿难薄吒著《思择集论》,系近代印度正理学纲要。
 1704年
 ◇〔中〕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颜元卒。主张“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夫推者,用力扩拓去,自此及彼,自内而外,自近而远之辞也”。有《四书正误》、《四存篇》、《习斋先生言行录》等。
 ◇〔外〕洛克卒。出于狭隘的经验论而贬低演绎法,贬低三段论的认识论意义。著作有《人类理解力论》等。
 1705年
 ◇〔外〕莱布尼茨著完《人类理智新论》。区分理性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提出理性真理的根据是矛盾律,事实真理的根据是充足理由律。
 1710年
 ◇〔外〕英国心理主义逻辑学家托马斯·李德(Thomas Reid)生。
 1711年
 ◇〔外〕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生。
 1712年
 ◇〔外〕沃尔弗的《关于悟性的各种能力及其在认识真理中的正确运用之合理考察》出版。
 1713年
 ◇〔外〕瑞士数学家贝努里(Jacob Bernoulli,1654—1705)的《推测的技术》出版,讨论了概率运算。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生。
 1716年
 ◇〔外〕莱布尼茨卒。他肯定了传统逻辑的作用。补充了正确三段论式中的弱式。提出建立一种结构严谨的“通用语言”的愿望。设想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建立逻辑演绎体系。试图替逻辑建立一种代数,使逻辑也可像数学那样进行推导。著有《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在一些短文通信中亦论及逻辑问题。
 1721年
 ◇〔外〕瓦尔岑(J.G.Walchius)的《逻辑史》出版。
 1723年
 ◇〔中〕清世宗雍正元年,戴震生。
 1724年
 ◇〔外〕康德生。
 1727年
 ◇〔外〕牛顿卒。主张在科研中先用分析的方法找出最普遍的原因,将之立为原理。再用综合的方法,将原理去解释现象并证明解释的正确性。在理论体系表述上采用了公理化方法。著作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
 1733年
 ◇〔外〕萨克利卒。曾试图用反证法证明平行公设,并自认为证明是正确的,后被发现漏洞,促成了非欧几何的产生。
 1738年
 ◇〔中〕清高宗乾隆三年,史学家章学诚生。
 1745年
 ◇〔中〕清高宗乾隆十年,学者汪中生。
 1747年
 ◇〔外〕德国哲学家克勒修(C.A.Crusius,1712—1775)的《达到人类认识的确实性和可靠性的道路》出版。
 1748年
 ◇〔外〕休谟的《人类理智研究》出版。
 1755年
 ◇〔中〕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全祖望卒。有《鲒亭集》。在《鲒亭集·外编·书程云庄语录后》中记有程智研究《公孙龙子》的著作《守白论》的十六目及宗旨。程智对公孙龙学说中的主要概念作了系统、详细的分析。
 1761年
 ◇〔外〕欧勒写《致一位德国公主的信》,创制欧勒图解,力图使三段论原理直观化。
 1762年
 ◇〔外〕德国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生。
 1763年
 ◇〔中〕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学者焦循生。
 1764年
 ◇〔外〕瑞士数学家兰贝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1728—1777)的《新工具》出版。对语义学和认识论的讨论占了大量篇幅,将推理学说作为思维规律的理论进行讨论。
 1765年
 ◇〔外〕贝兰特的论文《论广义演算的概念》发表。提及构造逻辑演算问题。
 ◇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第一次出版。
 1770年
 ◇〔外〕黑格尔生。
 1771年
 ◇〔外〕兰贝特的《哲学和数学认识中单纯和初始的东西的理论或体系的基础》出版。此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部范畴论著作。
 1776年
 ◇〔外〕休谟卒。提出著名的关于归纳的“休谟问题”。著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
 1777年
 ◇〔中〕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戴震卒。对“条理”作出新解释,强调把握事物的“条理”,讲究“求诸物”的方法,指出归纳事物时应需“十分之见”。有《戴震集》。
 1781年
 ◇〔外〕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提出不同于普通逻辑的先验逻辑,探讨了12个逻辑范畴以及知性和理性问题;表述了著名的四个二律背反。
 1782年
 ◇〔外〕兰贝特的《逻辑和哲学论文》由约翰·贝努里编辑出版。其中《理性学说中记号方法的六个尝试》一文将逻辑与普通代数作了一些精巧的类比,提出对谓词的系统量化意见和关系理论。
 1784年
 ◇〔外〕狄德罗卒。由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不少逻辑条目由他本人执笔。
 1788年
 ◇〔外〕哈米尔顿生。
 1794年
 ◇〔中〕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汪中卒。推崇墨子和荀子,有《墨子序》、《荀卿子通论》。墨学研究于是复兴。当时影响较大的还有毕沅的《墨子校注》。
 1796年
 ◇〔外〕托马斯·李德卒。他的理论是对于休谟的怀疑主义的一种反动,他及他的同道被称为常识学派。著作有《以常识原则为基础的人类心灵研究》、《论人的智力》等。
 1800年
 ◇〔外〕《康德逻辑》一书由耶希(B.G.Jäsche)根据康德讲稿编辑出版。
 1801年
 ◇〔中〕清仁宗嘉庆六年,章学诚卒。兼取道墨两家论名实思想。提倡“质朴求是”的认识方法。有《文史通义》。
 1804年
 ◇〔外〕康德卒。他认为传统逻辑对认识是不够的,这种逻辑在亚里士多德后没有前进过一步。提出的先验逻辑对逻辑范畴理论及认识论产生深刻影响。主要逻辑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康德逻辑》等。
 1806年
 ◇〔外〕德·摩根生。
 ◇穆勒(又译弥尔)生。
 1811年
 ◇〔外〕德国逻辑学家弗里斯(J.F.Fries,1773—1843)的《逻辑体系》出版。
 1812年
 ◇〔外〕黑格尔的《逻辑学》即《大逻辑》(共三编)第一编《有论》出版。
 1813年
 ◇〔外〕黑格尔的《逻辑学》第二编《本质论》出版。
 ◇德国哲学家海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的《哲学引论》出版,部分章节讨论了逻辑问题。
 1814年
 ◇〔外〕费希特卒。他是第一个把辩证法看作新时代的方法的理论家,认为形式逻辑规律是辩证法联系的部分表现。著作有《知识学的基础》等。
 1815年
 ◇〔外〕布尔生。
 1816年
 ◇〔外〕黑格尔的《逻辑学》第三编《概念论》出版。
 1816—1817年
 ◇〔外〕法国数学家格岗尼(J.D.Gergonne,1771—1859)用欧勒图表示了两个概念在外延间的所有五种关系。提出外延包含的概念,并用符号表示了包括“包含”、“包含于”在内的五种外延关系。
 1817年
 ◇〔外〕黑格尔发表《哲学全书》,其中第一部《逻辑学》又称《小逻辑》。
 ◇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生。
 1818年
 ◇〔外〕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生。
 1820年
 ◇〔中〕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焦循卒。用数理方法通释易理,以取类“旁通”、阴阳“相错”、“时行”三种形式建立其演绎体系。有《易学三书》等。
 ◇〔外〕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生。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生。
 1824年
 ◇〔外〕美国哲学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生。
 1826年
 ◇〔外〕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Лобачевский,1792—1856)撰文提出锐角假设的非欧几何。
 1827年
 ◇〔外〕边沁的《逻辑体系纲要》出版,书中阐述了谓词量化理论。
 1828年
 ◇〔外〕德国哲学家狄慈根(Joseph Dietzgen)生。
 1829年
 ◇〔外〕哈米尔顿的《逻辑》出版,至1833年出齐。
 1830年
 ◇〔外〕赫舍尔的《自然哲学研究讲演集》出版。该书结合最新科学成就探讨了科学方法论问题。
 ◇德国哲学家舒佩(Wilhelm Schuppe)生。
 1831年
 ◇〔外〕黑格尔卒。在逻辑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辩证逻辑体系。著作有《逻辑学》、《哲学全书》等。
 1834年
 ◇〔外〕凡恩生。
 1835年
 ◇〔外〕杰文斯(又译耶方斯)生。
 1836年
 ◇〔外〕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德罗比希(M.W.Drobisch,1802—1896)的《逻辑新论,按照它的最简单关系照顾数学和自然科学》出版。
 1837年
 ◇〔外〕波尔察诺(1781—1848)的《科学论》出版。此书的论旨是开拓纯粹逻辑学的新途径。
 ◇休厄尔的《归纳科学的历史出版》。
 1839年
 ◇〔外〕皮尔斯生。
 1840年
 ◇〔外〕休厄尔的《归纳科学的哲学》出版。
 1841年
 ◇〔外〕施罗德生。
 1842年
 ◇〔外〕德国哲学家柯亨(Hermann Cohen)生。
 1843年
 ◇〔外〕穆勒的《逻辑体系》一书出版。此书提出“归纳五法”,讨论了概率问题,评述了演绎推理的若干重要问题。
 1844年
 ◇〔外〕马克思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该书以及后来的《神圣家族》(1845年与恩格斯合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批判了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开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和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逻辑。
 ◇格拉斯曼的《外延演算》出版,实现了莱布尼茨的几何演算的设想。
 1845年
 ◇〔外〕康托尔生。
 1846年
 ◇〔外〕哈米尔顿的《逻辑形式的新分析》发表,提出谓词量化理论。
 ◇俄国逻辑学家波列茨基(П.С.Порецкйй)生。
 ◇布拉德莱生。
 1847年
 ◇〔外〕布尔的《逻辑的数学分析》出版。此书是奠定布尔逻辑代数基础的代表性著作。
 ◇德·摩根的《形式逻辑》出版。此书用代数方法进行逻辑演算,并按逻辑性质把关系区分为不同类型。
 1848年
 ◇〔外〕弗雷格生。
 1851年
 ◇〔外〕英国哲学家曼塞尔(H.Mansel)的《逻辑学引论》出版。该书论述了“新逻辑学”,认为真正的逻辑不论在方法上或重点问题上都必须是“哲学的”,而不是形式的。该书使他成为20世纪初风行一时的“新逻辑学家”的先驱。
 ◇波尔察诺的《无穷的悖论》出版。
 1852年
 ◇〔外〕德国哲学家法伊欣格尔(Hans Vaihinger)生。
 1853年
 ◇〔中〕清文宗咸丰三年,严复生。
 1854年
 ◇〔外〕布尔的《对于奠定逻辑和概率的数学理论基础的思维规律的研究》出版。此书完整地叙述了布尔独创的逻辑推理的一般符号方法,并将其思想用于概率演算。
 ◇德国数学家黎曼(G.F.B.Rierman,1826—1866)的《论建立在几何基础上的假设》(1867年发表)提出钝角假设的非欧几何。
 1855年
 ◇〔外〕德国逻辑史家普兰托(Karl von Prantl,1820—1888)的《西方逻辑史》(共四卷)第一卷出版,至1870年出齐。
 1856年
 ◇〔外〕哈米尔顿卒。
 1858年
 ◇〔外〕皮亚诺生。
 ◇德·摩根撰文认为系词“是”表达了一种逻辑关系。
 1859年
 ◇〔外〕胡塞尔生。
 ◇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生。
 ◇德·摩根的《四论三段论和关系的逻辑》发表,认为三段论学说只是关系理论的特殊情况。
 ◇哈米尔顿的《形而上学和逻辑讲演录》开始发表,至1860年四卷出齐。
 1860年
 ◇〔外〕德·摩根的《一个逻辑体系建议纲要》出版。
 1861年
 ◇〔外〕怀特海生。
 1862年
 ◇〔外〕希尔伯特生。
 1863年
 ◇〔外〕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生。
 1864年
 ◇〔外〕布尔卒。创立布尔代数,提出改革传统逻辑的主张与具体方案,被认为是继莱布尼茨之后的数理逻辑的创始人之一。著作有《逻辑的数学分析》等。
 ◇杰文斯修订其《纯粹逻辑学》,提出以相容的析取代替不相容的析取。
 1867年
 ◇〔外〕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5年出版第二卷,1894年出版第三卷)。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应用于同一门科学,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
 1869年
 ◇〔中〕清穆宗同治八年,章炳麟生。
 ◇〔外〕杰文斯创制第一架逻辑机器。
 ◇俄国逻辑学家叶加什金(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Жегалкин)生。
 1870年
 ◇〔外〕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Ульянов)生。
 ◇皮尔斯在《关于关系词逻辑的一个记号的说明》一文中提出类包含关系,并以符号表示。
 ◇杰文斯的《逻辑学基础教程:演绎与归纳》(王国维曾译为《辨学》)出版。书中提出一般词项的可允许的组合表,并说明了这些组合如何用于逻辑演算。
 ◇1870—1883年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出版。书中探讨了辩证逻辑的一些基本问题。
 1871年
 ◇〔外〕策梅罗生。
 ◇德·摩根卒。与同时代的布尔各自独立地构设了便于精密计算的符号逻辑,首先提出并研究了关系逻辑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关系逻辑的开拓者。著作有《形式逻辑》等。
 1872年
 ◇〔外〕罗素生。
 1873年
 ◇〔中〕清穆宗同治十二年,梁启超生。
 ◇〔外〕德国综合主义逻辑先驱西格瓦特(Christoph Sigwart,1830—1905)的《逻辑》第一卷出版(第二卷1878年出版)。试图创立思维规范和方法的逻辑。
 ◇穆勒卒。对归纳逻辑作出了重要贡献。著作有《逻辑体系》等。
 1874年
 ◇〔外〕洛采的《逻辑》出版。一般认为这是一本有关价值论的哲学著作。
 ◇德国逻辑学家布伦坦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的《心理学》发表。此书假定了A命题和E命题没有存在涵义,并对由此导出的亚里士多德的推理学说进行了改造。
 ◇亨廷顿生。
 1876年
 ◇〔外〕杰文斯的《逻辑学初级读本》(严复译为《名学浅说》)出版。
 1878年
 ◇〔外〕舒佩发表《认识论逻辑》。该书标志着认识论思潮的兴起。
 ◇卢卡西维茨生。
 1879年
 ◇〔外〕弗雷格的《概念文字》一书出版。该书在逻辑史上第一次表述了具有现代形式的命题演算体系,并将之扩充为初步自足的一阶谓词演算系统。
 1880年
 ◇〔外〕德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三卷本《逻辑》开始出版(1883年出齐)。其逻辑学是介于心理学和科学方法论之间的理论。
 ◇皮尔斯撰文提出并证明可用单个原始记号表达布尔的所有选择函数。
 1881年
 ◇〔中〕章士钊生。
 ◇〔外〕布劳维生。
 ◇洛采卒。主张内涵逻辑,提出了“有效性”或“普遍有效性”的逻辑范畴。著有《逻辑》、《小宇宙》等。
 ◇凡恩出版《符号逻辑》。书中首次使用“符号逻辑”的概念,并创造了凡恩图。
 1882年
 ◇〔外〕德国数学家帕斯(M.Pasch,1843—1930)的《新几何讲义》出版。该书给出第一个严格的几何公理系统,并精确地刻划了形式公理系统的特征。
 1883年
 ◇〔外〕马克思逝世。
 ◇皮尔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逻辑研究》的附录中,使用符号表示每一关系假定了哪些项相关,并在关系逻辑中引进量词。
 ◇刘易斯生。
 ◇工具主义逻辑学家席几维克(Alfred Sidgwick)发表《谬误:从实际方面看逻辑》,坚持一种非形式的逻辑观,认为逻辑主要是一种避免谬误的科学。
 ◇康托尔《一般集合论基础》出版。
 ◇布拉德莱的《逻辑原理》出版。全书共分三部分。在第二版(1922)中又增加论文12篇。此书与传统逻辑、数理逻辑很不相同。
 1884年
 ◇〔外〕凯因斯的《形式逻辑的研究和习题》出版。
 ◇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对数概念的逻辑数学研究》出版。书中提出了自然数的定义。
 1885年
 ◇〔外〕皮尔斯提出了“逻辑矩阵”——命题逻辑的真值表方法。
 1886年
 ◇〔外〕莱斯涅夫斯基生。
 1887年
 ◇〔中〕谭戒甫生。
 ◇陈大齐生。
 1888年
 ◇〔外〕英国哲学家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的《逻辑学》出版。该书试图按照黑格尔和洛采的方式叙述思维经过的各阶段:从最简单的判断形式到表现了具体共相的选言判断。
 ◇狄慈根卒。对辩证逻辑有一定研究。著有《逻辑书简》。
 1889年
 ◇〔中〕清德宗光绪十五年,杜国庠生。
 ◇〔外〕维特根斯坦生。
 ◇皮亚诺的《算术的新说明法原理》(简称《算术原理》)出版。该书提出一套简便实用的表意符号语言,并建立了第一个算术公理系统。
 1890年
 ◇〔中〕伍非百生。
 ◇〔外〕施罗德的《逻辑代数讲义》(共三卷)第一卷出版(1905年出齐)。此书综合了布尔、德·摩根等人的思想,用代数方法研究推理、证明等问题。后称“布尔-施罗德代数”。
 1891年
 ◇〔中〕清德宗光绪十七年,胡適生。
 ◇〔外〕赖辛巴赫生。
 ◇卡尔纳普生。
 ◇英国“精神协会”主办的哲学季刊《心灵》(Mind)创刊。该刊经常刊登现代逻辑的论文。
 ◇弗雷格的《函项和概念》发表。
 1892年
 ◇〔外〕弗雷格的《论概念和对象》、《论涵义和指称》发表,后者讨论了摹状词。
 1893年
 ◇〔中〕潘梓年生。
 ◇〔外〕弗雷格的《算术基本规律》第一卷出版,书中首次构造了二阶谓词演算。
 1894年
 ◇〔外〕皮亚诺与其同事合著的《数学公式》(共五集)开始发表,至1908年出齐。在书中试图从运用皮亚诺的符号语言的若干公理出发,建立整个数学体系。所用逻辑符号,许多现仍通用。
 1895年
 ◇〔中〕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孙诒让的《墨子间诂》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为近代较完整的《墨子》注校本。
 ◇金岳霖生。
 ◇〔外〕恩格斯逝世。
 ◇康托尔发现集合论的最大序数悖论,并于次年告知了希尔伯特,但未公开发表。
 1896年
 ◇〔中〕吕澂生。
 ◇〔外〕皮亚杰生。
 ◇阿克曼生。
 1897年
 ◇〔外〕意大利数学家布拉里-弗蒂(Burali-Forti,1861—1931)发表了他独立发现的康托尔集合论的最大序数悖论。这是第一个公开发表的近代悖论。
 ◇康托尔等人筹办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苏黎世召开。康托尔的集合论在这次大会后得到广泛传播。
 1898年
 ◇〔外〕海丁生。
 1899年
 ◇〔外〕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出版。该书标志几何已发展成一个形式化的公理系统,并使用了算术模型的方法,成为数学公理化思潮的渊源。
 ◇康托尔发现集合论的最大基数悖论。
 ◇英国哲学家摩尔(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的《判断的性质》发表,探讨了观念和判断的关系,把真命题和实在看作是等同的。
 1900年
 ◇〔中〕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严复在讲演名学时开始使用“逻辑”一词,并开始翻译《穆勒名学》,至1902年译成前半部。
 ◇上海广学会翻译出版《辨学启蒙》。
 ◇汪奠基生。
 ◇〔外〕第一届国际哲学大会8月在巴黎召开。本届大会分4个专题组:科学逻辑和科学史;一般哲学和形而上学;伦理学;哲学史。
 ◇第二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巴黎召开。希尔伯特在会上作了著名的“数学问题”的讲话,列举了23个问题。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共二卷)第一卷出版,批判了逻辑学心理主义,提出“纯逻辑”方案。
 1901年
 ◇〔外〕美国哲学家和语义学家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 生。
 ◇罗素发现集合论悖论,即“罗素悖论”。
 ◇皮亚诺在《数学的陈述》中引入了表达摹状词的符号。
 ◇美国科学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内格尔(Ernest Nagel)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他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主席(1954)、符号逻辑协会主席(1941—1943)、科学哲学协会主席(1961—1963)。主要著作有《度量逻辑学》(1930)、《科学的结构》(1961)、《内涵与认识》(1965)。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二卷出版,提出逻辑语义分析的初步草案。
 ◇由法国数学家古杜拉(Louis Alexandre Couturat,1868—1914)编辑整理的《莱布尼茨的逻辑,根据未发表的文献》在巴黎出版。
 1902年
 ◇〔中〕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论理学纲要》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为日本十时弥,译者为留日学生田吴炤。其后,王国维译耶方斯(今译名杰文斯)的《辨学》出版。
 ◇詹剑峰生。
 ◇〔外〕塔尔斯基生。
 ◇罗素写信将“罗素悖论”告诉弗雷格。
 ◇波普尔生。
 ◇波亨斯基生。主要逻辑著作有《古代形式逻辑》、《形式逻辑》(1956)、《宗教逻辑》(1965)等。
 ◇牛津克拉兰敦出版社出版《为大学用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选》。
 1903年
 ◇〔外〕罗素的小《数学原理》出版。书中阐述了逻辑主义主张:“一切数学都可以从符号逻辑导出”;要“尽量找出符号逻辑本身的所有原理”。并提出简单类型论思想。
 ◇丘奇生。
 ◇斯宾塞卒。对关系逻辑提出自己看法,认为逻辑应研究事物本身的关系。著作有《综合哲学》等。
 ◇弗雷格的《算术的基本规律》第二卷出版,书中提出了关于摹状词的理论。
 ◇凯德罗夫生。
 ◇马尔科夫生。主要著作有《结构逻辑》、《算法理论》、《论结构数学逻辑》等。
 ◇科尔莫哥洛夫生。
 1904年
 ◇〔中〕清德宗光绪三十年,梁启超发表《墨子的论理学》一文。用西方形式逻辑理论比较研究墨家的逻辑思想。开比较研究的风气。
 ◇温公颐生。
 ◇〔外〕第三次国际数学大会在德国海德堡举行,希尔伯特在会上宣读《逻辑与算术的基础》,提出了证明论的初步设想。
 ◇第二届国际哲学大会在日内瓦举行。法国数学家古杜拉和哲学家拉兰德(André Laland,1867—1963)等人在会上联合提出,将符号逻辑称为“逻辑斯蒂”。
 ◇德国数学家策梅罗证明良序定理,其中引用并确切陈述了选择公理。
 ◇亨廷顿的论文《逻辑代数的独立的公设集合》发表,将布尔逻辑代数严格公理化,提出三个互相相容和独立的体系。
 1905年
 ◇〔外〕亨普尔(Carl Gustan Hempel)生。
 ◇罗素讨论摹状词的重要论文《指称》在《心灵》杂志上发表。
 ◇法国中学教师理查德(J.Richard,1862—1956)发表了“一切可以用有穷字母来定义的小数”的语义悖论,即“理查德悖论”。
 ◇杜米特留生。主要著作有《科学的哲学基础》(1938)、《新逻辑》(1940)、《多值逻辑》(1943)、《逻辑悖论》(1944)、《希尔伯特的逻辑》(1944)、《逻辑理论》(1973)和《逻辑史》(1969)等。
 1906年
 ◇〔外〕哥德尔生。
 ◇罗素发表《关于超穷数和超穷序型的一些困难问题》,讨论悖论问题,提出曲折论、限制大小论和无类论。
 ◇英国逻辑学家麦考尔(Hugh Maccoll,1837—1909)的《符号逻辑及其应用》出版,此书汇集了1880年至1906年他在《心灵》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明确提出了关于命题的模态概念,认为命题除了有真、假二值外,还有必然、不可能和不确定这些值,还说明了两种蕴涵(即实质的与严格的)的区别。但未构造模态演算系统。
 ◇古德曼(Nelson Goodman)生。
 ◇罗森塔尔生。
 1907年
 ◇〔外〕布劳维完成博士论文《数学基础》,文中批评康托尔、罗素和希尔伯特的理论,提出了直觉主义和构造主义的初步观点。
 ◇俄国数学家波列茨基卒。于19世纪80年代建立了最初的类演算,并将其运用到推理理论中。主要著作有《逻辑等值理论》、《逻辑中的根本规律》。
 1908年
 ◇〔中〕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严复译成耶方斯(今译杰文斯)的《名学浅说》,因他译书时“中间义旨,则承用原书;而所引喻设譬,则多用己意更易”(《名学浅说·译者自序》),故亦反映了严复的逻辑思想。
 ◇沈有鼎生。
 ◇〔外〕第三届国际哲学大会在德国海德堡举行,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在会上占统治地位。
 ◇布劳维发表《逻辑规律的不可靠性》一文,提出排中律不适用无穷域。
 ◇策梅罗发表论文《关于集合论基础的研究Ⅰ》,首次提出集合论公理系统。该系统经弗兰克尔(A.Fraenkel,1891—1965)改进后,成为公理集合论的经典系统之一——ZF系统。
 ◇奎因生。
 ◇第四次国际数学大会在英国剑桥举行。
 ◇科佩尔曼(Wilhelm Koppelmann)的《现代逻辑研究》第一卷《关于思维和认识的学说》出版(第二卷《形式逻辑》于1918年出版)。这是用康德观点写成的逻辑著作。
 ◇德国的天主教神父拉松(George Lasson,1862—1913)校勘编辑的《黑格尔全集》开始分卷出版。
 1909年
 ◇〔中〕清宣统元年,林可培著《论理学通义》由中国图书公司出版。为中国学者最早编著的逻辑学教科书。
 ◇虞愚生。
 ◇牟宗三生。
 ◇洪谦生。
 1910年
 ◇〔中〕王宪钧生。
 ◇〔外〕罗素和怀特海合著的现代形式逻辑的经典著作《数学原理》第一卷在剑桥出版(1912年出版第二卷,1913年出版第三卷)。
 ◇詹姆士卒。把德·摩根的关系逻辑吸收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中,认为逻辑关系、数理关系是观念的关系,不是经验的概括。著作有《实用主义》、《彻底经验论》等。
 ◇德国哲学家埃米尔·拉斯克(Emil Lask,1875—1915)的《哲学的逻辑》一书出版。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生。
 1911年
 ◇〔外〕第四届国际哲学大会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
 ◇罗马尼亚逻辑学家博太扎图(Peter Botezatu)生。认为逻辑学不能仅研究符号的样式。试图建立偏重内涵的“构造的操作逻辑”。
 ◇英国哲学家亚当森(Robert Adamson,1852—1902)的《逻辑简史》出版。
 1912年
 ◇〔中〕胡世华生。
 ◇〔外〕布劳维发表《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论文,比较了两种数学观点,进一步阐述了直觉主义的基本观点。
 ◇皮尔曼(Chaim Perelman)生。
 ◇图灵生。
 ◇第五次国际数学大会在罗马召开。
 1913年
 ◇〔外〕美国逻辑学家舍佛(H.M.Sheffer,1883—?)证明,只要用一个二元联结词作为初始联结词,就能定义其他所有的真值函项联结词。
 ◇舒佩卒。认为不可能创造一种作为纯思维的学说并且仅仅涉及形式方面的“逻辑”;任何逻辑同时又是本体论。著有《认识论逻辑》。
 1914年
 ◇〔外〕刘易斯的两篇论文《严格蕴涵的演算》和《蕴涵的矩阵代数》发表。提出并定义了严格蕴涵,并提出了严格蕴涵的命题演算。
 ◇皮尔斯卒。改进了布尔系统,建立了关系演算。其逻辑论著收入《皮尔斯全集》第二、三、四卷。
 1915年
 ◇〔中〕冯契生。
 1916年
 ◇〔外〕法国逻辑学家尼柯德(J.G.P.Nicod)建立了与PM系统等价的一个命题演算系统,该系统以析舍为唯一的初始符号,并且只有一条公理。
 ◇冯·赖特生。
 ◇泽田允茂生。著有《现代逻辑学入门》(1964)、《哲学的基础》(1966)、《知识结构》(1969)、《现代哲学研究》(1978)等。
 ◇德国生理学家冯·克里斯(Johannes von Kries,1853—1928)的《逻辑》出版。
 ◇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罗伊斯卒。对数理逻辑作唯心主义的哲学解释。把逻辑定义为“序(order)的科学”,同时又解释为一种思维的必然性。前者是按照皮尔斯和罗素的说法,后者则采用了布拉德莱的说法。论著有《逻辑原理与几何学基础》等。
 1917年
 ◇〔中〕莫绍揆生。中国数学家、逻辑学家,长期从事数理逻辑研究。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导论》、《递归函数论》、《递归论》等。
 1918年
 ◇〔外〕刘易斯的第一部讲述模态逻辑的著作《符号逻辑概观》出版。该书第五章在其本人于1914年所写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过改进的模态逻辑公理系统,即“严格蕴涵系统”。
 ◇维特根斯坦完成《逻辑哲学论》。
 ◇德国哲学家柯亨卒。把判断的真实性看作是跟判断的逻辑范畴相结合,把存在看成只不过是逻辑诸关系的相互交叉。坚持先验逻辑的原则。著有《纯粹认识的逻辑》。
 1919年
 ◇〔中〕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名》由浙江图书馆出版。以印度因明为标准,将中国名学、西方逻辑、印度因明作比较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刘师培卒。精于文字训诂,重视逻辑与语言关系的分析。主张通过“析字辨名”研究逻辑。有《正名论》、《论理学史序》。
 ◇殷海光生。
 ◇〔外〕英国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语言分析学派代表人物P.F.斯特劳逊(Peter Frederick Strawson)生。主要著作有《逻辑理论导言》(1952)、《哲学逻辑学》(1967)等。
 ◇德国数学家冯·米斯(Richard von Mises,1883—1953)发表《概率论基础》,提出了建立在相对频率基础上的概率论第一个公理系统。
 1920年
 ◇〔中〕周礼全生。中国逻辑学家,中国(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先驱者,模态逻辑和哲理逻辑研究的倡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形式逻辑应尝试研究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模态逻辑引论》、《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等。
 ◇〔外〕卢卡西维茨发表了第一个多值逻辑系统——三值命题演算。
 ◇高尔斯基生。著有《概念的抽象与形成问题》、《逻辑学》、《论定义的种类及其在科学中的意义》、《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和辩证逻辑问题》等。
 ◇鲍桑葵的《蕴涵与直线推理》出版。此书对演绎和归纳的推理作了哲学的讨论。
 ◇德国哲学家齐亨(Theodor Ziehen,1862—1950)的《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逻辑学教程》出版。该书有逻辑史内容。
 ◇第六次国际数学大会在斯特拉斯堡召开。
 1921年
 ◇〔中〕严复卒。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强调归纳法,认为西方之所以科学昌明、民智开发,原因即在他们重实测,重归纳。将中国名学和西方逻辑加以比较,认为在中国只有“名”这个词才与西方的“逻辑”相近,故译“逻辑学”为“名学”。
 ◇梁启超《墨子学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对三种逻辑体系(墨辩、因明、西方逻辑)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以名举实”即是“概念”,“以辞抒意”即是“判断”,“以说出故”即是“推论”。
 ◇王浩生。
 ◇〔外〕美国逻辑学家波斯特(E.L.Post,1897—1954)证明了命题演算系统的完全性,并发表了与卢卡西维茨系统不同的另一个多值逻辑系统。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发表。
 ◇凯因斯的《论概率》出版。此书是古典概率论理论的主要代表作。
 ◇末木刚博生。主要著作有《符号逻辑》、《逻辑概论》。
 ◇德国哲学家埃尔德曼(Benno Erdmann)卒。逻辑学上的综合主义者。曾把关于主词和宾词联系的理论分为三种,即包摄论、外延同一论、内涵同一论。著有《逻辑学》。
 1922年
 ◇〔中〕梁启超《墨经校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墨子学案》的姐妹篇。
 ◇胡適《先秦名学史》英文本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为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的著作。也是用外国语言介绍古代中国各学派的第一本书。
 ◇〔外〕挪威数学家斯柯林(T.Skolem,1887—1963)建立了谓词逻辑的唯一范式——斯柯林范式。
 ◇奥地利物理学家施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到维也纳大学主持归纳科学哲学讲座。他在该讲座组织了一个哲学讨论会(即维也纳小组的前身)。
 ◇英籍匈牙利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学者拉卡托斯(Imre Lakatos)生。
 1923年
 ◇〔外〕施里克领导的哲学讨论会发展为有教师参加的“维也纳小组”。
 ◇凡恩卒。在逻辑史上首先提出“符号逻辑”这一名称。并创“凡恩图解”。
 1924年
 ◇〔外〕列宁逝世。
 ◇第五届国际哲学大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
 ◇布拉德莱卒。
 ◇第七次国际数学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
 1925年
 ◇〔中〕由梅光羲节录集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节录集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首次提出“两重证据法”。
 ◇屠孝实的《名学纲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系中国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最早的一本大学逻辑教学用书。
 ◇陈显文的《名学通论》由中华报社印行出版,视《墨辩》为中国名学的最大成功之学,主张名学应以印度因明、西方逻辑和中国墨辩为代表。
 ◇〔外〕此前,由华沙大学的逻辑学家卢卡西维兹和莱斯涅夫斯基、哲学家柯塔宾斯基(Tadeusz Kotarbínski,1886—1981)为首的“华沙学派”形成。其主要成员“人人通晓现代逻辑”(卡尔纳普语),因而使华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成为现代逻辑的研究中心之一。
 ◇德国古典学者冯·阿尼姆(Hans von Arnim,1859—1931)从1902年起编辑出版的四卷本《古代斯多葛学派残篇》完成。
 ◇布劳维提出直觉主义数学基础论。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J.von Neumann,1903—1957)引进了集合和类的区别。
 ◇维也纳小组的固定核心即“维也纳学派”形成。20世纪至30年代中期,由于主要成员或相继去世,或赴美,该学派作为一个团体遂告解散。
 ◇弗雷格卒。被公认为是继莱布尼茨、布尔后的第三位数理逻辑创立者。其演绎系统亦被认为是逻辑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著作有《概念文字》(1879)、《算术基础》(1884)等。
 ◇科尔莫哥洛夫说明了古典算术可以转变为直觉算术的语言,但后者并不否定前者而以前者为依据。
 1926年
 ◇〔中〕吕澂《因明纲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熊十力(1884—1968)的《因明大疏删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第六届国际哲学大会在美国坎布里奇举行。
 ◇贝尔奈斯证明PM系统的一条公理pv(qvr)→qv(pvr)不是独立的。
 ◇奥地利哲学家马利(Ernst Mally)的《意愿的根本规律——意愿逻辑纲要》出版,书中构造了第一个义务逻辑公理系统。
 ◇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季刊《哲学》创刊。该刊涉及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科学哲学、历史哲学等。每期刊登的英文哲学新书目颇为详尽。
 ◇拉姆赛出版《数学基础》。书中把悖论分为逻辑的和语义的两种,并指出逻辑悖论可用简单类型论解决,语义悖论则仍须用分支类型论解决。该解决方案被1925—1927年出齐的《数学原理》第二版采纳。
 1927年
 ◇〔中〕汪奠基《逻辑与数学逻辑论》出版,为我国最早介绍和研究数理逻辑的著作之一。
 ◇张申府(1893—1986)译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译名为《名理论》)发表于《哲学评论》第1卷第5期和第6期(1928),系该书英德对照本之后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译本。
 ◇〔外〕卢卡西维茨的《论斯多葛学派逻辑》出版。
 1928年
 ◇〔中〕谭戒甫的《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墨辩发微》成书(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借鉴因明系统整理《墨经》中的论式,认为墨辩论式和因明论式属同一类型。
 ◇〔外〕赖辛巴赫等组织成立柏林经验哲学协会即柏林小组。
 ◇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结构》出版。
 ◇希尔伯特和阿克曼合著的《理论逻辑基础》出版。该书将一阶谓词演算从逻辑演算中分离出来,证明了其一致性,并提出了其完全性有待证明的问题。后分别在1938年和1949年出了第2版和第3版(有中译本,名为《数理逻辑基础》),1959年由阿克曼作较大改动后出第4版。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生。主要著作有《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1955)、《句法结构》(1957)、《句法理论要略》(1965)、《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1971)、《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1977)等。
 ◇第八次国际数学大会在博罗尼亚召开。
 ◇由英国学者罗斯(William Pavid Ross,1877—1971)主编的《工具论》英译本(即《亚里士多德著作英译本》第一卷)出版。
 1929年
 ◇〔中〕梁启超卒。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外〕哥德尔完成关于狭谓词演算完全性证明的博士论文《逻辑函数演算公理的完全性》。
 ◇胡塞尔的《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出版。此书为未来各种可能的逻辑类型提供了基础。
 ◇芬兰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欣迪卡(J.Hintikka)生。后曾任美国《研究认识论、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的综合丛书》主编。著有《知识和信息:两种观念的逻辑学入门》(1962)、《模态的模型》(1969)等。
 ◇英国逻辑学家席勒(F.S.Shiller,1864—1937)的《实用逻辑》出版。该书倡导一种非逻辑斯蒂的逻辑。
 ◇维也纳小组发表了由卡尔纳普、哈恩和纽拉特执笔的纲领性文件:《科学世界观,维也纳小组》。
 ◇F.科恩(Cohen)发表《问题是什么?》一文,试图用现代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1930年
 ◇〔中〕王季同的《因明入正理论摸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王琯的《公孙龙子悬解》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收入《诸子集成》。尝试运用形式逻辑校释《公孙龙子》,在训诂校勘方面被后人称为明清以来的“最为善本”。
 ◇王章涣的《论理学大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系中国第一部用汉语全面论述先秦辩学的著作,也是一部涵盖世界三大逻辑体系的总论。
 ◇〔外〕塔尔斯基应邀到维也纳大学作关于数学问题的演讲,维也纳学派与华沙学派有了第一次接触。
 ◇海丁发表了直觉主义逻辑的公理系统。
 ◇由维也纳小组和柏林经验哲学协会联合主办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刊物《认识》杂志创刊,主编由卡尔纳普和赖辛巴赫担任。至1940年停刊。
 ◇赖辛巴赫在《认识》杂志上发表《因果性和概率》。
 ◇第七届国际哲学大会在英国牛津举行。
 ◇哥德尔的博士论文《逻辑函数演算公理的完全性》正式发表。
 ◇卢卡西维茨和塔尔斯基合作发表《命题演算研究》。
 ◇美国逻辑学家富兰克林(Ladd Christine Franklin)卒。对逻辑代数的发展起过特殊作用。
 1931年
 ◇〔中〕陈望道(1890—1977)的《因明学》由世界书局出版,为中国第一本用现代汉语写成的因明著作。
 ◇〔外〕哥德尔发表《论数学原理和有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一文,证明了第一和第二两个“不完全性定理”,论证了公理化数学体系的不完备性。
 ◇肖尔兹的《简明逻辑史》出版。
 ◇H.费格尔和A.E.布鲁姆伯格(Blumberg)给维也纳学派提出来的一套哲学主张取名为“逻辑实证主义”。
 1932年
 ◇〔中〕郭湛波的《先秦辩学史》由中华书局出版。认为“逻辑”的汉语译称“名学”太宽泛,故称“辩学”。先秦逻辑史不起于孔子,而起于邓析。
 ◇伍非百的《中国古名家言》脱稿,包括《墨辩解故》、《大小取章句》、《尹文子略注》、《公孙龙子发微》、《齐物论新义》、《荀子正名解》、《形名杂篇》(附《邓析子辨伪》)。
 ◇张纯一的《墨子集解》由上海人文印书馆出版。此书是继孙诒让《墨子间诂》之后,又一本集各家之长,对《墨经》全书作详解的专著,对研究整个墨家思想有参考价值。
 ◇〔外〕由刘易斯和兰福德(Cooper Harold Langford,1895—?)合著的《符号逻辑》出版,该书提出了S1—S5模态公理系统,其中的S3是刘易斯对1918年建立的严格蕴涵系统稍作改进而成。
 ◇科尔莫哥洛夫独立于布劳维证明了直觉逻辑能作为算法来解释,为构造逻辑打下了基础。
 ◇第九次国际数学大会在瑞士苏黎世召开。
 ◇奎因完成学位论文《后承逻辑:PM的普遍性》。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卒。他在表意语言等方面的成就对逻辑演算的奠基和形成有重要作用。著作有《数学公式》(1894—1908)、《算术原理》(1889)等。
 ◇赖辛巴赫的《概率逻辑》出版。
 1933年
 ◇〔外〕列宁的《哲学笔记》单行本第一次出版。
 ◇赖辛巴赫的《概率概念的逻辑基础》发表。
 ◇德国哲学家法伊欣格尔卒。提出逻辑是关于思维艺术的理论。
 ◇塔尔斯基的《形式语言中的真概念》一文发表,对真理概念首次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作了被公认为权威的分析。其英文译本和德文译本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发表。
 1934年
 ◇〔中〕张东荪主编的论文集《唯物辩证法论战》由民友书店出版,该书涉及关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问题的论战。
 ◇邓云特(即邓拓)在《新中华》第一卷上发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驳斥张东荪宣扬的新康德主义。
 ◇〔外〕第八届国际哲学大会在布拉格召开。
 ◇法国数学家厄布朗(Jacgues Herbrand,l908—1932)、克林等建立起递归函数论。
 ◇甘岑和波兰逻辑学家捷斯库斯基(Stanilaw Jaskowski)分别提出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
 ◇波普尔的《研究的逻辑》出版。该书提出了反归纳主义和评价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标准。
 ◇希尔伯特和贝尔奈斯合著的《数学基础》第一卷出版(1939年出版第二卷)。
 ◇卡尔纳普的《语言的逻辑句法》出版,书中提出了“容忍原则”和“无穷归纳原则”以及语言Ⅰ和语言Ⅱ的观点。
 ◇美国科学哲学学会主办的季刊《科学的哲学》创刊。
 1935年
 ◇〔中〕艾思奇(1910—1966)完成《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论黑格尔哲学的颠倒》等文。
 ◇〔外〕甘岑用超穷归纳法证明自然数算术形式系统的无矛盾性。
 ◇赖辛巴赫的《概率理论》出版。
 1936年
 ◇〔中〕章炳麟卒。将中国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等三种逻辑体系中的推论式综合为三支比量。结合汉语语言的缘起来研究语言中的逻辑,论述了“能诠”和“所诠”的关系。根据名的演变,划分“本名”、“引申名”、“究竟名”。著作有《原名》、《论语言缘起》等。
 ◇虞愚《因明学》由中华书局出版。
 ◇〔外〕丘奇发表能行可计算函数是递归的这一思想,即“丘奇论题”。
 ◇丘奇证明狭谓词演算的不可判定性。
 ◇塔尔斯基的《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引论》出版。
 ◇图灵提出理想计算机理论。
 ◇美国成立符号逻辑协会,并创办该会会刊《符号逻辑杂志》(季刊),主编是丘奇和兰福德。该杂志每年出一卷,每卷四期。
 ◇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卒。试图建立价值论的逻辑。主要著作有《认识的对象》(1892)。
 1937年
 ◇〔中〕潘梓年《逻辑与逻辑学》(一名《逻辑学与逻辑术》)出版。论述了辩证法(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认为形式逻辑在哲学上属于形而上学,应该是辩证逻辑扬弃形式逻辑。
 ◇方授楚的《墨学源流》出版,考证墨家学派较为详备。
 ◇汪奠基的《现代逻辑》出版。
 ◇金岳霖的《逻辑》出版。系统地从西方引进演绎逻辑、数理逻辑,对传统逻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了深入探索,影响较大。
 ◇虞愚的《中国名学》出版。对墨辩逻辑、西欧逻辑和印度因明作了比较分析,是一本对中国名学概况有独到见解的专著。
 ◇陈柱的《公孙龙子集解》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本在20世纪30年代较有影响的注释本,也是明清以来最为完备的注释本。
 ◇〔外〕图灵独立证明了狭谓词演算的不可判定性。
 ◇法国数学家弗雷歇(Maurice Frechet,1878—1973)的《现代概率论研究》第一卷出版(1938年出版第二卷)。
 ◇第九届国际哲学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分两大组:(1)笛卡儿哲学;(2)数理逻辑和哲学。会议期间成立国际哲学学会(IIP)。该学会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大会。
 1938年
 ◇〔中〕陈大齐自印《因明大疏蠡测》,系中国学者用现代方法研究因明的第一本专著。
 ◇〔外〕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卒。曾提出现象学原理和纯逻辑的主张。著作有《逻辑研究》(1900)、《精密科学的逻辑基础》等。
 1939年
 ◇〔外〕德国占领波兰。华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的流亡国外,有的被法西斯杀害,该团体解散。
 ◇美国逻辑学家门格尔(Karl Menger)等人发表关于“命令逻辑”系统的文章。
 ◇莱斯涅夫斯基卒。留下了称为主体论、实体论和分体论的三种相互联系的逻辑系统。
 1940年
 ◇〔外〕哥德尔证明连续统假说在ZF集合论公理系统中的无矛盾性。
 ◇丘奇给简单类型论提供一个新的表述。
 ◇奎因的《数理逻辑》出版。
 1941年
 ◇〔中〕牟宗三的《逻辑典范》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丘奇著《λ换算积分》。
 1943年
 ◇〔中〕章士钊的《逻辑指要》出版。该书论证了逻辑思想的全人类性质,因而为“吾国所固有”。
 ◇〔外〕希尔伯特卒。为证明论和形式主义的创始人。著作有《理论逻辑基础》(1928,与阿克曼合著)、《数学基础》(1934—1939,与贝尔奈斯合著)等。
 1945年
 ◇〔中〕郭沫若(1892—1978)《十批判书》出版。书中有关于名辩思潮的批判。
 ◇〔外〕卡尔纳普在概率逻辑中引入了概率1(证实的程度)和概率2(相对频率)这两个概念。
 ◇C.G.亨普尔提出第一个归纳悖论,即关于“黑乌鸦”的确证悖论。
 1946年
 ◇〔中〕张东荪的《知识与文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论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可以出现不同的逻辑,提出四种不同的逻辑类型理论,被金岳霖批评为混淆了逻辑与逻辑学。
 ◇〔外〕苏共中央颁布关于中学讲授逻辑学的决议。
 ◇C.W.莫里斯的《记号、语言和行为》出版,该书首次提出符号学应由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部分组成。
 ◇美国逻辑学家巴坎(R.C.Barcan)和卡尔纳普分别提出模态逻辑的谓词演算。
 1947年
 ◇〔外〕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哲学杂志《哲学问题》创刊,该杂志内容涉及哲学、逻辑学、美学、哲学史和社会学等。
 ◇赖辛巴赫的《符号逻辑原理》出版,书中对语法的时态作了逻辑分析。
 ◇苏联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叶加尔金卒。主要著作有《超穷数》、《符号逻辑的数理化》。
 ◇怀特海卒。生前致力于数学的逻辑基础和符号逻辑的研究,对数理逻辑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著作有《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等。
 1948年
 ◇〔外〕第十届国际哲学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会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哲学学会(IIP)的赞助下,国际哲学大会的常设委员会改组成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FISP),其常设机构设在瑞士伯尔尼,会刊有《国际哲学文献目录》、《国际哲学大会会议记录汇编》、《哲学大事记》。
 ◇奎因发表论文《论存在什么?》。
 ◇美国科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的《控制论》出版。
 1949年
 ◇〔中〕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要》由三联书店出版。
 ◇洪谦的《维也纳学派哲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0年
 ◇〔中〕莫绍揆发表《推导定理和两类新的逻辑系统》,文中提出模态命题演算的自然推理系统。
 ◇黑格尔的《小逻辑》中译本(贺麟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斯大林发表《论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苏联哲学界因此而展开关于逻辑问题的讨论。
 ◇卡尔纳普的《概率的逻辑基础》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卡尔纳普的概率逻辑思想和概率逻辑公理系统。
 ◇奎因的《逻辑方法》出版。
 ◇图灵的《计算机和智能》出版,书中提出机器能思维的观点。
 1951年
 ◇〔外〕维特根斯坦卒。对逻辑语义学和逻辑语法学有积极贡献。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等。
 ◇冯·赖特发表《义务逻辑》一文,提出义务逻辑的现代形式。他的《模态逻辑论》出版,该书区分了实在模态、认识模态和道义模态等不同的模态范畴,并给出了与刘易斯的S1—S5系统等价的M、M′和M′′三个模态系统。
 ◇波兰逻辑学家洛斯(Jerzy Łos)为了研究科学哲学,尤其是穆勒的归纳推理等问题,设想了一种时态逻辑。
 ◇美国逻辑学家柯里(Haskell B.Curry,1900—1982)的《形式推导论》出版,书中构造了模态命题演算的自然推理系统。
 ◇法国学者A.塞斯马特(Augustin Sesmat)发表两卷集的逻辑论集,该书认为逻辑演算的类型远比经典逻辑考虑得要多,逻辑学是多元的和有等级的,并对传统的三段论作了令人注目的改造。
 ◇卢卡西维茨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出版。该书用现代逻辑的方法重新解释和构造了亚里士多德的直言逻辑。
 1952年
 ◇〔外〕法国逻辑学家波依里尔(René Poirier)的《模态逻辑》出版。作者认为经典的符号逻辑是空疏的、脱离内容的,提出要建立真正的思维逻辑,这种逻辑应研究关于真假的一般规则和关于模态的一般规则。
 ◇杜威卒。倡导工具主义逻辑即实用主义逻辑,认为逻辑原理不是永恒真理,只是科学在某个发展阶段上那些成功的探索所牵涉到的原理;认为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探索的逻辑。著有《实验逻辑论丛》(1916)、《逻辑,知识探索的理论》(1938)。
 ◇亨廷顿卒。对改进布尔代数作出了贡献。著作有《逻辑代数的独立的公设集合》(1904)等。
 1953年
 ◇〔中〕沈有鼎的《所有有根类的类的悖论》发表于美国《符号逻辑杂志》第18卷第2期。
 ◇〔外〕波兰科学院主办的《逻辑研究》创刊。起初每年出一至两卷,主要为波兰文。后来成为国际性的符号逻辑杂志,文章均为英文,每年出一卷共四期。内容涉及现代形式逻辑、语言逻辑以及与逻辑有关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哲学。该刊顾问委员会除波兰学者外,还有美国、苏联、法国、日本等十多国学者参加。
 ◇第十一届国际哲学大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N.古德曼提出了关于归纳逻辑的第二个悖论:“绿蓝宝石悖论”(“古德曼悖论”)。
 ◇赖辛巴赫卒。一生致力于归纳逻辑的研究。论述并建立了概率逻辑的公理体系,是现代概率逻辑的先驱之一。著作有《概率逻辑》(1932)、《符号逻辑原理》(1947)、《科学哲学的兴起》(1954)等。
 ◇策梅罗卒。为公理集合论的最早提出者。独立地发现古典集合论悖论。论著有《关于集合论基础的研究Ⅰ》。
 1954年
 ◇〔中〕沈有鼎的《墨经的逻辑学》连载于《光明日报》1954年6月2日至1955年3月9日。
 ◇〔外〕图灵卒。为现代计算机设计的创始人之一。提出理论通用计算机(即图灵机)概念,并证明了希尔伯特提出的一阶谓词逻辑的判定问题的不可解性。论著有《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等。
 ◇马尔科夫的《算法论》出版。该书首先明确提出“算法”概念。
 1955年
 ◇〔中〕牟宗三的《理则学》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
 ◇沈有鼎的《两个语义悖论》发表于美国《符号逻辑杂志》第20卷第2期。
 ◇〔外〕澳大利亚学者、维也纳大学教授加布里埃尔(Leo Gabriel)发表《整体逻辑学》,试图突破所谓的数理逻辑的形式主义限制,从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上来解释逻辑的构造。
 1956年
 ◇〔中〕周谷城在《新建设》1956年第2期上发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一文,涉及形式逻辑认识作用诸问题,引起哲学界、逻辑学界的讨论。
 ◇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外〕波亨斯基的《形式逻辑》出版。
 ◇海丁的《直觉主义导论》出版。
 ◇丘奇的《数理逻辑导论》第一卷出版。
 ◇卢卡西维茨卒。致力于古希腊逻辑和命题逻辑的研究,提出现在公认的对斯多葛逻辑的正确解释。著作有《论斯多葛学派逻辑》(1927)、《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1951)等。
 1957年
 ◇〔中〕毛泽东邀见周谷城、王方名、金岳霖等逻辑学家。
 ◇栾调甫的《墨子研究论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方名的《论形式逻辑问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周礼全的《论概念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由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外〕新西兰学者普赖尔(Arthur Norman Prior,1914—1969)的《时间与模态》出版。此书首先建立了形式化的时态逻辑公理系统。
 ◇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该书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简称为“TG”)的理论。
 ◇美国逻辑学家苏佩斯(Patrick Suppes,1922— )的《逻辑导论》出版。
 ◇霍尔顿(S.Hallden)发表《论“最好”的逻辑》,开创优选逻辑的研究。
 ◇卢卡西维茨于1955年修改完成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第二版出版,书中增加了对亚里士多德模态逻辑的讨论。
 1958年
 ◇〔中〕谭戒甫的《墨辩发微》、高亨的《墨经校诠》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温公颐的《逻辑学》作为高等学校用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希尔伯特和阿克曼合著《数理逻辑基础》中译本(莫绍揆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外〕第十二届国际哲学大会在意大利威尼斯和帕多瓦举行。苏联和东欧学者首次与会。
 ◇民主德国逻辑学家克劳斯(Georg Klaus,1912—1974)出版《形式逻辑导论》。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批评了那种停留在传统逻辑学上的保守观点,指出数理逻辑是逻辑发展的现代阶段。
 ◇王浩设计出用计算机(IBM704)在几分钟内证明PM系统中所有一阶定理的有效程序。
 ◇图尔敏(Stephen Toulmin,1922— )的《论证的用途》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图尔敏模式”的分析论证结构的方法,对修辞学、言语交际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日后非形式逻辑的兴起消除了观念上的障碍。
 ◇皮尔曼与提苔卡(Olbrechts-Tyteca)合著的《新修辞学:论论辩》出版,奠定了论辩研究的新修辞学传统。
 1959年
 ◇〔中〕为提供参考材料,推动逻辑问题讨论,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编辑《逻辑丛刊》,先选印中国历来出版的比较重要的逻辑学著译,如章士钊的《逻辑指要》、金岳霖的《逻辑》、严复译的《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等,陆续由三联书店出版。
 ◇《哲学研究》编辑部选编的《逻辑问题讨论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反映了1956—1958年间逻辑问题讨论和研究的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教材《形式逻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外〕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S.A.Kripke)《模态逻辑的完全性定理》一文,对一阶模态语言引进了一种关系语义解释,此解释被称为“模态逻辑的克里普克模型”。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包括《研究的逻辑》英译本在内)英文版出版。
 1960年
 ◇〔中〕由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共五卷)全部出齐。该书编著、修订经历了20余年,其中包含着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史。
 ◇《哲学研究》编辑部选编的《逻辑问题讨论续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反映了1959年逻辑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情况。
 ◇〔外〕第一届国际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该大会由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所属的科学逻辑、哲学和方法论分会举办,每四年举行一次。大会分11个组:1.数理逻辑;2.数学理论基础;3.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4.一般方法论问题和科学哲学;5.概率和归纳法基础;6.物理科学方法论和哲学;7.生物、心理科学方法论和哲学;8.社会科学方法论和哲学;9.语言学方法论和哲学;10.历史科学方法论和哲学;11.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史。
 ◇由美国圣母院大学出版的《圣母院形式逻辑》(《Notre Dame Journal of Formal Logic》)(季刊)创刊,当时的主编是B.苏勃钦斯基。每年一卷,内容涉及符号逻辑及其应用,元逻辑,语义学,数学基础,逻辑史,以及与逻辑直接有关的领域。
 ◇塔尔斯基的论文集《逻辑学,语义学,元数学》出版。
 ◇丘奇著《逻辑和数学》。
 ◇波波夫的《近代逻辑史》出版。
 ◇罗森塔尔的《辩证逻辑原理》出版。
 ◇T.柯宾斯基(Kubínski)发表《问题逻辑论》一文,用现代形式逻辑的方法论述问题逻辑。
 ◇波兰哲学家沙夫(Adam Sohaff,1913— )的《语义学引论》出版。
 1961年
 ◇〔中〕中共中央宣传部和高等教育部联合组织和领导编写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哲学专业教材中有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
 ◇汪奠基的《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第一辑由中华书局出版。
 ◇杜国庠卒。中国现代哲学家、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先秦诸子思想概要》、《论〈公孙龙子〉》、《关于〈墨辩〉的若干考察》等。
 ◇〔外〕基伯格(H.E.Kyburg)提出第三个关于归纳逻辑的悖论,即有关概率预测的“彩票”悖论。
 ◇苏联哲学家科普宁(Л.B.Копнин,1922—1971)的《作为逻辑的辩证法》出版。
 ◇欣迪卡发表《模态和量化》一文,开始了对义务谓词逻辑的研究。
 1962年
 ◇〔中〕《哲学研究》编辑部选编《逻辑问题讨论三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反映了1960—1961年间逻辑问题讨论和研究的情况。
 ◇胡適卒。中国现代学者,对先秦逻辑思想的发展有系统研究,主要著作有《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等。
 ◇〔外〕英国学者涅尔(William Catvert Kneale,1906— )与其妻子M.涅尔合著的《逻辑学的发展》出版。
 ◇欣迪卡发表《知识和信念》,开始了对认知逻辑的研究。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S.Kuhn,1922—1996)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
 ◇阿克曼卒。协助希尔伯特发表《理论逻辑基础》,著作另有《判定问题的可解实例》(1936)等。
 1963年
 ◇〔外〕第十三届国际哲学大会在墨西哥墨西哥城举行。
 ◇美国数学家科恩(Paul J.Cohen)证明了“选择公理”和“一般的连续统假设”的独立性。
 ◇英国逻辑学家D.哈雷(Harrah)的《交往:一种逻辑模型》出版。
 ◇英国逻辑学家N.D.贝尔纳普(Belnap)的《问题分析初探》出版。
 ◇冯·赖特的《规范和行为》出版,该书发展了一种行为逻辑。
 ◇波普尔的《猜测与反驳》出版。
 ◇法国哲学家安德瑞·拉兰德(Andre Lalande)卒。认为如果逻辑本质上是规范的,与逻辑学的一般概念相关的许多困难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主要著作有《规范和事实的真》(1929)。
 1964年
 ◇〔外〕第二届国际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耶路撒冷举行。大会分数理逻辑、数学理论基础、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一般方法论问题和科学哲学、概率和归纳法基础、物理科学方法论和哲学、生物科学方法论和哲学、历史科学方法论和哲学、逻辑史和科学方法论史共9个组。
 ◇冯·赖特的《优选逻辑》出版。他还发表了《义务逻辑的新系统》,提出条件义务逻辑演算。
 ◇刘易斯卒。为现代模态逻辑的创始人。首先提出“严格蕴涵”概念。论著有《严格蕴涵的演算》(1914)、《蕴涵的矩阵代数》(1914)、《符号逻辑概观》(1918)等。
 ◇《美国辩论联合会杂志》创刊,1988年改名为《论辩与辩护:美国辩论联合会杂志》。刊载有关论辩理论、论辩研究、辩论和教学性辩论参与等方面的论文。
 1965年
 ◇〔中〕伍非百卒。中国现代学者,对先秦名学颇有研究,主要著作有《墨子大义述》、《中国古名家言》等。
 ◇〔外〕美国数学家查德(Lotfi Asker Zadeh,1921— )提出了“弗晰集合”(Fuzzy Sets)的概念,从而开创了模糊逻辑的研究。
 ◇美国逻辑学家R.费耶斯(Feys)的《模态逻辑》出版。此书综合了刘易斯、冯·赖特、普赖尔以及费耶斯本人的模态逻辑研究成果。
 ◇苏联哲学家、逻辑学家阿斯穆斯(Валентин Фердинандовий Асмус,1894—1975)发表《哲学和数学中的直觉问题》一书,论述了直觉主义的起源。
 1966年
 ◇〔中〕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译本上卷(杨一之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76年出版下卷)。
 ◇〔外〕欣迪卡主编的《归纳逻辑概况》出版。
 ◇布劳维卒。数理逻辑中直觉主义的创始人。主张逻辑是数学思维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否认排中律的普遍有效法。著作有《数学基础》(1907)、《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1912)等。
 ◇苏联数理逻辑的奠基人之一雅诺夫斯卡娅(Софья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Яновская)卒。著有《数理逻辑及数学基础》、《论数理逻辑的哲学问题》。
 1967年
 ◇〔外〕第三届国际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
 ◇A.N.普赖尔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书出版,书中进一步论述了时态逻辑。
 1968年
 ◇〔外〕第十四届国际哲学大会在维也纳举行。
 ◇英国逻辑学家N.莱歇尔(Nicholas Rescher)的《哲学逻辑论集》出版,该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多值逻辑、模态逻辑、存在逻辑、时态逻辑、规范逻辑、优选逻辑等哲学逻辑的各分支。
 ◇科普宁的《科学的逻辑基础》出版。
 1969年
 ◇〔中〕殷海光卒。中国现代逻辑学家、哲学家,主要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传播逻辑学特别是现代逻辑,主要著作有《逻辑学讲话》、《逻辑新论》、《哲学与逻辑语法》(译著)等。
 ◇〔外〕A.N.普赖尔卒。新西兰著名逻辑学家,现代时态逻辑的创立者。主要逻辑著作有《形式逻辑》、《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与模态》等。
 1970年
 ◇〔外〕罗素卒。对现代形式逻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一个完全的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系统,给出了一个完全的关系逻辑和抽象的关系理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摹状词理论,首次深入探讨了蕴涵理论,提出逻辑悖论及其解决途径和方法。著作有《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等。
 ◇卡尔纳普卒。逻辑经验主义和逻辑语义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对模态逻辑、归纳逻辑亦有重要贡献。著作有《世界的逻辑结构》(1928)、《语言的逻辑句法》(1934)、《意义和必然性》(1947)等。
 ◇英国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恩(L.Jonathan Cohen)的《归纳逻辑的含义》出版,该书首次提出了一种非概率主义的归纳逻辑,这种归纳逻辑借助模态逻辑来表述经验证据对科学假设的“分层支持”,因而它被称为归纳逻辑的分层理论。
 ◇拉卡托斯发表《否证和科学研究纲领》,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
 ◇斯皮萨尼(Fronco Spisani)出版《生成逻辑原理》,该书认为辩证逻辑的原则应当取代古典逻辑的原则。以后这种“生成逻辑”(productive logic)又为E.魏蒂(Eduard Wette)加以形式化。
 ◇美国语言学家蒙塔古(Richard Montague)发表《作为形式语言的英语》一文,提出了用逻辑方法研究语法学的“蒙塔古语法”。
 ◇德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贝曼(Heinrich Behmann)卒。著有《超限数的二律背反以及罗素和怀特海的理论对其的解答》(1922)、《数学与逻辑》(1927)、《逻辑悖论》(1937)。
 ◇汉布林(Charles L.Hamblin,1922—1985)的《谬误》由伦敦梅休因出版公司出版。不满于通行逻辑理论缺乏对各种谬误的适当理解和分类,提出了形式的对话游戏理论,为非形式逻辑对谬误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理论和技术的推动。
 1971年
 ◇〔外〕第四届国际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增设概率和归纳法基础组。
 ◇卡亨(Howard Kahane)的《逻辑与当代修辞学: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由伍兹华斯出版公司出版。
 1972年
 ◇〔中〕潘梓年卒。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主要著作有《逻辑与逻辑学》等。
 ◇〔外〕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主办的季刊《哲学逻辑杂志》(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出版,每年一卷,每卷四期,内容涉及符号逻辑、语义学、模态逻辑、时态逻辑、义务逻辑等方面。
 ◇荷兰雷德尔出版公司出版语言逻辑的论文集《自然语言的语义学》,该书收集了乔姆斯基的学生莱可夫(George Lakoff)以及麦考莱(James McCawley)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的“语义→语法→语音”的“生成语义学”观点的文章。
 ◇V.塞西科(Bogdan V.Šešic)的《变的逻辑》一书出版。书中讨论了辩证逻辑。
 ◇法国哲学家D.杜巴里(Dominique Dubarle)和A.多斯(Andre Doz)的《逻辑和辩证法》出版。
 1973年
 ◇〔中〕章士钊卒。中国现代学者、逻辑学家,反对中国古代无逻辑论,将先秦名学、辩学与西方逻辑、印度因明作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逻辑指要》等。
 ◇〔外〕第十五届国际哲学大会在保加利亚瓦尔纳举行。从本届起,改名为“世界哲学大会”。
 ◇由国际科学史和哲学联合会主办的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会议在芬兰于韦斯屈举行。
 1974年
 ◇〔中〕谭戒甫卒。中国现代学者,长期从事先秦名家和墨家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墨辩发微》、《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墨经分类译注》等。
 ◇〔外〕苏联逻辑学家波波夫和斯佳日金的《逻辑思想发展史: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版。
 ◇由R.托马斯(Richmond Thomason)编辑的蒙塔古选集《形式哲学》出版,书中收集了蒙塔古关于语言逻辑的多篇论文。
 ◇拉卡托斯卒。为现代科学哲学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证明与反驳》、《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等。
 1975年
 ◇〔外〕第五届国际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加拿大安大略州举行。
 ◇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的《反对方法》出版,该书提出了科学发展的非理性主义(无政府主义)观点。
 ◇末木刚博主编的《逻辑学:知识的基础》一书出版。该书把传统逻辑同符号逻辑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逻辑教学体系。
 ◇查德发表《语言变量的概念及其在近似推理中的应用》一文,进一步研究了模糊集合的概念及其逻辑演算,对语言变量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罗森塔尔卒。致力于辩证逻辑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辩证逻辑原理》等。
 ◇莫斯托夫斯基卒。波兰逻辑学家、数学家,研究领域涉及递归论、模型论和一阶逻辑等,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
 1977年
 ◇〔外〕约翰逊(Ralph Johnson)与布莱尔(J.Anthony Blair)合著的《逻辑的自我保卫》出版,强调逻辑学应关注自然语言中的真实论证,主张通过谬误分析来识别、评估和建构论证,在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和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性的地位。
 ◇巴怀斯主编的《数理逻辑手册》由北荷兰出版公司出版。
 1978年
 ◇〔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发起召开全国逻辑学讨论会,会上介绍了国内外逻辑学的发展现状,对今后如何开展逻辑学研究和教学,如何扩大逻辑学研究队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外〕第十六届世界哲学大会在联邦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
 ◇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会议在意大利比萨举行。课题分组:科学理论变化的结构;早期公理方法史;伽利略遗产解释的哲学前提和变化;17和18世纪的概率论和概率论思想;1850年后的热力学和物理事实;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如何相得益彰。
 ◇哥德尔卒。对数理逻辑有重大贡献。证明了一阶谓词的完全性定理,提出一般递归函数的概念,并证明了连续统假设相对一致性。论著有《逻辑函数演算公理的完全性》(1930)、《论数学原理和有关系统I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1931)等。
 ◇第一届国际非形式逻辑研讨会在加拿大召开,会议编辑的《非形式逻辑通讯》后于1984年改名为《非形式逻辑:理论与实践中的推理和论辩》,是非形式逻辑研究领域内的一份重要国际性期刊。
 ◇苏珊·哈克(S.Haack)的《逻辑哲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葛瑞汉的《后期墨家的逻辑学、伦理学与科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9年
 ◇〔中〕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北京发起召开第二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讨论了形式逻辑现代化,充足理由律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辩证逻辑的对象,辩证逻辑和辩证法、形式逻辑的区别,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等问题。会上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理事长金岳霖。
 ◇金岳霖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形式逻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校逻辑教材《普通逻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汪奠基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汪奠基卒。是国内最早介绍和研究数理逻辑的学者之一。所著《中国逻辑思想史》,是我国第一部中国逻辑史通史著作。著作还有《科学方法》、《哲学与科学》、《理则学》、《老子朴素辩证的逻辑思想——无名论》、《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第一辑)等。
 ◇周文英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稿》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孟麟的《墨辩逻辑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外〕第六届国际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联邦德国汉诺威举行。总课题是“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共分14个组,其中与逻辑学关系较密切的组有:证明论与数学原理,模型论及其应用,递归论与算法理论,公理集合论,哲学逻辑,概率原理与归纳原理,逻辑、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史等。
 ◇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卒。著作有《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科学经验主义》(1937)、《记号理论基础》(1938)、《记号、语言和行为》等。
 1980年
 ◇〔中〕中国辩证逻辑研究会、中国逻辑史研究会成立。
 ◇沈有鼎的《墨经的逻辑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把《墨经》逻辑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塔尔斯基著《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中译本(周礼全等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外〕第三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
 ◇意大利哲学家E.阿加兹(Erandro Agazzi)编辑的《现代逻辑概观》出版。
 ◇皮亚杰卒。著作有《发生认识论导论》(1950)、《结构主义》(1968)等。
 ◇海丁卒。为直觉主义逻辑的积极倡导者。论著有《直觉主义逻辑的形式规则》(1930)、《直觉主义数学的形式规则》(1930)等。
 1981年
 ◇〔中〕中国形式逻辑研究会成立。
 ◇卢卡西维茨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中译本(李真、李先焜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克劳斯的《形式逻辑导论》中译本(金培文、康宏逵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沈有鼎构造了一个称为“纯逻辑演绎中不依赖量词部分”的系统,此系统是可判定的、完全的。(见《数学学报》1981年第5期)
 ◇马希文研究了有关“知道”的逻辑问题的形式化,在理论上和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5期)
 1982年
 ◇〔中〕中国符号逻辑研究会、中国西方逻辑史研究会成立。
 ◇诸葛殷同等编著的《形式逻辑原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为高等学校文科逻辑课程写的教学参考书,在沟通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王宪钧的《数理逻辑引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胡世华、陆钟万的《数理逻辑基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詹剑峰卒。中国现代哲学史家、逻辑史家,在道家和墨家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主要著作有《墨家的形式逻辑》、《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和《墨子的哲学与科学》等。
 ◇李匡武选译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洪谦主编的《逻辑经验主义论文集》(上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下册于1984年出版。
 ◇章沛的《辩证逻辑基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外〕苏联在帕朗盖举行全苏第八次逻辑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共分五个组:科学的哲学基础,科学认识的发展与结构,科学方法论的系统方法,逻辑与数学原理,模态逻辑与内涵逻辑,自然语言的逻辑分析。
 1983年
 ◇〔中〕莫绍揆的《数理逻辑教程》由华中工学院出版。该书提出关于约束词的新说法,永真假性的特征数的概念等。
 ◇温公颐的《先秦逻辑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伍非百的《中国古名家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逻辑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大会着重围绕形式逻辑改革、辩证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等主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陈大齐卒。中国现代哲学家、因明学家,主要著作有《哲学概论》、《因明大疏蠡测》、《印度理则学》、《实用理则学》、《大众理则学》等。
 ◇〔外〕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联合会成立,系北美地区研究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学术团体,旨在促进有关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教学和测试。
 ◇日本汉学家加地伸行的《中国逻辑学史研究》由东京研文出版社出版。
 ◇美国陈汉生(Chen Hansen)的《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
 ◇苏联在列宁格勒召开关于逻辑问题的第二次协调会议,主要讨论了相干逻辑和似协调逻辑这两个正在研究中的新逻辑类型研究的进展情况。
 ◇第七届国际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
 ◇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
 ◇塔尔斯基卒。为逻辑语义学的奠基人。致力于元逻辑的研究,也研究模型论,对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作出了贡献。
 ◇D.盖贝(Gabbay)与F.根瑟纳(Guenthner)主编的《哲学逻辑手册》第一卷《经典逻辑原理》由荷兰雷德尔出版公司出版(第二卷《经典逻辑的扩展》1985年出版;第三卷《非经典逻辑》1986年出版)。
 1984年
 ◇〔中〕金岳霖卒。对中国逻辑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著作有《论道》、《知识论》、《逻辑》等,并主编《形式逻辑》。
 ◇吕澂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由中华书局出版。
 ◇胡適的《先秦名学史》中译本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周云之、刘培育的《先秦逻辑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P.苏佩斯的《逻辑导论》中译本(宋文淦等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中译本(许宝骙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W.G.莱肯(Lycan)的《自然语言的逻辑形式》出版。
 ◇G.P.贝克(Baker)与P.M.S.哈克(Haker)的《弗雷格:逻辑的挖掘》出版。
 ◇J.E.霍尔特(Holt)的《非形式逻辑:可能世界和想象》出版。
 ◇H.霍契伯雷(Hochbery)的《逻辑、存在和语言》出版。
 ◇N.豪恩斯坦(Hornstein)的《作为语法的逻辑》出版。
 ◇皮尔曼卒。比利时哲学家,新修辞学的奠基人之一。反对把逻辑归结为形式逻辑,尝试通过“复活”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来完善形式逻辑,主要著作有与提苔卡合著的《新修辞学:论论辩》,以及《修辞王国》、《新修辞学和人文学:论修辞学及其应用》等。
 1985年
 ◇〔中〕《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开始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掘了一批过去很少有人注意的逻辑思想资料。
 ◇威廉·涅尔和玛莎·涅尔合著的《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金岳霖学术思想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李匡武的《西方逻辑史》(上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沈剑英的《因明学研究》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外〕F.T.索默斯(Sommers)的《自然语言的逻辑》出版。
 ◇G.N.施勒辛格(Schlesinges)的《认知逻辑的范围》出版。
 1986年
 ◇〔中〕周礼全的《模态逻辑引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汉密尔顿的《数理逻辑》(朱水林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外〕第一届国际论辩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召开,其间成立了国际论辩研究协会,创立了《论辩》杂志,是国际非形式逻辑研究和交流的一个主要阵地。
 ◇I.M.柯比的《非形式逻辑》由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
 1987年
 ◇〔中〕中国逻辑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怀柔举行,大会着重围绕形式逻辑、西方逻辑史等主题开展了学术讨论。
 ◇金岳霖学术基金会成立。
 ◇中国逻辑学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组成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中国委员会,加入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协会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分会。
 ◇孙中原的《中国逻辑史》(先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拉卡托斯等的《证明与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康宏逵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王世强的《模型论基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王雨田主编的《现代逻辑科学导引》(上、下册)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郑毓信等的《数学、逻辑与哲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杜蚰石主编的《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比较研究》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天骥的《归纳逻辑导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外〕第八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苏联莫斯科举行。
 ◇科尔莫哥洛夫卒。前苏联数学家、逻辑学家,对集合论、实变函数理论、概率论、信息论和自动装置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有贡献,主要著作有《论算法概念》、《信息论与概率论的逻辑基础》等。
 1988年
 ◇〔中〕温公颐主编的《中国逻辑史教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外〕阿兰·汉密尔顿的《数学家的逻辑》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
 ◇〔中〕沈有鼎卒。中国现代逻辑学家、哲学家,一生主要从事数理逻辑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所有有根类的类的悖论》、《两个语义悖论》、《公孙龙考(1)》、《墨经的逻辑学》等,后人编有《沈有鼎集》。
 ◇虞愚卒。中国现代逻辑学家、因明学家,主要著作有《因明学》、《印度逻辑》和《中国名学》等。
 ◇吕澂卒。中国现代学者,毕生从事佛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因明纲要》、《佛教研究法》、《印度佛教源流略讲》、《中国佛教源流略讲》等。
 ◇陆钟万的《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莫绍揆的《数理逻辑概貌》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王维贤等的《语言逻辑引论》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杨百顺的《比较逻辑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温公颐的《中国中古逻辑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冯棉的《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朱水林的《现代逻辑引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匡武主编的《中国逻辑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B.F.切莱士的《模态逻辑导论》(郑文辉等译)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外〕艾耶尔卒。英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述有《语言、真理与逻辑》、《经验知识的基础》、《知识问题》等。
 ◇G.S.布勒斯等的《可计算性与逻辑》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J.欣迪卡等的《认识论的逻辑与逻辑的认识论》由克鲁威尔学术出版社出版。
 ◇沃尔顿(Douglas N.Walton)的《非形式逻辑:批评性论辩手册》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几乎每年重印。
 1990年
 ◇〔中〕第一届金岳霖学术奖(逻辑学)颁奖仪式在武汉举行。徐明获一等奖,刘壮虎获二等奖,鞠实儿、陈波、冯棉、周山获三等奖,贝新贞、黄华新和汤军、梁庆寅、王建平、瞿麦生和图·乌力吉获优秀奖。
 ◇吴家国的《普通逻辑述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冯棉的《广义模态逻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崔清田主编的《今日逻辑科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作为苗力田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第一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化群的《藏传因明学》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格雷林(A.C.Grayling)的《哲学逻辑引论》(牟博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外〕第二届国际论辩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召开。
 ◇奎因的《真之追求》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霍里奇(P.Horwich)的《真》由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出版。
 ◇第一次国际逻辑定期科学会议在The House for Journalists举行。
 ◇涅尔(S.Neale)的《摹状词》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布兰德姆(R.Brandom)和莱歇尔(R.Rescher)的《非一致逻辑》由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出版。
 ◇《现代逻辑》杂志开始出版。主要涉及有关符号逻辑的历史和哲学。
 1991年
 ◇〔中〕宋文坚的《西方形式逻辑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锦文的《公理集合论导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彭漪涟主编的《概念论》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康德的《逻辑学讲义》(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卢卡西维茨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李真等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葛瑞汉卒。英国汉学家、哲学家,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研究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学与科学》、《阴阳与关联思维的本质》和《论道者:中国古代的哲学论辩》等。
 ◇欧洲逻辑、语言和信息协会成立。
 ◇第九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圣斯彼利(R.M.Sainsbury)的《逻辑形式》由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出版。
 ◇麦基(V.McGee )的《真、模糊性和悖论》由哈克特出版公司出版。
 ◇拉姆贝特(K.Lambert)主编的《自由逻辑的哲学应用》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盖奇(P.Geach)主编的《逻辑学和伦理学》由克鲁威尔学术出版公司出版。
 ◇爱普斯坦(R.L.Epstein)的《逻辑的语义基础:命题逻辑》由克鲁威尔学术出版公司出版。
 1992年
 ◇〔中〕中国逻辑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天津塘沽举行,大会着重围绕逻辑学研究的方向、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
 ◇洪谦卒。维也纳学派成员,中国著名逻辑经验主义研究学者。主编有《逻辑经验主义》(上、下卷)。
 ◇朱水林主编的《逻辑语义学研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沈有鼎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沈剑英主编的《佛家逻辑》由开明出版社出版。
 ◇戴维森(Davidson)的《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维·马奇舍夫斯基(Witold Marciszewski)的《现代逻辑词典》(张兆梅等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马佩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哲学探悉》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宋文坚主编的《新逻辑教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外〕科卡姆(R.L.Kirkham)的《真理论的批判性引论》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第二次国际逻辑定期科学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举行。
 ◇爱默伦(Frans H.van Eemeren)与荷罗顿道斯特(Rob Grootendorst)合著的《论辩·交际·谬误:一个语用辩证法的视角》由劳伦斯厄尔鲍姆联合会出版(中译本经施旭译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
 1993年
 ◇〔中〕王宪均卒。中国现代逻辑学家,哥德尔“集合论公理体系”课程的唯一正式注册的学生,主要著述有《论蕴涵》、《数理逻辑史节录:集合论的创建》、《数理逻辑引论》等。
 ◇张家龙的《数理逻辑发展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温公颐的《中国近古逻辑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宗明主编的《汉语逻辑概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冯棉的《相干与衍推逻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鞠实儿的《非巴斯卡归纳概率逻辑研究》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马库斯(Marcus)等的《可能世界的逻辑》(康宏逵编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外〕冯·赖特《知识树及其他论文》由E.J.布里尔出版公司出版。
 ◇休斯(R.I.G.Hughes)主编的《一阶逻辑哲学手册》由哈克特出版公司出版。
 1994年
 ◇〔中〕周礼全主编的《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礼全主编的《逻辑百科辞典》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周北海发表“嫁接框架与S1-完全性”。首先设计了由模态框架和相干框架组合而成的嫁接框架,然后用它证明了S1的完全性,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系统S1不可证的困难,在模态逻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建军著《科学的难题——悖论》由台湾淑馨出版社出版修订增补本。
 ◇莱科夫(Lakoff)等的《语用学与自然逻辑》(张文熊等译)由开明出版社出版。
 ◇陈波的《蒯因》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巫寿康的《〈因明正理门论〉研究》由三联书店出版。运用现代逻辑方法辨析和阐释《因明正理门论》的基本理论,有不少新发现,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外〕第三届国际论辩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召开。
 ◇盖贝主编的《什么是逻辑系统》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三次国际逻辑定期科学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举行。
 ◇爱普斯顿(R.L.Epstein)的《逻辑的语义基础:谓词逻辑》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波普尔卒。英国著名哲学家,在科学逻辑方面有重要的贡献。主要著述有《猜想与反驳》、《科学发现的逻辑》等。
 1995年
 ◇〔中〕金岳霖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同时举行了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哲学)的颁奖仪式,其中与逻辑学有关的著作《蒯因》(陈波)、《真理——科学探索的目标》(黄华新和梁庆寅)分获三等奖和优秀奖。
 ◇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编辑的四卷本《金岳霖文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冯契卒。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中国辩证逻辑研究的先驱者、倡导者和推动者,主要逻辑著述有《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等,现已收入《冯契文集》。
 ◇牟宗三卒。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逻辑著述主要有《逻辑典范》、《理则学》等。
 ◇在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鞠实儿的《非巴斯卡归纳概率逻辑研究》、邓生庆的《归纳逻辑:从古典向现代类型的演进》、杨百顺的《比较逻辑史》获二等奖。
 ◇杨百顺等主编的《现代逻辑辞典》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邹崇理的《逻辑、语言和蒙太格语法》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王雨田、吴炳荣主编的《归纳逻辑和人工智能》由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出版。
 ◇赵总宽的《数理辩证逻辑导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外〕第10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举行。论题涉及证明论和逻辑范畴,模型论,集合论和形式系统,递归论和构造主义,逻辑学和计算机逻辑,逻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
 ◇丘奇卒。美国逻辑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1936年创立《符号逻辑杂志》并担任主编至1979年。逻辑学家图灵、克林尼、斯穆里安等都曾是其博士生。主要著述有《数理逻辑引论》。
 ◇王浩卒。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1967年入美国籍,长期从事公理集合论、证明论、计算机理论、数学哲学等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数理逻辑概论》、《从数学到哲学》、《超越分析哲学》、《关于哥德尔的反思》等。
 ◇符号逻辑协会创立《符号逻辑公报》,旨在吸引尽可能广泛的读者,主要发表论文和通讯两类文章,涉及逻辑学的各个领域。
 1996年
 ◇〔中〕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昌平召开。会议分符号逻辑、传统逻辑、归纳逻辑、辩证逻辑、语言逻辑、应用逻辑、中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史及逻辑哲学、逻辑教学九个组进行学术交流,近百人作了学术报告。
 ◇温公颐卒。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史家。肯定中国逻辑的存在及其在世界逻辑发展中的地位,主要论著有《先秦逻辑史》、《中国中古逻辑史》和《中国近古逻辑史》等。
 ◇李志才卒。廿世纪五十年代即积极参加我国学术界关于逻辑问题的讨论,发表有《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问题》的论文,晚年主编《方法论全书》,计划十卷,已有三卷出版。
 ◇《冯契文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尚水主编的《当代著名哲学家评传·逻辑哲学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小五的《无穷逻辑》(上册)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郑伟宏的《佛家逻辑通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贺邵甲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罗素的《逻辑与知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巴斯摩尔(J.Passmore)的《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第四次国际逻辑定期科学会议在圣彼得堡大学举行。
 ◇休斯和克雷斯威尔(M.J.Cresswell)的《模态逻辑新论》由劳特莱吉出版公司出版。是对其1972年出版的《模态逻辑导论》的补充和丰富。
 ◇哈克的《异常逻辑和模糊逻辑:形式主义的超越》第二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欣迪卡的《重温数学原则》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
 ◇〔中〕张清宇等的《哲学逻辑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周山主编的《近现代的先秦诸子研究丛书》(共五册)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周北海的《模态逻辑导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宗明主编的《中国语用学思想》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崔清田主编的《名学与辩学》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方力的《数理语言学》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侯世达(D.R.Hofstader)《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郭维德等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对哥德尔定理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罗素的《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王浩的《哥德尔》(康洪逵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斯泰宾(L.S.Stebbing)的《有效思维》(吕叔湘等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舍尔巴茨基(F.I.Stcherbatsky)的《佛教逻辑》(宋立道等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罗斯(W.D.Ross)的《亚里士多德》(王路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亨普尔卒。德裔美国科学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主要著作有《从新逻辑角度看典型概念》、《经验科学中概念形成的基础》、《科学说明面面观》和《自然科学的哲学》等。
 ◇第四届逻辑程序设计和非单调推理国际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
 ◇模糊逻辑及应用国际会议在以色列的Zichron-Ya′akov召开。
 ◇第八届逻辑与计算机国际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
 ◇赖特的《语言哲学手册》由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出版。
 ◇欣迪卡的《语言普遍论者对演算会计师:二十世纪哲学的根本假定》由克鲁威尔学术出版公司出版。
 ◇齐亚拉(M.Chiara)等的《逻辑和科学方法》由克鲁威尔学术出版公司出版。
 1998年
 ◇〔中〕在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王雨田、吴炳荣主编的《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周北海“嫁接框架与S1—完全性”获二等奖,郑伟宏的《佛家逻辑通论》获三等奖。
 ◇胡世华卒。中国数学家、逻辑学家,长期从事数理逻辑、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m+n值命题演算的m值子系统》、《一般递归函数的范式》、《递归算法论Ⅰ一Ⅳ》等。
 ◇王宪均的《数理逻辑引论》第二版由北京大学出版。
 ◇宋文坚主编的《逻辑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小五的《无穷逻辑》(下册)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罗翊重的《东西方矛盾观的形式演算》(第一卷和第二卷)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陈波的《冯·赖特》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斯蒂芬·里德(S.Read)的《对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李小五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弗雷格的《算术基础》(王路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马蒂尼奇(A.P.Martinich)编的《语言哲学》(牟博等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麦考莱(J.D.McCawley)的《语言逻辑分析》(王维贤等译)由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外〕第四届国际论辩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召开。
 ◇古德曼卒。美国哲学家,长期从事认识论、归纳理论、艺术哲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现象的结构》、《事实、虚构和预测》、《艺术语言》和《世界形成的诸方式》等。
 ◇何莫耶(Christoph Harbsmeier)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语言与逻辑》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系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7卷第1部分。
 ◇第五次国际逻辑定期科学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举行。
 ◇米勒(A.Miller)的《语言哲学》出版。
 1999年
 ◇〔中〕彭漪涟的《冯契辩证逻辑思想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弓肇祥的《真理理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洪谦的《论逻辑经验主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陈汉生的《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周云之等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卡尔那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陈启伟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外〕第11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波兰的Jagiellonian大学举行。该会自1960年以来每四年举行一次,由华沙大学教授塔尔斯基最先发起,现属于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协会的一个分支。此次会议有包括帕特里斯亚(Patricia)、丘奇兰德(Paul Churchland)、欣迪卡、哈金(Ian Hacking)等在内的600多位学者参加,内容涉及形式(数理)逻辑及其在哲学和科学中的广泛应用的广泛领域,不仅对逻辑史、方法论和科学哲学有深入的讨论,而且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展示了科学对社会学和伦理学问题的处理。
 ◇《逻辑、语言与推理:纪念盖贝论文集》由克鲁威尔学术出版公司出版。
 2000年
 ◇〔中〕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召开,同时举行了第三届金岳霖学术奖(逻辑学)颁奖仪式。周北海获一等奖,李小五和任晓明获二等奖,邹崇理、陈晓平、张建军、张晓芒、李娜、徐颂烈、刘春杰、刘晓力和曹予生等9人获三等奖。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郭世铭卒,主要论著有《递归论导论》、《〈老子〉究竟说什么》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逻辑室编写的《摹物求比——沈有鼎及其治学之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周礼全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志才主编的《方法论全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彭漪涟主编的《逻辑学导论》(上海市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波的《逻辑哲学导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王路的《逻辑的观念》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邹崇理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姚南强的《因明学说史纲要》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外〕第十次归纳逻辑程序设计(ILP2000)国际会议在伦敦召开。
 ◇第六届“现代逻辑:理论、历史和科学应用”国际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举行。
 ◇第一次计算机逻辑国际会议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召开。
 ◇奎因卒。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在逻辑理论和逻辑哲学方面有突出贡献,主要论著有《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数理逻辑》、《集合论及其逻辑》、《逻辑哲学》、《逻辑方法》、《语词和对象》、《真之追求》等。
 ◇巴怀斯(J.Barwise)卒。美国著名逻辑学家、计算机学家和哲学家。情境语义学的创立人之一,图表化推理和混成逻辑的主要倡导人。因将计算机程序用于形式逻辑教学而获得美国1997年EDUCOM奖章。
 2001年
 ◇〔中〕庆贺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暨逻辑与哲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全国逻辑与计算机科学学术研讨会举行。
 ◇周昌乐编著的《认知逻辑导论》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温公颐、崔清田主编的《中国逻辑史教程》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沈剑英主编的《中国佛教逻辑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傅季重卒。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辩证逻辑研究会会长。主编《辞海》逻辑学部分、《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辩证逻辑部分。主要译著有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句法》等。
 ◇〔外〕《逻辑、意义与计算:纪念丘奇论文集》由克鲁威尔学术出版公司出版。
 ◇哈金的《概率与归纳逻辑导论》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灵的《数理逻辑》由Elsevier Science出版。
 ◇盖贝和根瑟纳主编的《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开始出版,计划共出版18册,将包括哲学逻辑所有主要论题及其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辩论中的应用。
 2002年
 ◇〔中〕由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山西大学科技哲学中心和山西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协办的第二届全国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由台湾大学哲学系和中正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大陆、台湾和香港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在台湾大学召开,这是首次召开的大陆、台湾和香港逻辑学界的逻辑会议,逻辑学界专家学者共50余人出席。
 ◇世界数学大会逻辑学卫星会议暨第8届亚洲逻辑会议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召开。
 ◇第三届东亚符号学会国际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日、美、加等国的近8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符号学与东亚文化的全球意义”,分“理论符号学”、“中国文化的符号学研究”、“语言逻辑”、“语言哲学”、“东亚符号学研究”等专题进行了会议报告和讨论。
 ◇黄顺基等主编的《逻辑与知识创新》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桂起权、陈自立、朱福喜合著的《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鞠实儿主编的《逻辑与认知文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文英学术著作自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建军的《逻辑悖论研究引论》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奥斯汀(J.L.Austin)的《如何以言行事》(英文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周文英卒。主要著作有《中国逻辑思想史稿》、《印度逻辑史略》、《名辩逻辑提纲》等。
 ◇〔外〕第五届国际论辩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召开。
 ◇爱默伦与荷罗顿道斯特合著的《批评性论辩》出版(中译本由张树学译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金(Sun-Joo Shin)的《皮尔士图表的像标逻辑》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2003年
 ◇〔中〕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鞠实儿的“基于开放世界预设的逻辑”(系列论文)获一等奖,刘晓力的《理性的生命——哥德尔思想研究》获二等奖,黄华新的《逻辑与自然语言理解》,姚南强的《因明学说史纲要》获三等奖。
 ◇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成立。
 ◇陈波的《逻辑学导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的电子期刊《逻辑与认知》(季刊)正式创刊。
 ◇布勒斯(G.S.Boolos)的《可计算性与数理逻辑》(第四版)英文影印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张家龙的《模态逻辑与哲学》、金顺福主编的《辩证逻辑》、张清宇的《弗协调逻辑》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哈克的《逻辑哲学》(罗毅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汉密尔顿的《数理逻辑》英文影印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贝纳塞拉夫编的《数学哲学》(朱水林等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第12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西班牙奥维耶多召开,包括中国学者邱仁宗、蔡曙山等在内的世界各国的60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在大会上发言和作报告的主要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宾(Michael O.Rabin):“来自计算机科学的证明与说服”,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索伯(Eliott Sober):“智能设计是无法检验的,自然选择如何呢?”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教授伍丁:“集合论的公理:当时与现在”等。
 ◇冯·赖特卒。芬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现代义务逻辑的先驱,主要逻辑著述有《模态逻辑论》、《义务逻辑和一般的行为理论》、《归纳的逻辑问题》、《行为、规范和内涵》、《优选逻辑》、《义务逻辑的问题和前景概观》等。
 ◇盖贝、冈瑟主编的《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第10卷由克伦威尔公司出版。
 ◇约翰·伍兹的《悖论与弗协调:抽象科学中的冲突解决》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斯格雷伯的《亚里士多德论错误推理》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
 ◇〔中〕张家龙主编的《逻辑学思想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崔清田的《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成立。
 ◇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
 ◇〔外〕约翰·伍兹的《论证之死:基于介体的推理谬误》由克伦威尔公司出版。
 ◇盖贝、冈瑟主编的《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第11卷由克伦威尔公司出版。
 ◇盖贝、伍兹主编的《逻辑史手册第一卷:希腊、印度及阿拉伯逻辑》、《逻辑史手册第三卷:现代逻辑的诞生》由爱思唯尔公司出版。
 ◇弗雷格的《逻辑演算:卡尔纳普学生笔记》由美国开庭书局出版。
 ◇亚莫·普尔基宁的《思想与逻辑:二十世纪之交的德语哲学家与符号逻辑学家之争》由朗彼得公司出版。
 2005年
 ◇〔中〕刘培育主编的逻辑普及读物《逻辑时空》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陈波的《逻辑哲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小五的《人工智能逻辑讲义》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成立。
 ◇〔外〕麦克兰恩(Saunders Mac Lane)卒。美国数学家。曾与艾伦伯格(Samuel Eilenberg)一同创立范畴理论。
 ◇盖贝、冈瑟主编的《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第12卷由克伦威尔公司出版。
 ◇斯图亚特·夏皮罗的《牛津数学及逻辑哲学手册》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莱歇尔的《认识论逻辑》由匹兹堡大学出版社出版。
 ◇玛丽亚·曼查诺的《一阶逻辑的扩展》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丹尼尔·麦克白的《弗雷格逻辑》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盖贝、伍兹主编的《外展推理所及:洞见与试验》由爱思唯尔公司出版。
 2006年
 ◇〔中〕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6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20余位学者出席。
 ◇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联合中国逻辑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等单位,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的支持下,开展了全国报刊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
 ◇孙中原的《中国逻辑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奥卡姆的《逻辑大会》(王路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奥尔伍德、安德森、达尔的《语言学中的逻辑学》英文影印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中国逻辑学会、杭州佛学院共同主办的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佛学院召开。
 ◇〔外〕斯特劳森卒。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当代摹状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逻辑著述有《逻辑理论导论》、《论指称》、《逻辑和语法中的主谓词》、《逻辑语言论集》等。
 ◇亨金(Leon Albert Henkin)卒。美国逻辑学家。主要以“亨金完全性证明”而知名,他的证明法对哥德尔关于标准一阶逻辑系统的语义完全性证明作了重要修正。
 ◇恩德滕的《数理逻辑》和《集合论基础》英文影印版分别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尼罗德的《应用逻辑》英文影印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哈利·詹斯勒的《逻辑学历史词典》由稻草人公司出版。
 ◇盖贝、伍兹主编的《逻辑史手册第七卷:二十世纪的逻辑与模态》由爱思唯尔公司出版。
 2007年
 ◇〔中〕由清华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盟及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联合主办的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太地区国家举办。
 ◇涂纪亮、陈波主编的汉译《蒯因著作集》六卷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入了蒯因《数理逻辑》、《逻辑方法》、《本体论的相对性及其他论文》、《集合论及其逻辑》、《逻辑哲学》、《从逻辑的观点看》、《语词与对象》等逻辑论著和哲学论著。
 ◇柯匹、科恩的《逻辑学导论》(第11版)(张建军等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蔡曙山的《语言、逻辑与认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成立。
 ◇〔外〕科亨(Paul Joseph Cohen)卒。美国数学家。曾证明连续统假说和选择公理对策梅罗-弗兰克尔集合论的独立性。
 ◇尼古拉斯·莱歇尔的《条件句》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盖贝、冈瑟主编的《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第14卷由克伦威尔公司出版。
 ◇帕特里克·布兰克波恩等人编撰的《模态逻辑手册》由爱思唯尔公司出版。
 ◇戴尔·杰凯特主编的《逻辑哲学》由爱思唯尔公司出版。
 ◇盖贝、伍兹主编的《逻辑史手册第八卷:逻辑学的多值和非单调转向》由爱思唯尔公司出版。
 2008年
 ◇〔中〕第八次中国逻辑学会大会在天津商业大学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第八届中国逻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
 ◇中国逻辑学会举办第二届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共评出二等奖6名、三等奖15名、教材奖5名、普及读物奖1名、译著奖1名。
 ◇《逻辑学研究》(季刊)创刊,由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联合主办。
 ◇朱梧槚、肖奚安的《数理逻辑引论》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徐明的《符号逻辑讲义》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约翰·范本特姆的《逻辑、信息和互动》(刘奋荣、余俊伟等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邹崇理的《范畴类型逻辑:从语言到逻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格勃尔主编的《哲学逻辑(布莱克韦尔哲学指导丛书)》(张清宇等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三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在台湾东吴大学隆重召开。
 ◇周礼全卒。中国当代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和名誉会长。著有专著《模态逻辑引论》,《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和《论概念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主要论文有《〈论“所以〉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亚里士多德关于推理的逻辑理论》、《形式逻辑应该尝试分析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等。
 ◇〔外〕罗兰德·弗莱斯(Roland Fraïssé)卒。法国数理逻辑学家。曾运用向前向后方法来确定两个模型论结构是否具有初等等价性。
 ◇盖贝、伍兹主谝的《逻辑史手册第二卷: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逻辑》、《逻辑史手册第四卷:十九世纪英国逻辑》由爱思唯尔公司出版。
 ◇托马斯·德鲁克的《数理逻辑史面面观》由柏克豪泽公司出版。
 2009年
 ◇〔中〕“纪念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全国逻辑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逻辑学界资深学者和老前辈聚集一堂,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往事并开展学术讨论。
 ◇王浩的《逻辑之旅:从哥德尔到哲学》(邢滔滔等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范本特姆的《逻辑、语言和认知》(刘新文、郭美云等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霍书全的《多值逻辑的方法和理论:非正规多值逻辑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鞠实儿等的《面向知识表示与推理的自然语言逻辑》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武宏志等撰写的《非形式逻辑导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斯坦哈特的《隐喻的逻辑》(黄华新、徐慈华等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四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在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举行。
 ◇〔外〕麦尔(Robert Kenneth Bob Meyer)卒。澳大利亚逻辑学家,现代相干逻辑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与邓恩(J.M.Dunn)合作证明γ规则在R系统和E系统中的可接受性,并与卢特雷(Richard Routley)一起创立相干逻辑关系语义学并证明了完全性定理等重要结果。
 ◇莱拉·哈帕兰塔主编的《现代逻辑的发展》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罗伊·库克的《哲学逻辑词典》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
 ◇约翰·哈利森的《实践逻辑与自动化推理手册》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盖贝、伍兹主编的《逻辑史手册第五卷:由罗素到丘奇的逻辑》由爱思唯尔公司出版。
☚ 逻辑学大辞典︱常用符号表   郑玄辞典 ☛
000132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