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通货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通货学派tōng huò xué pàiвалютная (дéнежная) шкóла通货学派1840—1844年,英国议会发行委员会讨论银行券发行制度时,形成的一个关于货币理论的派别,同银行学派相对立。主张银行券的发行应随金准备的增减而增减,以保证物价稳定。此论无视银行券作为信用货币的特性,把它等同于金属货币。它代表银行资本的利益,企图通过金准备来限制银行券的发行。代表人为奥弗斯顿、诺曼和庇尔。 通货学派Currency School亦称“通货主义”。19世纪中期与“银行学派”相对立的英国货币学派。西方货币理论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有奥维尔斯顿、诺尔曼、波尔等。通货学派的主要理论主张是:银行券性质与金属铸币不同,可以随意发行,但过多发行,将使其价值低于金属铸币,诱发金融危机。该学派从金本位制所具有的自动调节作用出发,主张严格限制银行券的发行,实行足额的黄金准备制度,以保证市场稳定,防止和克服经济危机。通货学派的出现及其理论主张的提出,主要源于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英国爆发了两次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危机,导致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英格兰银行多次停止兑现,引起了关于发行制度的争论。由于英格兰银行董事长诺尔曼在英国议会众院发行银行委员会的证词中使用了“通货主义”和“银行主义”的名称,在货币金融理论史上就把这两派称为“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以通货学派理论为根据的《英格兰银行条例》即“皮尔条例”。该条例废止了银行券由多数银行发行的制度,规定由英格兰银行集中发行,并规定只能发行1400万英镑以政府借款为保证的银行券,超过此限额的发行,必须以100%的黄金作保证。 通货学派19世纪中叶与 “银行学派”相对立的英国资产阶级货币金融学派和理论。通货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奥维尔斯顿、诺尔曼、皮尔等。 通货学派 通货学派currency school19世纪中叶与“银行学派”相对立的英国资产阶级货币金融学派和理论。通货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奥维尔斯顿、诺尔曼、皮尔等。 ☚ 银行学派 通货主义 ☛ 通货学派 通货学派Currencists亦称“通货主义货币金融学说”、“通货主义”。见“通货主义货币金融学说”。 ☚ 通货主义 资本主义外汇学说 ☛ 通货学派 通货学派Currency School19世纪上半叶英国资产阶级货币理论的一个派别。由于财政困难和银行库存准备金不足,1797年,英国政府决定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停止兑现。政策实施后,至19世纪初出现了物价上涨,银行券贬值,黄金市价高于平价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公众对货币制度的关注和争论。1840~1844年,英国议会发行委员会讨论银行券发行制度时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通货学派以奥维尔斯顿(Lord Overstone)、诺尔曼(G.W.Norman)和庇尔(R.Peel)等为代表。他们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依据,认为货币数量是物价变动的原因。由此,强调当时物价上涨、银行券贬值是银行券发行过多的结果。主张通过规定黄金准备数量限制银行券的发行,以稳定物价。他们的主张被政府采纳,1844年,以“英格兰银行条例”(又称“庇尔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该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银行券的信用发行额为1400万英镑(即不以黄金而以政府债券为担保的发行额),超过此数发行要有十足的黄金准备。英格兰银行按一定官价随时无限制兑现银行券。该学派用限制银行券过量发行来稳定物价的主张是正确的,对以后英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其所持的货币数量论观点是错误的,它混同了金属货币和纸币不同的流通规律。另外,他们主张发行法定限额以上的银行券必须有十足的黄金准备,实际上把以汇票流通为基础的信用货币视为银行库存现金的单据,忽视了货币流通量的变动归根到底要与商品流通的需要相适应,而不应完全受银行库存现金量的限制。在该政策实施后的1848年、1857年、1866年三次危机中,为了缓和银根奇紧的情况,英国议会不得不通过临时法案,暂停执行条例,允许英格兰银行增发银行券,就证明了其理论上的缺陷。 ☚ 银行学派 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