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通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通语又称 “某地某地之间通语”、 “某地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 扬雄 《方言》术语。 多指各地区通用的词语。 如 《方言》卷一, “娥, , 好也。 秦曰娥, 宋、 魏之间谓之娥。 自关而东, 河、 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妦。 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亦指几个地区内普遍使用的词语。 如 《方言》卷二: “朦、 庞, 丰也。 自关而西, 秦、 晋之间,凡大貌谓之朦, 或谓之庞, 丰, 其通语也。” 通语 通语通行于各地或某几个地区的词语。与“方言”相对。主要在扬雄《方言》一书中使用。“通语”有范围大小不同的两种情况。一是指普遍通行的词语。如《方言》卷一:“娥、嬴,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嬴。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又:“怃、㤿、憐、牟,爱也。……憐,通语也。”“好”“憐”是不分地区,通行各地的词语。二是指几个地区内普遍使用的词语。如《方言》卷一:“悼、惄、悴、慭,伤也。(伤,)自关而东,汝、颍、陈、楚之间通语也。”卷九:“泭谓之𥴖,𥴖谓之筏。筏,秦晋之通语也。”卷十:“婩、、鲜,好也。(鲜,)南楚之外通语也。” ☚ 雅言 凡语 ☛ 通语原为扬雄《方言》一书之术语,后为训诂学家沿用。亦称“通名”。指各个地区通用或几个地区通用的词语。例如《方言》卷一:“娥、㜲,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曰㜲,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好,其通语也。”意即“好”是各个地区的通用语。又: “悼、惄、悴、慭,伤也。自关而东汝颖陈楚之间通语也。”意即“伤”是几个地区的通用语。“通语”有时也称“四方之通语”。例如“庸、恣、比、侹、更、佚,代也。齐曰佚,江淮陈楚之间曰侹,余四方之通语也。”意谓“佚”是齐方言, “侹”是地区通语,其余的词都是普遍通用的普通话。 词语 词语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语:语助词 另见:词 词藻 句子 华丽 ☚ 辞藻华丽 字眼 ☛ 传话 传话传语 传言(传言送语) 传嘴 言传 通词 通语 架话 ☚ 传达 宣告 ☛ 通语 通语也称“凡语”。指在广大地区里通常共同说的词语。扬雄《方言》的术语。如该书卷一:“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再如该书卷三:“庸、恣、比、侹、更、佚,代也。齐曰佚,江淮陈楚之间曰侹,馀皆四方之通语也。”这里指出“庸”等6个词都作“代”讲,也就是“更替”的意思。“佚”“侹”是方言词,其余的都是各地区通用的词语。 ☚ 倒文 转语 ☛ 通语❶指没有地域限制的当时比较通行的“普通话”。如《方言》:“娥、㜲,好也……好,其通语也”。 通语一卷。吴殷基撰。其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殷基字德嗣,云阳 (今陕西淳化县)人。《吴志·顾邵传注》云:“殷礼子基作《通语》曰: ‘礼字德嗣,云云。’”又引文士传曰:“礼子基以才学知名,著《通语》数十篇。”《隋书·经籍志》儒家《通语》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亡; 《唐书·经籍志》云: “文体《通语》十卷,殷兴续,《意林》八卷。”疑基撰本为八卷,而兴续二卷,文礼二字,盖基书有父礼字德嗣之语,误父为文,复连于书名,遂不可通耳。至于书中称孙权殷礼之名的,殷基于吴逃跑,入晋,自可称权,或转述人语,或即殷兴所续改也,其书已失传。马国翰辑为一卷,其书虽杂记时事、人物,然熟谙人情,明哲保身,寥寥数节,亦可略知其旨趣。其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通语语言学术语。西汉扬雄《方言》中所使用。指不受地域限制的通用词语。如果前边有限制词,则指某特定地区的通用词语。如卷一:“怃、㤿、怜、牟,爱也。 韩郑曰怃,晋卫曰㤿,汝颖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或曰怜。怜,通语也。”卷三:“𢷏、翕、叶,聚也。 楚谓之𢷏,或谓之翕。叶,楚通语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