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通政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通政院

 元朝主管驿站的中央官署。蒙古国时,各地驿站即由随处千户或达鲁花赤管民官管领,大汗任命管站官总其事。世祖即位后,汉地驿站事属中书省,由右三部分管。至元七年(1270),置诸站都统使司综理驿站事务,十三年改为通政院,统领蒙古、汉地驿站。二十九年,通政院分官四员,于江南四省整理驿站,称行通政院,后罢。至大四年(1311),罢通政院,以驿站事归兵部掌管。同年,复立通政院,只管蒙古驿站。延祐七年(1320),恢复世祖旧制,全国驿站事皆归通政院。通政院秩品二品,分设大都、上都两院,置院使、同知、副徒、佥院、同佥、判官、经历、都事等员。

通政院【同义】总目录


通政院朱阁

通政院

元代掌管驿传事务的中央机关。窝阔台汗(太宗)初年始设站赤,以给使传。至元七年(1270)设诸站都统领使司掌理。十三年改名通政院。次年分置大都、上都两院。二十九年又置江南分院。大德、至大年间一度废置, 以其事归兵部。至大四年(1311)复置大都、上都两院,只管蒙古驿站,后兼领汉地驿站。设院使、同知、副使、佥院等官。

通政院

通政院

官署名。元代置。掌总驿站事务。《元史·百官志四》:“通政院:秩从二品。国初,置驿以给使传,设脱脱禾孙以辨奸伪。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初立诸站都统领使司以总之,设官6员。十三年,改通政院。十四年,分置大都、上都两院;二十九年,又置江南分院;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罢。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升正二品。四年罢,以其事归兵部。是年,两都仍置,止管达达站赤。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复从二品,仍兼领汉人站赤。大都院使4员,从二品;同知2员,正三品;副使2员,从三品;佥院1员,正四品;同佥1员,从四品;院判1员,正五品;经历1员,从五品;都事1员,从七品;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1员,正八品;令史13人,通事1人,知印2人,宣使10人。上都院使、同知、副使、佥院、判官各1员,经历、都事各1员,品秩并同大都;令史4人,译使3人,通事1人,知印1人,宣使10人。”

☚ 鞓带斜皮局   通政司 ☛

通政院

元代掌驿传的中央机构。太祖时始置站赤,太宗进一步完善,至元代,全国遍设驿站。世祖至元七年(1270),立诸站都统领使司掌其事。十三年,改为通政院。十四年,分置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两院。二十九年,又置江南分院。成宗大德、武宗至大年间一度废置,以其事归兵部。至大四年(1311),复置大都、上都两院。只管蒙古驿传。仁宗延祐七年(1320),仍兼领汉地驿传。设院使、同知、副使、佥院等官。下设廪给司,掌诸王、诸蕃、各省、四方边远使客饮食、供给等事。参见“站赤”。

通政院

官署名。元至元七年(1270),立诸站都统使司,掌驿站事务,设官六员。十三年改通政院,十四年分置大都、上都两院,二十九年置江南分院。院使为从二品。廪给司为其所属,掌诸蕃各省四方边远使客饮食供张等事。

通政院

官署名。元置,为主管驿站的中央机构。大蒙古国时期,各地驿站由随处千户或达鲁花赤管民官总领,由大汗任命管站官领其事。世祖即位后,汉地驿站事务归中书省右三部主管。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诸站都统领使司。十三年(公元1276年)升为通政院。次年,分置大都、上都两院。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又置江南分院。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罢通政院,驿站事务归并兵部。同年复于两都设通政院,只管蒙古站赤,汉地驿站仍由兵部兼管。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恢复世祖旧制,由通政院统管全国驿站事务。院秩从二品,大都、上都两院各置院使、同知、副使、佥院、同佥、院判等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