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通政使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通政使司

 明代创设的皇帝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收发出纳机关,“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按明太祖朱元璋的意思,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为名。俗称“银台”。设通政使、左右通政和左右参议等官职佐理政务。凡一切机关向皇帝呈报的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事,都必须由通政使司转达,通政使司要进行辨验、登记、分类、摘要,然后奏闻皇帝。经过皇帝批示后,由通政使司把皇帝的旨意抄送有关机构或官员,并保留底稿备查。此外,通政使还参预国家大政、大狱以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清承明制,权力较小,主要管理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事,收受各省题本,送内阁办理。清末废除。
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

官署名。明、清两代皆置。掌内外奏章审阅上奏封驳,申诉冤滞,告百官不法等政务。《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1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1人,誊黄右通政1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1人,(正五品)。其属:经历司,经历1人,(正七品);知事1人,(正八品)。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内誊写诉告缘由,赍状奏闻。凡天下臣民实封人递,即于公厅启视,节写副本,然后奏闻。即五军、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有事关机密重大者,其入奏仍用本司印信。凡诸司公文、勘合办验允当,编号注写,公文用‘日照之记’、勘合用‘验正之记’关防之。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之,于早期汇而进之。有径自封进者则参驳。午朝则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有违误则籍而汇请。凡抄发、照驳诸司公移及勘合、讼牒、勾提件数、给繇人员,月终类奏,岁终通奏。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必参预。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置察言司,设司令2人,掌受四方章奏,寻罢。十年置通政使司,以曾秉正为通政使,刘仁为左通政。”《清史稿·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初制,满员二品,汉员三品。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并定为三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复故。九年,仍改定正三品〕;副使,(初制,满员三品,汉员四品。顺治十六年并定为四品,康熙六年复故,九年,仍改定正四品);参议,(初制满员四品,汉员五品。顺治十六年并定正五品);俱满、汉各1人,其属:经历司,经历,(正七品);知事(初制四品,后改正七品);满、汉各1人。笔帖式,满洲6人。汉军2人。通政使掌受各省题本,校阅送阁,稽核程限,违式劾之。洪疑大狱,偕部、院豫议。副使、参议佐之。经历、知事,分掌出纳文移。其兼领者:登闻鼓厅,笔帖式,满洲、汉军各1人,掌叙雪冤滞,诬控越诉者论如法。”

☚ 通礼科   通州皮货所 ☛
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

官署名。掌收各省题本的机关。以“通政”名官,是以政务比水,欲其常通之意 (见《明史·职官志》)。明洪武十年 (1377) 置,掌理受事、封驳、引进之事。设通政使1人,左、右通政各1人,謄黄右通政1人,左、右参议各1人等官。清代沿置,设通政使满、汉各1人,副使满、汉各1人,参议满、汉各1人,及经历、知事、笔帖式等官。分设后奏科、移房、吏房、礼房、上房、火房等办事单位。其主要职掌题收纳各省题本,校阅后转送内阁。将随本的揭帖 (内容与题本同) 投送关系部、科。查有题本不合规制的,揭送内阁参办。有逾限期的,则移文关系部议办。各省将军、副都统与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官,每季须将奏过本章造具印册咨送通政使司查核 (同时也咨送内阁一份)。又清初在京各衙门一切奏本,不分公私,都送通政使司呈进。此外,遇有大政事下九卿议办的,通政使都得参加。通政使司所属有 “登闻鼓厅”,管军民击鼓伸冤之事。由参议1人兼管,由知事率役巡查,并有笔帖式满洲1人,汉军1人,经承6人,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别办理所属事务。如有击鼓之人,由通政使讯供,确有冤枉,奏报皇帝交刑部审办。如系诬告,即送刑部按律加一等治罪。光绪二十四年 (1898) 通政使司一度并入内阁,不久复置。二十八年因废题改奏,职无所司,遂废止。

☚ 宪政编查馆   奏事处 ☛

通政使司

明清官署。明时负责审阅各地上书,抄写副本,呈递皇帝。清沿明制,设该司。收各省题本,校阅后送内阁。康熙后,又兼理军民击鼓鸣冤之事等。

通政使司

官署名。以通政为名,是以政务比水,欲其常通之意。简称通政司,其地位在卿寺之上。明洪武初设察言司,设司令二人,掌受四方章奏,旋罢。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置通政使司,掌内外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并参预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古代受事多掌于公车令,封驳为门下省之职,引进为谒者所掌。明代以通政司为朝廷喉舌之司,把受事、封驳、引进三项职任统由其掌管。设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知事各一人。建文中,改司为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参议为少卿,寺丞增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人;成祖时复旧制。成化初又增设提督誊黄右通改,万历中裁革。留都南京亦置通政使司,掌收呈状,付刑部审理。设通政使、右通改、右参议、经历各一人。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定南京通政使司应行事例,规定凡南京各衙门公文出入,俱赴本司挂号。清代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沿明制置通政使司,掌收各省题本,校阅后送内阁;将随本的揭帖(内容与题本同)交提塘官,投送关系部、科(部、科各一份,存司一份);查出有题本不合规制的,送内阁参处,有逾限期的,则移文关系部议办。各省将军、副都统与总督、巡抚、提督等官,须按季将奏过本章造具印册咨送通政司查核,同时也咨送内阁一份。此外,遇有大政事下九卿议参的,通政使都得参加。清代于通政司之外又有奏事处,折奏均由奏事处直达内廷,而都察院又得受理一切陈诉。故清代通政司之职,较明代为简。设通政使满、汉各一人,正三品;改明左右通政为通政司副使,满、汉各一人,正四品;参议满、汉各一人,正七品;经历满、汉各一人,正七品;知事满、汉各一人,正七品;笔帖式满六人,汉二人。其内部机构有启奏科、稿房、吏房、礼房、工房、火房。各科房由经承一人掌管。直辖机构有登闻鼓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通政司曾一度并入内阁,不久又恢复。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改题为奏,通政司职无专司,遂裁撤。“题”与“奏”的区别是:题用大本,由部院用公文呈递,通过内阁处理;奏则用小本折子,直达皇帝亲阅。本来公事用题,个人私事用折,慈禧太后为加强独裁,无论公私与事情大小,一律用折奏,可由其本人与军机大臣从中处理,不使外廷与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