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通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通变tōng biàn

变通。灵活运用,不拘一格。
(例)
❶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 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 (一·11·)
❷你这猴头,忒不通变。那唐僧与你做得师父,也与我做得按酒,你还思量要他哩。(四十一·530·)

通变

通变

原意是通达变化,这里是知趣意。

☚ 须菩提   心与相俱空 ☛
通变

通变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 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又云:“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一词,肇源于《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者,趋时者也。”又《文心雕龙·通变》篇有“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二句,“会通”,源自《系辞上》“观其会通”之语,孔颖达疏云:“观看其物之会合变通。”意指不仅要观察事物的会合,还要领会事物会合后的种种微妙变化;而“适变”,则又是《系辞下》“唯变所适”一句的缩略语,韩康伯注云:“变动贵于适时。”意指顺应时势要求而自然变化。《周易·系辞》指出人们必须随着时势而会通变化,使事物的发展不致停滞不前。这是“通变”的哲学思想根据,原意是指事物应有所会合变化而流通不滞。刘勰的《通变》篇,则应用到文学上,指出文学应当变化创新,向前发展。但在变化创新之时,必须考虑继承过去的传统,有所继承又有所变革,把继承与革新结合起来。因此,刘勰“通变”的构词,“通”为变通,“变”为适变,共指继承基础上的“变”,所以是相辅相成的同义并列结构。但现在一般学者认为“通变”是矛盾相反的对立结构,以为“通”指继承,“变”指创新,二者对举而成文,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是继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这样解释“通变”,有理论拔高倾向,并不符合《文心雕龙》的原意。《通变》篇说“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所谓有常之体,泛指各种文学体裁风格方面的文体特点和基本要求。“名理相因”,指根据各种文体规格体势来写作,其基本要求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必须“参古定法”,以古人之文为法,所以说“体必资以故实”。如违背这一原则,就成为“谬体”或“讹体”。而文辞气力,或华美或质朴,艺术风格或绮丽或刚健,则须“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不应该有一定程式,而应当随历史时代的变化和作家才性的不同,随时变化,使之创新发展,以达到“通变则久”的目的,所以说变文之数“无方”。把有常之体方面的继承性和文辞气力方面的创造性二者结合起来,就能使文学创作源远流长,日新月异,富于艺术的生命活力。这是“通变”的具体内涵。刘勰言“通变”,在当时是有针对性的。六朝文坛,关于文学的趋新与复古,争论激烈。如裴子野重经史质朴之文,偏于复古;萧子显强调新变代雄,萧绎强调华丽之篇,是为趋新。刘勰则取儒家中庸折衷的态度。他重视诗赋的辞采文章的艺术性,但主张文风不宜过于华艳,最好是“文质彬彬”。他明确指出了“宋初讹而新”的时弊,于是在《通变》篇中开出了治理文坛痼疾的药方:“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论文强调宗经,指出古代儒家经典文风雅丽,文质彬彬,堪为楷模,借以树立文质兼备的风骨刚健清新的文风。刘勰指出当时文坛时弊,是正确的,但所开“宗经”药方,还是无法摆脱儒家复古思想的樊笼。参见“新变”。

☚ 奇与正   新变 ☛
通变

通变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篇名与美学概念。文中写道:“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涂,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这里刘勰以雄辩的分析提出了文学创作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继承”与“翻新”的关系问题,指出“文辞气力、通变则久”的道理,点明只要“通变”就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刘勰在文中还举出大量文学史上的例子,来论证“通变”对于文学创作的益处。

☚ 风骨   定势 ☛

通变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著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周易·系辞上》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周易·系辞下》

通变tōng biàn

旧时米店业谓粘性高粱米。《切口·米店》:“通变: 名糯而质秫之米也。”

通变

通变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术语,指“文辞气力”的变化、革新。《文心雕龙·通变》:“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 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乎新声; 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的任务是变革文学在质文关系上的偏差。“通变”的方法是“酌乎新声”、“参伍因革”,即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

☚ 正   警策 ☛
变通

变通

通变 通方
可变通的意思:回旋(~余地)
处事灵活,善于变通:圆熟
变通常道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舍道用权
灵活,能变通:顺溜
坚持原则而能变通:守经达权
做事善于变通:就深就浅
(依据不同情况,做非原则的变动:变通)

☚ 随机应变   不拘泥 ☛
通变

通变tongbian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展因革的范畴。“通”指文学发展的因袭,即继承;“变”,指文学发展的变化,即创新、革新。“通变”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通变之谓事”,“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原是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一般规律的。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始用之于文学发展。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习玩为理,事久则读,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序》云:“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专设“通变”一篇。论述文学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刘勰提出“参伍因革”的观点,认为文学发展必须有因有革,即继承、革新交互作用。他提出“会通”和“适变”两项原则,说明在创新时要以继承为基础,在继承时以创新为主导。一方面,在文学内容上要“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另一方面,在文学形式上要“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清代叶燮继承了“通变”观点,在《原诗》中,他提出并深入分析了文学发展的“盛衰正变”的交互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他指出:“……要知诗之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又说:“且夫《风》《雅》之有正有变,其正变系乎时。”他不仅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看到了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是对刘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大多言文化发展的承续性,而讳言文化之发展的。言必称“先王之道”“古圣哲之言”,因而趋向于保守。刘勰、叶燮等人的“通变”论继承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直接提出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问题,并特别强调革新之重要性,这在中国古代是极为可贵的。他们的“通变”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可谓卓然高标的进步观点,对当时,对后世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 言意   神思 ☛

通变

中国古典美学术语。艺术发展规律的概念,包括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变革的关系。认为艺术创作既要继承传统的体制和义理,又要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社会时代的审美要求,是一种辩证的艺术发展观。

通变

见 《易通变》。

通变通變tōng biàn

通权达变,变通。《慎柔五书·痨瘵第四》:“又有吐红咳嗽,脉虽数,有神,不致于蒸极作虫者,脉洪脉数,虚虚实实,通变在乎心灵矣。”

通变

通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指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在当时的文坛上,“竞今疏古”的风气盛行,普遍存在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的倾向。刘勰反对这种诡诞求奇的文风,主张“还宗经诰”,因,而提出了“通变”说。“通变”并非复古,而是主张探知本源,做到“通则不乏”,“变则可久”、清人纪昀曾对此评论说:“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论。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盖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这话深得刘勰补偏救弊的用心。不过复古和“通变”并不能划上等号。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是“通变”精意之所在。“通变”是理解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个道理。他用大量的文学史实证明,文学演变总的说来,是步步向前演进的,但其发展的过程来源,则有时因变而得盛,也有时因变而致衰。其所以衰,正是由于或泥古或追新而不知“通变”之缘故。刘勰的话,针对六朝而言,所以强调“参古定法”,强调继承传统的一面;叶燮则是有感于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论而发的,所以强调革新的一面。补偏救弊,虽各有所侧重,但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

☚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   绣川雄鹰 ☛
000016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