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通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通典

通典

唐杜佑撰。二百卷。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书中广采群经诸史及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并参以《大唐开元礼》等书,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唐虞时代,下迄唐肃宗、代宗时期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每门又各分子门。“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四库全书总目》),为后人重视。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影印本。

☚ 骈字类编   续通典 ☛

《通典》

《通典》

我国第一部专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书。唐杜佑(735~812)撰。杜佑在史学家刘知几之子刘秩所撰《政典》(今已亡佚)的基础上,扩而广之,从代宗大历元年(766)开始,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为止,前后用了35年时间,才编成这部长达200卷的书籍。《通典》上起传说中的典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本书共分九门(李翰《通典序》认为八门,兵、刑算作一门),即:食货12卷,选举6卷,职官22卷,礼100卷,乐7卷,兵15卷,刑8卷,州郡14卷,边防16卷。每卷下又分子目,《通典》的内容编排次序和以前纪传体史书中的“志”不同。前史中有“志”的如《史记》八“书”,礼乐居首,律历次之,食货第四。《晋书》十“志”,天文第一,地理第二,食货第八。本书不载天文、五行,而九门中,以“食货”为范,在食货中又以“田制”为先。这种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之首的作法,是前史所没有的,实为杜佑首创。本书重要的一点是“通”,是从古到今的“通”。书虽止于天宝末,但天宝以后的事并非一概不记,有时也附在注中加以记述。作者自序云:“本初纂录,止于天宝之末,其有须议论者,亦便及以后之事”。作者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条理清楚。每类都有序论,不乏精辟之处。《通典》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关于典章制度的史料,而且为史籍编纂学开出了一条新路。书成以后,“大传于时”,对后世影响极大,继而有后“九通”的出现。《四库提要》赞其曰:“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原原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当然,《通典》这样一部大书,也难免有缺点,如:以相当于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记述礼、乐,致使全书臃肿,当属不当。又如在《兵典》中,作者单记兵法,对于兵制沿革反而无所记述。1935年商务印书馆与其他“九通”合印的名为《十通》本。1984年中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十通》本重印。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通典 - 可可诗词网

通典

 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通史。唐杜佑撰。杜佑 (735-812) 字君卿,生于官僚世家,以父荫入仕,经历玄、肃、代、德、顺、宪六朝,累官至司徒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唐宪宗时,杜佑已年过七旬,他请求退休,但宪宗不允,只是同意他三五日一朝,参议政事。每当他人朝奏事,宪宗都优礼有加,不呼名,仅以“司徒” 称之。他去世后,宪宗竟废朝三日。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就是他的孙子。但是,杜佑所以名垂不朽,却是因为这部 《通典》。据《旧唐书》 本传,唐玄宗时,刘秩 (史学家刘知几之子) 采经史百家之言,仿《周礼》所记职官,编撰了一部 《政典》,受到时贤的称赏,有人甚至认为其才学超过了西汉的刘向。这时,杜佑尚在孩提时代。三十岁时,他慕名购得此书,通读一过,觉得条目未尽,便加以扩充,编成一部包罗黄帝至唐代宗时代各类典章制度的大书,名 《通典》。“通”的意思有两层: “纵通”和 “横通”,即网罗古今,兼包众典。《通典》 共二百卷,分为 《食货典》、《选举典》、《官职典》、《礼典》、《乐典》、《兵典》、《刑典》、《州郡典》、《边防典》等九门,每门下又再分小类,如 《官职典》下分 “历代官制要略”、“三公”、“宰相”、“尚书”、“御史台”、“诸卿”、“武官”、“东宫官”、“历代王侯封爵”、“州郡”、“文散官”、“禄”、“秩品” 等十三类。显然,这种分门别类、以类相从的编撰体例,使得 《通典》 具有了工具书的功能。例如,如果要了解“宰相” 一职的起源与演变,即可查阅 《官职典》 的 “宰相” 类。事实上,《通典》就是一部古代典章制度的 “百科全书”。《通典》是杜佑唯一的著作,他三十岁时动手,等到书成献给皇帝时,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翁了。这种著书精神,今人是难以思议的。

通典

书名。唐杜佑撰。200卷。从大历元年(766)开始,完成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撰述时间前后历35年。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上自传说中的唐虞,下至唐肃宗、代宗时。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作者综采五经群史和历代文集、奏疏等,分类编纂,极有条理,于唐代典制叙述尤详。其中刑门下有刑制、杂议、肉刑议、详谳、决断、考讯、赦宥、囚系等八目,是研究历代法制史的重要史料。

通典

书名。唐杜佑撰。200卷。从代宗大历元年 (公元766年) 开始,完成于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撰述时间历三十五年。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天宝末,食货等部分又述及肃宗、代宗、德宗年间的情况。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8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作者综合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等,分类提炼谝纂,极有条理,于唐代叙述尤详。其中刑典分为刑制(上、中、下)、杂议(上、下)、肉刑议、详谳、决断、考讯附、守正、赦宥 (禁屠杀赎生附)、宽恕、囚系、舞紊、峻酷、开元格附。为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典》

中国第1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唐杜佑撰。始于766年,成于801年,历35年。801年问世。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止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今本《通典》200卷,分为《食货》12卷、《选举》6卷、《职官》22卷、《礼》100卷、《乐》7卷、《兵》15卷、《刑》8卷、《州郡》14卷、《边防》16卷。各门再分为子目,对每一种制度,都纵贯古今,溯源明流。内分9门,子目有1500余条,约有190多万字。《通典》引书达200多种,唐代的内容约占1/4。通行版本有8种。《通典》成书后,为后来史家所效法,纷纷编撰类似的历史专著。本书1980年后开始进行系统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共有校记1.8万余字,为文史研究者提供比较可靠的新版本。

《通典》

唐杜佑撰。200卷。作者在唐刘秩《政典》的基础上,博采经史、文集进行编著。书成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前后历时35年之久。全书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州郡》、《边防》等9门,每门下设若干子目。所记上起黄帝,下迄唐天宝年间,详细地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尤详于唐代。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著。

通典

239 通典

典制文献。唐杜佑撰。唐贞元17年(801)成书。共200卷。记载唐以前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其中“食货典”12卷,分因制、版籍、赋税、历代盛衰户口、钱币、漕运、盐铁、鬻爵、榷酤、算緍、平准、轻重等正目,专门论述上溯唐虞、下迄唐天宝间的经济问题,于唐代叙述尤详。是我国第一部政书,开创了政书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 钱神论   通志 ☛

通典

207 通典

史书。200卷,唐代杜佑撰。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天宝末,记述古代政治、经济沿革,内容分为8类:食货12卷、选举6卷、职官22卷、礼100卷、乐7卷、刑兵23卷、州郡14卷、边防16卷。该书是杜佑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参以开元礼、乐书,广采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历时3纪,于贞元十七年(801)修成。该书之成,给研究历史、政治者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在我国史籍发展史上,开创一新纪元。该书与 《通考》、《通志》合称 “三通”。

☚ 史通   资治通鉴 ☛

通典

194 通典

唐典章制度史著作。杜佑撰。成书于大历元年(766)至贞元17年(801),200卷。本书上起黄帝时代,下迄唐肃宗、代宗之时,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类,其内容博采群经诸史,每史以类相从,举其始终,兼及历代沿革废置,并条载当时学者议论得失,系统记述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唐以前,尤其是唐代典章制度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柳宗元集   资治通鉴 ☛
通典

《通典》

曰: 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坛名雩,萗于南郊之傍。’ 先臣邱濬亦谓: ‘天子于郊天之外,别为坛以祈雨者也。后世此礼不传,遇有旱暵,辄假异端之人为祈祷之事,不务以诚意感格,而以法术劫制,诬亦甚矣。’濬意于郊傍择地为雩坛,孟夏后行礼。臣以为孟春既祈谷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旸时若,则大雩之祭,可遣官摄行。如雨泽愆期,则陛下躬行祷祝。’ 乃建崇雩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为制一成,岁旱则祷,奉太祖配。十二年 (公元1379年) 夏言等言: ‘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3献礼成之后,9奏乐止之时,奏 《云门之舞》。仍命儒臣括 《云汉》诗词,制 《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合歌之,盖 《云门》者,帝尧之乐,《周官》 以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教舞童100人,青衣执扇,绕坛歌 《云门之曲》而舞,曲凡9成。’ 因上其仪,视祈谷礼。又言: ‘大雩乃祀天祷雨之祭,凡遇亢旱,则礼部于春末请行之。’帝从其仪。十七年,躬祷于坛,青服,用1牛,熟荐。”

☚ 大雩   大驾 ☛
通典

通典

典志体史著。二百卷。唐杜佑撰。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一年(752)左右,以“荫补”身份入仕,先后任济南参军事和剡县(今浙江嵊县)丞。后为浙西观察使韦元甫辟为从事。大历六年(771),任工部郎中。代宗时,历任江西(一作江淮)青苗使、抚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建中二年(781),升任户部郎中、判度支。次年,贬为苏州刺史,改饶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升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贞元三年(787),入朝任尚书左丞。五年,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任期长达14年之久,政绩卓著。贞元十九年(803)入朝,任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充太清宫使。元和元年(806),拜司徒、同平章事,封岐国公。是中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财家和史学家。
由于作者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经济衰退,阶级矛盾激化,政府财政窘迫等现状,促使其开始从政治得失的角度去探求历史变动的原因,以及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去寻求政治上的复兴,认识到政治上的成败得失不仅取决于统治集团中某个人或某些人,而是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各项制度得当与否。因而试图从总结历代各种制度的利弊、得失与沿革入手,为施政提供借鉴。他将史学与政治实践中的看法结合起来,在《政典》、《唐六典》特别是正史“书”、“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又摘录《大唐开元礼》等书部分内容,扩展规模,编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从“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的编纂宗旨出发,《通典》在体例内容上,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施政需要,保留了以前正史中原有的食货、职官、礼、乐、刑、州郡等类目,去除了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释老、艺文等内容,另增加了选举、兵、边防三典。这就使《通典》比以往正史中的“书”、“志”更能较真实地反映出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并把历代典章制度加以贯通考察,使人们可以从中看出各种制度的沿革变迁与社会历史演变的线索和紧密关系。《通典》的内容虽始自传说中的唐虞时代,止于唐肃宗、代宗时(书中晚唐个别材料,系后人所增补),十分丰富,但作者主要以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得失因革为中心,仅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九门,并按其与政治的紧密程度依次排列为:《食货典》、《选举典》、《职官典》、《礼典》、《乐典》、《兵典》、《刑典》、《州郡典》、《边防典》九门。这样的内容安排,不仅突出了人及其所制定的各种制度在国家兴亡中起的实际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否定了“天命”史观,且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作者在自序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称聚人曰财;《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是以食货为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这种篇次顺序的内在逻辑性,不仅从宏观上反映杜氏的施政思想,而且表明了他对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他不仅看到了经济的重要,而且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制度为土地制度。故他不但把《食货》列为《通典》之首,而且《食货》中又以“田制”为先,意识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而土地兼并又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试图寻找通过制度上的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其内容综贯古今,极为丰富,而特详于唐代,篇幅约占全书四分之一强,对唐中期所存在的问题尤为侧重。其材料取自各朝有关诏诰文书、臣僚奏议、行政法规,政令措施以及帐册、大事记、私人著述等,大多为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历代盛衰户口”条列举:天宝十四年(755),“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管口总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此国家之极盛也”。并在自注中进一步说明:“自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760),损户总五百九十八万二千五百八十四,不课户损二百三十九万一千九百九,课户损三百五十九万六百七十五;损口总三千五百九十三万八千七百三十三,不课口损三千七十二万三百一,课口损五百二十一万□□四百三十二。户至大历中,唯有百二十万户。建中初,命黜陟使往诸道按比,户口约都得土户百八十余万,客户百三十余万。”以人口增减的事实来表明“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所出现的重大变化和唐廷面临的财政危机。但《礼典》占全书二分之一,冗累繁琐。《兵典》较少涉及兵制沿革,而是总结用兵之道,为统一战争提供借鉴。
《通典》叙事,每门先冠以总述,继之以具体内容介绍,并附以相关的各种议论、见解、主张等,以表明或探讨各种制度的成败得失,为人们提供借鉴。各门下又列若干子目,最后,又每每以“评曰”形式进行总结,表述己见。读去眉目清晰。作者还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以注文作为正文的辅翼,对正文所叙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因而自注不仅可以补正文之不足,而且指出了资料的出处,便于稽考,特别是对史料的考辨、存疑,表现了杜佑的严谨治学态度。这些为其“将施有政”的编纂目的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由于此书将史学和政治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发挥了史学的经世致用社会功能,得到了同时李翰、权德舆等的赞许,李翰在《通典·序》中说:“今《通典》之作,昭昭乎其警学者之群迷欤!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必参古今之宜,穷终始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问而辨之,端如贯珠,举而行之,审如中鹄。”“施于政事,可建皇极。”此后,历代史家竞相效法,使典志体成为主要史书体裁之一。故《通典》的产生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使中国史书的体裁不仅有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和以年代为中心的编年体,同时也有了以典章制度为中心的典志体。这一史书体裁与编纂体例的创立,为中国封建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它的影响下,后来陆续出现了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以及清乾隆间官修的“续三通”和“清三通”等一大批典志体史书。
除各种木刻本外,有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十通本,1982年中华书局据十通本重新影印,并重新增编了目录。

☚ 建康实录   旧唐书 ☛
通典

通典

书名。唐杜佑撰。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市) 人。代宗大历元年 (766) 开始编写《通典》,历三十余年,于德宗贞元十七年 (801) 成书。共200卷。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 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代宗、肃宗之时。由货 (12卷),选举 (6卷)、职官 (22卷)、礼 (100卷)、乐 (7卷)、刑 (23卷)、州郡(14卷)、边防 (16卷) 八部分 (门) 组成。其中“礼” 包括 “历代沿革礼”65卷和 “开元礼” 35卷,“刑”包括“兵” 15卷和 “刑”8卷。“边防” 为周边诸少数民族及外国传。卷下分若干子目,把散见于各种编年和纪传体史书中有关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集中起来,以门类相从,重新编排。每门前有总序,行文中常加入前人和作者相应的议论。《通典》 是在著名史家刘知几之子刘秩35卷《政典》 的基础上充实加工、敷演成篇,其体大思精,用力甚勤,是研究考察古代经济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古之礼乐并为宫廷所不可缺,而是书 “乐”仅7卷,远少于 “礼” 的百卷。又把“食货”排在众门之首,前所未有。更不载阴阳五行等过去史书常有的迷信说法,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的卓见。其所书下限唐玄宗、肃宗之际,不但为唐由盛而衰的关键,也是几百年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通典》批破断代记史的形式,将唐中期以前的整个历史发展加以总结,这种新的史书体裁,开通代记载典章制度的先河,为我国政书之首。《通典》指责 《水经》 及 《水经注》诡诞不经,又未列“艺文”、“经籍”之门,加上偶有的错漏,是其微瑕。又其中 《兵典》,并未叙述古今兵制沿革、演变,而是以 《孙子》 13篇为中心,取历代有关军事成败的实例分类剖析,虽不尽符合全书体例,却于军事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通典》一书,北宋所出的刊本,至明代已属罕见。现流传的主要有明本、清武英殿本、傅增湘校本。1935年至1937年万有文库二集 《十通》合订本,第一册即为 《通典》,前有李翰作的序,书后附考证、索引。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今人王文锦等点校本,查阅最为便捷。

☚ 唐六典   册府元龟·帝王部 ☛
通典

《通典》Tongdian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典章制度通史。作者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本人曾任礼部尚书、淮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同平章事(宰相)。杜佑身居高位,但勤而好学,手不释卷,经过30年的努力,撰成《通典》。全书共200卷,分为九门,即: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兵、州郡、边防。记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唐玄宗,间及肃宗、代宗以至德宗时期,内容极为丰富,唐代部分尤为充实。《通典》创立了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典志体,使分见于编年体和纪传体等各种史书中的史料,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史实,采取以类相从的形式重新组织编排,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概念。《通典》重视经济政治制度,门类编排以食货为首,食货门又以“田制”为先,反映了作者进步的社会观。《通典》作者重人事轻天命,不记荒诞无稽之说,不立阴阳五行的类目,注重从实际出发考察重要的制度沿革、史实的发展和有关的议论。《通典》广征博引,保存了大量后来散佚的有关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通典》过于维护封建礼教,《礼典》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有关学术文化也没有分专门叙述。这些都是《通典》的缺陷所在。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是我们阅读和使用较便利的本子。

☚ 续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 ☛
通典

通典

(唐)杜佑撰。200卷。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代肃、代两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包括刑)、州郡、边防八典,典下系子目,有1500余事条。征引典籍达200余种。叙述以事类为中心,按时次编排。所记历代制度源流演变,翔实可靠,其唐代部分,价值尤高。有《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刻附《十通索引》本通行。

☚ 清通志   续通典 ☛

通典

史书、政书名。唐杜佑撰。始撰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成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二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部,记载唐以前历代典章制度。开创和确立了典志体政书的体例与编纂方法。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典志体政书。现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参见“历史”中的“通典”和“通志”。


通典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通史。唐杜佑撰。二百卷。所记始于传说中的唐虞,止于唐肃宗、代宗时。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门下立目。分类编纂,条理明晰,于唐代叙述最详。

通典tōng diǎn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3)。典制文献书名。唐·杜佑撰。成书于801年,200卷。在唐·刘秩《政典》基础上编著。记事起上古,终天宝之末,附注间及肃、代两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包括兵)、州郡、边防八典。典下系子目,有1500余事条。以是类为中心,按时次排纂。所记历代制度源流演变,翔实可靠。本书与郑樵《通志》、马瑞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通典

二百卷,杜佑撰。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代名相,又是著名历史学家。累世官宦,本人以门荫入仕,为郡、县佐贰官。后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淮西节度使韦元甫辟为从事,深受委信,累官至检校主客员外郎。约在此时,即代宗大历三年至六年(768—771)间,《通典》一书 “累年而成,自为序引,各冠篇首”。(李翰《通典序》)其后,杜佑入朝为工部郎中,充江西青苗使,又一度为地方长官。德宗即位,入朝历工部郎中,充江淮水陆转运使,改度支郎中,兼和籴使,迁户部侍郎、判度友。未几,兼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贞元三年(787),征为尚书左丞,又出为陕州观察使,迁检校礼部尚书、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十六年,加同平章事,兼徐泗节度使,是为使相。杜佑“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性嗜学,该涉古今”。经过反复修改、补充,终于贞元十七年 (801)撰成《通典》二百卷,“自淮南使人诣阙献之”。(《旧唐书·杜佑传》)十九年,入朝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又由《通典》摘要而成《理道要诀》十卷奏上。宪宗即位后,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 (812),以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其它撰著,《宾佐记》一卷,《管子指略》二卷。《通典》二百卷,是杜佑著述中唯一流传至今而又最有代表性的巨著。该书通过新的编排结构,使“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即“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行数化在乎设职官,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社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然后用刑、罚; “列州郡俾分领,置边防遏戎狄”。全书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继以职官、礼、乐、兵、刑,然后为州郡、边防,突破了上千年来各种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的传统认识,第一次按照其“本身的规律”勾划出当时社会各主要部门的作用及其联系,完整地反映了社会的基本面貌,成为历史编纂学上的一大创举。杜佑纂修《通典》,探讨礼法刑政,旨趣不在“古今制度沿革”本身,也不以帝王个人作为的一得一失为规谏对象,而是要透过“治政得失”的关键——体制的古今变化来探寻带有规律性的施政之道,即所谓有别于“多主规谏而略于体要”的“空言”,而是“颇探政理,窃究始终”。(《玉海》卷五一《典故类》引《理道要诀》自序)把“探政理”同反映体制变化的社会结构的演变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古代的史学功用迈进了一大步,开出以史经世的先河,因而《通典》被当时人誉为“错综古今,经代 (世)立言之旨备焉。”(权德舆《唐岐国公社公墓志铭序》)《通典》以一半的篇卷来记述礼仪沿革,固然有“且用准绳”,强化封建等级制度的一面,但也有通过礼仪沿革反映古代社会基本面貌的一面,而且这是其更重要的一面。礼一百卷,其中历代沿革六十五卷,开元礼三十五卷。以历代沿革六十五卷中的篇卷而论,除开食货所涉吃饭问题以外,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衣着 (冠服)、婚嫁、宗族、丧葬等,共四十五卷,占去四分之三的篇幅。关于婚嫁制度,主要在嘉礼中记述,涉及婚姻礼仪起源、演变,婚姻年龄、禁忌等婚姻史的重要内容。由婚姻而形成的五宗、九族和亲服制度,都是反映古代社会关系的极重要的方面。透过嘉礼、凶礼中的大量记述,不难揭示“亲属制度”如何制约当时的人际关系。通过礼仪制度沿革,系统记述古代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宗法关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从而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演变过程,自《通典》始,开辟出史学发展的一条新途径。《通典》考察礼仪沿革,与 “滞儒” 不同,主张“从宜之旨,便俗适时”,强调“三代制度,或沿或革不同,皆贵适时,并无虚事”,反对“毕循往古之仪”。(《通典》卷七四序、卷五八《公侯大夫士婚礼》)书中多处强调“古今之异制”,再三批驳那种“非今是古”的“人之常情”,极力主张“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乃泽流无竭”。(《通典》卷一二“议曰”)后来,当朱熹读到由《通典》摘要而成的《理道要诀》时,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非古是今之书”。(《朱子语类》卷一三六)《通典》成书后,“颇详旨趣,而为之序”的李翰就为其“知之者甚稀”而“长太息”。元代马端临继其后纂成 《文献通考》,才真正认识到 《通典》的成就,肯定其“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同时,又为其“节目之间,未为明备; 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感到 “遗憾”。(《文献通考》 自序)《通典》刊本,始见于北宋。今存古本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标注为“大宋建中靖国元年、大辽乾统元年 (1101)”,每卷有“经筵印,高丽国十四叶印”。南宋刻本,全本藏于日本天理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有残本。元刻本原为皕宋楼旧藏,后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明刻本国内有李元阳刻本,国外有日本藏嘉靖年间刊本。清刻本以武英殿“九通”本最为流行,又有咸丰年间崇仁谢氏刊本和同治年间广州学海堂刊本。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了万有文库二集“十通”,《通典》为其中第一册。1984年,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重新影印出版,并增编了目录便于检索。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校以国内和日本各主要版本。

通典

《通典》

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附考证一卷。从大历元年 (公元766年) 开始,完成于德宗贞元十七年 (公元801年),撰述时间前后历三十五年。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始自传说中的唐虞,终于唐代宗时。后人增补了晚唐的个别材料。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下分若干子目,极有条理。对唐代叙述尤详。是研究唐以前各代经济、政治制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惟忽视文化部分。

☚ 通志   通过法律谋求世界和平中心 ☛
通典

通典

政书,唐代杜佑撰,200卷。全书分门别类,载黄帝至唐代各种典章制度,按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叙其制度源流演变,是我国最早的典章制度专著,可为研究汉代长安经济财政、职官人事、礼乐法典等有关制度内容及其变迁提供基本线索。今出版有校注本。

☚ 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 ☛

《通典》

中国第一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史。唐杜佑著。全书200卷,以事类为中心,按朝代先后编次。上起远古,下至唐玄宗天宝末年。其中《食货》12卷,叙述土地、财政制度及其状况;《选举》6卷,叙述选举士官,爵位制度及考核官吏治绩的政令;职官22卷,叙述官制源流沿革;《礼》100卷,叙述各种礼仪制度;《乐》7卷,叙述乐制概略;《兵刑》23卷,叙述兵略、兵法和刑法制度;《州郡》14卷,叙述历代舆地沿革;《边防》16卷,叙述历代四境外族邦国情况。每一典下,又分若干子目,把历代政治、经济的沿革变化详加记载。全书不仅汇集了各代的典章制度,而且引录了很多前人对这些典章制度的评价。是研究唐中期以前各代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参考书。

通典tōng diǎn

共同的准则。典,标准、准则。《本草纲目·原序》:“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

通典

《通典》

典章制度专史之一。唐杜佑撰。成书于贞元十七年(801)。全书包括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下再分子目。源于纪传体正史的志书,专门叙述各门典章制度的源流,尤以唐代叙述最详。书中以食货为各门之首,食货门包括田制、屯田、水利、版籍、赋税、户口、钱币、漕运、盐铁、禁榷、平准均输、互市、平籴常平义仓各卷。后世与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 资治通鉴   陆宣公奏议全集 ☛

通典tong dian

Cyclopaedi a of Institutions,a multi-volume reference book o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social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up to the mid-8th century,compiled by Du You of the Tang Dynasty

《通典》tong dian

Comprehensive Laws and Regulations→杜佑 (Du You)

通典

书名。中国第一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史。唐杜佑撰。200卷。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始撰,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成书。此书以事类为中心,分《食货》、 《选举》、 《职官》、 《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典,采集五经群史、汉魏六朝文集、奏疏中关于典章制度的材料,按朝代先后编次。其中《食货》12卷,叙述土地、财政制度及其状况;《选举》6卷,叙述选举士官、爵位制度及考核官吏治绩的政令;《职官》22卷,叙述官制源流沿革;《礼》100卷,叙述各种礼仪制度;《乐》7卷,叙述乐制概略;《兵刑》23卷(内兵15卷,刑8卷),叙述兵略、兵法和刑法制度;《州郡》14卷,叙述历代舆地沿革;《边防》16卷,叙述历代四境民族邦国情况。每典又分为若干子目,共1500余目,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代宗、肃宗两朝(其中个别材料系后人增补)之典章制度,悉备于此。所据大多为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书创立了史书编纂的新体裁,踵其后者有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并称“三通”,后又有袭其体例的著作陆续出现,合称“九通”、“十通”。开创史书新体裁,是此书的最大特色与其成功之处,有明刊本、清武英殿本、清咸丰九年(1859)崇仁谢氏刊本,同治十年(1871)广州学海堂本。通用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影印精装,连《十通索引》共21册,本书是其中的第1册。

通典

书名。二百卷。唐杜佑撰。所记上起传说中的唐虞时代,下迄唐肃宗、代宗时,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汇集各代典章制度、录引前人评论,极有条理。于唐代叙述尤详。创“政书”之体,为后世典志书编纂之典范。

通典

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关于典章制度的通史。二百卷。唐杜佑撰。开元末,刘秩曾采集诸史百家之言,仿《周礼·六官》的体例编撰《政典》三十五篇。杜佑认为其书不够完善,便从大历元年(766)开始,在《政典》的基础上广为搜集资料,前后费时三十五年,最后编成此书。以食货典为首,下面依次设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共九典。所包括的时间范围是从上古直至唐玄宗天宝末年,个别条目还涉及到肃、代、德宗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每一种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都作了详而不繁、简而有要的介绍。此书开创的这种体例为以后的《通志》、《文献通考》等所仿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