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凤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凤仙 【概况】: 异名 小桃红、夹竹桃、海蒳、染指甲草(《救荒本草》),旱珍珠(《纲目》),透骨草、凤仙草(《珍异药品》)。 基源 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凤仙的全草。凤仙花属全世界约500种;中国约180种,可以入药的约有6种。 原植物 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 L. 历史 凤仙始载于《救荒本草》。《纲目》谓:“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翘然如风状,故以名之”。 又谓:“凤仙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五月可再种。茎高二、三尺,茎有红白二色,其大如指,中空而脆。叶长而尖,似桃柳叶而有锯齿。桠间开花,或黄、或白、或红、或紫、或碧,亦自变易,状如飞禽,自夏初至秋尽,开谢相继。 结实垒然,大如樱桃,其形微长,色如毛桃,生青熟黄,犯之即自裂,皮卷如拳,苞中有子,似萝卜子而小,褐色。”以上记述,与现今凤仙花一致。 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约60cm。茎粗壮,肉质。 叶互生,披针形,长约10cm,先端长尖,边缘有深锯齿,基部楔形,叶柄有腺体。花两性,腋生,粉红色、红色、紫色、白色或杂色、单瓣或重瓣;萼3枚,2枚侧生,先端绿色,1枚在下,形大,花瓣状,有距;花瓣5枚,上方1瓣(旗瓣)圆形,先端凹入而有小锐尖,两侧2对花瓣(翼瓣)各在一侧合生而成2片;雄花5枚,合生而环绕子房;子房上位,5室,柱头5裂。 蒴果被柔毛,熟后弹裂而成5枚旋卷的果瓣。花期夏季,果熟期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35页.图3200) 生境与分布 多栽于庭院作观赏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生药】:采集 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鉴别 粉末淡黄棕色,气微,味微酸。 ❶ 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及梯纹导管,完整者直径22~99μm;具缘纹孔的纹孔口大,长椭圆形,有的横向延长至63μm,成梯状具缘纹孔导管。 ❷ 纤维呈长梭形,长162~504μm,直径9~54μm,壁厚2~7μm,木化,孔沟不明显。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地上部分含指甲花醌即散沫花醌(Lawsone)、指甲花醌甲醚(Lawsone methylether)和槲皮素[1]。 全草含对羟基苯甲酸、龙胆酸、阿魏酸、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芥子酸、咖啡酸,另含东莨菪素(Scopoletin)[2]。茎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天竺葵素(Pelargo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翠雀花素(Delphinidin)[2]。 参考文献 [1]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129 [2]中药志.第4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70 。【药理】:地上部分含散沫花醌,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100ppm能完全抑制真菌的生长[1]。 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故有止血作用,此黄色色素,可染指甲(故亦称指甲花醌)或头发。种子据云有缓慢的大脑兴奋作用[2]。 参考文献 [1]Experientia 1978;34(1):51 [2]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85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❶ 《救荒本草》:“叶:苦、微涩。” 功效 祛风止痛,活血消肿。 主治 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瘰疬痈疽,疔疮。 ❶ 汪连仕《采药书》:“凤仙白花者亦名透骨白,追风散气;红花者名透骨红,破血堕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湖南药物志》:“治跌打损伤:凤仙捣汁150ml,黄酒冲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