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魏万之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魏万之京

 题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之人魏万,也叫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是李颀的后辈诗人,但两人知己厚交,是十分密切的朋友。这首诗是魏万赴长安应试途中,在洛阳与李颀交往,临别时李颀赠写的。
 
原文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①游子:指魏万。初渡河:送魏万渡河。 ②愁:带着离愁。云山:指高耸入云的山,这里指往长安去的途中的崤山、华山。 ③关城:指函谷关和潼关。御苑:宫中林苑,代指长安。砧声:捣衣声,喻秋晚。古代捣衣皆在秋晚。 ④莫见二句:劝勉魏万珍惜时光莫让岁月枉度。莫见,一作莫是。蹉跎,枉度。
 赏读
 诗的首联写送别之地的景象。先说魏万唱离歌,后点出前一夜深秋时节的景象,魏万正是昨夜冒着微霜渡河而来的,今晨却又要离开出发上京。挚友别离,自然引出离愁,所以颔联渲染气氛,并以自己的心情推想对方心情。时值晚秋,鸿雁南徙,忧愁之人不忍心听鸿雁鸣叫,更何况是远离家乡的云山中的过客呢?这里云山中的过客指魏万。诗人对魏万的爱怜、同情完全凝聚在这两句诗中。
 颈联两句是诗人对远行客作充满情意的推想。想魏万到潼关时,看见树色由绿变黄,会生寒意,到了京城,听到夜晚的捣衣声,一定更会感到深秋的凉意,心情肯定会寂寞惆怅。
 尾联,诗人以长辈的口气,语重心长的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咛嘱魏万到了长安千万不要只顾行乐,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消磨掉,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
 这首诗由眼前别离,想象途中、京城,紧扣秋意,把别意融在景中,特别是尾联的勉励非常自然,表现出诗人与魏万极为密切的关系。
 


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送魏万之京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古从军行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诗人送晚辈友人前往京城长安的诗。此诗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结联告诫叮嘱,尤为情深。首联先说“朝闻”,再说“昨夜”,此用倒戟之法,劲健有力。此 联说,昨晚微霜,刚刚渡河;今晨游子,唱起离歌。“初渡河”,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季 节萧瑟的气氛,奠定了此诗凄清的基调。同时,也增添了离别的悲凉气氛。次联说南 飞大雁,鸣声凄切;客子远游,面对云山。上句点出一个“愁”字,渲染凄凉氛围;下句写 旅途青山,云雾笼罩,能不使人黯然神伤而深感前路渺茫?此联运用倒装句法,不仅点 出离“愁”,而且前后用“不堪”“况是”二虚词呼应,往复顿挫,更觉愁之深矣!

第三联推 想魏万从洛阳前往京城所见之景象:经过的“关城”(函谷关到潼关)一带,草木萧森,似 催动寒气,阵阵逼近;京都御苑四周,傍晚时分,捣衣的砧声也多了起来。“催寒近”“向 晚多”,含有时光易逝、时不待我之意。尾联自然带出语重心长的告诫之语:豪华京都, 虽多行乐之处,你可不要沉迷其中,让大好的时光,轻易空空地流过。此告诫之语,可 谓语重心长。此诗前半实写,后半虚写,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似言乡思客愁, 又表达出二人之间深挚的友情。此诗炼字炼句,有声有色,深得其法,如“愁里听”“客 中过”“催”“向”,都能见其炼字炼句的功底。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送魏万之京

     
  • 《 sònɡ wèi wàn zhī jīnɡ 》 
    《 送 魏 万 之 京 》 
    .[ tánɡ ]. lǐ qí.
    .[ 唐 ]. 李 颀.
    cháo wén yóu zǐ chànɡ lí ɡē , zuó yè wēi shuānɡ chū dù hé 。 
    朝 闻 游 子 唱 离 歌 , 昨 夜 微 霜 初 渡 河 。 
    hónɡ yàn bù kān chóu lǐ tīnɡ , yún shān kuànɡ shì kè zhōnɡ ɡuò 。 
    鸿 雁 不 堪 愁 里 听 , 云 山 况 是 客 中 过 。 
    ɡuān chénɡ shù sè cuī hán jìn , yù yuàn zhēn shēnɡ xiànɡ wǎn duō 。 
    关 城 树 色 催 寒 近 , 御 苑 砧 声 向 晚 多 。 
    mò jiàn chánɡ ān xínɡ lè chù , kōnɡ lìnɡ suì yuè yì cuō tuó 。 
    莫 见 长 安 行 乐 处 , 空 令 岁 月 易 磋 砣 。 
     
  • 《送魏萬之京》
    .[唐].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砣。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
    昨夜,你刚踏着初霜渡过黄河,
    清晨,你这浪迹天涯的游子又吟起离别的歌。
    一路上,你怎忍听到归雁的哀鸣?
    况且,你要在云雾飘渺的山中度过。
    潼关的树色发黄了,催动着寒冬的迫近,
    长安城里应是一片捣衣声,伴着苍茫夜色。
    呵!朋友,万万不可沉醉于京都的醉酒行乐,
    空让青春年华蹉跎。

    【逐句翻译】

    朝闻游子唱离歌,清早就听你唱起告别之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的薄霜哟初渡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鸿雁的哀叫不忍愁里去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云雾的青山况是客中经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潼关的树色催来寒气逼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接近黄昏长安的砧声增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你不见京都那些行乐之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白白让青春岁月蹉跎消磨。
     

  • ①离歌:告别之歌,一作“骊歌”,古人告别时唱《骊歌》。 
    ②“昨夜”句:是说秋天从北方来了,第一场轻霜已渡过河来。 
    ③“关城”句:这是作者的设想和幻想,说是分别以后,朋友在长安城中,那里的树色由绿而黄,是树色使寒冷向它愈靠愈近。这是诗人的奇笔。本来是寒近树,而不是树招寒,但诗中之物尽著诗人之意,树成了有生命情意的物,说它催促寒秋来到城关。 
    ④“御苑”句:御苑,泛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天黑了以后砧声愈来愈多,扰人情思不宁。 
    ⑤蹉跎:音“搓驼”,耽误、虚度的意思。
  •  
    【集评】 明·钟惺:“净亮无浮响,铢两亦称。”(《唐诗归》卷十四)
     
    明·胡元瑞:“盛唐脍炙篇什,李颀《送魏万之京》四用朝暑晚暮字,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经检点,不免白璧之瑕。”(《唐诗广选》卷四)
     
    清·方东树:“言昨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炼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三四送别之情,五六渐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昭昧詹言》)
     
    清·黄培芳:“景中情,此种和平之作,后人终拟不到。能此作七律方有归宿处,可知瘦词替语,剑拔弩张,二者皆非也。” (《唐贤三昧集笺注》中卷)
     
    清·孙涛: ‘远公遁迹’之幽; ‘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全唐诗话续编》)
     
    清·章燮:“此诗从别处叙到京师,不离秋景,其别况更加萧疏也。结以警醒语勉之”。(《唐诗三百首注疏》卷五)
     
    近·俞陛云:“李诗在明代嘉隆时,多奉为圭臬,虽才力稍弱,而安洋和雅,自是正音。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叙客况.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与‘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亦南飞’同一句法。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收句谓此去长安,录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 (《诗境浅说》内编)
     
    【点评】 这是一乎历来为人赞赏的七言律诗,写了离别的事由,深秋的季候,路途的景象,亲切的嘱咐,传达出长者对将要离去的晚辈的深切关怀。诗在景观的变换中,写友人“之京”旅途.表现出目不转睛般的关注,以友人“不堪”“况是”的离别愁绪,表现出对友人的深知和自己的离愁别绪。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使这首送别诗别具一格。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魏万是作者的朋友,他比李颀晚一辈,从诗中看,两人的情意十分密切。《唐诗纪事》说魏万在上元初年登弟,这首诗大概写于他去长安求取功名之前。诗中抒发了作者与好朋友分别时的复杂心情。
     
    首句落笔点题,是说天亮了,离别的歌声响起来了,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早晨。“昨夜微霜初渡河”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似乎这时才忽然发现:轻霜已经悄悄地渡过河来了!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整个诗句骤然间有了几分动感。“初”字, 既写出了时令的变化, 也是诗人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好友相聚, 其乐融融, 虽在严冬也觉温暖如春; 而离别, 却总是充满了那么多的凉意,于是他才在突然之间感到了寒冷, 看到了微霜。这里的“初渡河”并不一 定是实写, 也许秋霜早就降临了, 只是因为今日离别的悲凉才使他注意到了“霜”这一客观世界中与心境之凉相对应的存在。从作者的耳中所闻(离歌)和眼中所见(微霜),我们不难想象他此时的感伤之情。同时,这一句也点明了送别时的季候——萧瑟的深秋。
     
    第三句是写远处传来嘹唳的雁声,这在满怀愁绪的人听来, 倍觉肃杀凄凉。“不堪”二字,说明诗人的痛苦已达到了极致,经受不起外界的刺激了。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行踪无定,有似旅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为外物所累,就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而去忍受那不堪忍受的苦楚,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处,作者紧扣魏万的 “游子” 身份, 写出了离别的无可奈何。接着 “云山况是客中过”是以自己的心情去体味对方。云山, 本是令人向往的景致, 而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既为 “客”, 则一切都由不得自己, 岂独是美丽的风景呢?这一句既是写魏万, 也包含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既明白了离别乃是人生之不可避免的事情,就该有勇气正视它。五六两句,便是诗人对朋友前路的殷殷瞩望。关城,本是古代都城的防卫设施,这里借指京城, 与“御苑”相呼应。凉秋九月,草木摇落, 一片萧索。本是寒气使树变色, 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 见树色而知寒近, 好象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摧”字, 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 长安特有,“长安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之类的壮观来介绍长安,而是突出了傍晚的砧声和知寒的树色, 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长安的独特感受。魏万前此, 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曾在那里“倾财破产”,历经辛酸。砧声使人想到寒冷,而“向晚”的砧声更让人觉得暮色苍苍, 凉意侵肤。这里, 作者用这些可感的意象暗示朋友: 长安并不是一个热情、明媚的所在。树色、砧声和前句中的微霜、鸿雁一起, 构成了全诗萧索、凄清的意境。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是五六句的进一步深化,诗人由对朋友的暗示转为语重心长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 与上两句中的树色砧声相呼应, 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 轻易地消磨掉, 要抓住时机, 成就一番事业。可谓情深意切。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抒情、写景结合在一起, 极为巧妙。
     
  • 这是一首送行诗,它抒的是别离之情,致的是勉励之意。
     
     魏万尝隐居王屋山求仙学道,改名魏颢,上元初始登第。他平生倾慕李白,曾南访吴、越,行程三千余里,终遇李白于广陵,建立了诗谊。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诗,魏万也为李白编辑诗文集并为之序。魏万是李颀的晚辈,然而,从本诗末句规勉之义来看,二人已不是泛泛之交,显然是忘年的知己了。
     
     这首诗开头就采用倒插笔的手法,烘托气氛,点明题意。“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二句,先说“朝闻”,后叙“昨夜”,表明尽管昨夜降霜,然而还是要别我而去,自然流露出爱护、惜别之情。“初渡河”,把霜拟人化,写秋之萧瑟。
     
    “鸿雁不堪愁里听”,与第二句扣得很紧,意在渲染气氛。秋雁那种嘹唳的叫声,使人听了更增加了离别时黯然销魂的气氛。“云山况是客中过”,与第一句相照应。“云山”而在“客中”,对一个异乡游子,益发感到前路茫茫。这是诗人以个人的心境来体会对方,所以有真情实感。“不堪”与“况是”两个进层的虚词,前呼后应,起伏顿宕,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正值鸿雁南归的季节而人却要北去,于是更加触动了乡愁。“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二句,是诗人的推想。一个“催”字,驰骋想象,把很平常的景物写得灵活飞动。诗人想象行人从树色的变化,感到寒天渐近。寒气无形不可见而树色可见,便产生了好象树色带来了寒气,故睹树知寒,这“寒”俨然是树色“催”出来的。这样写使语言有活泼清新之感。前句为渐近长安时的情景,后句则是到长安之后的观感。对于长安景物的介绍,不是雄城伟构,御苑清华,而突出地写了“砧声”,颇发人深思。到晚砧声特多,大概是长安特有的现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等。诗人特写“砧声”,可能与他个人经验有关,平生感慨涵蕴于不言之中。
     
    结尾二句诗人以长者之谊予魏万以亲切的劝勉和叮嘱。“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语重心长,令人振奋。他谆谆告诫魏万:切不要以长安为行乐之地,轻易地在那里虚掷光阴。
     
    这首诗以情景相生为后人所称道。情和景的关系是密切结合的,诗人写景抒情,有不同的手法。此诗是把写景与抒情(甚至叙事)交织在一起,使情与景,“互藏其宅”。如“微霜”、“鸿雁”、“云山”、“树色”、“砧声”等,都不是信手拈来的景语,而是饱含感情的景语。情藏在景语中,不是随便写景;写景而有感情色彩,也不是随便写情。
     
    言昨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炼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三四送别之情,五六渐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清〕方东树《昭味詹言》卷十六)
     
     
  • 魏万一名顥,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曾是李白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此诗送其上京,当在其未得第前。
     
    首二句中“离歌”即“骊歌”,亦即古逸诗《骊驹》,辞曰:“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抒写的是离人踌躇上路、依依惜别之情。诗止说“朝闻游子唱离歌”,唤起的正是对这首古逸诗歌词的记忆。次句“初渡河”主语模胡,到底是游子呢,还是微霜,看来是微霜,这种拟人的写法本于杜审言“梅柳渡江春”。先说今朝之别,再回忆昨夜之霜,饱含对游子冲寒上路的关切。
     
     次二句想象途中情景,注意这两句是互文修辞,本来长空雁地叫、云山迢遥都易使人生愁,更何况游子刚刚离开了热土和亲人!“不堪”与“况”字勾勒好极。秋雁是一个积淀了惜别思乡意蕴的传统意象(曹丕“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云山则含有羁旅况味(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两者引起的定向联想都是思家恋旧。诗人体贴道,离别嘛,感伤情绪都是免不了的,体贴、往往也就是安慰了。
     
     五六句就说到目的地——长安,意思却与上文承接:等你到达长安,天气当会更冷,城中居民怕都在捣练制作寒衣了吧。“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二句,杨升庵谓出自杜审言“始出凤凰池(中书省),京师易春晚”,云“盖言繁华之地,流景易迈”,极有见地。于是末二句从而勉励之,“轻轻赴题,不作豪情重语”(方东树),而拳拳长者之心,溢于言表。
     
    全诗在诗歌意象的使用上视、听兼收,“离歌”、“鸿雁”、“砧声”是听觉形象,“微霜”、“云山”、“曙色”是视觉形象,按照闻——见,闻——见,见——闻的次第反复交叉写来,形成节奏,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其次是朝——暮,曙——晚四字的重复出现,自有妙用,强调暗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为末句“莫令岁月易蹉跎”张本。
     
     此诗内容和平闲雅,声律响亮,而且多勾勒、照应字面,“朝闻”——“昨夜”、“不堪”——“况是”、“曙色”——“向晚”、“莫见”——“空令”,使人感到一气贯注,乃行古诗章法于近体,所以其风格不是凝重,而是流丽,和崔颢《黄鹤楼》诗同致。
     
     



唐诗《送魏万之京》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2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3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4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释】
 1.魏万:后改名颢,博平(今山东博平)人,隐居王屋山(今山西阳城西南),号王屋山水,与李白交谊深厚,是李颀的后辈。之京:到京城长安。
 2.游子:指魏万。河,黄河。
 3.鸿雁:大雁,鸣声极哀。
 4.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代指长安。砧(音zhen)声:捣衣声。
 
 【译】
 昨夜,你刚踏着初霜渡过黄河,
 清晨,你这浪迹天涯的游子又吟起离别的歌。
 一路上,你怎忍听到归雁的哀鸣?
 况且,你要在云雾飘渺的山中度过。
 潼关的树色发黄了,催动着寒冬的迫近,
 长安城里应是一片捣衣声,伴着苍茫夜色。
 呵!朋友,万万不可沉醉于京都的醉酒行乐,
 空让青春年华蹉跎。
 
 【评】
 此诗一向为人称道,以其安祥和雅、平和不露之故。近人俞陛云评论说:“李诗在明代嘉隆时,多奉为圭臬,虽才力稍弱,而安祥和雅,自是正音。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叙客况,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六句之‘向晚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收句谓此去长安,录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诗境浅说》内编)

历代诗词精品之《送魏万之京》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一名顥,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曾是李白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此诗送其上京,当在其未得第前。
 首二句中“离歌”即“骊歌”,亦即古逸诗《骊驹》,辞曰:“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抒写的是离人踌躇上路、依依惜别之情。诗止说“朝闻游子唱离歌”,唤起的正是对这首古逸诗歌词的记忆。次句“初渡河”主语模胡,到底是游子呢,还是微霜,看来是微霜,这种拟人的写法本于杜审言“梅柳渡江春”。先说今朝之别,再回忆昨夜之霜,饱含对游子冲寒上路的关切。
 次二句想象途中情景,注意这两句是互文修辞,本来长空雁地叫、云山迢遥都易使人生愁,更何况游子刚刚离开了热土和亲人!“不堪”与“况”字勾勒好极。秋雁是一个积淀了惜别思乡意蕴的传统意象(曹丕“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云山则含有羁旅况味(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两者引起的定向联想都是思家恋旧。诗人体贴道,离别嘛,感伤情绪都是免不了的,体贴、往往也就是安慰了。
 五六句就说到目的地——长安,意思却与上文承接:等你到达长安,天气当会更冷,城中居民怕都在捣练制作寒衣了吧。“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二句,杨升庵谓出自杜审言“始出凤凰池(中书省),京师易春晚”,云“盖言繁华之地,流景易迈”,极有见地。于是末二句从而勉励之,“轻轻赴题,不作豪情重语”(方东树),而拳拳长者之心,溢于言表。
 全诗在诗歌意象的使用上视、听兼收,“离歌”、“鸿雁”、“砧声”是听觉形象,“微霜”、“云山”、“曙色”是视觉形象,按照闻——见,闻——见,见——闻的次第反复交叉写来,形成节奏,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其次是朝——暮,曙——晚四字的重复出现,自有妙用,强调暗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为末句“莫令岁月易蹉跎”张本。
 此诗内容和平闲雅,声律响亮,而且多勾勒、照应字面,“朝闻”——“昨夜”、“不堪”——“况是”、“曙色”——“向晚”、“莫见”——“空令”,使人感到一气贯注,乃行古诗章法于近体,所以其风格不是凝重,而是流丽,和崔颢《黄鹤楼》诗同致。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曾在王屋山隐居,盾来又改名魏颢。他曾长途跋涉,寻访李白。两人在广陵相遇时,李白预言魏万“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并“尽出其文,命集之”。但魏万后来并没有名动天下,声播文坛,《全唐诗》仅存留其诗一首。从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及魏万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二诗口气看,魏万比李白已晚了一辈,而李颀比李白还大十多岁,因此,李颀与魏万的交情当属“忘年之交”。知道这一点,对深入理解此诗颇有帮助。此诗大约就是李颀晚年于洛阳送魏万去京城长安时所写。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首联二句以倒装法来写: 先点出时间——一个凉风习习的秋晨,人物——游子,事情——高唱离别之歌,与友人李颀告别; 然后才倒叙一笔: 昨晚薄霜初降,遍布大河南北。这样写来,不仅描绘了别时之景,渲染了朋友分离时的凄清心境,而且赋无知霜花以人的情感,好像昨夜的微霜也是因“离”而下的,让人倍增惆怅之情。
 时间是霜风吹鬓的秋晨,地点是霜花满地的河岸,歌声是黯然销魂的别曲,人物是情深意挚的忘年之交,已让人似乎听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内心慨叹之声。然而作者笔锋毫不松懈,紧扣上文,再进一步,继续借景抒情: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阳春北去,凉秋南来的鸿影,对行将作别的愁人来说,会引起他们多少天涯飘泊的感触啊!阵阵嘹唳的雁声,仿佛在深情地呼伴唤侣,这也会让离别之人的孤寂怅惘更浓更重啊! 更何况此地一别,游子远去,征途迢迢,心绪茫茫,云山重重,恐怕更无法排遣羁愁旅恨了。颔联二句,既抒发了作者自己对景伤别的离愁,又推己及入,悬想友人途中触物感怀的别绪,并用“不堪”、“况是”呼应逼进,将依依惜别之情,关心帝念之意曲曲传出。
 颈联紧承第四句,对友人沿途所见、长安所闻继续描绘,推想: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友人西去长安,沿途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时,必然会看到“树树皆秋色”、“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景象,这枯黄一片的树色,好像催促着寒气早点到来。就是到达京城长安,每到秋日傍晚,也不过唯闻“万户捣衣声”罢了。这一见一闻,都不是赏心悦目之景。人们不禁要问:作者送别友人,何以绘景如此衰飒萧瑟? 固然,以离人之眼观览景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关城树色,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意; 以离人之耳听闻声响,万籁皆发我之音,御苑砧声,象征着撩乱之情。但更重要的是,李颀寓慨叹于不言之中,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魏万敲响警钟,给朋友火热的头脑洒点凉水。因为李颀也曾多次漫游京师,追求功名,但却饱尝冷暖炎凉,深知长安 “居大不易”啊!
 末二句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如果说本诗的前六句在写景记事中隐寓了作者对魏万之京 (大约也是求取功名吧)前途黯淡的担心,那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则是直截地以老马识途的身份和过来人的口气对朋友进行的告诫和劝勉了: 长安城虽是一个行乐的好地方,但那里也会让人们的宝贵时光白白消磨掉啊! 言下之意,你魏万可千万不要沉湎其中。空度岁月啊!言浅而意深,语重而心长,发人深思,促人警醒。
 此诗长于炼句,精于炼字,对偶工整,情景交融,自不待言。单从友情角度看,它也有足资借鉴的地方。李颀与魏万是忘年之交。作为阅历丰富的长者李颀,他有责任导引年轻的朋友看清前途,走上正道。他这样做了,所以让我们感到这种友谊弥足珍贵。对魏万来说,能够交上李颀这样一位 “畏友”,平生足矣,复又何憾! 他虽然没有“著大名于天下”,却终究因 “畏友”之诗而名传后世之口,真是幸事!

《送魏万之京》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魏万:居王屋山,后改为颢。天宝十二载曾千里寻访李白,次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见,甚得李白赏识,李白写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长诗。后魏万曾为李白作品编成《李翰林集》,并作序。之京:往京城长安去。颇疑魏万乃赴京应试,途经洛阳遇李颀,李颀作此诗勉之。诗中写送别之情,设想途中之景,勉友人不要蹉跎岁月。以景托情,语重心长。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誉为“盛唐脍炙佳作”。
 【注释】
 ①二句为倒装句。意谓魏万昨夜在微霜之中渡过黄河,与诗人相会,今天早上又闻唱离别之歌,向诗人告别。说明聚散匆匆。游子:指魏万。②二句设想魏万途中所见景物及感触。鸿雁南来北往,容易触动游子乡思。意谓听到鸿雁鸣声,不堪乡思之愁,更何况是客中经过云山之时。③二句设想将到长安和到长安后所见景色及感受。意谓过关城时寒气迫近使树叶变色,帝王苑林中傍晚时多是捣衣声。关城:或指潼关。御苑:皇帝的园林。砧(zhen)声:捣衣声。参见沈佺期《独不见》注。④二句意谓不要认为长安是行乐之地,白白地叫岁月轻易虚度。蹉跎:失时,虚度。

《送魏万之京》song wei wan zhi jing

Seeing Wei Wanzhi off to the Capital→李颀 (Li Q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