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送魏万之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送魏万之京 题解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①。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②。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③。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④。 注释 ①游子:指魏万。初渡河:送魏万渡河。 ②愁:带着离愁。云山:指高耸入云的山,这里指往长安去的途中的崤山、华山。 ③关城:指函谷关和潼关。御苑:宫中林苑,代指长安。砧声:捣衣声,喻秋晚。古代捣衣皆在秋晚。 ④莫见二句:劝勉魏万珍惜时光莫让岁月枉度。莫见,一作莫是。蹉跎,枉度。 赏读 诗的首联写送别之地的景象。先说魏万唱离歌,后点出前一夜深秋时节的景象,魏万正是昨夜冒着微霜渡河而来的,今晨却又要离开出发上京。挚友别离,自然引出离愁,所以颔联渲染气氛,并以自己的心情推想对方心情。时值晚秋,鸿雁南徙,忧愁之人不忍心听鸿雁鸣叫,更何况是远离家乡的云山中的过客呢?这里云山中的过客指魏万。诗人对魏万的爱怜、同情完全凝聚在这两句诗中。 颈联两句是诗人对远行客作充满情意的推想。想魏万到潼关时,看见树色由绿变黄,会生寒意,到了京城,听到夜晚的捣衣声,一定更会感到深秋的凉意,心情肯定会寂寞惆怅。 尾联,诗人以长辈的口气,语重心长的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咛嘱魏万到了长安千万不要只顾行乐,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消磨掉,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 这首诗由眼前别离,想象途中、京城,紧扣秋意,把别意融在景中,特别是尾联的勉励非常自然,表现出诗人与魏万极为密切的关系。 送魏万之京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古从军行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诗人送晚辈友人前往京城长安的诗。此诗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结联告诫叮嘱,尤为情深。首联先说“朝闻”,再说“昨夜”,此用倒戟之法,劲健有力。此 联说,昨晚微霜,刚刚渡河;今晨游子,唱起离歌。“初渡河”,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季 节萧瑟的气氛,奠定了此诗凄清的基调。同时,也增添了离别的悲凉气氛。次联说南 飞大雁,鸣声凄切;客子远游,面对云山。上句点出一个“愁”字,渲染凄凉氛围;下句写 旅途青山,云雾笼罩,能不使人黯然神伤而深感前路渺茫?此联运用倒装句法,不仅点 出离“愁”,而且前后用“不堪”“况是”二虚词呼应,往复顿挫,更觉愁之深矣! 第三联推 想魏万从洛阳前往京城所见之景象:经过的“关城”(函谷关到潼关)一带,草木萧森,似 催动寒气,阵阵逼近;京都御苑四周,傍晚时分,捣衣的砧声也多了起来。“催寒近”“向 晚多”,含有时光易逝、时不待我之意。尾联自然带出语重心长的告诫之语:豪华京都, 虽多行乐之处,你可不要沉迷其中,让大好的时光,轻易空空地流过。此告诫之语,可 谓语重心长。此诗前半实写,后半虚写,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似言乡思客愁, 又表达出二人之间深挚的友情。此诗炼字炼句,有声有色,深得其法,如“愁里听”“客 中过”“催”“向”,都能见其炼字炼句的功底。
送魏万之京
【释】 1.魏万:后改名颢,博平(今山东博平)人,隐居王屋山(今山西阳城西南),号王屋山水,与李白交谊深厚,是李颀的后辈。之京:到京城长安。 2.游子:指魏万。河,黄河。 3.鸿雁:大雁,鸣声极哀。 4.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代指长安。砧(音zhen)声:捣衣声。 【译】 昨夜,你刚踏着初霜渡过黄河, 清晨,你这浪迹天涯的游子又吟起离别的歌。 一路上,你怎忍听到归雁的哀鸣? 况且,你要在云雾飘渺的山中度过。 潼关的树色发黄了,催动着寒冬的迫近, 长安城里应是一片捣衣声,伴着苍茫夜色。 呵!朋友,万万不可沉醉于京都的醉酒行乐, 空让青春年华蹉跎。 【评】 此诗一向为人称道,以其安祥和雅、平和不露之故。近人俞陛云评论说:“李诗在明代嘉隆时,多奉为圭臬,虽才力稍弱,而安祥和雅,自是正音。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叙客况,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六句之‘向晚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收句谓此去长安,录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诗境浅说》内编)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一名顥,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曾是李白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此诗送其上京,当在其未得第前。 首二句中“离歌”即“骊歌”,亦即古逸诗《骊驹》,辞曰:“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抒写的是离人踌躇上路、依依惜别之情。诗止说“朝闻游子唱离歌”,唤起的正是对这首古逸诗歌词的记忆。次句“初渡河”主语模胡,到底是游子呢,还是微霜,看来是微霜,这种拟人的写法本于杜审言“梅柳渡江春”。先说今朝之别,再回忆昨夜之霜,饱含对游子冲寒上路的关切。 次二句想象途中情景,注意这两句是互文修辞,本来长空雁地叫、云山迢遥都易使人生愁,更何况游子刚刚离开了热土和亲人!“不堪”与“况”字勾勒好极。秋雁是一个积淀了惜别思乡意蕴的传统意象(曹丕“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云山则含有羁旅况味(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两者引起的定向联想都是思家恋旧。诗人体贴道,离别嘛,感伤情绪都是免不了的,体贴、往往也就是安慰了。 五六句就说到目的地——长安,意思却与上文承接:等你到达长安,天气当会更冷,城中居民怕都在捣练制作寒衣了吧。“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二句,杨升庵谓出自杜审言“始出凤凰池(中书省),京师易春晚”,云“盖言繁华之地,流景易迈”,极有见地。于是末二句从而勉励之,“轻轻赴题,不作豪情重语”(方东树),而拳拳长者之心,溢于言表。 全诗在诗歌意象的使用上视、听兼收,“离歌”、“鸿雁”、“砧声”是听觉形象,“微霜”、“云山”、“曙色”是视觉形象,按照闻——见,闻——见,见——闻的次第反复交叉写来,形成节奏,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其次是朝——暮,曙——晚四字的重复出现,自有妙用,强调暗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为末句“莫令岁月易蹉跎”张本。 此诗内容和平闲雅,声律响亮,而且多勾勒、照应字面,“朝闻”——“昨夜”、“不堪”——“况是”、“曙色”——“向晚”、“莫见”——“空令”,使人感到一气贯注,乃行古诗章法于近体,所以其风格不是凝重,而是流丽,和崔颢《黄鹤楼》诗同致。 送魏万之京
魏万曾在王屋山隐居,盾来又改名魏颢。他曾长途跋涉,寻访李白。两人在广陵相遇时,李白预言魏万“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并“尽出其文,命集之”。但魏万后来并没有名动天下,声播文坛,《全唐诗》仅存留其诗一首。从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及魏万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二诗口气看,魏万比李白已晚了一辈,而李颀比李白还大十多岁,因此,李颀与魏万的交情当属“忘年之交”。知道这一点,对深入理解此诗颇有帮助。此诗大约就是李颀晚年于洛阳送魏万去京城长安时所写。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首联二句以倒装法来写: 先点出时间——一个凉风习习的秋晨,人物——游子,事情——高唱离别之歌,与友人李颀告别; 然后才倒叙一笔: 昨晚薄霜初降,遍布大河南北。这样写来,不仅描绘了别时之景,渲染了朋友分离时的凄清心境,而且赋无知霜花以人的情感,好像昨夜的微霜也是因“离”而下的,让人倍增惆怅之情。 时间是霜风吹鬓的秋晨,地点是霜花满地的河岸,歌声是黯然销魂的别曲,人物是情深意挚的忘年之交,已让人似乎听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内心慨叹之声。然而作者笔锋毫不松懈,紧扣上文,再进一步,继续借景抒情: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阳春北去,凉秋南来的鸿影,对行将作别的愁人来说,会引起他们多少天涯飘泊的感触啊!阵阵嘹唳的雁声,仿佛在深情地呼伴唤侣,这也会让离别之人的孤寂怅惘更浓更重啊! 更何况此地一别,游子远去,征途迢迢,心绪茫茫,云山重重,恐怕更无法排遣羁愁旅恨了。颔联二句,既抒发了作者自己对景伤别的离愁,又推己及入,悬想友人途中触物感怀的别绪,并用“不堪”、“况是”呼应逼进,将依依惜别之情,关心帝念之意曲曲传出。 颈联紧承第四句,对友人沿途所见、长安所闻继续描绘,推想: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友人西去长安,沿途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时,必然会看到“树树皆秋色”、“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景象,这枯黄一片的树色,好像催促着寒气早点到来。就是到达京城长安,每到秋日傍晚,也不过唯闻“万户捣衣声”罢了。这一见一闻,都不是赏心悦目之景。人们不禁要问:作者送别友人,何以绘景如此衰飒萧瑟? 固然,以离人之眼观览景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关城树色,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意; 以离人之耳听闻声响,万籁皆发我之音,御苑砧声,象征着撩乱之情。但更重要的是,李颀寓慨叹于不言之中,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魏万敲响警钟,给朋友火热的头脑洒点凉水。因为李颀也曾多次漫游京师,追求功名,但却饱尝冷暖炎凉,深知长安 “居大不易”啊! 末二句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如果说本诗的前六句在写景记事中隐寓了作者对魏万之京 (大约也是求取功名吧)前途黯淡的担心,那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则是直截地以老马识途的身份和过来人的口气对朋友进行的告诫和劝勉了: 长安城虽是一个行乐的好地方,但那里也会让人们的宝贵时光白白消磨掉啊! 言下之意,你魏万可千万不要沉湎其中。空度岁月啊!言浅而意深,语重而心长,发人深思,促人警醒。 此诗长于炼句,精于炼字,对偶工整,情景交融,自不待言。单从友情角度看,它也有足资借鉴的地方。李颀与魏万是忘年之交。作为阅历丰富的长者李颀,他有责任导引年轻的朋友看清前途,走上正道。他这样做了,所以让我们感到这种友谊弥足珍贵。对魏万来说,能够交上李颀这样一位 “畏友”,平生足矣,复又何憾! 他虽然没有“著大名于天下”,却终究因 “畏友”之诗而名传后世之口,真是幸事!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①。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②。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③。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④。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魏万:居王屋山,后改为颢。天宝十二载曾千里寻访李白,次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见,甚得李白赏识,李白写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长诗。后魏万曾为李白作品编成《李翰林集》,并作序。之京:往京城长安去。颇疑魏万乃赴京应试,途经洛阳遇李颀,李颀作此诗勉之。诗中写送别之情,设想途中之景,勉友人不要蹉跎岁月。以景托情,语重心长。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誉为“盛唐脍炙佳作”。 【注释】 ①二句为倒装句。意谓魏万昨夜在微霜之中渡过黄河,与诗人相会,今天早上又闻唱离别之歌,向诗人告别。说明聚散匆匆。游子:指魏万。②二句设想魏万途中所见景物及感触。鸿雁南来北往,容易触动游子乡思。意谓听到鸿雁鸣声,不堪乡思之愁,更何况是客中经过云山之时。③二句设想将到长安和到长安后所见景色及感受。意谓过关城时寒气迫近使树叶变色,帝王苑林中傍晚时多是捣衣声。关城:或指潼关。御苑:皇帝的园林。砧(zhen)声:捣衣声。参见沈佺期《独不见》注。④二句意谓不要认为长安是行乐之地,白白地叫岁月轻易虚度。蹉跎:失时,虚度。 《送魏万之京》song wei wan zhi jingSeeing Wei Wanzhi off to the Capital→李颀 (Li Q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