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埋sonɡmɑi
传统丧葬习俗。咸阳城郊民间对发丧、葬埋的俗称,一般都在中午十二点前进行。起灵时,扫墓的先走,渭河以南由一长儿媳妇或长孙媳妇在其娘家人搀扶下,手提一斗,内放一笤帚去墓地打扫(叫扫墓);渭河以北扫墓由女婿或外甥担任。起灵后,鼓乐开路,孝子扯纤,孝女扶棺,孝男中的长子或长孙在其舅家的搀扶下顶着纸盆(里边有盛倒头饭的碗和纸灰),长孙或长重孙打着幡蟠,徐徐而行。沿途扔撒纸钱,经过第一个十字路口时将纸盆摔碎。棺材入穴后,由亲友点火烧纸扎致祭,女孝子围坐坟边痛哭,男孝子先离坟地,在人们归来的路旁跪倒,遇抬埋的乡党过来,叩头致谢。葬后三日内,死者的至亲从埋葬之日起,白天要给去世的人送水(称点汤),即提一个茶壶,沿途浇洒,直到坟地,连续三天三次,每次人数只增不减。晚上,将麦草围坟点着,叫打怕怕。从死之日,以七天计算,其中头七、三七、五七必祭,二七、四七、六七、终七,一般空着不祭。死者去世满一百天叫百日,必须祭奠;满一年叫头周年要祭,二周年不祭,三周年要大祭。在封建时代,死者至亲在服丧期间,为士的不应试,为官的不莅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