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别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别诗

送别诗

抒情诗之一种。又称“送行诗”。主要抒写惜别依恋之情,以赠送亲人朋友。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抒情诗体裁之一,自《诗经》以降,历代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问世。因为古来送别多“登山临水”,故常与山水题材结合,又称“山水送别诗”。

☚ 边塞诗   艳情诗 ☛

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送别以折杨柳以为留念,惜别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故而送别总以折杨柳为象喻。这首民歌也不例外,但用常得奇,光景常新。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烟岚弥漫的景色,提示了送别人的自然环境。杨柳青青,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青青”写其枝叶茂密,青翠宜人。柔条千数,垂伏于地,随风荡漾,婀娜多姿。更兼杨花飞舞,漫天皆白,打乱了天的宁静。一幅春末夏初烟景图,令人迷醉。此景衬托着离人的心醉。
 于此而生发出无尽遐想,古往今来,多少情侣此时分别,依依难舍。简直是折尽了杨柳枝,杨花也飞尽了,请问那些行人回来还是未回来?令人深思的发问,把今人送别与古人送别编织在一起,纵横交错,反映这送别的永恒主题,因而此诗更具哲理情趣,显示出其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于此,这首诗主题也得到了高扬和升华。
 此诗形成接近七律,显示出七律在形成过程中,前人已有论述。
 至于说这首诗主题是影射隋炀帝荒淫乱政,穷极民力,南游不归,百姓希望其回都,治理朝政,甚是牵强,可备一说。

古代名诗《送别诗》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送别诗

 题解
 这首诗是一首拟代体的作品,结构较为典型,送别、惜别、别愁、叮咛、希望,清楚完整地描写出女主人公送别时恋恋不舍的情景。
 
原文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赏读
 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因离别而引起的种种感受。缠绵悱恻,凄切哀婉。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两句点题,女主人公送她的丈夫到分手之地的河梁,沿岸千万条柳枝在东风的吹拂中婷婷袅袅。这良辰美景中,蕴藏着无限的悲情。“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两句承接上句,揭示因离别而产生的悲痛之情。女子的送行之酒未能解破愁闷,反倒化成了无数的离别之泪。有力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强饮苦酒,泪落纷纷的悲凄模样。“不愁书能寄,但恐鬓将霜”,与上两句相呼应,更深刻地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古代通信困难,所以古诗中有幽怀可写、锦书难寄的怨恨,而在这首诗里,女主人公看来不值得发愁,真正令人担心的是岁月流逝、青春不再。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最后这两句呼应开头,收束全篇,希望丈夫能够不要忘记,要时时记起当初我们的盟誓,白头偕老,不要滞留他乡,早日归来。在殷殷叮嘱和期盼中,全诗落下了帷幕。
 这首诗一气呵成,层层递进,承转分明,首尾呼应。浑如天成,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送别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送别诗》

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据崔琼《东虚记》说: “此诗作于大业末年。实指炀帝巡游无度,缙绅瘁况已甚,下逮闾阎;而佞人、曲士,播弄威福,欺君上以取荣贵。上二句尽之。又谓民财穷窘,至是方有《五子之歌》之忧,而望其返国也。”转引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我以为此说未必确实。即使曾有过此类情事,也应该是此诗流播于前,其后始被“缙绅”们穿凿附会地引用,以寄托他们对飘摇欲坠的杨广政权的眷恋而已。

若就诗论诗,这无疑是一首女怀男之诗。它叙一位女子对其心上人的别后思念。诗的题目“送别”,恐也是后入所加;它和崔琼《东虚记》所说本事,都不足凭信。

诗开头两句,描绘出一派春天景象:垂柳曳地,杨花漫天。诗人用比兴手法,借垂柳喻自己,指杨花为对方。诗中竭力渲染抒情女主人公怀念和怨恚之深切。首句写青青的柳条低垂于地,俨似埋头沉思的妇女,其意象是何等柔顺;次句写濛濛的杨花飘飞于天,俨似久游不归的丈夫,其意象是何等轻狂!此二句,当是追溯春天的情况。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这首诗的格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要求。其兴象,也跟唐人的作品接近。因此沈德潜在《古诗源·卷十四》中评此诗说: “竟似盛唐人手笔。”比照王昌龄所作《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我们会觉得这两首诗在兴象方面确有近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隋诗衰飒,很有点“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味道。诗中既没有盛唐诗人那般昂扬的气象,也缺少唐代女子那股大胆追求的热情。


古诗《送别诗》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送别诗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这是妻子送别郎君的诗。前两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季节、地点、人物。“东风柳线长”,正是大好春光、柳条如线、迎风飘摆、婀娜舞姿的时辰,爱妻送别郎君,在桥头上千叮咛、万吩咐的细语哽咽。那杨柳依依,如人招手告别,那春风得意,却带来了离别的悲伤。开端的景情、氛围和人事,境界全出。三、四两句具体描绘离别之境。饯别壮行的杯酒未尽,妾身悲不胜苦,泪流千行。脸面上情不自禁的泪态哭姿,显示了内在心灵的无限苦痛,这些都在不言之中。示形于外,引导读者探索内心深层的底蕴,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应。
 五、六句从妻子方面写来,点化着郎君的许多应诺和言语。必是郎君劝说: 不必牵挂,别后必定频频寄书。可是人地两隔、千里迢迢,寄书非易,纵使书至,又有多大效用? “不愁书难寄”,妻子思得多、想得深,“但悲鬓将霜”,她不情愿离别相思吐白发,不情愿人各一方受煎熬。天各一方,异地相阻,纵说千般好处,万般必需,作为妻子,她不情愿长久牛郎织女,她无法承受长久分离的种种痛苦。七句“望怀白首约”,写尽了妻子心中事,白首偕老,恪守约言,口里说的,书上写的,解决不了生活实际中的困难酸楚。空怀何用,一打空言比不上一个实际行动。所以,千言万语,凝聚成末尾一句:“江上早归航”。送别桥头,希望的是早早能在桥头上眺望见亲人的归航。送别殷殷,是为了早日归航的团聚。诗在时空上延伸,寄托着无法预定、却又是翘首以待的时刻——归航、团聚。在送别中,表达着归航之愿。全诗从女性方面着笔,写女性的送行、饯别、叮咛、盼望,展示女性的行为和心态,构成诗的选择角度,用柳线、樽酒、泪行、鬓霜、寄书,表达两情难分难舍的情境。构成了独特的色调。桥头河边两个泪人,具有画面的清晰度,能够引导读者的想象和感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