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别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古代一般送别诗的写法,多是借景抒情,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把友人送了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即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便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纯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君向哪里去?用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设问,问得亲切、质朴、直率,表露出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情。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不得意”三字,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的郁悒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诗人没有具体写出,也不必写出,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五、六句,写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用不着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那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只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功名利禄的“有尽”、短暂,即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与鄙夷,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人生穷达升沉的慨叹,还有对隐居山林的欣羡。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意绪。清人沈德潜评这二句: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 《唐诗别裁集》) 也看出其中包含的曲致远韵。
从全篇看,诗人运用问答的构思方式,既让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自然亲切。这种构思谋篇的方法,后来中唐诗人贾岛在《访隐者不遇》诗中有所借鉴并作了发展。其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进一步采取省略问话、寓问于答的手法,在二十个字之中,写了三番问答。而其结句,也是以深邃悠远的白云,表达出钦慕隐士、怅惘不遇等复杂情怀,同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更深一层赏析,王维这首《送别》同其《终南别业》一样,也用了禅法入诗,故富于禅理的情趣。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不直说,而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于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以自然、凝炼、含蓄的文字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便把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丰富的感受,把自己对永恒的大自然无穷无尽难以言说的美的深深体悟,对尘世功名利禄的厌弃、超脱,都凝缩在 “白云无尽时”这一幅意境无限空阔悠长的自然画面之中,从而收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令人寻味不尽的艺术效果。近人高步瀛评这首诗“妙远”(《唐宋诗举要》),可谓精要。
☚ 终南别业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

送别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送别 下一篇:长歌行 →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别》
    .[唐].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 《 sònɡ bié 》 
    《 送 别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xún yánɡ wǔ xī shuǐ , yán huí zhí rù wū shān lǐ 。 
    寻 阳 五 溪 水 , 沿 洄 直 入 巫 山 里 。 
    shènɡ jìnɡ yóu lái rén ɡònɡ chuán , jūn dào nán zhōnɡ zì chēnɡ měi 。 
    胜 境 由 来 人 共 传 , 君 到 南 中 自 称 美 。 
    sònɡ jūn bié yǒu bá yuè qiū , sà sà lú huā fù yì chóu 。 
    送 君 别 有 八 月 秋 , 飒 飒 芦 花 复 益 愁 。 
    yún fān wànɡ yuǎn bù xiānɡ jiàn , rì mù chánɡ jiānɡ kōnɡ zì liú 。 
    云 帆 望 远 不 相 见 , 日 暮 长 江 空 自 流 。 
     
     
     
     
  • 《送別》
    .[唐].李白.
    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送别》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送别

东风柳丝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这是一首写女子送丈夫远行的诗。诗中把女子深沉的爱恋、似水的柔情,表现得很细腻,很丰满,也曲折地表现了古代女子爱情生活中的依附地位。这首诗,明显受到东府诗歌的影响,不事雕琢,质朴无华,有浓郁的民歌之风。

起句, “东风柳丝长”,起兴,作用有二:一是抓住“东风”、“柳丝长”这两个物候特色,点明了时间。二是为人物的出场制造氛围。春风和煦,柳丝依依。按,汉代长安风习,主人送客至霸桥,折柳赠别,折柳遂成送别掌故。乐府诗集收六朝梁陈及唐人折杨柳曲二十多首,大多为伤别之词,由于当时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柳丝也就成了离别的象征物。因此,“东风柳丝长”句,在那个时代的读者看来,确能很好地制造了伤别的氛围。古代写别离的诗句中多有柳,即是这个缘故。如李白的《忆秦娥》,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以“柳”创造离别氛围。

以“东风柳丝长”起兴,引出人物及事件,即“送郎上河梁”,夫妻送别,至于桥上。按,上文言,汉长安风俗,送客至霸桥。古送人,至桥分袂,这是个风习。《昭明文选》中,有称李陵诗的《携手上河梁》,也是写送人至河桥而止。因此, “上河梁”,言外之意是即将分袂而去,正是江淹《别赋》说的那个“黯然销魂”的时刻。范云把这首情诗的女主人公放在了感情冲突最尖锐的时分,以展示她美好真挚的感情。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写饯行。作者省略了饯行场面的具体描写,而着力刻画了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妻子形象。“泪千行”,极言其伤痛之极,河梁之上,人来人往,竟无所顾忌,为其悲极不能忍抑。 “未尽樽前酒”,暗言饯行举杯之始。举杯伊始,女主人公即悲不能堪、哭哭啼啼,可以想见整个饯行过程的惨淡,意境含蓄。诗句刻画了一个悲悲切切、难舍难离的感情丰富的妻子形象,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写女主人公的苦心。

两地相隔,终日悬思而音书难通,所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怎得不愁?所以说“不愁”,是因为其中有更甚于“书难寄”者。好比说,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则不爱鱼而但求熊掌。非不爱鱼,为其中更有重于鱼者。 “不愁书难寄”,谓不但愁“书难寄”, “但恐鬓将霜”,谓更愁“鬓将霜”。 “但恐鬓将霜”,恐红妆孤守空帏,辜负少年时光,别离漫长,芳华尽逝。“恐”写出了离别前少妇的惴惴心境,也写出了她对丈夫的爱恋。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写相嘱珍重之语。 “江上早归航”,人尚未老,先说“归航”,正写出妻子含情的依恋。她实在离不开她深深爱恋的丈夫。 “望怀白首约”,含蓄说明了这对夫妻的恩爱之情。 “白首约”暗示,本来有约在先,本有海誓山盟之情,使人可以想见他们之间美满的如胶似漆的爱情生活。 “白首约”与前“泪千行”相呼应,表现多么深的情意!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的少妇形象,她送郎送出城外,一直到桥上才分手,写出她的依恋;饯别时泪下千行,写出她的悲伤;害怕别离漫长,芳华尽逝,写出她的忧惧, “望怀白首约”,写出她忠贞的期望。短短几行诗,表现了女主人公感情的许多侧面,既生动又丰富,有着淳朴的美感。读着仿佛有一股淡雅的芳馨拂来,给人以审美的娱悦和享受。


古诗《送别》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俗话说: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并不是说君子把人与人之间的交谊看得比水还要淡,而是说: 君子之间的友谊应该像清澈见底的水一样纯洁。这首诗正体现了这种纯洁的友谊。
 诗的前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先说 “夜永”、“更寒” ,然后再倒转回去说: 在秋高气爽的秋日黄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经促膝话别。这种章法的运用,改变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式,强调了 “更寒”、“夜永”,突出了两位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心情。收到了化平铺直叙为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秋澄”、“夜永” 中的 “澄” 、“永” ,不只是点明节序的特征与时间,而且也映带出朋友之间的真诚相见与友谊长存; “凉夕” ,“寒更” 中的 “凉”、“寒”也同样是不只说明环境的 “凉”、“寒”,而且显示出一对朋友在临别之际心绪不佳。倒装、侧重、心与境谐等艺术手法被诗人揉合在两句诗中,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既然两人的友谊是那样的深长,那么,在离别之际用什么持赠对方呢?“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出人意表的两句诗体现了两位朋友之间坦诚相见的真正友谊。诗人持赠给对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愿,而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鲍照 《代白头吟》诗中说: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后人常用“玉壶冰”来比喻人的品质的高洁。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 “离心” 比作“玉壶冰” ,其命意同于王勃的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人写送别诗,特别是在秋季送别时,往往借秋景而抒离怀,写得悲悲切切。这首诗则不同。诗人与朋友所处的离别节序也是秋天,但诗人并不悲切、哀伤,而是把离情表现得那么高洁、纯真。这种表现手法在初唐诗坛上是不多见的。

古诗《送别》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以浅白的语言,抒写送别的深情。
 前两句,写置酒话别,殷殷相问,字里行间融进一片真情。中间两句由问而答,转写归隐。友人“不得意”的感喟看似寻常,实际表达了十分复杂的情绪。他有心用世,但失意不满; 心怀激愤,又无能为力。正是这种极度的痛苦,这种难以排遣的愁绪,迫使他徜徉山水,隐逸终南,不得已而为之。这两句,既点出别离的原因,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是诗人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发自内心的劝慰。诗人的意思是说,只管去吧,朋友,何必为“不得意”伤怀生愁,功名利禄终有尽,只有隐逸的情趣如悠悠白云,无尽无休,足供你排遣享受。这番话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作为朋友,他对友人的处境十分同情,友人的感慨也道出了他的难言之隐。可在这临别的时刻,又说什么好呢?只好托出白云来宽解。但愿那空明澄澈的云天,带来安宁闲适的慰藉; 那白云飘忽的景象,送去前路珍重的祝福。全诗以这动人的写景结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耐人寻味。
 在这首诗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诗人的用力之处,看不到谋篇布局的匠心,看不到什么奇思妙想,仿佛是信手写来,不思而得。但细细体味,它平中见奇,词浅情深。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将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以“白云无尽”的景象涵盖了复杂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别情依依,余韵悠悠。

送别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造句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小学生词语 >

送别

送别的意思,送别的近义词,送别的反义词,送别的造句

送行。

[同义]送行

[反义]迎接

[造句]哥哥要去参军了,我们全家人都去送别。

送別的意思,送別的近義詞,送別的反義詞,送別的造句

送行。

[同義]送行

[反義]迎接

[造句]哥哥要去參軍瞭,我們全傢人都去送別。

Song Bie De Yi Sai ,Song Bie De Jin Yi Ci ,Song Bie De Fan Yi Ci ,Song Bie De Zao Gou

Song Hang 。

[Tong Yi ]Song Hang

[Fan Yi ]Ying Jie

[Zao Gou ]Ge Ge Yao Qu Can Jun Le ,Wo Men Quan Jia Ren Dou Qu Song Bie 。

  • 上一篇:透过
  • 下一篇:追寻

李白《送别》(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送别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古风·其十九 下一篇:送别 →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别》
    .[唐].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 《 sònɡ bié 》 
    《 送 别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dòu jiǔ wèi chénɡ biān , lú tóu zuì bù mián 。 
    斗 酒 渭 城 边 , 垆 头 醉 不 眠 。 
    lí huā qiān shù xuě , yánɡ yè wàn tiáo yān 。 
    梨 花 千 树 雪 , 杨 叶 万 条 烟 。 
    xī bié qīnɡ hú xǔ , lín fēn zènɡ mǎ biān 。 
    惜 别 倾 壶 醑 , 临 分 赠 马 鞭 。 
    kàn jūn yǐnɡ shànɡ qù , xīn yuè dào yīnɡ yuán 。 
    看 君 颍 上 去 , 新 月 到 应 圆 。 
  • 《送別》
    .[唐].李白.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
    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
    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李白《送别》(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送别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送别 下一篇:送别 →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别》
    .[唐].李白.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 《 sònɡ bié 》 
    《 送 别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shuǐ sè nán tiān yuǎn , zhōu xínɡ ruò zài xū 。 
    水 色 南 天 远 , 舟 行 若 在 虚 。 
    qiān rén fā jiā xìnɡ , wú zǐ fǎnɡ xián jū 。 
    迁 人 发 佳 兴 , 吾 子 访 闲 居 。 
    rì luò kàn ɡuī niǎo , tán chénɡ xiàn yuè yú 。 
    日 落 看 归 鸟 , 潭 澄 羡 跃 鱼 。 
    shènɡ cháo sī jiǎ yì , yīnɡ jiànɡ zǐ ní shū 。 
    圣 朝 思 贾 谊 , 应 降 紫 泥 书 。 
     
  • 《送別》
    .[唐].李白.
    水色南天遠,舟行若在虛。
    遷人發佳興,吾子訪閑居。
    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
    圣朝思賈誼,應降紫泥書。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王维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送别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竹里馆 下一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诗词简介: 此诗作年不详,亦不知所送之人。诗中写友人归山,诗人劝慰。以问答形式,似暗指诗人自己拟归隐之思想写照。末二句含意深远。

 王维曾在安史之乱中迫受伪职,后来又受到唐王朝的处分,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这首诗虽是送友人归隐,但也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 《 sònɡ bié 》 
    《 送 别 》 
    [ tánɡ ] · wánɡ wéi 
    [ 唐 ] · 王 维 
    xià mǎ yǐn jūn jiǔ , wèn jūn hé suǒ zhī 。 
    下 马 饮 君 酒 , 问 君 何 所 之 。 
    jūn yán bù dé yì , ɡuī wò nán shān chuí 。 
    君 言 不 得 意 , 归 卧 南 山 陲 。 
    dàn qù mò fù wèn , bái yún wú jìn shí 。 
    但 去 莫 复 问 , 白 云 无 尽 时 。 
     
  •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
    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
    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
    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 ①饮君酒:请君饮酒。饮(yin):使动词,使……饮。
     
    ②何所之:所往何处。之:往。
     
    ③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陲:边。
     
    ④二句意谓隐居处白云不尽,足以自娱,只管前往,不要说不得意。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系送别友人之作。从诗中“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句意看,此君当是仕途失意而归隐南山的,因而诗中除送别外,还含有劝勉宽慰的意思。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君酒即劝君饮酒之意,言友人辞归,置酒饯行。句前置“下马”二字,并不一定就是友人下马相饮,带有自然随意的味道。从此可看出其友人洒落旷达之情怀,如李白诗所说的“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种放达潇洒之风格。复言“问君何所之”,也并不是不知所之,而是借以引出下文。作者以此发端,既以交待别事,又更深一层地说明仕途失意而于人生仍有无限的情趣。接下二句“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是友人的回答,与李白之不得意则散发弄扁舟正相似,反映唐人的一种处世精神。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面。

    唐代有许多名士曾在此隐居,调适待机,以图再进仕途,所以曾有“终南捷径”之说法。正因为友人此去是归卧南山,所以作者才说: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似是全诗意旨所归。本来有许多劝勉的话,有不少道理要说,但却不知从何说,也无暇细说,于是一语道尽: “白云无尽时”。沈德潜尝谓此句: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以为是劝解之辞。实际上这一句机智含蓄,包蕴无限内容。一方面是说:世道万变,功名利碌只如过眼烟云,何如归卧南山,看白云悠悠自乐,人生之情味亦无穷;另一方面,说南山白云不尽,似乎还隐含有终南捷径、仕路前程正未可知的意思。显然从宽慰友人角度讲,这样看似乎更周到一些。

    这首诗感情自然真挚,语言明朗,不假雕饰,具有一种淳朴深厚之美。尤其末了两句,高步瀛谓其“妙远”(《唐宋诗举要》)。这种“妙远”除了指诗中情思无限外,似乎还含有一种穷尽世理,领悟超妙之意。嵇康诗中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送秀才入军》)句,既写情又寄理,一片玄机,只在心解。王维以“白云无尽时”作结,此意亦颇同嵇康,不惟以写景来表情说理,更在于从中表现出心灵的体悟,这也就是它含蕴无限,言说不尽的关键所在。这种写法是技巧,也是一种纯自然的无技巧。
  •  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说明被送别的对象是谁,但诗中告诉我们,他的这个朋友是失意而归隐的。这首诗同王维许多诗一样,没有用典,没有华丽的句子,但明白如话而意味深长。诗的首二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写他下马饮酒送别,问他此行的去向。

     二、三句写友人回答他的话,“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说他很不得意,将归隐南山。这两句话是作者的介绍,仍是素描手法。

     末二句: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去吧,不用再问了,天上的白云是悠悠无尽的。最关键的是最末一句,是说你到了南山,可以欣赏悠悠的行云,言下之意,你可以万事不关心了。这同王维的名篇《终南别业》一样: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曾被人认为是“最得理趣”的名句。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王维对他的这位朋友将游离于现实之外,是欣赏的、同情的,这个态度,从“但去莫复问”中就可以意识到的。他的艺术上的成就,并不能掩盖他的消极思想。这也是大家公认的。
     
  •  这首诗,以浅白的语言,抒写送别的深情。
     
     前两句,写置酒话别,殷殷相问,字里行间融进一片真情。中间两句由问而答,转写归隐。友人“不得意”的感喟看似寻常,实际表达了十分复杂的情绪。他有心用世,但失意不满; 心怀激愤,又无能为力。正是这种极度的痛苦,这种难以排遣的愁绪,迫使他徜徉山水,隐逸终南,不得已而为之。这两句,既点出别离的原因,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是诗人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发自内心的劝慰。诗人的意思是说,只管去吧,朋友,何必为“不得意”伤怀生愁,功名利禄终有尽,只有隐逸的情趣如悠悠白云,无尽无休,足供你排遣享受。这番话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作为朋友,他对友人的处境十分同情,友人的感慨也道出了他的难言之隐。可在这临别的时刻,又说什么好呢?只好托出白云来宽解。但愿那空明澄澈的云天,带来安宁闲适的慰藉; 那白云飘忽的景象,送去前路珍重的祝福。全诗以这动人的写景结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耐人寻味。

    在这首诗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诗人的用力之处,看不到谋篇布局的匠心,看不到什么奇思妙想,仿佛是信手写来,不思而得。但细细体味,它平中见奇,词浅情深。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将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以“白云无尽”的景象涵盖了复杂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别情依依,余韵悠悠。



《送别》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亦不知所送之人。诗中写友人归山,诗人劝慰。以问答形式,似暗指诗人自己拟归隐之思想写照。末二句含意深远。
 【注释】
 ①饮君酒:请君饮酒。饮(yin):使动词,使……饮。②何所之:所往何处。之:往。③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陲:边。④二句意谓隐居处白云不尽,足以自娱,只管前往,不要说不得意。

古代名诗《送别》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题解
 王维曾在安史之乱中迫受伪职,后来又受到唐王朝的处分,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这首诗虽是送友人归隐,但也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①之:往,到。 ②南山:即终南山,主峰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陲:边。
 赏读
 首二句写饮酒饯别,并询问友人到哪里去。语言质朴无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并自然过渡到下面两句归隐的回答。“不得意”既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既然是不得意,那么归卧南山陲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诗人对友人的心情非常理解,五六句既有对友人的安慰,也表现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山中悠然白云,应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诗人借用归隐山中景色的美好来对人世荣华富贵进行否定,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句平淡无奇,但却词浅意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前四句为后两句感情的抒发作铺垫,使后两句给人以“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受。

古诗《送别》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这首诗题为“送别”,送别的是何人,已无法考知,只能依据诗意判断它是为一位从军出塞的友人而作。
 赠友送别的小诗,受篇幅所限,大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用速写法集中描绘分别时刻的情景。本篇则将友人及自己的生活遭遇,同离别之情紧密融合,纵横兼顾,自然工巧,不著痕迹。
 首二句,用“散”、“去”点破题中的“别”字,着重写友人分离。但是,诗人并未就事论事,孤立写这次分别,而是纵横交错,简略地勾勒了这次分别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广阔背景。“落叶”、“征禽” (长途远飞的鸟)两个比喻,交待了这次分别之前友人飘泊不定的生活状况; “聚还散”,指出这是友人返归以后与亲朋相聚不久的又一次别离; “去不归”,点明这次分离之后,友人将不再归来。显然,这是短促相聚以后的分别,难以再会的分别。俗语说: “落叶归根”; 《古诗·行行重行行》又说: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王粲《七哀诗》 (其二):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陶渊明 《归田园居》 (其一)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比喻,说明草木虫鱼、飞禽走兽都依恋故土,人类更是如此。但是,本篇作者的友人却在他乡奔波不息,归后复去,席不暇暖。十分清楚,他的遭遇是很不幸的。总而言之,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既反映了友人的命途多舛,又突现了这次分别非同寻常的难堪。
 最后两句,“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点破题中的“送”字,着重写送行时依依伤别的无限辛酸。但是,这里也没有单纯写送行,而是将它与诗人自身的遭遇、友人此去的前景巧妙地做了联结,情切意浓,凄怆动人。“穷途”,即穷途末路。魏晋之际的诗人阮籍愤世嫉俗,“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辄痛哭而返。” (《三国志·魏志》注引《魏氏春秋》 )本篇借用其意,比况自己境遇困苦。在送行的路上,诗人讲自己的坎坷不幸,好像是题外话。其实不然。“沾君出塞衣”,说明诗人正在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劝诫友人: 从军出塞同样找不到出路,前景仍然是暗淡无光的。只有交情深厚的朋友,才能倾吐肺腑之言,肝胆相照,不做虚与委蛇的应酬。一个 “沾”字,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的感情,活现了当时送别的情景: 在荒村古道的尽头,诗人牵扯着友人出塞从军的衣裳,涕泗横流,倾诉衷肠,苦苦挽留。真是: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 《别赋》 ) 它的艺术感染力是鲜明而强烈的。清代的诗歌评论家沈德潜读此诗于末尾批曰: “不堪。” ( 《古诗源》卷十四)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化用了何逊的《相送联句》: “以我辞乡泪,沾君送别衣。”两相比较,“辞乡泪”、“送别衣”,分别变成了 “穷途泣”、“出塞衣”。从中可以看出,何诗表现得较为浮泛,本篇则富有个性特征,包含了送别双方的生活遭遇,并点明了出行的地方,虽属化用,却有创新。

古诗《送别》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诗题是“送别”,仅两字。所送者是何等样人,作别又是因何情事,都没有交代,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的诗题那样具体。尽管如此,诗中所写“送别”情景,还是很动人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首二句成对偶。置酒饯别,即诗词中常写到的离筵、离觞、离樽。聚饮是为了离散,这是很令人难以为怀的。而今“酒”且“尽”矣,真正的别离即在眼前了。“津鼓”是渡口船只开航的鼓声信号。接下来将是开船: “风生浦帆乱。”风起帆扬,行人离去。姜白石 《长亭怨慢》词云: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写出了同样的情事,也是以 “帆乱”显示船离泊处开行,故接以“向何许”之一问。不过姜词是从行人(即他自己)的眼中见,范诗是从送行人的眼中见罢了。两句中的 “鼓喧”、“帆乱”,通过江河渡口的动态,表现了航船载人离去的场面,也反映了居者对行者依依不舍的心情。盖鼓声帆影是岸上人耳目所见,“喧” 与 “乱” 这两个字,刻画开船时刻在送行者心中引发的骚动,人的情感在物(鼓和帆)的声影中传达出来,耐人咀味。
 后两句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由动的场面陡转到静景。白石词续云: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用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表达行者对居者的眷念之情。这首诗中则是写居者望行者。盖水随山绕,山势折转,江亦转,船亦转,望行人不可复见,苏东坡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词的 “路尽河回人转舵”,即是此意,“河回”、“山回”,同是一件事。“不见”是全诗的中心。上举诸作,此二字或明出,或暗点 ( “人转舵”),对作者具有震动的力量; 有离别经历的读者,对此二字结合自身体会细细思之,当也受到感染。方鼓响船开时,别离还是在“量变”中,已为下面的“不见”二字蓄势; 至船转向,人不见,则是真正分别矣。相望已不可见,此时无论行者居者,思绪皆纷至沓来,或回忆前聚: “闲寻(寻思、追忆)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周邦彦《兰陵王·柳》 ) ; 或感触今离: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之二 )。此诗之“夕阳在沙岸”,撇开离别话头而转笔骤写一景,极得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之神理。盖行人已杳,犹望之不已,及至回过神来,则只见夕阳返照沙岸……虽未写及思想活动,而其中回肠百转处,掩卷可思而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周知共赏的送行诗,末云: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此诗与之更是形神俱似,因为是五言,少了 “惟见”字样耳。这也不必定说范澄是在摹仿李白的手法,大抵境同,心同,写出来也就很接近。自写眼前景,寓心中事,没有向前人作品中讨生活的必要也。
 全诗四句二十个字,篇幅极短,故写来也用极经济的笔墨。写临别径从“酒尽”陡起,将话别絮絮叨叨之处藏在文前; 写别后则独出夕阳斜照,将内心依依黯黯之情寄于景外,所以字句虽少,涵容却大。清刘熙载论诗,有如下一段话: “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 《艺概·诗概》 ) 持此论以观此诗,当能发现其有契合之处。

《送别》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送别之人亦不详。题一作《山中送别》。诗中不写送别时情景和场面,即写送别归来闭门。后二句却又想念友人,问他明年春草绿时归不归,表明实不愿友人离别,深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语言平淡,感情真挚。
 【注释】
 ①柴扉:柴门。②二句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指游子,即指友人。

送别 - 初中作文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题目】
 送别
 ——1987年南京市初三作文联赛题目。
 【审题】
 题型,文题作文。文体,记叙文,场面描写。题旨,记叙文中的场面,是指人和人在同一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种种关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场面描写,就是描写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横断面,也就是描写在一段时间里,在同一个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人物的活动。本题写送别的场面,着重写出在场人物的神态和心情。
 【构思】
 “送别”,可写集体送别的场面,也可写家庭或两个朋友的送别场面。
 一、写集体送别的场面,构思时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处理好场面描写与记事写人的关系。场面描写要围绕人和事展开,要围绕中心事件,写出一定场景中不同人物的活动。一个场面,中心事件只有一个,人物往往不止一个,场面描写通常是写一事多人的片断,要重点突出人物的表现。
 (2)处理好场面描写与景物描写的关系。场面描写中也需要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场面描写和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是不同的。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写景是主要部分; 场面描写中的写景,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起衬托作用。景物描写主要是描绘一定环境中景物的位置、状态和外貌,一般以写“静”为主;场面描写主要是描绘一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发展、位置的转移、情绪的变化等,一般以写“动”为主。要防止在场面描写中过多的写景。
 (3)处理好点面关系。“面”,就是要兼顾全场,要概括介绍全貌,要通过叙述、交代,勾画出整个场面,要眼光四射,要写出一般“群众”人物的活动; “点”,一是要有整个场面中的“中心点”,一是要具体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要有“特写镜头”。
 (4)处理好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的关系。场面描写,既要求把场面的总貌写得轮廓清楚,又要求把各个人物活动展开过程写得线索分明,这就要求以空间顺序结合时间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总貌,可以以空间为序,或从中心点扩散到四周,或从一角波及全场,或从远至近,或从近察到远眺。写人物活动,可以以时间为序,随着中心事件的发展,展开人物的活动。
 二、下面是一个集体送别场面描写的片断,特点是以“联欢会”的形式“送别”。
 分别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几个男生请我们女生到男宿舍去。他们鼓掌欢迎我们,请我们坐下。床上柜上放满了瓜子、西瓜、糖果等食品。辅导员微笑着站起来说:
 “今天是夏令营的最后一天,我们开个联欢晚会,大家永远记住这一天!”
 “啪啪啦”地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辅导员接着说: “第一个节目,让我先来。”
 “好极了! 好极了! ” 大家欢快地叫起来。
 老师演了一个哑剧,题目是“分别时”。他把难分难舍的心情表演得十分真切,我们都感动了。轮到我的时候,我唱了一首歌,题目是 《思念》。虽然唱得不好,但也博得了一片掌声,我万分激动,连声说: “谢谢大家! ”
 最后一个节目是互送纪念品。我们都是书画爱好者,纪念品自然是书画作品。我送给我在书画夏令营中最要好的朋友——卢静一张“苦求”,希望她向书画艺术的最高峰刻苦攀登。她则送给我一张“依依不舍”,表达我们之间的友情。我豁达地说: “人生何处不相逢,以后见面的日子多着呢! ”她没说什么,只是不住地点头。我看见她的眼眶里泪水在打转,我的眼睛也不禁湿润了……

 这是夏令营送别联欢晚会的场面描写。以晚会的进程为序,点面处理得比较好。“面”,概述晚会的全貌、过程; “点”,表演节目时,写辅导员的哑剧和“我”的演唱,略去其他节目; 互赠纪念品,“面” 上只一句带过: “我们都是书画爱好者,纪念品自然是书画作品”。作为“点”,着重写我与卢静互赠“苦求”和 “依依不舍”。
 三、下面是写家庭送别的场面。作者以自己的感情变化过程为序来写离别场面:
 妈妈就要走了,我感到如此的惆怅。快四十岁的人了,不安安稳稳在家过舒适日子,却要去读什么博士,况且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要四年呢。
 这是离别前的思绪,对母亲出国的抱怨。接着写 “离家”,具体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心理,特别是对眼神的描写:
 “嘟,嘟……”可恶的汽车喇叭声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虹儿,汽车来接了,你送送妈妈吧!” 妈妈从阳台慢慢地走进屋来,说话声中有点酸楚,眼睛静静地凝视着我,里面盛满了无限的眷恋。我突然神经质地奔向房门,用背牢牢地抵着门。妈妈没有动,只是眼里增加了很多感情,透过泪雾,我依稀看见妈妈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此时,爸爸走了过来,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说: “快去帮妈妈拿点行李。”我这时才突然觉得我的行为有多蠢,我默默地向妈妈走去,接过她手中的行李,妈妈没有拒绝,只是万般怜爱地抚摸着我的头。我记不清是怎样走出家门的,又是怎样走进汽车的。继而写去火车站途中,用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车轮不停地向前滚动,好像在碾压着我的心,车内的空气很沉很闷,许久没人说话。突然,妈妈表白她的爱国、爱子之心,我终于理解了妈妈,再不怨她了。妈妈突然变得十分激动,一下子抱住我,抱得很紧、很紧,我的嘴里流进了一股咸涩的液体,这是我和妈妈的泪。最后写火车站送别:
 我久久地看着驶去的列车,心中充满了激动,然而我不但没哭,脸上却有欣慰的笑容。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这样一位好妈妈。作者的构思,先悲后喜,先沉闷压抑,后开朗奋发。
 【相关题目辨思】
 A. 赶庙会
 下面是初一李宁宁练习场面描写的习作《赶庙会》,写的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场面。
 大年初一赶庙会,可是件有趣的事。那天,我随着姥姥、姐姐走进了人挨人、人挤人的龙潭湖庙会。
 嗬,好香啊!刚一进小吃街,我这个馋鬼的鼻子就动起来了。“山西刀削面哟!” “兰州拉面来喽!” “又酸又甜的凉皮爽口噢!”“油爆春卷!” “煎饼果子!” “新疆羊肉串!” ……一家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有的仨一群儿,吃碗热乎面;有的俩一伙儿,喝碗豆汁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真是 “十里长街,美食飘香” 啊!我瞅瞅这家,看看那家。嗬,现在可谓是 “改革改革,越改越活” 了,我这位“美食家”,在人群中钻来钻去,都不知吃什么好了。不过呀,一位老师傅的精湛技艺还是吸引了我。
 只见“糖稀大王”手持漏勺满糖稀,浑洒自如砧板间。左一甩,右一勾,上插花,下漏糖。仿佛运笔作画,又好似落“墨”成图。老师傅一边甩糖,一边笑呵呵地说:“今儿个赶庙会,大吉大利,我给诸位洒个 ‘龙凤呈祥’!”“好喽,好喽!” 我们全都拍手欢呼起来。说话间,板子上已出现了一幅糖制龙凤图。嘿,咱北京人的手艺真是盖了帽儿了!老师傅又用一颗樱桃做了龙眼,这叫 “画龙点睛,越点越旺”!在数十双举得高高的小手中间,师傅又开始做了: “什锦花篮”、“飞鸟登枝”、“金鸡独立” ……不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老人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孩子呢,也高兴地舔着甜滋滋的糖稀,真是一甜就甜到心窝窝里去了。
 过了小吃街,沿路有不少搭台唱戏的: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观众随着那唱腔,摇头晃脑,还真投入呢!沿路还增设了许多游艺项目,“飞包打罐” 啦,“有奖射击”啦,等等,真是五花八门,那里不时地传来孩子的嬉笑声和年轻人的喝彩声。
 随着人流,再往前走,老远就看见围了一大堆人,咦?原来是写对联的:大红的纸两边铺,饱蘸的笔中间飞。“梅花开五福,竹叶报三多”、“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之家庆有余”。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高兴地说: “好!好!现在这日子越过越红火,再添几滴墨水呀,来年就讨个吉祥哩!” “哈哈哈……”
 “嘀嘀——嗒,嘀嘀——嗒”,嘿,喇叭,这不,秧歌队来了。身着节日的盛装,脸搽粉红的胭脂,手中还甩着飞转的帕巾。“她们哪,是给姥姥送福来喽!” 我和姐姐一边笑,一边拍着手。围观的人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前仰后合: 这不,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可人们却游兴未尽,改革开放使庙会成了京城一绝。党的政策好,日子添把火。明年呀,我一定还来!

 本文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既渲染了庙会的热烈喜庆气氛,又重点写了“糖稀大王”献艺、搭台唱戏、有奖游艺、春联贺喜、扭秧歌等场面。写这些场面,有详有略,有点有面。
 能突出场面上的人物活动。人们的行动、对话、外貌,描写形象生动。
 B. 夹豆赛
 下面是初一赵敏在30分钟内完成的快速作文《夹豆赛》。
 童年时期,爸爸为了培养我的竞争力,常常变着法子想出一些比赛节目来。
 记得一个旧历除夕晚上,我们一家刚吃完年夜饭,爸爸突然有了个怪主意,说是来一场左手夹豆赛。这事看看简单,用左手拿筷把碗中圆溜溜的青豆一颗颗夹到碟子里,做做并不容易。
 看!弟弟跪在凳子上,半个身子都趴于桌面,左手笨拙地捏着筷子。他对准豆子用力一夹,哎呀,还没夹起来,筷子倒成了叉形,急得伸长脖子,瞪大眼睛。哈! 差点将头伸到碗里去。
 爸爸夹起来挺利索。他今天特别兴奋、调皮,夹一颗豆做一个鬼脸。外公见他这般没大没小的,直提醒他不要忘乎所以。可他还是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夹得最快的,要数妈妈了。她坐在爸爸对面,两个人正好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妈妈虽然夹得不那么利索,但不像爸爸那么因调皮而偶有失误,不像弟弟那么因性急而事倍功半,只是一颗颗认真地夹着,不紧不慢,以准确见长,成了比赛的头名状元,获得了外公奖给的特制的冠军酒——鸡尾酒。瞧她美的,鸡尾酒一定很好喝吧!
 我嘛,开始不顺,受妈妈的影响心里一点也不着急,手不忙,脚不乱,习惯后速度就加速了。不是吗?我还是第二名哩!
 光阴似箭,现在我已长大,进了重点中学,“逆水行舟”之际每每忆起那场左手夹豆赛,其理其趣犹新。

 这是写家庭娱乐性竞赛的场面。发起者——爸爸,参赛者——弟弟、爸爸、妈妈、“我”,旁观者——外公,在场面上的表演,描写得各具神态,生动有趣。
 C. 惜别
 你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学业,在这毕业离别之际,总有一些令你难忘的、使你留恋的事,请以 “惜别”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抒情,有议论,但不能涉及真实的学校、师生姓名(可用假名),书写清楚,不少于600字。
 ——1994年浙江省中考作文题。
 这是提示性文题作文,应答时应照应 “提示” 和文题,要通过初中生活中一些令人难忘的、使人留恋的事,表达“惜别”的真情实感。本题可以通过场面描写来应答,比如写班级师生送别会场面,引出一些令人难忘、使人留恋的事; 也可以不写场面,直接从毕业离别之际引出记事。
 下面的优秀答卷先引用诗句,创设“惜别” 的氛围,然后触景生情,记叙大雪天打雪仗的事,表现快乐的校园生活和同学间真挚的情谊,抒发了自己在离别母校之际,珍惜初中生活的情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西下……”唱着这首颇具古典风调的“送别”,泪水悄然滑落。环视校园里那熟悉的景物,教学楼再次映入我的眼帘,晚风带着夏日特有的热情,吹拂着我的长发。呵,母校,别了!伤感、失落之余,心中又泛起阵阵温馨,往事又历历在目了。
 那是一个下雪天,整个校园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走出教室,扑入眼帘的满是白茫茫的一片,是雪。来到操场上,那儿早已是漫天飞着欢声笑语。雪地里,留下了同学坑坑洼洼的脚印。正沉思着,一个好大的雪球从耳边擦过,我缩了缩脑袋,吓,好险。好朋友笑着奔来,看着我这副狼狈相,打趣道:“浪漫的诗人又在发‘诗疯’ 了。”
 “还说呢,‘明人不做暗事’,只知背后偷袭人家。我眼睛不好,等会闯祸了,有你受的。”我心有余悸地故意瞪了她一眼,但仍被她拉到了打雪仗最热闹的地方。唉,盛情难却嘛。眼尖的同学看到了毫无“武器” 的我,于是向我发起了进攻,我只得抱头鼠窜。咚,一头撞到了双杠上,我一下瘫坐在地上,捂着额头呻吟着。同学一窝蜂地涌到我跟前,有的扶住我,有的忙去找老师,有的掏出自己的新手帕为我按住伤口,更多关切地询问着我。老师赶来了,校医赶来了,面对这一双双充满友爱的瞳仁,我深深地感动了,透过晶莹的泪光,我看到了比雪还白、还纯洁的心灵!
 往事难追,如今在老师、同学的关怀下,我已快乐地度过了三个春秋。呵,母校,我一定牢记您的深恩,我会遵循您的教诲,去谱写人生壮丽的诗篇。“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西下……” 我硬咽着从心底呐喊出:别了,母校!

古代名诗《送别》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送别

 题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的情景及别后的思念,表现出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①春草二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本指贵族子弟,这里借指友人。
 赏读
 前两句叙写送别友人日暮归来之事,“山中”点明诗人居所,写出诗人远离闹市,“柴扉”又表明诗人住所不豪华。这两句反映出诗人的淡泊心情,也反映友人与诗人感情深厚。在日暮中关掩柴扉的意象又流露出诗人在友人离开后的怅惘与平时的孤寂无友的生活。后两句直接抒发友人离别后的怅惘之情。诗人由春草一年一度变绿,而揣度友人能不能年年来,这两句诗既有诗人的愿望,也有诗人的疑虑,特别是刚送友人就盼友人归来,更表明诗人对友人相知相恋的深厚情谊。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抒发的感情深厚、真挚。结尾采用反诘问式,更显得韵味无穷。

送别sòngbié

送行
 △ ~好友。
【反】迎接

送别sòngbié

〈动〉为离去的人送行:送别战友│挥手送别。
【同义】 送行。
【反义】欢迎│郊迎│迎候。

送别sòngbié

为将要离别的人送行。
【组词】送别同学︱送别朋友︱依依送别
【例句】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 放假了,我到西客站送别家住外地的同学。
【近义】送行
【反义】迎接

送别

(反)迎接 告别

出迎、迎候、迎接、迎迓;送别、送行

○出迎chū yíng

(动)出外迎接:~于门外|亲自~|赶紧~。

○迎候yíng hòu

(动)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客人):~远方的客人|在宾馆门口~贵宾|亲临机场~。

○迎接yíng jiē

(动)到某个地方去陪同客人等一起来:到车站去~贵宾|到码头~朋友|我们在门口~。

●迎迓yíng yà

(动)〈书〉迎接:大驾光顾,有失~|老臣~钦差来迟,还乞恕罪。

●送别sòng bié

(动)送行:候机室里聚集着他的亲友,都是来~的|亲人们都来~|依依不舍地~。

●送行sòng xíng

(动)到远行人启程的地方和他告别,看他离开:全体同志到车站来给他~|~的规格是最高的|~的官员。

告别←→送别gào bié ← → sòng bié

告别:辞行。
送别:送行。
【例】 霞光染红了秋野。白舜在亲人们的簇拥下,告别了衇?向霞光中走去。(王亚平: 《神圣的使命》) 安何两家,忙着上路;邓褚两家,忙着送别。一边行色匆匆,一边离怀耿耿。(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送别←→迎接sòng bié ← → yíng jiē

送别:送行。
迎接:到预定地点去陪同客人等一起来。
【例】 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再见了,亲人! 》) 杜宁陪着于参议在两个战场当中的夹道里,走了七八里地,遇到了迎接他们的两个参谋。(邓友梅: 《我们的军长》)

送行

送行

送(送别;送路;奉送;将送;候送;~出长亭) 折柳 河梁别 燕于飞 河梁送别 河梁携手
送客人:送客 谢客
敬送帝王:送驾
以财物送行:赆行
凑钱送行:醵饯
赠别送行:青门柳
远距离送行:远送(恕不~)
 送到车站:送站
 送宾客至郊外:郊送
高兴地送别:欢送
 瞻仰欢送:瞻送
恭敬送行:寅饯
悲歌送行:击筑 鼓筑
不远送客人:不过虎溪
(到远行人起程的地方,和他告别,看他离开:送行)

另见:陪伴 行走 谈话 告别 看着 离开 迎接

☚ 送行   相送 ☛

告别

告别

告诀 送离 送别 叩别 取别 奉别
告辞,告别:作辞
表示告别:挥手 挥袖 挥袂
 示意告别:抗手(~将辞) 举手
敬称向人告别:拜别 拜辞
远行前向人告别:辞行 道别
 告别,辞行:告行
 举手道别:分袂 别袂
 挥袖道别:别袖
辞谢告别:谢辞
造访告别:访别
见面告别:唔别
持手告别:持别
握手告别:握别 执别 执袖 掺袂
挥手告别:摇手
拱手告别:拱别
作揖告别:揖别
接吻告别:吻别
流泪告别:泣别
因远离或久别而告别:
(分手:辞行:告别)

另见:告诉 说话 离开 离别 分别 送行

☚ 离别   辞别 ☛

送别

see sb off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