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植树种草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或恢复草地植被系统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包括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还草两个方面的内容。
北方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❶林草 (药) 间作模式。在土层深厚、土壤肥力相对较好的沙化地上,通过合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以生态林为主体,林草 (药) 间作组成生物学稳定、配置科学、结构合理的绿色人工生态经济系统。
❷乔灌混交模式。在土层深厚、土壤肥力相对较好的沙化地和风沙危害严重的沙化地上,分别通过杨树和紫穗槐、刺槐和条桑进行乔灌混交营造生态林,达到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以防风固沙为主,又能较快获得经济效益。
❸灌草混交模式。在河流故道地区,通过灌草混交营造生态林,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沙化耕地和沙荒地种植青腊和饲草,适地适树,同时青腊和饲草经济投入少,易管理,收益快,能充分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既能实现生态建设主体目标,又能较快获得经济效益。
❹林草带状配置模式。在沙化严重地区,由于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风沙危害,严重影响了农、林业生产,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采取林草带状配置方式植树种草,充分发挥防护林带的防护功能,减少风沙危害,种植优质牧草,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长、中、近期效益相结合。
南方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❶生态林草模式。在江河源头、山高坡陡、土层瘠薄等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带,以营造生态林草为主,迅速恢复植被。
❷林草牧模式。在自然条件较好、适宜发展草食牲畜的地方,采取林下种草、先草后林等措施,帮助农民种草养畜。
❸林竹纸模式。依托当地制浆造纸龙头企业,退耕造林种竹,建设原料林基地。既扩大绿色植被,保证企业的原料需求,又增加地方和农民收入。
❹生态旅游模式。在旅游沿线退耕地,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营造新的景观林,建设绿色通道,既美化环境,又扩大旅游资源。
❺林果模式。在交通、市场条件较好的地方,实行成片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干鲜果类,林下采取水保措施。
❻林药、林茶模式。根据当地物种优势,适宜种药的在林下种药。适宜种茶的在林下种茶,实现互利共生,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❼林桑蚕模式。生态林带与桑树带间隔或块状配置,建立桑蚕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