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vagus nerve atrial fibrillation
由迷走神经介导的一类心房颤动。临床特点如下:
❶男性发生率高,男女之比约为4∶1。
❷发病年龄多为中年,首次发生迷走神经性房颤的平均年龄为45岁左右,年龄范围25~65岁。
❸常为特发性或孤立性房颤,首次发作、首次诊断时及随访期中患者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左房扩大等异常。
❹部分患者伴有轻度高血压,但无明显的心脏受累,可以排除高血压病引起的房颤。
❺多数患者常经过几年药物治疗疗效差或产生耐受性,病情加重后就诊,临床病史常为2~15年。发作模式的特点:
❶多在夜间、休息时发作,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
❷房颤发作常与进食相关,尤其晚餐后。晚餐后迷走神经不仅处于消化期的兴奋刺激中,而且是在白天到夜间迷走神经张力逐渐增高的转换中。饮酒后的酒精吸收期也常是诱发因素。多数患者的发作与进餐后的胃消化期相关,少数患者的房颤与进食时的吞咽,与食物刺激咽部和食管直接相关。
❸发作常在凌晨或清晨终止,这时迷走神经兴奋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除此,当患者发现反复早搏出现相应症状,根据经验预感房颤可能要被诱发时,通过运动、用力等刺激交感神经的方式可阻止此型房颤的发生。
❹机械性或药物刺激和兴奋迷走神经常可诱发房颤。
❺几乎所有病人都随病程进展而发作趋向频繁,不同病人的复发率不同,一般从每年发作几次到每月、每周甚至每日发作几次。发作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逐渐延长。但是,经长期随访证实,迷走神经介导性的阵发性房颤没有或很少变为持续性房颤。心电图特点如下:
❶典型的迷走神经性房颤发作前常有进行性的窦律减慢,提示迷走神经兴奋性进行性增高,当窦性心动过缓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才发生,多数病例的临界心率在60次/min以下。
❷动态心电图的资料显示,除心率逐渐减慢外,发作前的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常可出现房早或房早二联律,这也是迷走神经性房颤即将发作的心电图特征。
❸发作过程中,常可见房颤与Ⅰ型心房扑动交替发生(F波在Ⅱ、Ⅲ导联倒置),记录较长时可以见到心房扑动变为房颤或从房颤变化为心房扑动的过程。房扑转化房颤的过程为其迷走介导性机制提供有力的证据,即迷走神经兴奋时,缩短了心房不应期,遂可使心房扑动的心房率加快,进而演变为房颤。
❹与病窦综合征或慢快型综合征不同,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几乎没有病窦综合征的其他心电图特点,服用强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心电图也常没有病窦的表现。而病窦综合征患者较少发生心房扑动。
❺迷走神经可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并伴房内兴奋传导的减弱,因此不十分提前的房早也可诱发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