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近思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近思录 近思录《近思录》为宋代朱子与其友吕祖谦所合撰。书名是根据《论语》中“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言而定。 ☚ 近思录▷ 无极而太极。 ☛ 《近思录》《近思录》
《近思录》是一部辑录宋代理学重要言论的语录集,为宋代理学家朱熹、吕祖谦同撰。全书14卷,系从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的著述中,摘录其中最能体现理学的核心与宗旨,又能指导人们日常生活言行规范的精辟论述,共622条,又经反复商榷,编辑而成。共分为道体、为学大要、格物穷理、存养、改过迁喜克已复礼、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制度、处事之方、教学之道、改过及人心疵病、异端之学、圣贤气象等14篇,每篇之中分立诸条。因圣人之道高深奥妙,此书则引之以近,又教人慎之于思,故名“近思”。此书集中反映了宋代理学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是研究中国理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此书编成后,广为流传,至明代已有诸多版本,然而也出现了众多谬误。入清以后,一些学者便对此书进行校注,其中较重要的有刘源渌的《近思续录》、李文炤的《近思录集解》、茅星来的《近思录集注》、江永的《近思录集注》等,1933年商务印书馆在“国学基本丛书选印”之中,取清嘉庆江西督学王鼎刊本,出版了江永《近思录集注》,1987年上海书店又影印出版清江永注《近思录集注》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影印本。 近思录 学术史资料。十四卷。宋朱熹、吕祖谦撰。成书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事迹参见“《周易本义》”条) 吕祖谦,字伯恭。生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卒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学者称东莱先生。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为学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开浙东学派先声。吕祖谦和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撰有《东莱集》、《东莱左氏博议》、《吕氏家塾读书记》、《书说》等。 《近思录》是南宋初年,朱熹和吕祖谦对北宋理学家言论的分类汇编。宋淳熙二年(1175年)夏,吕祖谦访问朱熹,两人一起读周敦颐、二程、张载之书半个月,感叹其博大精深,“若无津涯”,初学者不知选择,无从入门。因此朱熹、吕祖谦就共同纂集、汇编了这本用以帮助人们学习理学思想的资料选辑《近思录》。所谓近思,即切近之思,即于“人伦日用”密切相关的思想。《近思录》是读“四君子之全书”的一部撷英之作。(四君子即理学发展初期的濂、洛、关诸大儒)。 朱熹与吕祖谦从周、张、二程的书中,选出《太极图说》、《易通》、《西铭》、《正蒙》、《经学理窟》、《二程遗书》、《易传》摘录有关体用的论述,分别编排成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敬戒、辨异端、观圣贤十四门,共六百二十二条。道体论,“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近思录》卷一)为学论述“为学之要,盖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同书卷二)。出处论“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任矣”(同书卷七)。此书使学者致力于日用之实,而不使鹜于高远,实为性理读书之祖,为《五经》之阶梯,“入圣之基”(《近思录》原序)。此书的编排体例,完全是按宋明理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程序为标准的。其中包括周敦颐、张载、二程的宇宙人生的基本思想,对研究北宋理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近思录》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汪伟刻本。高攀龙刻本。同公恕刻本。吴郡邵氏刻集解本。新安朱氏刻本,徐氏刻无注本等。清康熙中御儿吕氏宝浩堂刻《朱子遗书》本。清光绪中三原刘氏刻《刘氏传经堂丛书》本。清光绪二年(1876年)贺瑞麟辑《醇清麓丛书》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梁鼎芬辑番禺端溪书院刻《端溪丛书》本。 近思录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纂集,由朱熹主编。书名取切问而近思之意。淳熙二年(1175)夏,吕祖谦从浙江东阳到福建崇安朱熹的“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二程和张载四子的书,深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书〈近思录〉后》),初学者不易把握,于是精选四子的言论622条,分14卷,辑成这本理学入门的教科书。《近思录》依朱、吕两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全书有:(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 (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 (十一)教学之道; (十二)改过;(十三)异端之害;(十四)圣贤气象等14个专题,包括了周、张、二程关于宇宙、人生、伦理的基本思想。此书在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传播理学思想起过重要作用。主要版本有:叶采集解本(四库全书著录),明正德14年(1519)汪伟刊本,明稽古斋刊本,正谊堂本,清康熙中御儿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近思录 173 近思录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共14卷,摘录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重要言论,按道体、为学、致知、存养等14个门类,编辑而成,共622条。清代学者张伯行模仿其体例,摘录朱熹语录,辑成一书,称《续近思录》,共14卷,639条。 ☚ 神灭论 朱子语类 ☛ 近思录 近思录理学入门著作。十四卷。朱熹(生平见《四书集注》条)和吕祖谦合编。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江婺州(今金华)人。南宋哲学家。隆兴元年(1163)进士,除太学博士,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修官,与朱熹、张栻齐名,世称“东南三贤”。 ☚ 伊洛渊源录 习学记言 ☛ 近思录十四卷。宋朱熹、吕祖谦合撰。祖谦(1137—1181) 字伯恭,婺州 (今浙江金华) 人。隆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 《历代制度评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古文关键》。本拟上承春秋,下至五代,集百朝大事为一书,因病未果,只成此编。是书成于淳熙二年(1175),熹年四十六岁。书前有朱子题词曰,淳熙二年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漫无边际,而恐初学者不知所入。因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故成此编。是书与吕祖谦同定,十四卷。分十四门,共六百二十二条。集宋代学者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为阐述儒家性理的概论之作。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大旨主于格物穷理。格物是为了认识 “天理”,防止人们的 “因物而迁”。他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遗书》卷二)。穷理不在于认识物理而在于认识天理和天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遗书》第十),“明善在乎格物穷理”(《遗书》第十五)。如果已穷物理,而不归结到社会、伦理道德修养,那就象“泛然如游骑无所归”(《遗书》第七),格物的主要任务是 “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 (同上)。他注重内心的封建道德修养,反对闻见之知,轻视感性知识。而是通过格物去宣扬封建道德修养。他教人通过格物,去体认天理。他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天人一也,更不分别”(《遗书》卷二)。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于义理之本原虽未客聚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首,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于余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不失纂集之旨。有朝鲜铜活字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