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保险业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庆辟为通商口岸后四川才出现保险业。是年,英商太古洋行、怡和洋行在重庆设立分行经营贸易、航运兼营保险业务。光绪十九年 (1893年),英商立德乐洋行在重庆设立利川保险公司。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后,英商保家保险公司、永明人寿保险公司、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均在重庆设分公司。光绪三十年 (1904年),四川商务局上书四川宪台,呈请于成、渝两地设立保险公司,以保护省内银两转运,但未实现。直到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始有重庆士绅集资成立探矿保险公司,承保矿井的水、火、风三害,是四川最早的民族保险事业。 民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交通、工商业日渐兴旺,保险才逐渐兴旺起来。民国8年(1919年),先有上海金星保险公司来重庆设分公司。接着安平保险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及其寿险部、宝丰保险公司、丰盛保险公司先后于1927年~1931年来重庆设立分公司,办理水、火险及人寿保险。1932年,重庆川盐银行拨款20万元,专为创办川江盐运保险设立保险部,并在自流井、邓井关、合川、涪陵、刀果、合江、江津等地盐岸设保险部办事处。1935年,聚兴诚银行开设兴华保险公司,总公司设重庆,经营水、火险业务。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后,重庆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多国营保险机构和省外一些资深的民营保险公司均将业务重心移至重庆,陆续来川设立总公司和总管理处,使保险机构和人员俱增。公营的有中央信托局重庆分局产物保险处、人寿保险处及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资源委员会保险事务所、邮政储金汇业局寿险处等8家,民营的有中兴、亚兴、大东、大南等保险公司。经营产物保险的有火险、各种运输险、盗匪险、兵险、茧钞险、战时兵险、川江运输险等,经营人身险的有国民寿险、简易人寿险、个人寿险。较大的业务几乎均为国营保险机构垄断。据统计,1944年重庆国营、民营、中外合营的保险机构近50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省外保险公司也纷纷迁走,但四川的保险业还繁荣了一段时期,重庆的保险公司数量增加到70余家。1948年国家经济日益混乱,物价天天上涨,保险金额无法稳定,对保户失去保障作用,四川保险业陷于极度危机,纷纷关门倒闭。至1949年8月,只有中国保险公司一家尚能维持经营,直到解放前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