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训练过度”。运动员训练和休息结构不合理时产生的状态。此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活动紊乱,人体工作能力和抵抗力下降,继续发展即成过度疲劳。起因为负荷长期过大;训练手段和方法单调;增加负荷时违反渐进性原则;休息不足;比赛过多;身体有病。参见“过度疲劳”。
过度训练
全称“过度训练综合征”。是运动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早期与神经官能症极为相似。它的病理基础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人认为同时还伴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上的紊乱。另有一些学者从动物实验或对晚期过度训练运动员进行形态学方面的观察,发现有运动支撑器官和内脏器官的组织学改变。过度训练所引起的各种变化,主要是由于运动负荷与当时的身体功能状况不相适应,致使体内的动态平衡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新陈代谢过程发生障碍的结果。
过度训练的症状很不一致,可涉及各个系统和器官。早期以神经系统的表现为最多见,如疲倦感、精神不振、无训练欲望甚至有厌烦情绪,有的容易激动。大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易惊醒、早醒、醒后困倦,少数有嗜睡现象。其次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或主诉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工作能力下降等。少数病例诉耳鸣、眼发胀或脱发等。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症状有胸闷、心慌、心跳、气短等。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以食欲不振最为常见,其他有恶心、呕吐、腹胀等。客观症状为运动能力下降,恢复期延长,体重下降;安静时脉搏加快、血压增高,联合功能试验异常反应,并且恢复期延长。心电图上可出现各种类型心律不齐,以及ST段下降,T波降低,双向或倒置等变化。有报告中等运动量负荷试验后ST段下降超过0.5mm的占74.7%,超过0.75mm的占33.3%,5分钟内未能恢复。T波电压常比安静时下降或倒置加深。负荷后有的出现过早搏动,原有过早搏动常增多或呈多源性。过度训练运动员脑电图出现节律异常者占55.6%; 还可有内分泌功能等方面的障碍。
过度训练运动员化验检查表现为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相对减少。负荷后血乳酸增多,尿蛋白排泄量常比训练状况良好时增多。
主要根据不良的自觉症状、训练中的异常表现,以及客观检查的异常来诊断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产生的原因常常是由于大运动量,训练缺乏明显的节奏,或开始出现某些不良症状时没有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在训练不够系统的情况下投入大运动量训练,冬训转春训时训练安排没有考虑季节特点,训练中没有充分注意个人特点(如年龄、运动水平、 训练年限等),比赛前的训练准备不足;伤病后过早投入大运动量训练,不良环境因素的作用等等。
治疗过度训练的三个基本原则是消除病因,调整训练内容或改变训练方法,以及进行对症治疗。
训练内容的调整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早期减少运动量是必要的,无论训练强度或时间都应加以控制,要减少或避免难度较大的动作,减少速度及力量性练习。对较重的患者除减少运动量外,应完全避免高强度及大力量性练习,暂时改变专项练习 (如陆上项目可改为水上活动),改变训练地点,甚至采取暂时离队治疗等措施。同时要停止参加任何比赛,控制加重过度训练在神经-精神上的负担。要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药物可采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尤其是B属和C以及某些强壮剂。完全停止体育活动往往是不必要的,有时反而会加重症状。
过度训练的预后一般是良好的,但有时恢复时间较长。对内脏器官一般不引起不可恢复的损害。
预防过度训练的要点是:
❶定期作身体功能检查,制订适当的训练和比赛计划,防止对运动员提出过高的要求。
❷加强大运动量训练及比赛后的恢复措施,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营养。
❸对伤病要及时治疗,伤病后投入训练时运动量要逐渐增加。
❹训练要考虑到个人特点,注意环境、气候和季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