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迁海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迁海令

清初配合海禁政策的执行,搬迁沿海居民的法令。顺治十七年(1660),继禁海令之后,颁布了迁海令,强制闽、广、苏、浙等地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越界者立斩。

迁海令

迁海令

清政府为了防止内地人民对郑成功联系和支持,于顺治十八年 (1661年) 勒令江浙、福建、山东、广东等省的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并尽烧沿海民居和船只,不准片板下海。“凡三迁而界始定”,且“迁海”过程中,堕城郭、烧庐舍,“老弱转死沟壑,少壮流离四方”(王沄《漫游记略》卷三),给东南沿海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后,禁令渐宽,到康熙二十年 (1681年) 始完全撤消。

☚ 里坊厢制   关禁之设 ☛

迁海令

清初为防止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成功联系,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迁的命令。始行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规定内迁30至50里,尽烧其房屋船只,不准片板入海,越界者立斩。使沿海人民无家可归,引起激烈反抗。至康熙二十年(1687年)不得不废除。

迁海令

迁海令

清顺治( 1644—1661 )年间关于东南沿海各省人民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的诏令。清初 抗清主力在大陆遭削弱后,其余部集中于台湾和沿海各地。清政府为防止内地人民与沿海抗清军联系,顺治八年(1651)开始海禁,顺治十三年发布上谕,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贸易,犯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决,货物入官,犯人家产全部赏给告发人,地方文武官一律革职,从重治罪。顺治十八年开始实行迁界措施,发布迁海令,勒令东南沿海各省人民分别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沿海人民流离失所,生计断绝。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浙江、福建、江苏一带。康熙二十年( 1681 )禁令渐宽。二十四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降清,二十五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宣布撤销以前颁布的迁海令。参见“海禁令”。

☚ 闭关政策   广东十三行 ☛
迁海令

迁海令

清顺治 (1644—1661) 年间关于东南沿海各省人民内迁30—50里的诏令。清初,抗清主力在大陆遭削弱后,其余部集中于台湾和沿海各地,以郑成功部为主力。清政府为防止内地人民与沿海抗清军联系,顺治八年 (1651年) 开始海禁,十三年发布上谕,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贸易,犯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决,货物入官,犯人家产全部赏给告发人,地方文武官一律革职,从重治罪。顺治十八年 (1661年) 发布迁海令,勒令东南沿海、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居民分别内迁30—50里,焚烧沿海民居和船只,片板不准入海,越界者不论远近,均立斩。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浙江、福建、江南一带。康熙二十年 (1681年) 禁令渐宽。二十二至二十三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及其部将先后降清,二十五年清政府开海禁,宣布撤销迁海令。

☚ 海禁   闭关政策 ☛

迁海令

清初,郑成功等据福建、浙江沿海进行抗清斗争,清政府为了断绝他们的粮食、物资供应,于顺治十八年(1661)实行海禁,强迫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里到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船下海,违者立斩。沿海人民流离失所,生计维艰,曾发生激烈的反抗斗争。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