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达斡尔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达斡尔族传统伦理思想达斡尔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达斡尔族,自称“达斡尔”,史称, “打虎儿”、 “达呼尔”、“达瑚尔”、“达古里”、“达胡尔”、“达瑚里”、“达古尔”、“达呼里”、“达乌尔”等,亦称“爱门人”。其族源有来自契丹族等多种说法。现有121,357人(1990年),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霍城等地区亦有少量分布。解放前,已进入宗法封建制经济发展阶段。达斡尔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该民族民间故事中有具体反映。如《孟贡湖》,歌颂了主人公孟贡湖的勇敢、智慧的美德和敢于战胜恶魔和困难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地主婆对牧工的虐待,嘲笑了富翁的愚蠢,并曲折地反映了该族人民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嘎仙洞和窟窿山的传说》、《老虎为啥不下山了》、《风刮卜奎》等,反映了他们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力量。达斡尔族人素以勇敢善战著称,并有保家卫国的道德传统。有首民歌说:“达斡尔民族的歌声多么嘹亮,古老的民族发祥在黑龙江/过着游牧生活放着牛羊,被迫迁徙来到嫩江两岸上/野蛮残暴的罗利(达斡尔族对沙俄侵略者的称呼)霸占了我们家园,血海深仇牢记心上永不忘。”自17世纪中叶以来,沙俄侵略者多次侵入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人民奋起反抗,英勇不屈,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觉悟,为保卫祖国边疆和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尚保留着氏族组织残余和原始公有制道德观念的残余。他们共有20多个“哈拉”(即氏族),每个“哈拉”又分化成若干“莫昆”(即新氏族)。每个“莫昆”都要选举在人品道德上颇有威望的人担任“莫昆达”,以管理内部事务。每个“莫昆”皆拥有公共牧场和育林山等,为大家共同使用,外人不得侵占。多数莫昆还有公共墓地,按血缘亲疏和辈份大小,分不同行列埋葬,族外人或未嫁而死的姑娘皆不能葬于其内。同一莫昆成员内部禁止通婚,否则将受到制裁和处罚。莫昆成员若受到外来侵害,大家有义务帮助和保护。子女享有继承家庭财产的权利。莫昆达在任职期间无假期,无报酬,不脱产。对莫昆达的职责要求他能办事,为人处事公正无误。不称职的即另外推选。有独具特色的礼节传统。外出访友或作客,男女皆须相互敬烟,以示尊敬。烟是待客必不可少的物品,春节时,按传统习俗,妇女们要将最好的烟叶分成若干份包好,送给老人和亲友,表示敬重。姑娘参加春节舞会,也总是带上亲手绣制的烟荷包,趁机偷偷送给情人,以表示自己的爱情。接受烟荷包的男子,将其藏于怀,永远记惦着姑娘的情意。对老人和长辈特别敬重。老人外出回来时,儿女们要出去迎接,并行弯腰礼。儿女们出门数天回来后,先要到西屋向老人行弯腰礼。媳妇从娘家归来,要向公婆行弯腰礼。年轻人出门归来,见到同村的老人要行礼问候。出外串门若见到长者,不论认识与否也要行礼问候。在婚姻道德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内禁止通婚。男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重视彩礼,以礼多为荣。视婚礼为道德教育的好机会,常在婚礼上告诫新郎新娘“对长辈要孝顺敬重,对晚辈要和悦慈爱!走过的地方光明,做过的事情清白,不为众口所非议,不为众人所责怪!养育一女嫁在外,内有七子兴家宅!”婚礼结束时,新媳妇要给公婆敬烟磕头。婚后,夫妻间必须忠贞不二,禁绝婚外性关系。发现通奸,男子将被逐出家谱和族籍;女子将被以败坏门风之罪撵回娘家,成为备受歧视和遭人唾骂的人。“私生子”则是“纸上没名字,雪上没足迹”的人,受到社会歧视,成年后连婚配嫁娶都困难。离婚是不吉利、不光彩的事情。认为“写离婚书的地方,三年不长草木”。如男方坚持要离婚,须由娘家举行一种离婚仪式,即让男人伏在地上,妻子跨过其夫的颈,然后在夫家的炉灶口和烟囱上缠上一块白布,象征丈夫已经死亡,然后正式离婚。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制约下,离婚后的子女必须归属男方。反对离婚后再嫁或再娶,认为“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两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