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of Sericultural Sciences,Liaoning Province中国省一级的蚕业科学研究所之一,1959年建立。属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领导,所址在辽宁省凤城县四台子。该所以柞蚕研究为重点,是全国柞蚕科学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柞蚕学科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有关基本理论研究,为柞蚕业生产提供科学技术、搜集积累柞蚕业国内外科技情报、开展技术咨询、编辑出版有关蚕业技术刊物和著作、开展柞蚕学术交流。 1928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辽宁省南部熊岳城建立农事试验场,设有养蚕科。1941年又在安东(今丹东)增设五龙背支场,后来扩建成安东野蚕试验场。1946年中国人民政府光复安东,接收该场,改名为辽东省五龙背蚕业试验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先后改名为辽东省柞蚕试验场、辽宁省柞蚕试验站和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1959年3月,改属中国农业科学院,组建成中国农业科学院柞蚕研究所,由院和省双层领导,以后又改为省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不断增加。1984年有职工278人,其中技术人员135人,占职工总数的47%。试验条件及设备进一步得到改善,试验地近万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价值达60多万元,专业藏书万余册。专业研究的组织机构逐渐趋于完善,建立了所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设置了柞蚕育种、柞蚕饲养、柞蚕饲料、柞蚕保护、柞蚕生理和蚕桑等6个研究室,基本上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研究结构比较合理的柞蚕科学研究基地。 自建所以来,遵循以应用研究为主、应用技术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了柞蚕新品种选育和地方品种的搜集、整理、优势利用; 柞蚕高产养蚕法和小蚕保护育; 柞蚕场科学开发与生态效益;以及柞树修枝整形技术、保苗场培建技术; 柞蚕、柞树主要病虫害与防治; 柞蚕的生态、生理和蚕体解剖;柞蚕人工合成饲料与养蚕; 柞蚕副产物综合利用; 桑蚕、桑树新品种选育和栽桑养蚕技术; 柞、桑蚕大面积开发研究等几大类别的研究,先后取得120多项研究成果。在柞蚕新品种选育方面,继整理培育了地方品种“青黄一号”、“青六号”及新品种 “双青”、“三里丝”等各有特色的柞蚕品种之后,70年代又选育了“柞早一号”、“辽柞一号”及“柞杂一号”等一批柞蚕新品种和杂交种,其中有的品种广泛传播于全国各蚕区,有的引种到国外。在养蚕技术方面,全面推广了卵面消毒、纸面产卵、辐射刺激增产以及土坑薄膜覆盖养蚕、室内养蚕、树上薄膜养蚕和保苗场养蚕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柞蚕生产水平和抗灾能力。在柞蚕病虫害防治方面,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线虫病、柞蚕空胴病、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等防治研究,均获得重要研究成果,为创造柞蚕大面积高产稳产创造条件。在蚕桑方面,研究了北方桑树快速繁苗、梯田埂坡和渠坝栽桑、桑树褐斑病防治和桑树新品种凤桑1号、鲁桑6号评选等。自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有30多项次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市优秀成果奖、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部委技术改进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其中柞蚕饰腹寄蝇病的防治研究,是组织全国各有关学科40多人参加而取得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挽救了因寄蝇危害濒临绝种的辽宁柞蚕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柞蚕空胴病的研究,不仅发现了柞蚕新病和新的致病菌,而且还发现了该病菌具有的特殊传染方式和独特的致病机理,研究出了高效低成本、方法简单的药剂防治法。这两项研究成果于1980年分别获国家2、3等发明奖。1982年柞蚕线虫病的防治研究,又获得国家发明3等奖。 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该所一贯坚持专业研究与群众性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针,每年都有部分科研人员到蚕区去,建立科学实验开发基点,加快了研究速度,普及了科学技术。 为适应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研究所还兴办了两个柞蚕种场和一个蚕药厂。年繁殖柞蚕母种、原种级蚕种400万粒左右,主要供应辽宁省各市、县级蚕种场用种。蚕药厂主要生产蚕用杀虫剂和消毒剂。 在开展国内、外柞蚕学术交流方面,研究所受农业部(现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蚕学会的委托,曾多次组织召开全国柞蚕科研协作和学术会议。在对外交流方面,多次接待了朝鲜、日本、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美国等国的技术考察和来访。研究所也先后派员前往朝鲜、日本考察,派员赴阿尔巴尼亚传授柞蚕业技术。1980年研究所受中国农学会的派遣派员前往日本参加第16届国际昆虫学术讨论会。 研究所内部还编辑出版定期刊物《辽宁蚕业科技》,组织编写《柞蚕生产技术》、《柞树栽培》等科普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