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脉
在二十八脉中,有些脉是近似的,而且通常都以两种以上的复合脉象出现,故容易混淆不清,因此古人早已重视如何在临诊过程具体辨认每一患者的脉象。辨别近似的脉象,主要有徐灵胎所创的比类法和对举法,分述于下:
比类法 本法取相近的脉象分类对比,通常有如下11组。。
❶迟与缓: 迟脉一息之至,形小而衰; 缓脉一息四至,形大而徐。
❷沉与伏: 沉脉轻举似无,重按乃得;伏脉重按亦无,推筋可见。
❸数与紧、滑: 数脉往来急迫,呼吸六至; 紧脉左右弹指,状如转绳;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转盘。
❹浮与虚、芤: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虚脉大而无力,按举皆虚; 芤脉浮沉可见,中按则无。
❺濡与弱: 濡脉细软而浮; 弱脉细软而沉。
❻微与细: 微脉不及于细,若有若无,状若蛛丝; 细脉稍胜于微,应指极细,状如一线。
❼弦与长: 弦脉状如弓弦,端直挺然而不搏指。
❽短与动: 短为阴脉,无头无尾,其来迟滞; 动为阳脉,无头无尾,其来数滑。
❾洪与实: 洪脉状如洪水,盛大满指,重按则稍减; 实乃充实,应指有力,举按皆然。
❿牢与革: 牢脉沉大而弦,牢守其位;革脉虚大而浮弦,内虚外急。(11)促与结、涩、代: 促脉急促,数而时止; 结为凝结,迟而时止;涩则迟短涩滞,往来艰涩,三五不调; 代则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有常数。对举法 本法取相反的脉象分类对照,主要有如下八组:
❶浮与沉: 察脉之升降,以察阴阳、分表里,浮为轻清,主表属阳; 沉为重浊,主里属阴。
❷迟与数: 察脉之急缓。脉以四至为和平,五至必形气壮盛,或闰以太息,则为无病之象。不及者为迟,太过者为数。
❸虚与实: 察脉之刚柔,可以别内之有余不足。实为脉道充实,浮中沉三候皆有力; 虚为脉道空豁,应指无力。
❹长与短: 察脉之盈缩。长见于尺寸,有通于三部,短亦见于尺寸,故必先定中位而后知,过于中为长,不及于中为短。
❺滑与涩: 察脉之通滞。滑者血多于气,血多故流利圆滑; 涩者气多于血,故艰涩而散。
❻洪与微:察脉之盛衰。血热而盛,气随以溢,满指洪大,冲涌有余,故洪为盛; 气虚而寒,血随以涩,应脉微渺,欲绝非绝,故微为衰。
❼紧与缓: 察脉之弛张。紧为寒伤营,故脉络激搏,若风起水涌,又如搓绳转索; 缓为风伤卫,营血不畅,脉不能疾速,故宛似徐行而怠。
❽动与伏:察脉之动态。数见关上,形如豆大,厥厥动摇,异于他部者为动; 深藏于内,不见其形,隐伏筋下者为伏。
❾结与促: 察脉之阴阳。阳甚则促,促疾而时止; 阴甚则结,结徐而时止。至于代、革、牢、弦、芤、濡、细、弱八种脉,是不可以对举的,故从略。
脉之纲领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故临诊辨脉必须执简驭繁。仲景早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 沉、涩、弱、弦、迟为阴。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领各脉,即以浮沉候按法,迟数候至数,滑涩候形状。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者统各脉,即以浮统芤、革、散三种; 沉统牢、伏二种; 迟统结、代二种; 数统促、紧、动三种; 虚统弱、濡、细、微、短、涩六种;实统滑、长、洪、弦四种; 大与缓各自一种。近代多数学者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六种以统各脉,即:
浮——洪、芤、革、濡、弦
沉——伏、牢
迟——缓、涩、结、代
数——促、动、紧、疾
虚——散、细、短、弱、微
实——长、滑
由于病分表里寒热虚实,脉象以浮沉迟数虚实相应,故取六脉作为二十八脉纲领,不但可以执简驭繁,对于初学者亦是入门的一种方法,以便由浅入深,在掌握这六种基本脉象的基础上,然后再细分二十八脉。
相兼脉象 二十八脉所主的病,一般都是每种脉反映病机的一个方面,所以患病个体出现的脉象,通常是以相兼的形式出现的,徐灵胎称之为合脉,有二合脉,三合脉或四合脉之分。如浮数与沉迟均为二合脉,浮数而虚为三合脉,浮数滑实为四合脉。这些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一般相当于各脉所主病的总和。如浮为表,数为热,合之即为表热; 浮为表,紧为寒,浮紧则为表寒。又如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 沉迟而有力为里实寒。余可类推。
脉象真假疑似 脉象一般以浮主表,沉主里;数多热,迟多寒; 弦强为实,细微为虚。但其间有真假疑似,仍须细辨。《景岳全书·脉法》说: “浮虽属表,而凡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表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皮毛,脉不能达,其必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数为热,而真热者未必数,凡虚损之证,阴阳俱困,气血张惶,虚甚者数必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虽为寒,而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弦强类实,而真阴胃气大亏,及阴阳关格等证,脉必豁大而弦健,是强不可以概言实; 微细类虚,而凡痛极气闭,营卫壅滞不通者,脉必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虚。由此推之,则不止是也。凡诸脉中皆有疑似,皆有真伪”,故切脉必须细辨,必须四诊合参。此外,脉有初持、久按的不同,辨脉亦须注意。如脉有初持浮大,按久则索然; 有初下指濡软,久按而搏指; 有下指微弦,按久微缓的。张登《诊宗三昧·问初按久按不同说》:“夫诊客邪暴病,应指浮象可征。若诊虚羸久病,当以根气为本。如下指浮大,久按索然者,正气大虚之象,无问暴久病,虽证显灼热烦扰,皆正衰不能自主,随虚阳发露于外也。下指濡软,久按搏指者,里病表和之象,非脏气受伤,则坚积内伏,不可以脉沉误为虚寒也。下指微弦,按久和缓者,久病向安之象,气血虽殆,而脏气未败也。然多有变证多端,而脉渐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机者,此元气与病气俱脱,反无病象发现,乃脉不应病之候,非小则病退之比。大抵病人之脉,初下指虽见乏力,或弦细不和,按之十余至渐和者,必能收功; 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涩不能应指,或渐觉弦硬者,必难取效。”这种初持与久按的不同,可因病者不习惯应诊的环境而影响脉气,但亦反映了病情错杂,气血多变而致脉气不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