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辛弃疾《鹧鸪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

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释 ①博山寺:据《广丰县志》,博山寺在江西广丰县西南崇善乡,本名能仁寺.五代时天台韶国师开山,有绣佛罗汉留传寺中。南宋绍兴年间,悟本禅师奉诏开堂,辛稼轩为之记。②长安路:京城的路,指功名路。③“却教”句:山寺厌于接待,指自己常到寺中。④味无味:《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⑤材不材:《庄子《山木篇》载有弟子问庄子昨天见到山中之木因为不材得终其天年,而今天又看到主人的雁子因为不材而死,先生将如何自处。庄子回答说自 己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⑥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篇》:“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⑦岂其卿:语出汉扬雄《法言《问神》,意思是君子应以自身之德闻名,岂能依附公卿以求名。⑧“一松”句:唐元结《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柏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⑨“山鸟”句: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田睃醉归图 【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辛弃疾博山系列词作中的一首,约作于淳熙九年(1182)至十四年间。博山寺、雨岩等都是博山的著名景点,当时赋闲家居的稼轩是这一带的常客。根据《广丰县志》记载,绍兴年间悟本禅师奉诏在博山寺中开堂,稼轩为之作记,可见他与博山寺的渊源不浅。

这首在博山寺中作的词沾染了很浓的禅味,几乎通篇是议论,可以看作稼轩“词论”风格的代表。“词论”不属于词这种文体的当行本色,因而常常遭人诟病。沈雄在《古今词话《词品》卷上说:“稼轩词亦有不堪者,‘一松一鹤(一作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是也。”所谓“不堪”,恐怕也就是嫌其说教意味太重。此词以闲适的笔调写来,重的是筋骨思理,不是炼字锻句,它描绘出的是一幅心灵图景。

落职后一直赋闲在家的词人在本词中几乎可以说是直白地表明了疏离官场这个是非之地的决心。长安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达官显贵云集的地方,也是希求进身者趋之若鹜之地,远离长安路,偏向山寺行,是挑战官场和自我的宣言,它意味着放弃名利,自放于山林。“山寺厌逢迎”的说法十分风趣,不说常到山寺,却从山寺的角度写出自己与山寺间已然形成的如老友般无须客套逢迎的关系,因为熟识而可以随心所欲,省却虚文。“厌”字传神,把山寺懒于逢迎旧友的拟人化情态生动地传达了出来。头两句话通过一个隐含着的“我”的取舍使官场和山林形成鲜明的对比:官场需要人时时注意,步步留心,身在其中却亲近不得;山林疏放,适情适意,没有狎昵却可以亲密无间。接下来的四句每一句都化用了前人成句,饱含哲理,意义丰富但用字极为精练,两个三字句尤其给人晦涩之感。先是老子和庄子的言论相对,“味无味”的清雅玄妙之中恐怕还是蕴涵着作者对“有为无为”的思考和取舍,既然积极有为之路不通,不如寻求无为之乐。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如此才高气盛之人放下一心追求的功业,选择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但求在有用与无用之间了却此生,其内心的压抑可想。后两句“宁作我,岂其卿”截取前人话语中的一小部分,须全面考察语境,方可理解,其意基本不出“不向长安路上行”。他否定阿附权贵以求闻达的人生选择,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和独立不阿的气节。《清平乐》(绕床饥鼠)说“平生塞北江南”,也就是这里人间走遍、阅尽世事的意思,但前者在走遍人间之后眼前仍是“万里江山”,这里却是“归耕”。

这首词的主角是“自我”,一切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和选择的,决不曲己以附世,但求适己而安心。如果人间君子难求,就以松竹、花鸟为友,与自然相亲。(刘珺珺)

链接 词中的对句。对偶句在古体诗尤其是近体诗中已有大量而普遍的运用,一般称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词体在句式的运用上虽以单句为主体,但也借鉴了诗体中的对偶句式,而且从三字对句到七字对句皆有;另外,还有以一字或二、三字领起的各种对句。可见,词体中的对句比之诗体中的对句更为丰富多样。唐宋词人极重视对句的运用,宋元词论中也有对对句经验的总结,如元人陆辅之《词旨》卷上云:“对句好可得,炼句易为工。”(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唐宋词之辛弃疾《鹧鸪天》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鹧鸪天》

《鹧鸪天》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译】

石壁的白云呀

虚无飘渺

渐渐积高,

瓢泉的溪声呀

绕梁环绕

几周几遭?

呀!

自从一场秋雨

将花儿凋落掉,

我就偏爱

微风中的

野草。



盛情的野老

备好野菜美酒佳肴,

殷勤将我相邀。

他拄着拐杖呀,

正要——

避人过桥,

眯眼细瞧,

认出了是我呀!

急急走来

伴着笑。



【评】

辛弃疾的农村题材词,写景如“明月别枝惊鹊”的黄沙道夜色,写人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老媪和“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都很有名。但是,辛弃疾还有一首写人写景都堪称绝唱的力作,却鲜为人知,它就是这首《鹧鸪天》。

这首词大约写于庆元四年(1198),是辛弃疾退居瓢泉所作。上片主要写瓢泉之景及诗人政治理想的破灭和对农村景色的喜爱;下片用曲折的笔法,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个真实、自然的场景,刻画出一位热情好客的野老形象,进一步反映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趣,深化了词中“却爱微风草动摇”这一象征性的主题。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写出了瓢泉特异的云影溪声。《铅山县志》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如瓢。周围皆石径,厂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然后入瓢,其水澄渟可鉴。”此二句描写的正是瓢泉的这种独特景色。然而,这描写又非简单地描摹和再现,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词人身处瓢泉美景中的感觉和幻觉。

首句,“石壁虚云积渐高”,写词人观赏山云时的感受。辛弃疾极爱瓢山山云,刚到此地卜居时,他就曾说过:“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泌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又多次遐思山中之云:“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玉楼春·戏赋云山》)。而在此时,词人看山赏云,已是注目发呆了,“积渐高”三字,活脱脱地表现了词人观云长久的感受。

次句,“溪声绕屋几周遭”,写瓢泉溪声。根据《铅山县志》所载“水从半山喷下”及词人“惊湍直下,跳珠飞溅”(《沁园春·叠嶂西驰》)等描写,可知此处之溪声实是山瀑之声。山瀑“惊湍直下”,似是从“石壁虚云”中倾泻而来。词人的目光,由于久久凝视着虚无飘渺、游丝不定的山云,而感到溪声也变成了可视、可观、可赏的云朵了;它们似乎在自己屋宇檐梁间袅袅娜娜、环绕不绝,以至能够令人清晰地数点出“溪声绕屋”有“几周遭”。毫无疑问,这是词人审美观照中的幻觉,是听觉幻化为视觉的通感。这种幻觉的表现,就使石壁虚云的山水画,配入了“绕屋声喧”的绝美音乐,又进一步使音乐幻化成为了绘画。可谓画中有乐,乐中有画。这一艺术表现,不仅以简洁的笔法,极写了瓢泉之美,而且,也极写了词人陶然忘机、物我无间的心境。

词人为什么如此陶醉忘怀于山水呢?词中下二句解释说:“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由山云溪声的境界突然转向议论叙说,由实景转向象征性的意象,其中意味何在?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范开语)。然而,他的政治理想却一再受挫,不仅是“大材小用”,而且是屡遭弹劾非议。特别是此次他退居瓢泉之前在福建任上,披肝沥胆、励精图治,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却受到谏官黄艾、御史中丞何澹等人的多次弹劾。说他“残酷贪饕,奸脏狼籍”.“掩帑藏为私家之物,席卷福州,为之一空”(《宋会要·黜降官》),以致使英雄横遭诬陷,罢官退隐。这一背景,当是“自从一雨花零落”之所象征。词人理想和抱负的花朵被“雨打风吹去”,必然会转向大自然的怀抱,转向平凡而富于魅力的农村生活。进取与退隐、政治生涯与农村闲居,正如花与草的区别:前者绚烂多姿,却不堪风雨,易于零落;后者平淡无奇,却风吹不折、雨打不散,自得于人间。因此,词人在刚至瓢泉生活时,就把二者进行比较:“与花同草木,问谁风雨飘零速”(《归朝欢……野樱花一株,山上盛开,照映可爱,不数日,风雨摧败殆尽》)。此时,词人笔下的花草,有可能是由眼前实景而产生的联想,更有可能是词人在使用两个意象,分别象征政治生涯和农村隐居生活。因此,可以说,“却爱微风草动摇”,是词人热爱农村生活、景色、人物的概括和象征,也是他此词全篇的主旨所在。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从而使画面更富于活力,使主题获得进一步的深化。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玉友”,是白酒的代称。《珊瑚钩诗话》云:“以糯米药曲作白醪,号玉友。”“荐溪毛”,是说是奉献出溪沼间生长的野菜。《左传·隐公三年》载:“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此二句写野老准备了美酒佳肴,殷勤邀请词人去赴宴。

上二句是叙述和交待,下二句却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具体场景的描写:“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野老拄着藜杖亲自来迎接词中的主人公去共饮,他在桥边看见行人,正欲避开,定睛细看,却认出了恰是自己所要邀请的客人,便赶紧过桥来迎接。寥寥数字,就描绘出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场面,刻画了一个纯朴热情的野老形象。“杖藜”,是以借代修辞手法,描绘野老的外在形象。由“杖藜”这一局部特点,读者的眼前自然会浮现出白发飘髯、缓步徐行的野老形象;“忽避行人”,写出野老虽老态龙钟,却又谦恭有礼的意态,作者是在由外在描写转向内在揭示。下面一个“认”字,使画面由远至近,成为了野老在桥边定睛细看的特定境头;最后一个“过”字,使画面活动起来,完成了野老由“避”到“认”到“过桥”的过程。

全词虽是上片写景,下片写人,但却一气贯通,具有内在联系。无论是云影溪声的描写,还是野老形象的刻画,都表现了词人在政治理想幻灭后,对农村生活的自然美景无比热爱的情怀。全词写得轻快、洒脱、自然、精美,应视为辛词农村题材的代表作之一。


唐宋词之《辛弃疾《鹧鸪天》》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 ①鹅湖:《铅山县志》记载:“鹅湖山在县东北,周回四十馀里……《鄱阳记》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东晋人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更名鹅湖。”②簟(diàn):竹席。③浑:全。④书咄咄:据《晋书《殷浩传》,殷浩被黜放后,口无怨言,只是终日用手指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字。咄咄(duō),感叹声。⑤且休休:据《新唐书《卓行传》,唐末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作亭取名“休休”,并作文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⑥一丘一壑:《世说新语《品藻篇》:“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居带湖时所作。鹅湖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的发生地,湖在江西上饶铅山县东北的鹅湖山上。根据题序,本词是家居上饶的稼轩从鹅湖归来后,新病初愈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景,下片述怀:写景部分以意象的锻炼取胜,述怀部分则以典故的化用见长。结语用语浅俗,如随口道出,却蕴蓄着深沉的情感,成为广受推崇的千古名句。

全词紧紧围绕“病”字,不论所写的景物还是所述的情怀都有很明显的倾向性,被打上了衰弱的烙印。整首词弥漫着一股难以排遣的倦意,但它又不像一般的此类作品那样一味嗟叹衰病,而是将对筋力潜衰的感觉埋藏于景物的性状和动态中。衰弱之人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枕、席、溪、堂给作者的共同感官印象是冷,它们预示着秋的来临。起头一句不仅为全词定下了清冷的基调,而且以极为精简的笔墨从侧面刻画出了“望秋而先陨”的筋力早衰的词人形象。从作者对枕簟溪堂的清冷的感知中我们可以推测词人这段时间长与枕席相伴的卧病状态,病中多的是百无聊赖的闲暇与清寂,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去静观云起云收。傍水的浮云在傍晚散尽,又是一个悠悠永昼。下面两句对仗色彩对比鲜明,一扫前两句的凄清之气。作者对莲与鸟的拟人化处理相当传神地表现了他眼中景物的情状甚至是心绪。莲与鸟不仅形成一红一白的色彩上的对比,而且境遇也大不相同:红莲彼此依偎,而白鸟独自愁怨;红莲如因醉酒而脸红的美人,白鸟却因愁多白发生;红莲白鸟皆无言,但一是陶醉一是忧愁。明沈际飞《草堂诗馀》说稼轩此词“生派愁怨与花鸟,却自然”。花鸟兀自存在,而一旦进入词人眼中便为他内心情绪所投射。花的热闹与鸟的冷寂,醉酒的情态与早生的华发不能不令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大业未成而罢居带湖、筋力早衰而借酒浇愁的境遇。

上片精练的写景充分反映出词人不俗的观察力和超凡的笔力。虽是流连细物,但胸中沉郁之气已然升腾纸上。下片是连续的抒怀,三个句子接连涌出,不容稍歇。虽是使用典故和成句,但势如破竹,如自出胸臆,上片隐伏于景物之中的忧怨情感至此变得明朗旷达。晋朝的殷浩被罢黜后终日用手指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心中积怨可想。辛弃疾遭到参劾罢居带湖,处境与之类似,胸中自然也有一股难以排遣的不平之气,因而“书咄咄”可以理解为他要仿效前人以空中书字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感。紧接着的一个三字句用的是唐末著名隐士司空图的故事,借用“休休亭”之“休休”的用意,表达甘于引退、尽情享受闲适恬淡之乐的思想。同时“休”字的多义性使得这个句子可作多种理解,它又可以看作对“书咄咄”的行为的否定,“休书咄咄”,那便是全然地放下心中负累,啸傲烟霞,恬然自适。两个三字句,一对叠词,一组短促的音节,形成很强的情感冲击力。词人悲愤和自适的两种情绪在其中激荡,随之而来的“丘壑风流”则化解了这种内心的焦灼。

述怀之后是两句平淡的叙述:病起之后不知筋力衰弱了多少,只是觉得懒于登楼了。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分析道:“人之由壮而衰,积渐初不自觉,迨懒上高楼,始知老之将至,如一叶落而知秋至矣。”唐刘禹锡在《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中也有“筋力上楼知”的说法,可见古人将懒上高楼视作衰老的重要征兆。流年暗换,筋力潜衰,始不易察觉,等到登高而觉力不从心时便知自己已垂垂老矣,此时必有一种悲凄失落之感袭上心头。稼轩此词并不直接地嗟叹病后突如其来的衰老,而是跳出感伤的格套,不动声色地叙述自己的客观感受,于平易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壮志未酬头先白,楼观甫成人已去的悲凉幽愤。清黄苏在《蓼园词选》中指出了这种放开来写的手法所产生的“不即不离”之妙:看似略不经意,可谓“不即”;以淡语写深情,寓悲壮于闲适之中,又可谓“不离”。清谭献激赏结尾两句,不仅自己常常吟诵之,而且认为填词者当于此等句意求消息。(刘珺珺)

集评 清《黄苏:“其有《匪风》《下泉》之思乎? 可以悲其志矣。”(《蓼园词选》)

清《陈廷焯:“余所爱者,如‘红莲相倚深如怨,白鸟无言定是愁’,又‘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之类,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深厚。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札,斯为绝技。”(《白雨斋词话》卷一)



水阁清幽图 【元】 黄公望 南京博物院藏



链接 宋代学术史上的“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出面约请朱熹、陆九渊在信州(今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举行一次会晤,讨论为学异同,意在调和两人的矛盾。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认识、修养方法上极力主张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时“理”的认识,也就是他常说的“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而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则根据“心即理”的原则,对朱熹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张应该“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重点强调“尊德性”。朱、陆二人各执己见,相互攻讦,在辩论开始之初陆九渊的兄长陆九龄赋诗讥讽朱熹曰“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陆九渊和诗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鹧鸪天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 ①鹅湖:参见1012页辛弃疾《鹧鸪天》注①。②着意:注意,特意。③信步:无目的地随意行走。④“诗未成”句:化用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诗句:“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⑤竹杖芒鞋:苏轼《定风波》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草鞋。⑥野蒿(hāo):野生的蒿草。⑦寒食: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日或二日,不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故名。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诗经《周南《葛覃》:“归宁父母。”⑧陌:田间的小路。



杨竹西小像 【元】王绎 倪瓒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淳熙年间罢居上饶时所作,是另一首《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的姊妹篇。

上片交代自己的行止,下片铺开一幅寻春途中所见的美景。全词在“着意”与“信步”之间展开,可以说整个前半部分都在论证“着意寻春”之难,而后半部分则描画出了信步遇春之乐。作者在开篇处便明确交代了态度,寻春之事,兴起而往,兴尽便回,加之当时词人疾病初愈,筋力新衰,想尽兴游春恐不能如愿。更可行的方式似乎是信步游来,随遇而安,且行且止,小憩小酌。行倦、雨催两句举例论证了刻意寻春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山中峰回路转,美景令人应接不暇,无奈渐入佳境之时体力难支,倦怠思憩,不能继续饱览胜景;游目骋怀,欲赋游春之词,可诗还未成,头顶已是黑云压境,不容人驻留遣怀。天下事不如意者常八九,着意愈多,失意愈甚。一句“何如”道出了词人的选择,具体“信步两三杯”的收获如何,就是下片将要展开的内容。

上阕的议论是“启”,下阕的描叙是“承”,是“合”。词人换上山林野老的行头,携竹杖、着芒鞋,啸傲行吟,无车马之累。一路行来,随遇而安,即景抒怀,妙趣横生,心态的转变令入眼之景也变得清丽活泼起来。“朱朱粉粉”两个叠词不仅色彩明丽而且具有轻快的跳跃性,用来描写路边红白相间的野草,足见游春者内心的轻快欢畅。因为内心了无挂碍,恬淡闲适,所以路边并不惹人注意的野花野草也变得妩媚起来。如果说植物的盎然生机还不足以传达蓬勃的春意的话,那么人的出现也许可以将春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作者用朱朱粉粉的花草点染的春日画卷中突然闯入了几个归宁的少妇,人未见而笑语先来,他们背着装满桑叶的竹篓从乡间小路的另一头款款走来。镜头慢慢推近,她们的身影越来越明晰。《陌上桑》的故事在如画的美景中再次上演,只是没有了罗敷的严辞拒绝,有的只是一次不期然的美妙的狭路相逢。除了“寒食”明确交代时节外,“归宁女”“笑语”“柔桑”无不昭示着春意、生机和活力,美人入画,为春景增色不少,扑面而来的明丽活泼的农家小景对衰病的游春者而言实在是莫大的馈赠。

本词的特点除了贯穿全篇的随遇而安之意外,还有所画之景、所叙之事的逼真。由于是信步走来,信笔写来,所以没有负担,没有预设,没有成见,笔下自然都是眼前实景、途中真事,流露的则是心中真情。忘却官场的烦扰,人事的纠结,倾心于乡间美景,返璞归真,或许不加修饰的纯朴的农家生活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因而对它的描写为词作增添了真实感。

这首词与同期的另一首鹅湖归来后病起所作的《鹧鸪天》虽都属闲适之作,但情感、笔法、格调都很不相同:前一首起头便是“枕簟溪堂冷欲秋”,天气虽未入秋,但衰病的状态和心中的凄寂已分明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这一首却是春意盈怀,生机盎然;前一首写景时锻字炼句,笔力苍劲,这一首落笔洒脱,清新平易。两首词都弥漫着病愈初起时的倦意,但前一首将其发展为含蓄、苍凉的身世之叹、不平之鸣,这里则以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态度将其化解。(刘珺珺)

集评 明《杨慎:“绝似唐律,景事俱真。”(《批点草堂诗馀》)

清《黄苏:“随手拈来,都成妙谛。末二句尤属指与物化。”(《蓼园词选》)

唐宋词之《辛弃疾《鹧鸪天》》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

送 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秋夜读书图 【清】蔡嘉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彻:完结。阳关:指王维的《渭城曲》,亦称《阳关三叠》,是送别之曲。曲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馀事:次要的事。加餐:多吃饭。《古诗十九首》云:“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③浮天:指天空倒映在水面上,如天在水面浮动。④行路难:乐府杂曲中有《行路难》,述世路的艰难。

鉴赏 本词名为送人,但无明确的送别对象,从词意看,是比较宽泛的送别述怀之作。全词几乎不用典,也不着意锻炼字面,多用古诗的表达方式,读来琅琅上口,有古乐府的遗风。

起句紧扣题意,以阳关点明送人之旨。王维的《渭城曲》是经典的送别之作,其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古传唱,这首《渭城曲》又被乐工衍为三叠,称《阳关三叠》,专供送别时吟唱。“唱彻阳关泪未干”表现的是一种雄壮而深厚的情意,用语直接,感情深挚,紧接着作者的笔墨从离情中抽离,转向功名。稼轩的送别之作以激励远行的友人施展才干、建功立业为主,如《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就以诸葛出师、相如草檄勉励对方,发出“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的豪语。此词却一反常态,明言“功名馀事”,“努力加餐饭”才是正事。古诗中的“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劝人不必相思过甚,这里借用“加餐”之语在原意之外还加上了不必过于留意功名的意思。下面写云、水的一组对语是作品中最精巧的部分,也是唯一的写景处:意象的经营很有新意,流水送树,云埋青山,水是倒映着天光的水,云是裹挟着雨的云;本应是流水带走行人,而岸边的树木送走流水,这里变成流动的水送不动的树;相送的本应是人,这里却只写水和树之间的缱绻情意。词人目送友人随流水渐行渐远,云遮雾罩的重重青山又遮住了前行的路途。

过片承接离别之景,写离别之情。离愁别恨是人之常情,也是古诗词中最多表现的主题。江淹《别赋》更是将别恨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说古今恨有几千种,离合只是引发悲欢之一种原因。这里的离合和悲欢都是偏义复词,词意偏在离和悲上,不管因离而悲,还是离即是悲,离都不是悲之全部内涵,在一首以送别为题的作品中降低离恨的地位,实在有些出人意表。词人的用意在于强调人世的艰难,除了离愁别恨外,世路还有万种艰辛。乐府杂曲有《行路难》,后来鲍照作了《拟行路难》十八首,备述人世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江头固然风波恶,蜀道固然难于上青天,但都比不上在人间行路之难,唐刘禹锡《竹枝词》里有“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的说法,白居易《太行路》亦说:“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般的送别之词多写路途的遥远艰险,本词将地理层面的道路引申为人生道路、宦海生涯,成为一首慨叹世路艰险的述怀之作,既是自抒胸臆,又是在叮嘱友人功名身外事,世途凶险,善自珍重。本词不论引用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还是遣词造句都与乐府古词以及汉魏六朝古诗有密切的关系。(刘珺珺)


唐宋词之《辛弃疾《鹧鸪天》》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扶醉图 【宋】 钱选 私人藏

注释 ①去手:离手。②“晚岁”句:言陶渊明晚岁躬耕田园,安于清贫。躬耕,亲自耕种。③“只鸡”句:指与乡间邻里关系融洽。④晋宋之间事: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和刘宋之间,这一时期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政治黑暗,时局极度动荡。⑤“自是”句: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⑥清真:指陶渊明的诗风清新纯真。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渊明独清真。”⑦王谢诸郎: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子弟。⑧柴桑:在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归耕地。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孝宗庆元年间闲居上饶瓢泉时所作,是读陶渊明诗后的所感所想。虽只是一首小令,但包括了对陶渊明为人与为文两方面的评价。

稼轩既仰慕陶渊明,又将其引为知己,在他身上花费了相当多的笔墨。《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诸作抓住不同的侧面来写陶渊明,这首词则像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如作者自己所言,他读陶诗,手不释卷,因而写下这首小词,算是对陶渊明情结的一个交代,一种释放。

词中所描绘的陶渊明隐居后的生活状态和生命情态,想来与离职退居后稼轩自己的情状或者他所向往的状态颇为相似,这是写作的原动力。词作看似句句在写陶渊明,实际上作者自己的身影无处不在。头两句词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来写他的生活状态。陶渊明晚岁躬耕田园,安于清贫。《西田获早稻》诗云:“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归园田居》云:“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他与乡邻打成一片,共食共饮,关系融洽。文人的清高之气消融在乡野的淳朴民风和琐细的日常生活中,他与老农在田间相遇,谈论的是作物的长势;打开桌旁的轩窗,面对的是晒谷种菜的场圃……毫无怨言地把自己交托给了田园。东晋和刘宋之间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士人命悬于发,朝不保夕,仁人志士的政治抱负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生活在这样黑暗的历史时期的陶渊明虽有兼济天下之志,最终只能选择独善己身,他就像是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们那样不再关心外面的世界,不再过问今夕何夕。外面的世界既然不允许他有所作为,他便选择了独自在田园中营建一个美好的世界,做这个恬淡纯净世界的主人。远离纷扰,悠然自得,最简单的事也能带给人充分的满足感;无欲无求,自然无忧无虑,就像远古的先民那样自足地生活,没有纷争。晋宋之间与羲皇以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身处晋宋之间,而能享受到羲皇以上的生活,是陶渊明安贫乐道、平和恬淡生活态度得到的奖赏。

人之不朽有多种途径,“立言”是其中一种。早早从官场引退的陶渊明自然没有机会成为叱咤风云、改变历史的伟人,但他在隐居生活中留下的诗篇仍然能够帮助他千载不朽。辛弃疾的《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另一方面,陶渊明的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它们在文学史上是不朽的。在稼轩看来,陶诗成功的原因和它们的价值在于“清真”——清新、真挚,因为是纯粹的田园之音,所以清新;因为完全发自内心,所以真挚。它们淳朴而高洁,平易而特别。这种风格是诗人的清操自守的高洁品性、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乡土融合的产物。这些作品的生命底蕴独一无二,永垂不朽。它们孕育技巧,又超越技巧。文字由真心中流淌出,无一字不适宜。“清”与“真”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高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贺新郎》),那些纵酒放浪的清流名士哪里知道真正的清高境界。“清”源于“真”,如果真心被蒙蔽,“清”只是故作姿态罢了。王谢子弟以温文尔雅、风流潇洒著称,但他们的“清”还比不上陶渊明归耕处的尘土。

陶渊明之“清”自为自在,无暇他求,不能复制,无以超越。稼轩在这首词中提出的“清真”的概念表明了他为人、为文所追求的境界。稼轩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岳珂《桯史》“稼轩论词”条记载了他为一首词“日数十易,终月犹未竟”的故事,其孜孜以求的也许正是本词所说的“无一字不清真”的境界。整首词在写陶渊明的字字句句中蕴涵了对自我的期待。(刘珺珺)

集评 明《卓人月:“‘胸中那可有一事,天下故应无两人。’放翁诗配稼轩词。”(《古今词统》卷七)


辛弃疾《鹧鸪天》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鹧鸪天》

《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女足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22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50余骑,连夜奔袭金营,深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锦襜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南”,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汉箭朝飞金仆姑”,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夜女足银胡革录”胡革录是装箭的箭筒。它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革录”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夜女足银胡革录”便是这个意思。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


辛弃疾《鹧鸪天》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鹧鸪天》

《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小令写早春的乡村景象,却另有所寄托。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在傍晚。“桑”、“蚕”、“黄犊”显示农事活动正在开始的情形。下片由平岗到远山,看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市。“青旗”句写到人的活动,为词增加了生气与活力。“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是点睛之笔,决定全词的情调,是写景,又是在发表议论。前句说明“诗可以怨” (诉苦),表现了大好河山残缺不全的感慨;后句说明“诗可以兴” (鼓舞兴起),诗人惊奇地告诉读者,人世的春天、希望原来在这里。


唐宋词之《辛弃疾《鹧鸪天》》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

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 ①陌:田间小路。②生些:指蚕种已有一部分孵化出幼蚕。③青旗:古代酒店以伸出店外的布幌为招牌,称酒旗。布多为青色,故称青旗。沽(gū):卖。

杜陵诗意图 【明】 谢时臣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小词写山野春景,是稼轩的代表作之一,上下两片的结语更是传唱千古的名句。短短一首小令,没有运用新奇的写作手法,也没有词人擅长的用典使事,却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源于它从容的叙述、工致的描摹、平易的语言和点睛的警句都各就各位,一一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句句写景,角度手法转换却不着痕迹,不知不觉间将读者引入新的境地,感觉处处妥帖而不乏新鲜感。

运用技巧而无迹可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写之景的生动和景物背后情感之真切,它们吸引人身临其境般地欣赏田野春景,体味山野闲居者的情趣。从技法上分析,这首词多用诗法,仿佛一首清新灵动的写景绝句:起首两句是顺承关系,三四两句则是工整对仗,结尾两句又出语奇警,余韵绕梁。以诗为词,使全篇写景的词在工整的形式中增添厚度,而词固有的灵动夹杂其间,使工致的描摹摇曳生姿,整首词疏密相间、生气贯注。

词作开头新生命的诞生为全词奠定了充满希望的基调。初春时节,桑树枝头绽出嫩芽,陌上和柔桑是一对大家耳熟能详的组合,组合的背景里往往能让人想起初春的清景和美丽的采桑女。“桑”自然地引出“蚕”,东面邻居家的蚕种已有一部分孵化出幼蚕,这让人不禁憧憬起日后“雪堆蚕簇”(《满江红《山居即事》)的景象,这是以极为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而浓郁的生活气息就在不经意间扑面而来,“东邻”二字不可小看,正是这样的细节使得词作与真实的生活密合无间。“黄犊”和“暮鸦”两句就像诗中最为精致的一联,词人以善于发掘美的眼睛从广阔的田野风光中提炼出富有诗意的画面,本来平凡的景致得到了升华,本来散漫的视野中有了聚焦点,“平冈”和“寒林”铺开广阔的画面,一旦将“黄犊”和“暮鸦”点染上去,画面便有了灵魂。

过片从田野中抽身出来,写山、写路。山的远近、路的横斜可以看成静态的描写,但更有跟随作者脚步行走在迂回山路上的动态感。山路一转之后,忽见一竿酒旗斜斜挑出,如遇故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发现的欣喜,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有酒旗处便有人家,在艺术家的笔下,人间烟火气代表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思想的依托和审美的对象。

结尾两句用语明白晓畅,写景实中带虚。溪头开放得蓬蓬勃勃的荠菜花带来了真实的乡土气息,而“城中”与“溪头”的对比则为虚化的寓意所驾驭。夭夭桃李因风雨的摧残而愁容惨淡,乡间朴实的菜花却能无拘无束地绽放生命力,就好像官场上的富贵荣华时时受着覆灭的威胁,而田园的恬淡乐趣却如细水长流,恒久不绝,这一对比透露出词人欲终老田园的自适自得的心意。东坡《望江南》“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用语用意都与稼轩此词颇为相似。(刘珺珺)

集评 俞陛云:“稼轩集中多雄慨之词,纵横之笔,此调乃闲放自适,如听雄笳急鼓之馀,忽闻渔唱在水烟深处,为之意远。”(《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唐宋词之辛弃疾《鹧鸪天》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鹧鸪天》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 ①“壮岁”句:化用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诗:“春风旌旗拥万夫”。锦襜(chan搀)突骑(ji计):穿锦衣的精锐骑兵。这两句,写作者于绍兴三十二年以五十骑突入金营,擒叛将张安国,率方余人渡江南归宋,献俘行在的事迹。②“燕兵”二句:描写义军乘夜严装,天明袭击金兵。燕兵:指北方义军。娖(chuo绰):整理。胡觮:箭袋。银:指袋上的妆饰。汉:与“燕”对举,共指义军一方;以义军为北方人而言,称燕;以他们反金拥宋的民族信念而言,则称汉。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③“春风”句:化用欧阳修《圣无忧》词:“春风不染髭须”。“万字平戎策”:指作者屡次上呈朝廷的论抗金恢复策略步骤的奏疏策论等,今尚存者有《美芹十论》等。“种树书”: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另《汉书·王吉传》有“东家有大枣树”之语,作者参错而用之,感叹晚年失意闲居。

【译文】 想当初我正在年少青春,旌旗导引,簇拥着万马千军。我带着精锐的锦衣骑士,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英勇的北方义军战士趁黑夜整理好箭袋,天一亮就万箭齐发射向金营。

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往事,不禁感叹我现在的可悲处境。就是那能使万物复苏的春风,也无法再把我的白胡子染青。几万字的破敌之策无人理睬,只落得向东邻学习种树为生!

【集评】 金·刘祁:“党承旨怀英,辛尚书弃疾,俱山东人,少属同舍。金国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千骑南渡,显于宋。……后辛退闲,有词《鹧鸪天》云:‘壮岁旌旗拥万夫(下略)’。盖纪其少时事也。”(《归潜志》卷八)

明·卓人月、徐士俊:“用珠玉金银最忌浓俗,若尧章‘剪烛屡呼金凿落,倚窗闲品玉参差’,与此(按指“燕兵”二句)并雅。”(《古今词统》卷七)

清·陈廷焯:“稼轩《鹧鸪天》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衰而壮,得毋有‘烈士暮年’之慨耶?”(《白雨斋词话》卷一)又:“放翁《蝶恋花》云:‘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情见乎词,更无一毫含蓄处。稼轩《鹧鸪天》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亦即放翁之意,而气格迥乎不同,彼浅而直,此郁而厚也。”)《白雨斋词话》卷八)

【总案】 词的小序称“戏作”,实际上感慨很深。它追忆了少壮时期那一段短暂而辉煌的抗金杀敌的武装斗争生活,对被排斥、受迫害,无法实现统一祖国的理想这一难堪的现状进行了愤怒的抗议,可当作一部简括而形象化的稼轩自传来品读。上片回忆的,是作者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那段经历,青年英雄叱咤世纪风云的英姿跃然纸上,尤其是战争场面的忆写,紧张而热烈,惊险而壮观。这么写是为了对比中老年投闲置散的孤寂处境。下片着力反映的,就是南归后几十年的不幸遭遇和抑郁心境。末尾二句不直发牢骚,而是出以反语和自嘲,愈显得沉郁深厚,无穷的悲慨都含蓄于其中了。通篇调短情长,言简意深,充分代表了稼轩善用小令写大题材、发大感慨的艺术创造气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