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辛弃疾《祭陈同甫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辛弃疾《祭陈同甫文》

辛弃疾《祭陈同甫文》

呜呼,同甫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人方窘步1,我则沛然2,庄周李白,庸敢先鞭3!

同甫之志,平盖万失4,横渠少日5,慷慨是须6。拟将十万,登封狼胥7,彼臧马辈8,殆其庸奴。

天于同甫,既丰厥禀9,智略横生10,议论风凛11,使之早遇,岂愧衡伊12?行年五十,犹一布衣。间以才豪12,跌宕四出14,要其所厌15,千人一律。

不然少贬16,动顾规检17,夫人能之,同甫非短。至今海内,能诵之书18,世无杨意19,孰主相如20。?

中更险困21,如履冰崖,人皆欲杀,我独怜才。脱廷尉系22,先多士鸣23,耿耿未阻孔4,厥声浸宏25。盖至是而世未知同甫者,益信其为天下之伟人矣!

呜呼,人才之难, 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26。使乖崖公而不遇27,安得征吴入蜀之休绩28?太原快胜29,即异时落魄之齐贤30。方同甫之约处叭1,孰不望夫上之人谓握瑜而不宣32。今同甫发策大廷33,天子亲置之第一,是不忧其不用;以同甫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靳之年34!

闽浙相望35,音问未绝,子胡一病,遽与我诀!呜呼同甫,而止是耶?

而今而后,欲与同甫憩鹅湖之清阴36,酌瓢泉而共饮37,长歌相答,极论世事38,可复得耶?

千里寓辞,知悲之无益,不涕不能已。呜呼同甫,尚或临监之否39!



【注释】 1窘步:惶急而不得前进,指文思苦涩。 2沛然:迅疾。 3庸敢:岂敢。先鞭:占先一着。 4平盖:超过。 5横渠:北宋哲学家张载,凤翔眉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6慷慨:报国的激昂情绪。是:助词,起宾语提前作用。须:追求。张载在青年时代学习兵法,欲结客收复为西夏所侵占的洮西失地。 7封:聚土为坛于山上以祭天。狼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军击退匈奴二千余里,封狼居胥山而还。 8臧:东汉臧宫,从光武帝刘秀征战有功,封朗陵侯,为云台画象二十八将之一。马:马援,东汉名将,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9厥:其。 10横生:洋溢而出。 11风凛:意气风发,辞义严正。 12衡伊:商初大臣伊尹,名伊,尹是官名,亦称阿衡。 13间:近来。 14跌宕:行为无检束。 15要:总要。 16少:稍加。 17动顾:时常注意。规检:法度和约束。 18之:其。书:伏阙上书给皇帝的奏议,陈亮曾有《中兴五论》等奏议,力主抗金。 19杨意:西汉武帝的狗监,蜀人。20相如:西汉辞赋家,所作《子虚赋》为武帝所激赏,经杨意推荐为郎。21中更:中年经历。 22脱:解除。廷尉:官名,秦始置,掌刑狱,九卿之一,宋时已改称大理寺卿。系,拘囚。陈亮固触怒权贵,三次被诬入狱。23先:领先于。多士:众多士子。鸣:闻名。 24耿耿:指诚信的报国之心。 25浸:渐渐地。 26天:命运。 27乖:背离。崖公:唐代散乐称天子为崖公。 28征吴入蜀:北宋大将曹彬,于公元965年从王全斌灭后蜀,975年又统兵灭南唐。 29太原决胜:指公元979年北宋攻灭北汉政权的太原之战。 30落魄齐贤:指北宋攻破太原的大将郭进。他少年时贫贱,在登州刺史任内有贤名。 31约处:穷困之时。32望:抱怨。宣:利用。 33发策:发出策向,策犹今之试题。大廷:朝廷之上。 · 34靳:吝惜。 35闽浙相望:陈亮为浙江永康人,死时,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故云。 36鹅湖:在江西铝山县境内。公元1188年,陈亮到铝山拜访辛弃疾,两人同游鹅湖。 37瓢泉:即铝山县东25里处的周氏泉,辛弃疾在铝山的寓所,因其一泉直规如瓢,辛称之为瓢泉。 38极论:纵论。 39尚:庶几,表希望的副词。临监:降临观看。



【今译】 呜呼!同甫的文才,下笔千言,俊逸秀丽、雄壮魁伟,作品犹如宝珠的晶莹、玉石的坚贞。他人文思滞涩,同甫却潮涌泉喷。庄周李白,谁敢同你比先!

同甫的报国之志,超群出众。如同青年时代的张载,期待着慷慨击敌。又谋划象霍去病那样领兵十万,驱敌二千里,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些东汉名将臧宫、马援与你相比,几乎是无能的奴才。

老天既赋于同甫丰盈的姿质,而他的智谋才略又充沛洋溢,议论时政意气风发、态度严正,要是早受赏识,将无愧于商汤的伊尹。可是年过五十,还是一介平民。近来依恃自己的才能豪放不羁,到处行为不加检束,人们所厌恶他的,千人一律都是如此。

如果不是这样而稍加谦逊抑制,常常注意法度约束,那些别人能达到的名利地位,同甫决不会达不到。至今海内之人,尚能诵读他的奏议,可是当今没有杨意这样的人,谁来推举这象司马相如的才俊呢?

同甫中年历经艰险困厄,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悬崖。别人皆欲杀之而后快,而我独爱惜他的才能。解脱了廷尉的拘囚,先于众士人而一鸣惊人,耿耿的报国之心不再受到阻挠,他的声名与日俱增。大概到这个时候而世上尚不理解同甫的人,也日益相信他是天下的伟人了。

呜呼,人才的难得,自古就是这样呀。不是难有其人,而是难在他的机遇命运。要是错过了被宋太祖重用的机会,曹彬岂能树立征吴入蜀的丰功伟绩?破灭北汉的太原决战主将,原来只是出身贫贱而在登州刺史任内有贤名的郭进。当同甫在穷困之时,谁不责怪在上位的人好比攥着美玉而不使用。而今同甫在朝廷上对策受试,天子亲自擢他进士第一,这就不忧他不被重用;凭同甫的雄才壮志,天下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呢?而他自己所做不到的只是老天对他寿命的吝啬!

闽浙相邻相望,彼此间书信问候不断,怎么你一病,就这样快地同我诀别!呜呼同甫,你就这样中止消息了吗?

如今以后,想与同甫休憩在鹅湖的树林阴翳之下,舀清冽的瓢泉而共饮,彼此高声吟诵诗词以表心曲,纵论天下大事,能再有机会吗?

千里之遥将哀思寄托在祭文上,我虽知悲痛也无益于你,可我还是不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呜呼同甫,希望你的英灵降临观看我这祭文吧!



【总案】 辛弃疾与陈亮(字同甫)同处于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的苟且腐败时代,他们不仅共同具有革新图强、抗战复国的爱国思想,并且在词作上也同样具有笔锋凌厉、豪气干云的豪放风格。他们结交后,在政治上肝胆相照,互相激励,在词作上长歌相答,互诉衷曲,是志同道合、波澜莫二的挚友。辛弃疾在1194年写的这篇祭文,高度评价了陈亮的非凡才能和崇高抱负,并对其中更险困的境遇和才志之不遇时的乖舛命运深表忱惜,情真语悲,直抒胸臆,哀而不怨,感人肺腑。祭文或用韵语,或用散句,骈散相间,流畅自然,错落有致,既有节奏,又不板滞,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实际上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爱国抱负,才略横生的人物形象。


辛弃疾《祭陈同甫文》原文|鉴赏|解读 - 历代爱国散文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祭陈同甫文》

辛弃疾《祭陈同甫文》

呜呼! 同甫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人方窘步,我则沛然。庄周李白,庸敢先鞭。同甫之志,平盖万夫,横渠少日,慷慨是须。拟将十万,登封狼胥。彼臧马辈,殆其庸奴。

天于同甫,既丰厥禀,智略横生,议论风凛。使之早遇,岂愧衡伊?行年五十,犹一布衣。间以才豪,跌宕四出。要其所厌,千人一律。不然少贬,动顾规检,夫人能之,同甫非短。至今海内,能诵三书。世无杨意,孰主相如? 中更险困,如履冰崖(11),人皆欲杀,我独怜才(12)。脱廷尉系,先多士鸣(13),耿耿未阻,厥声浸宏。盖至是而世未知同甫者,益信其为天下之伟人矣。

呜呼! 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使乖崖公而不遇,安得征吴入蜀之休绩(14)?太原决胜,即异时落魄之齐贤(15)。方同甫之约处,孰不望夫上之人谓握瑜而不宣(16)。今同甫发策大廷,天子亲置之第一(17),是不忧其不用; 以同甫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靳之年(18)

闽浙相望,音问未绝。子胡一病,遽与我诀(19)! 呜呼同甫,而止是耶?而今而后,欲与同甫憩鹅湖之清阴(20),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 千里寓辞,知悲之无益,而涕不能已。呜呼同甫,尚或临监之否(21)?

【鉴赏】 祭文一般是生者对死者的哀悼性文章,最早滥觞于《诗经·黄鸟》篇。原意是祭奠死亡的亲友,使其魂魄前来享用供品。魏晋后逐渐盛行,范围也大大拓展:既以祭人,又可祭天地山川诸神。祭人的哀辞主要是介绍死者生前的言行业迹,以表祭者哀伤难忘的情意。语言形式有散文、韵语、辞赋。韵语中又有散体,还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骈体等。本文属于以四言为主而杂以长短句的骈体。

祭文通常是应请或奉命而为,故充满违心之言和不实的谀词,较少真情实感。本文哀祭的对象陈亮是个深怀壮志奇才的爱国者,曾多次上书议论国事,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北伐,却遭当权者嫉恨而三度被诬入狱。到五十一岁中进士第一,才授以地方官,还没上任就病故了。同陈亮在政见、抱负、品格、遭遇及诗文风格上都很相近的作者,对于他的早逝,有着满腹的悲恸和感慨,不吐不快。本文可说是两个豪杰之士的共鸣和两颗爱国之心的共振。

作者在第一段由衷地颂扬了陈亮的才思敏捷、胸怀大志,采用了比喻(明喻和暗喻)、夸张、排比、对偶和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先铺叙其才,再陈述其志。这两部分句式大致对仗,分别用了宽韵(言前辙)和窄韵(一七辙),注意了平仄相间,因而给人以音调和谐、琅琅上口之感。在赞赏陈亮的文章和才华时,先分别以事物(珠、玉)和人(庄子、李白)作明喻,再征引历代风云人物的典实来暗喻。整饬的四言铺陈中,作者注意了以下变化: 以二字句开头,没一韵到底,注意了仄平相间; 比喻方式有变。作者将陈亮比李白、庄周,是否过分?多读几篇古人碑、铭、祭文,就不难看出,大都有些夸张的谀词,或想讨好活人,或为安慰亡灵。对于别有用心者,古人讥之为“谀墓”。本文虽也有此夸张的比喻,基本上是陈亮的真实写照。《宋史》本传便称他“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后人读其文也称誉“芒彩灿然,透出纸外”,“行间犹有勃勃生气”。辛弃疾为文推崇他,一是抒写共同的遭遇感受,表达共同的理想豪情,同时为了反衬和鞭挞那些窃居高位、陷害忠良的奸佞小人卖国求荣的丑行劣迹。

第二段,续以四字句铺叙陈亮天资的优厚、智略和辩才的超群,概述了他一生的多难,没被及早发现、起用,行文中充满了赞扬、惋惜、同情与关切。作者同样以韵脚转换、平仄相间和段末杂以长句来避免行文的呆板,这段在用典上也有变化: 除引古人古事,还化用了杜甫的诗句。

第三段的行文随着陈亮命运出现转机笔锋也随之一转: 由叙事转为议论,将文章推向高潮。作者为了宣泄自己的满腹感慨,发表自己的议论、政见,将四字句式过渡为参差不一的大量长句,以便酣畅地表达为文的深刻用意。段末尽管将陈亮未能一展雄才归结为老天让他早逝,实际上这一托词饱含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深深谴责。辛弃疾一生的遭遇便清楚地说明,在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多数爱国者都是屡遭排斥压抑、壮志难酬的。这其实是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第四段,复以四字句为主,集中叙述了自己和死者的交往、友谊及思念哀悼之情。作者仅用二十四字,便将悲痛欲绝的愁情倾泻无遗,读来深感诚挚、凄楚,催人泪下。接着又以四句勾出一幅旧日密友同游的难忘图画。随之缀以“可复得耶?”这一问句紧承其后,使人不禁产生音容宛存、往事历历在目的幻觉。最后五句再次深深地抒发了作者对亡友、知己的怀念之情,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泣不成声的志士,正在荒凉的旷野里仰天长啸、焚纸招魂。

反复吟咏这篇祭文后不难看出,作者由叙事转议论到抒情,全篇情真意切,既一气贯之,又跌宕起伏。结构紧凑,笔力雄健。语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纡徐,节奏时慢时快,句式时而短促、整齐,时而又参差变长。全文言简意赅,活用典实,富有高度的概括力、表现力和感染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