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普公谓(宇谓之、公言)建。”楚天:楚国带地区。古楚国在今长江下游地区,这里泛指江南地区。清秋:凄凉冷落的秋天。遥岑(cen)远目:遥望远山。岑,山。目,动词,望。玉簪螺髻:比喻山。这些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有的像螺旋形的发髻。《古今注》:“童子结发为螺髻,言其形似螺壳。”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字》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断鸿:失群的孤雁。江南游子:客居江南的人,作者自指。吴钩:古吴国所造弯形宝刀,这里指佩剑。会:理解。登临意:登高远望的心意。登临,登山临水,此指登赏心亭。“休说”二句:西晋张翰,字季鹰,吴地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吴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鲈鱼,鱼名,可食。堪,可以,正好。脍,把鱼肉切细。尽,尽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说鲈鱼味道鲜美,尽管秋风吹来,我怎能像季鹰那样弃职还乡呢?“求田”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未除。’……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耶?’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刘备自指),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求田问舍,购买田地、房产。刘郎,刘备。流年:像流水一样逝去的岁月。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倩(qian):请。唤取:叫来。红巾翠袖:少女的装束,这里借指歌女。揾(wen):擦。

【鉴赏】

此词写于词人任职建康时,登赏心亭触景而生的情怀。词的上阙写登楼远眺的情景。先写秋高气爽的南国秋色,水天相连,苍茫清冷,江天无际,秋色无边。“秋无际”三字,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艺术境界。继写山的形状挺拔秀丽如碧玉簪,盘旋蜿蜒似青螺髻,既绘形绘色,也抒情传神。在词人眼里,连这些无知无情的山,也因中原沦丧而“献愁供恨”,何况人呢!再写登楼眺望,“落日”、“断鸿”,既是写景,又是渲染凄凉冷落的气氛。“落日”给人时光流逝之感,与下阙“可惜流年”遥相照应。“断鸿”,则是词人自喻。辛弃疾二十三岁率众南下,离开了沦陷区的父老兄弟,像一只失群的孤雁;而他坚决抗金的主张,又遭到投降派的嫉恨,长期被闲置。这种处境,恰似“断鸿”。词人去国怀乡,自是“游子”,但它更含有词人投归南宋却并没有归宿感的悲凉心境。虽写眼前景,却别有滋味。所以词人才要“把吴钩看了”,这同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感情是一致的,表达了壮志难酬、宿愿难偿的愁绪;更将“栏干拍遍”,扼腕长叹。却“无人会,登临意”。抒发了词人胸怀壮志、身负奇才,却报国无门、无人理解的满腔忧愤。

下阕铺叙无人理解的“登临意”,细说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苦闷心情。首先引用张季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两个典故,“休说”二字从反面著笔,表达了自己不愿从俗沉浮、希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国家正值多难之秋,正是志士试手补天之时,怎能为了思乡之情,就置国置民于不顾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才是词人的“登临意”。晋人桓温北征,见早年所种柳树;粗已十围,于是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木尚且变老,更何况血肉之躯!极言他为国势危殆、岁不我与、却又不得不虚度年华而忧愁,照应“千里清秋”、“落日楼头”等句。词的最后三句写他忠贞爱国却无人理解的痛苦:有谁能想到,唤来歌儿舞女,以慰英雄的忧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至于落泪,可见伤心之甚。但更让人伤心的,却是英雄的心境不被人理解,与上阙“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荡气回肠,令人噤声。

辛弃疾一生立志报国,然而不被重用,如鱼游浅水,壮志难伸,以致蹉跎了岁月。词人极力申述英雄失意的情怀,表达了对南宋王朝文恬武嬉腐败局面的愤慨。

全词写景、抒情,纵横跌宕,挥洒自如。思绪万千,却能处处照应,脉络清晰。格调悲凉,笔墨酣畅淋漓,余音绕梁,感人肺腑。


古代诗歌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7!

【注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建康城亭名。

2.玉簪螺髻:喻山。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月明中。”

3.吴钩:春秋时期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似剑而曲。这里指腰间佩剑。

4.“休说”三句: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5.“求田”三句:刘郎,指刘备。《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对许汜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6.“可惜”三句:流年,指时光流逝,风雨,喻艰难的国势。“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7.“倩何人”三句:倩(音qian):请,请求。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今译



长天千里,楚地南国,

一派凄清秋色。

流水远去

渐与秋空

融合。

登亭远眺,空惹我

愁几番、恨几多,

纵然那山如玉簪,

又似美人发髻青螺。

楼头辉映着

落日的余波,

空中鸣叫着

断鸿的失落。

呵!我这羁旅他乡的

游子呵,把宝剑吴钩

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拍遍了那栏干的寂寞。

这登临之意呵,

又有谁人懂得!



不要说——鲈鱼味美

也休问,西风里

思乡的张翰是否

回来了。

我不会像许汜那样

求问田舍,

在英雄刘备面前

无颜羞赧。

可叹时光

如流水般飞过,

更何况,我

时刻忧愁着

风雨飘摇的

家园故国。

无怪当年的桓温感慨:

树都如此,人

又当如何!

唉!谁可

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

为我

将这满面的泪水

揩抹。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整个一生都是在国家危亡的动乱生活中度过的。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即遭遇了亡国的大难,中原沦于金人之手,辛弃疾的家乡被占领,南宋朝廷偏安东南,对金妥协,换取苟安图存。在沦陷区长大的辛弃疾,不甘于金人的统治,二十一岁那年组织过一支反金的义军,与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联合,准备投归南宋,由于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等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当时曾亲自领五十名骑兵袭入金营,捉回降金的叛贼,解押到朝廷,斩首示众;辛弃疾的勇敢行为受到时人的钦佩。他这时留在了南宋,做了江阴(今江苏江阴)佥判。辛弃疾在南宋最初几年,官职不高,但他很关心收复中原问题,不断上书陈述有关谋策,但根本不被采取,从此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和壮志沉埋的痛苦,登建康赏心亭写《水龙吟》就是他的心情抒发。后来由于他的见识逐渐被朝廷所了解,曾派给他滁州太守等职,又在许多地方任安抚使,在任期间他做过不少好事。辛弃疾的抗金复国的主张,在南宋当时从总的方面来说是被压抑的,他四十二岁那年,被弹劾落职,此后长期过着退隐的生活。辛弃疾在退归上饶带湖以后,壮志难酬的愤慨,国土分裂的悲痛,仍时常泛于心底,这在他的词中都有反映。辛弃疾写词流传至今者有六百二十多首,在词人中,不论质与量,他都被认为是首位作家。他的词以豪放的风格为主,壮怀激烈,感慨深沉,想象新奇,语言形象。他承续了苏轼的豪壮的词风,但他开拓了自己独有的境界,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度。

辛弃疾从北方南渡以后,虽有雄才大略,但却未被重用,他先任江阴佥判,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又任建康通判(州府行政长官助理),都是低级文官,这对于他这位“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非凡人物,和抱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怀来到江南的爱国志士,并不是期望中的事业。正是带着这种心情,他登上赏心亭,极目远望,入目的秋天景色,勾引起心头的愁苦,深痛自己报国无门,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和知音难遇的深沉感叹。他用形象表明,自己并不是一般地怀念家乡,更不是为了谋求身家利益,忧愁的是空看国势飘零,而自己却又年华虚度。充满全篇的爱国者的悲愤情意,在表现上曲折纡回,激动人心。

这首词一开始就描绘了楚天的广阔秋景。此日天高气清,天无尽头,水随天去,水也无尽头,秋与水天一色,秋也无边无际了。随着这天宇的广阔,人的愁情也放大了许多,好象与天、水、秋凝在了一起,也无边无际了。起句的破空而来,使此词境界广阔,给志士怀才不遇以巨大的环境包容,使爱国英雄的报国无门的苦闷得以充分展开。

诗人望山则情满于山,在广阔的秋空里遥望远山,山挡住了视线,也阻遏了愁情,这时作者把广布天下的愁情,与远山又结合在一起。因为水流远去,愁情被延长了,却并没有被流尽,而青山入目,却“献愁供恨”,这时愁情又加重了许多。人怀愁恨,又增愁恨,则使人不能自持了。何况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光色、鸣声,都在激发南来的游子,深感前程暗淡,孤立无望,因而表情寄恨的动作也达于极致: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无用武之地,愁情无倾泄之所,才空看吴钩,愁拍栏干。非沉恨填胸,难作如此深沉慷慨之语。有人说王粲登楼之赋无此慷慨,并非是过誉之辞。

词的下片连用了三个典故,说自己不想学为吃莼菜、鲈鱼而辞官归家的张翰,也不想效法许汜去“求田问舍”,而想要以北征金城的桓温为榜样,能实现带兵北伐的志愿。可是怎样实现这样的志愿呢?只能虚度流年,忧愁风雨, “无人会登临意”,更找不到同情人!悲壮情怀,达于极点。上下两片的结尾互相照应,越到后来,越发激昂,显示了裂竹绝弦的风格色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