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辛弃疾·鹧鸪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虏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辛弃疾的农村题材词,写景如“明月别枝惊鹊”的黄沙道夜色,写人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老媪和“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都很有名。但是,辛弃疾还有一首写人写景都堪称绝唱的力作,却鲜为人知,它就是这首《鹧鸪天》。 这首词大约写于庆元四年(1198),是辛弃疾退居瓢泉所作。上片主要写瓢泉之景及诗人政治理想的破灭和对农村景色的喜爱;下片用曲折的笔法,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个真实、自然的场景,刻画出一位热情好客的野老形象,进一步反映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趣,深化了词中“却爱微风草动摇”这一象征性的主题。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写出了瓢泉特异的云影溪声。《铅山县志》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如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然后入瓢,其水澄渟可鉴。”此二句描写的正是瓢泉的这种独特景色。然而,这描写又非简单地描摹和再现,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词人身处瓢泉美景中的感觉和幻觉。 首句,“石壁虚云积渐高”,写词人观赏山云时的感受。辛弃疾极爱瓢山山云,刚到此地卜居时,他就曾说过:“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又多次遐思山中之云:“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玉楼春·戏赋云山》)。而在此时,词人看山赏云,已是注目发呆了,“积渐高”三字,活脱脱地表现了词人观云长久的感受。 次句,“溪声绕屋几周遭”,写瓢泉溪声。根据《铅山县志》所载“水从半山喷下”及词人“惊湍直下,跳珠飞溅”(《沁园春·叠嶂西驰》)等描写,可知此处之溪声实是山瀑之声。山瀑“惊湍直下”,似是从“石壁虚云”中倾泻而来。词人的目光,由于久久凝视着虚幻飘渺、游丝不定的山云,而感到溪声也变成了可视、可观、可赏的云朵了;它们似乎在自己屋宇檐梁间袅袅娜娜、环绕不绝,以至能够令人清晰地数点出“溪声绕屋”有“几周遭”。毫无疑问,这是词人审美观照中的幻觉,是听觉幻化为视觉的通感。这种幻觉的表现,就使石壁虚云的山水画,配入了“绕屋声喧”的绝美音乐,又进一步使音乐幻化成为了绘画。可谓画中有乐,乐中有画。这一艺术表现,不仅以简洁的笔法,极写了瓢泉之美,而且,也极写了词人陶然忘机、物我无间的心境。 词人为什么如此陶醉忘怀于山水呢?词中下二句解释说:“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由山云溪声的境界突然转向议论叙说,由实景转向象征性的意象,其中意味何在?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范开语)。然而,他的政治理想却一再受挫,不仅是“大材小用”,而且是屡遭弹劾非议。特别是此次他退居瓢泉之前在福建任上,披肝沥胆、励精图治,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却受到谏官黄艾、御史中丞何澹等人的多次弹劾。说他“残酷贪饕,奸脏狼籍”,“掩帑藏为私家之物,席卷福州,为之一空”(《宋会要·黜降官》),以致使英雄横遭诬陷,罢官退隐。这一背景,当是“自从一雨花零落”之所象征。词人理想和抱负的花朵被“雨打风吹去”,必然会转向大自然的怀抱,转向平凡而富于魅力的农村生活。进取与退隐、政治生涯与农村闲居,正如花与草的区别:前者绚烂多姿,却不堪风雨,易于零落;后者平淡无奇,却风吹不折、雨打不散,自得于人间。因此,词人在刚至瓢泉生活时,就把二者进行比较:“与花同草木,问谁风雨飘零速”(《归朝欢……野樱花一株,山上盛开,照映可爱,不数日,风雨摧败殆尽》)。此时,词人笔下的花草,有可能是由眼前实景而产生的联想,更有可能是词人在使用二个意象,分别象征政治生涯和农村隐居生活。因此,可以说,“却爱微风草动摇”,是词人热爱农村生活、景色、人物的概括和象征,也是他此词全篇的主旨所在。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从而使画面更富于活力,使主题获得进一步的深化。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玉友”,是白酒的代称。《珊瑚钩诗话》云:“以糯米药曲作白醪,号玉友。”“荐溪毛”,是说要奉献出溪沼间生长的野菜。《左传·隐公三年》载:“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此二句写野老准备了美酒佳肴,殷勤邀请词人去赴宴。 上二句是叙述和交待,下二句却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具体场景的描写:“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野老拄着藜杖亲自来迎接词中的主人公去共饮,他在桥边看见行人,正欲避开,定睛细看,却认出了恰是自己所要邀请的客人,便赶紧过桥来迎接。寥寥数字,就描绘出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场面,刻画了一个纯朴热情的野老形象。“杖藜”,是以借代修辞手法,描绘野老形象的外在特征。由“杖藜”这一局部特点,读者的眼前自然会浮现出白发飘髯、缓步徐行的野老形象;“忽避行人”,写出野老虽老态龙钟,却又谦恭有礼的意态,作者是在由外在描写转向内在揭示。下面一个“认”字,使画面由远至近,成为了野老在桥边定睛细看的特定境头;最后一个“过”字,使画面活动起来,完成了野老由“避”到“认”到“过桥”的过程。 全词虽是上片写景,下片写人,但却一气贯通,具有内在联系。无论是云影溪声的描写,还是野老形象的刻画,都表现了词人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对农村生活和自然美景无比热爱的情怀。全词写得轻快、洒脱、自然、精美,应视为辛词农村题材的代表作之一。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如题所示,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闲居时的作品。词虽简短,内容却较为复杂。辛弃疾一生坎坷,少年时期,横戈跃马,驰骋疆场,壮怀激越;成年时期,明于事理,精于治乱,算得上一位英雄人物。然而在他四十岁刚刚出头,就被迫退隐。对于命运的捉弄,他感到无可奈何,然而少年时期便萌生了的理想抱负却始终不能泯灭。这一切便构成了这首词的复杂蕴含:有怀旧时的激昂慷慨;有伤今时的凄楚无奈;还有立于世外对人生的整体观照和观照时不能彻底超脱尘世的自我戏谑。 词的上片是怀旧。起句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过去的时代,那是一个非常的岁月!辛的家乡济南在1128年就被金人侵占了。少时爷爷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并借机让他出外游览,以观察山川形势,希望能够有机会“投衅而起,以抒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爷爷虽有志未伸,但辛弃疾却在22岁时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入寇。由于敌后义军的牵制和南宋名将阻击,再加之金人内部的混乱,金军的罪恶目的未能实现,完颜亮也被部下所杀。一时间,义军风起云涌,声势盛大。辛弃疾毅然举起抗金旗帜,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参加了斗争。不久他与耿京的农民起义军合并,为掌书记,队伍很快发展到二十多万人。为了更有效地打击侵略者,次年,耿京派辛弃疾回祖国,商洽义军如何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并和正规部队配合作战问题。就在辛离开义军之后,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了敌人,义军很快溃散了。辛听到消息后,立即率领了一支五十多人的队伍,冲进敌营,将叛逆张安国捆绑起来,挟上马,顺利地脱离了敌人的魔掌,将张安国解到临安,处以死刑。这种机智勇敢的行动,使得辛弃疾名重一时,“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此后,他便在南宋治下任职了。上片四句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战斗场面和情节,概括地反映了他少年时的这段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这两句很有气派,写出了少年辛弃疾抗敌爱国的英雄风彩。“拥万夫”指率领着上万人的队伍。“锦襜突骑”是穿着漂亮军服的精锐部队。“渡江初”意思是准备渡江。两句整体意思是说他青年时期举义旗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队伍。他率领着这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去投奔南宋朝廷。“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写的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娖”是整顿。“银胡䩮”是指银色的箭袋,这种箭袋可探测远处声响。据说,卧地忱空胡䩮,可以听到周围三十里外的人马踏地声响。“金仆姑”是箭名。据程千帆先生说,这场战斗就是辛弃疾投奔南宋朝廷时的一场战斗。战斗从夜间打响,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义军才用“金仆姑”挡住敌人,脱开了敌人的追击。上片短短四句,极其明显地表现了义军声势之浩大,双方战斗之紧张,南归时场面之惊险。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激昂慷慨的爱国豪情。 词的下片是伤今。起句作者又把人们从当年的戎马岁月带到今天凄凉闲处的难堪生活中来。“追往事,叹今吾”。人往往是感到某些失落后,才不期然地去追念往事的,而在追念往事时,常常会更加不满于今天的处境。辛弃疾到底感叹今天的什么呢?“春风不染白髭须。”1181年,辛弃疾被人诬告去职,回到江西上绕他事先买好的庄园里,过起了隐士生活。此时,他才四十二岁。在这里,他熬过了整整十八年。期间,虽曾一度出任官职,但时间很短。在这整整十八年内,他虽然从大自然山水田园中获得了对生命的些许安慰,然而眼看着时光逝去,两鬓已白,壮志未酬,心愿不了,这是使他抱恨终生的内心矛盾。所以,他渴望强劲的春风能够使他的髭须化白为黑,能够使他自己返老还童,再去驰骋疆场。然而时间无情,春风也不如人意。他将一篇篇治国安邦、驱敌平乱的奏章向朝廷呈上去,却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反响。闲的无聊,自己常把手中的,则是从邻家那里得来的种树书。此即“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之谓也。“万字平戎策”是指他曾向统治者上过许多抗金条陈。“东家”指邻家。“种树书”意思是指非关世事政道的闲书。下片伤今,那种凄凉之情,亦溢于言表。 作者那么深情地追念“少年时事,”又那么感伤地写出今天的生活境遇,然而在题记中却说此词是“戏作”,这无异于给作品另加一味:仅从“戏作”二字看,作品所写全与作者心想无关,大有飘然世外之态;从词作内容看,这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自我戏谑,另一方面又可看作是作者对人道世事无可奈何的逆反心理的写照。此味妙极!酸甜苦辣俱全,使人整体观照起来,会有余韵袅袅之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