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输血反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输血反应blood transfusion reactions

在动物输血中或输血后,因输入血液质量不当而发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广义的还包括输血量、输血技术不当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所供血中带有细菌和病毒等所致的相应疾病。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溶血反应。此外输血量过多可因肺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死亡。操作不慎,输入空气时可引起空气栓塞,妨碍气体交换,因严重缺氧与急性右心衰竭而死亡。出现这些反应,预后不良,重点是预防,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适当地进行对症治疗。

输血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

系指输血后受血者出现发热性反应、过敏性反应、溶血性反应及细菌污染等而言。发热反应主要由细菌代谢产物——一种多糖体的热原质引起的,发生后可对症治疗;过敏性反应,病因尚未明确,发生后用各种抗过敏性药物;溶血反应主要因输血前大量红细胞受破坏、血型不符、严重细菌污染等,病人表现轻重不一,需停止输血积极抢救,尤其注意保护肾功能。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广义的,还包括因输血量和输血技术不当所引起的并发症,以及输血所致的疾病传染。
发热反应 是最常见一类输血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❶血液被热原质污染;
❷免疫性原因。受者血液内有白细胞或血浆蛋白质抗体。
发热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寒战,全凭临床症状作出诊断。但需注意,其他输血反应如轻微的溶血反应和细菌污染反应等也可发热,有时难以鉴别。另外,在全身麻醉情况下,发热反应又可缺少主观症状表现。
治疗是首先暂停输血,对症处理,如给予抗组织胺药物、镇静药、退热药和保暖等。
预防的方法是针对前述原因施行严格的无热原质技术,并对每批制品进行常规的热原试验。其次,对反复输血后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受血者,应输入少白细胞的红细胞。至于常规在血液内加入抗组胺药或普鲁卡因不是可取的预防方法。
变态反应 是次于常见输血反应,不仅见于输全血,也见于输全血浆、冷沉淀和血浆衍化物等。主要是抗原和抗体的作用,如受血者血浆内抗IgA、抗Gm,或受血者或供血者血浆内有反应素IgE抗体(可随输血从供血者传给受血者)。通过抗原和抗体作用,活化补体,导致血管作用物质的释放而引起反应。其他原因包括:药物过敏,镍过敏等。
临床上过敏反应表现为轻、中、重三型。轻度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以荨麻疹和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中度反应有呼吸困难、哮喘、肺部哮喘性罗音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重度反应,即过敏性休克,少见,常因抢救不及时而迅速死亡。还可因严重的会厌水肿引起窒息致死。临床诊断较易,主要根据荨麻疹等症状、体征而确定。但原因诊断不易。须有完善的免疫学实验室。
对轻度反应,除对症处理外,可口服抗组胺药物;严重者应首先停止输血,并注射抗组胺药、氢化可的松和肾上腺素等。如发生会厌水肿,应立刻施行气管切开术。
为预防变态反应的发生,对过去有过敏史或发生过轻度的输血变态反应者,可在输血前一小时口服抗组胺药物:有重度输血过敏反应史者,可事先给类固醇。不管过去有无变态反应史,在血液内常规加入抗组胺药或类固醇的做法,不应提倡。另外,不应选用有变态反应史、特别是新近发病的供血者。对有白细胞抗体的受血者,应输入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有抗IgA、抗Gm的受血者,则可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或选用不含这类抗原的血液或血制品。
溶血反应 输血后在受者体内发生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者本身的细胞非生理性的大量破坏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叫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情形下是输入不合红细胞,而被受者的抗体(天然的或同种免疫产生的)作用而发生溶血。其原因:
❶即发的,由于ABO血型不配合;
❷迟发的,多由于过去输血或妊娠发生同种免疫作用引起;
❸非免疫性的,血液在输入前因各种原因已溶解或红细胞破坏。
溶血反应的危险后果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过度的出血。这是由于血管内溶血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激活凝血系统,从而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出血倾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则是溶血反应后发生的肾小管原发性缺血;DIC发生后,引起肾微循环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内发生纤维蛋白局部沉积和血栓形成;以及肾小管出血。
这类反应的临床症状很不一致。轻度的类似发热反应,可顺利恢复。严重的可立即致死。从开始输血到发病,时间也不相同,与红细胞破坏的量有关。即发反应多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迟发反应可在输血完后1~2小时或迟至3~21天发生。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生头胀胸紧,全身麻木和剧烈腰痛,伴有寒、热和休克等症状。皮肤出现瘀点或手术伤面发生过度渗血。在全身麻醉下,则多数症状不能表现。但如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压下降及伤面渗血,就应警惕其可能性。如不及时救治,可进入昏迷状态或于短期内死亡。黄疸于输血后一日出现,数日内消退。血浆内胆红素升高,尿内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毒症和肾功能衰竭常于输血后一或二星期内发生。迟发反应多有输血史。以女性占多数,且多为经产妇。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贫血。输血后,原因不明的血红蛋白降低是引起怀疑的最初征象。多数症状轻,个别严重者可发生尿少或尿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
即发溶血反应的诊断一般不难,但轻度反应难与发热反应鉴别。腰部剧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症状。最实用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是测定受血者血清中的游离血红蛋白(正常不超过5~10mg/dl),并与输血前样本作对比。它可于反应发生后短期内达高峰,维持约1~2小时,于24~48小时消退。血红蛋白尿也是重要诊断依据,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溶血反应的存在。要迅速查明原因,核对各种记录,检查有无非免疫性反应的原因,复查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进行ABO血型系统以外其他意外凝集素的检查,做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试验常为阳性),也要对剩血作细菌学检查以排除细菌污染的可能性。
迟发溶血反应常易被忽视。当最近有输血史并发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时,就应警惕。少数亚临床病例只能凭血清学试验作诊断。在受者血清中发现意外抗体是这种反应的直接证明。
治疗的关键是早诊断、快抢救。应立即停止输血。治疗重点是:
❶积极防治休克以纠正低血压和低血容量。如仍需输血,可在查明原因后输入配合的浓缩红细胞或红细胞悬液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液可取得抗休克、利尿和改善微循环的效果。注意纠正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
❷及早防止DIC,如无禁忌可静脉滴注肝素,有相对禁忌者(如手术后),剂量酌减;
❸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点在利尿和改善微循环以减轻肾缺血,可用甘露醇、速尿或利尿酸等。避免应用易使肾血流量减少的升压药,必要时可选用多巴胺和间羟胺。还可据情用类固醇、止血药等。必要时行腹腔或血液透析;
❹对严重病例,换血疗法也是有效的。
严肃而准确鉴定血型和配血,加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书写、登记、标签、核对等工作规则,是预防溶血反应发生的重要措施。
细菌污染 污染并繁殖了细菌的血液输入受者后将引起严重反应。造成细菌污染的原因是消毒和无菌操作技术不严,污染血液的细菌种类不同,但以革兰阴性杆菌为最常见、最危险,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的细菌可使血液发生凝固或溶血;或在低温中繁殖(嗜冷菌)。
由于污染的细菌种类、毒性、数量的不同,以及受血者抵抗力的差异。细菌污染反应轻者可误认为发热反应而被忽视。重者,如当输入已大量繁殖细菌的血液或血制品,即使少到10~20ml,也可立刻发生内毒素中毒性休克、DIC或死亡。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尤为严重。病人常表现突然病情加重,寒战、高热、头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发绀和严重休克。有呕血、便血、创面渗血等出血倾向;白细胞计数剧度增加;或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不足而死亡。
最简单而迅速的诊断法是立即取血瓶内剩血做直接或离心沉渣涂片染色检查,以及瓶内剩血和受血者血的细菌培养。轻度反应须与发热反应鉴别。
一旦怀疑为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血瓶及其他静脉注射液供检查用。治疗原则基本同抢救感染性休克。重点是抗休克、抗感染和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包括输液、水与电解质平衡、利尿、防止酸中毒和抗生素的应用等。应及早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与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剂量要大。
预防本反应的措施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并认真做好血液及其制品的冷藏保存和质量检查。
肺微栓塞 是由于保存血内的微聚物阻塞肺毛细血管所引起的低氧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即 “呼吸窘迫综合征”。微聚物是由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形成,直径为10~164μm,可通过常用金属或尼龙滤网的网(一般直径为170μm)。其形成与抗凝剂种类、采血方法和保存温度等有关,数量随血液保存期的延长而增加。特别容易发生于严重创伤和休克、大手术、体外循环、换血等情况下接受大量保存期较长的血的病人。肺微栓塞引起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即“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发展迅速,治疗不当,常于短期内死亡。
预防方法是大量输血时应选用保存期不长于5天的血液;或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并用20~40μm直径的微孔滤器输血。
空气栓塞 少见。由于输血时,操作不当输入空气引起肺毛细血管乃至肺动脉空气栓塞。如空气量少,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最后分散到肺毛细血管并被排出体外,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将在右心室阻塞肺动脉,使血不能进入肺动脉,妨碍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和急性右心衰竭,可立致死亡。
临床上病人在胸部有一种特殊的象空气和水混合在瓶内摇动一样的感觉,突然发生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在心区可听到水泡音或特殊的水轮样杂音。诊断不难。但须与循环负荷过度鉴别。治疗要快,立即停止输血,使病人左侧卧。如注入空气量少者,常可恢复。重要的是要针对上述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采用塑料血袋输血可以有效地防止。
循环负荷过重 是过多过快输血超过正常血容量所引起。多发生在心脏功能减退的病人,如老年、小儿、心脏病输血量过多、过快,或抢救休克时的大量快速输血。病人可因此发生肺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死亡。早期的讯号是全身静脉压上升,伴随肺血管内血量增加和肺活量减小。病人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发绀、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胸紧、头胀,颈静脉怒张、肺部可听到湿性罗音,可发生心室纤维颤动或心房扑动,严重的可于数分钟内死亡。
诊断除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外,可迅速在四肢根部上止血带阻止静脉血回流,如几分钟内症状改善有助于诊断。有条件时作中心静脉压测定。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半坐位,在四肢根部轮流交替上止血带,但每次不应超过20~30分钟。应用强心和利尿药。症状减轻后可施行放血术。
预防在于正确掌握输血适应证和输血方法。
输血传播的疾病 输血及血液制品可以传播某些传染病,如肝炎、疟疾、梅毒等,其中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已日益成为输血的一个突出问题。
(1) 病毒性肝炎: 通过输血而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 (HA)、乙型 (HB)、非甲非乙 (丙) 型(HC)、巨细胞病毒(CMV)和Epstein Barr病毒(EBV),其中最重要的是乙型和非甲非乙型两类。输血肝炎发病率很不一致。每发生一个明显症状的病例就可能有5个亚临床病例发生。最危险的是献血者中无症状的肝炎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现知有三种,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和乙型肝炎e抗原 (ABeAg)。它们各有相对应的抗体,即抗HBs(HBsAb)、抗HBc(HBcAb) 和抗HBe (HBeAb)。另外,HBsAg和HBeAg还有亚型存在。对HBsAg、HBcAg、HBeAg及其相应的抗体以及相伴随的DNA多聚酶均已建立检测方法,但在大规模献血者筛选时只有HBsAg检测法,这种检测法已发展到第三代,即反相被动血凝法(RPHA)、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连免疫吸收法(ELISA)。WHO报告(1973)用RPHA法筛选供血者可以减少输血后肝炎发病率30%。其余大部分输血肝炎可能与非甲非乙型肝炎有关,或者原因不明。对非甲非乙型肝炎尚无用于供血者的常规筛选检查法。
在临床表现上,不论是HA、HB或HC均难于从症状上区别。鉴别诊断输血后肝炎主要依据为:
❶ HA,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较短(15~40天),血清中可测得HA抗原,也可从供血者供血后不久患疑为HA而作出诊断;
❷HB,潜伏期较长(40~180天),在血清中查出HBsAg,还可检测HBcAb,DNA多聚酶活力以及电镜下观察Dane颗粒等;
❸HC,一般潜伏期介于HA和HB之间,临床症状常较HB轻,起病隐匿,或一开始即以一种慢性肝炎形式出现。转氨酶常升高;
❹CMV和EBV,血清学试验抗原阳性。
各种由输血引起的肝炎目前均无特效疗法。
预防的方法主要是严格筛选供血者,凡肝炎病毒携带者均不得供血。在血液及其制品的加工过程中或品种选择上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用单人血浆或2~3人的混集血浆;对可加热的制品实行60℃10小时处理,以灭活肝炎病毒; 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等。另外,对HA可用正常人免疫球蛋白(HNI)预防;对HB可用特异的HB免疫球蛋白作被动免疫预防;HB疫苗在小规模人群中试用证明有自动免疫作用。
(2) 疟疾:输血传染的疟疾的临床病象、诊断和治疗等与疟蚊传染者相同,大概在输血后一星期到一个月内发病。随着疟疾流行区的控制和消灭,输血传染疟疾少见。为了预防,应严格选择供血者。此外,在疟疾流行区输血,输血后可采用肌注氯化喹啉或口服奎宁预防。
(3) 梅毒:输血传染的梅毒的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与其他途径传染者相同。输血传染梅毒的危险性现已大为减少。由于人群中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率低,血液在4℃保存3天以上,以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等,都有利于防止输血后梅毒的发生。此外,在选择供血者时,梅毒血清试验应属阴性。
其他,如输血后发生黑热病、回归热等均少见。近年,值得注意的是输血传染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其发生率约占AIDS病例的2%;原因是血液中含有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应予重视。
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大量输血是指在12小时以内快速输入相当于或超过受血者本身一个血容量的血液,输血速度可快至每分钟100ml。常用于大出血、严重创伤、大手术时;此外,体外循环和换血治疗也属于大量输血。如果施行不当,就可发生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1) 出血素质:保存血液内的血小板和不稳定凝血因子(因子Ⅴ和Ⅷ)等变质破坏,受血者自身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又在出血、止血过程中被消耗,大量输血又进一步起到了血液稀释作用而致发生出血素质。表现为手术区异常渗血,皮肤有出血点,甚至齿龈出血和血尿等。为防止大量输血引起凝血障碍,可以(保存血)3:(新鲜血)1进行输注。治疗是根据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输注多血小板血浆、浓缩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含因子Ⅴ和Ⅷ)等。
(2) 低体温:大量快速输入4℃保存的血液,可引起急性体温下降,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甚至心脏停搏。为防止低体温引起的不良后果,在大量快速输血,输注速度超过每分钟50ml; 换血治疗; 以及受血者有强冷凝集素等情况下,输注的血液应预先加温。方法是使血液通过浸泡在温水浴中的盘旋管,水浴温度不得超过38℃,以防止过热而损伤红细胞。
(3) 代谢性输血反应: 代谢性输血反应有枸橼酸盐中毒,钾中毒和氨中毒等。大量快速输血,特别是当病人的肝、肾功能不良,或施行新生儿换血时,血浆内枸橼酸盐急剧升高,可高达100mg/dl (正常值: 1mg/dl),引起严重的毒性作用。由于枸橼酸可结合游离钙、产生缺钙现象,发生肌肉震颤、手足抽搐、心律不齐和心电图ST段明显延长。预防是在大量输血时,每输入枸橼酸盐血1L,可从另一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上述中毒现象常可用注射葡萄糖酸钙得到迅速消除。保存的血液和从过期血制备的血浆,钾含量都较高,当受血者血浆钾升高到每升含8mmol时,即有心电图改变,升高到每升10mmol时,可引起心室颤动并导致死亡。枸橼酸盐和钾同时升高更属危险。因此,对大量快速输血、新生儿换血、体外循环等最好用红细胞,或保存期不超过5天的血液(ACD)。一旦发生应按高钾血症治疗。同样,保存期超过21天的血,氨含量可升高到900μg/dl(新鲜血100μg/dl),大量输入可引起氨中毒。
此外,大量输血中亦可发生肺微栓塞、空气栓塞和循环负荷过重等并发症。

☚ 输血途径   血浆及血浆蛋白成分疗法 ☛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一般是指因输血而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合并症。输血反应可由于许多原因引起,包括使用过期的血液、细菌污染、血清中的抗原物质以及各种细胞的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溶血等。而最常见的原因是后两者,即血液的同种免疫反应。这是由于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着某种抗体与供者的红细胞抗原或血清中的抗原结合所致。由于个体遗传上的差异,使反复接受输血的患者有可能被致敏后导致输血反应。少数缺乏IgA的患者,接受输血后体内可产生抗IgA抗体,再次输血时,供者血中的IgA与受者血液中已形成的抗IgA抗体结合而引起过敏反应。在少数情况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凝聚的丙种球蛋白或结合有血清蛋白的药物可能成为刺激的因素,产生类似血清病的症状。
由输入红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常见于ABO和Rh血型系统不相合而出现的输血反应。天然存在的血型抗体多属于IgM,免疫性的抗体常常是IgG。IgM和IgG均能固定补体,故血管内溶血有补体参加。抗A或抗B抗体通常是血管内溶血的原因,而抗Rh抗体多导致血管外凝血。此外,同种抗体的被动转移也是引起溶血的原因。如将O型血液输给任何ABO血型的受血者,一般是无害的,因为供血者的抗A或抗B抗体被受者的血浆所稀释。但在某种情况下,输入的血液或血浆中含有高效价的免疫性抗A或抗B抗体时,也可引起显著的溶血反应。为了预防输血反应,应对供血者及受血者的ABO和Rh血型系统的抗原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其他血型系统红细胞抗原性较弱,很少在受血者引起致敏作用。当受血者血循环中含有抗供者的白细胞的同种抗体时,也可以发生输血的发热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种情况尤多见于反复输血的患者和经产妇。在人的血液中,天然存在的白细胞同种抗体是极少见的。白细胞凝集素阳性率高的血液病病人,其输血引起的发热率也高。高滴度的白细胞抗体和输入一定数量 (1~4×109)的白细胞是发热反应的条件,可能是输入的白细胞被破坏后,释放出一种内源性致热原,是发热反应的原因之一。如把除去白细胞的血液输给受者,则可避免发热反应。此外,经产妇因其血浆中可能存在白细胞凝集素,也可引起白细胞输血反应或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输血后发生紫癜常常是由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因多次妊娠受胎儿血小板抗原物质的致敏(同种免疫)而产生的抗体所致。同样的抗体也可引起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血液免疫反应   新生儿溶血病 ☛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是指因输血引起的各种有害反应和并发症,战伤救治常需大量输血,对输血反应的防治尤为重要。输血除常见的有害反应外,还可引起疾病传播,如肝炎、疟疾等,以病毒性肝炎较为常见,应加强预防。
发热反应 发热是输血后最常见的反应,主要是热原所致,其次是免疫作用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临床表现以发热、寒战为主,在输血中突然发生寒战,随之发生高热。发热反应须与免疫性发热反应区别,后者在血液中可发现白细胞抗体。发热反应有时与轻微的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表现相似,应结合其他检查加以鉴别。有发热反应时,应暂停输血,尽快查明原因,给予对症治疗,如抗组胺药物、镇静药、退热药和保暖等。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主要是抗原和抗体的作用,使补体活化,导致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而引起的反应。以荨麻疹为主,输全血、血浆及血浆蛋白制品均可发生。临床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度过敏反应最常见,以荨麻疹和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中度反应有呼吸困难、哮喘、肺部哮喘性罗音和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重度反应即过敏性休克,虽少见,但常因不及抢救而死亡。单纯轻微荨麻疹反应,不必停止输血,可口服或注射抗组胺药物。对较重或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酌情注射抗组胺药、氢可的松、升压药或肾上腺素等。如发生会厌水肿,应立刻施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对以往有输血荨麻疹反应者,可在输血前一小时口服抗组胺药物。有严重输血过敏反应者,可事先给予类固醇预防。
溶血反应 是输血后发生的输入红细胞或受血者红细胞大量破坏所引起的严重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不配合红细胞被受血者的抗体作用而发生溶血。按其反应时间分为即发反应与迟发反应两种: 即发反应多因ABO血型配合禁忌引起,发生血管内溶血; 迟发反应多因以往有输血史,发生稀有血型同种免疫作用所引起,表现为血管外溶血; 此外,尚有非免疫性反应,其在输注前血液(红细胞)即有不同程度的溶解。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一,轻者类似发热反应,伤员可顺利恢复,严重者可于短时内死亡。即发反应多在输血中发生,其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生头胀、胸紧和剧烈腰背痛,伴有寒战、发热,可发生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皮肤出现淤斑或损伤部位和手术区过度渗血。如抢救不及时,伤员可很快昏迷或于短时间内死亡。迟发反应可在输血后2~21天发生。多有输血史,主要表现是发热、贫血,临床症状多较轻微,但有个别严重病例发生少尿或尿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发生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积极抗休克,防治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病例,可早期换血。如仍需输血,可在查明原因后输入配合的全血、浓缩红细胞或代血浆血液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液以抗休克、利尿和改善微循环。注意纠正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愈早愈好,严重病例早期静脉滴注肝素要慎重,有相对禁忌症者(如手术后伤员)剂量要减少。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点是利尿和改善微循环,以减轻肾缺血,可用甘露醇、速尿或利尿酸钠,也可酌情用类固醇、止血剂或作用于血管的药物。对严重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应及时采用腹腔透析或血液透析。
细菌污染反应 是输入严重污染有细菌的血液引起,血液污染多由于抗凝剂或血保存液及采血、输血器具消毒不严,采血或血液分离环境不良等造成。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可使受血者当即发生严重的内毒素性休克和败血症。伤员出现剧烈寒战、头胀、高热、呼吸困难、紫绀和休克。低血压很难纠正,白细胞计数急剧升高。常发生少尿、尿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取血瓶、管中剩血作直接或离心涂片染色检查和细菌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轻度细菌污染输血反应须与发热反应鉴别。发生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血瓶和其他输血器具供检查。救治重点是抗休克、抗感染和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包括适当输液、水与电解质平衡、升压药,利尿药和抗生素的早期应用等。必须输血时,可输入全血、浓缩红细胞或代血浆血液,也可输注低分子量右旋糖酐液及类固醇等,应用广谱抗生素,包括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对象的几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剂量要大,但对肾脏有毒害的抗生素要慎重。污染菌种确定后,改用针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注意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超负荷反应 超负荷反应是由于输血过多过快,使循环负荷过度,血容量超过正常而引起的严重反应,多发生于心功能不全的伤员。首先表现全身静脉压升高,伴有肺血管内血容量增加和肺活量减小。伤员突然发生呼吸困难、紫绀、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有胸紧感、头胀,直坐时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可发生心室纤颤或心房扑动,严重者即可死亡。出现输血超负荷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输液,于上下肢迅速扎止血带,阻止静脉血回流,如几分钟内症状减轻及肺部罗音减少,即证明是循环负荷过度。必要时可行放血术。取半坐位,严密观察,以防肺水肿复发。

☚ 战伤输血   静脉输液 ☛
000170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4:09